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邵《人物志》是在汉末人物品评新潮中发展起来关于知人、用人的一部理论研究著作,它不仅涉及到人的资质、仪容、才能、性格,同时还反映出人的品评是由道德判断深化为既重道德判断又重才性容止鉴赏的探寻.其内容囊括哲学、道德、思想、政治兼容儒、道、法、名理诸家.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人才学著述,该书在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人才品评价值走向的同时,近世又引起美国、日本等国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苏慧霜 《云梦学刊》2008,29(3):38-44
明代李梦阳出于复古心态反思唐代赋学而提出"唐无赋"之说,实则忽略了有唐一代辞赋的发展.宋本《文苑荚华》的《杂文·骚》类辑录骚体赋四十二篇,又《杂文·问答》亦辑录九首骚体作品.数量虽不是最多,但骚情意绪,愁思郁结,正是唐人对楚辞骚体形式的再创与延续.其中更不乏对屈原的惋惜与追念,如柳宗元作《吊屈原》、刘蜕作《吊屈原辞》均是对屈原其人的直接伤悼与追惜.  相似文献   

3.
五四时期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震荡期,商会的发展演变也随之逐渐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其首要表现是这一时期许多商会的换届改选出现了以往少有的新变化.透过无锡商会1919年的换届改选可以看出,在其他许多领域中普遍存在的所谓"新""旧"之争,在商会内部也开始有所反映.但无锡商会此次改选的结果表明,商会内部的这种"新""旧"之争有其自身特点,两派并非始终完全处于对立,最后是以新旧两派调和的方式结束纷争.这一时期某些商会的换届改选风波,虽在短期内影响了商会正常会务的开展和职能的发挥,但从长远看"新派"力量的增强却又使商会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因而也有不可忽视的正面意义.  相似文献   

4.
"知情权"的基本含义是公民有权知道他应该知道的事情,国家应最大限度地确认和保障公民知悉、获取信息尤其是政务信息的权利.这一概念是由美国新闻界首先提出来的,并在其推动下,得到广泛传播.在与政府保密行为斗争的过程中,美国新闻界通过出版论著、建立组织,将"知情权"由一个概念、宣传口号发展成为影响深远的"知情权运动",进而推动美国国会通过立法确保这一权利的落实.  相似文献   

5.
最近披露的俄国档案文件显示,在朝鲜战争初期,美国参战迫使中苏两国领导人都想到了中国出兵的问题.为此,斯大林承诺苏联出动空军掩护中国地面部队,但没有说明出动的时间和方式;毛泽东想及早派兵参战以便尽快结束战争,但斯大林并不急于使用中国军队,因为这涉及苏联出动空军及其在朝鲜的地位和影响问题;在三八线被突破的危急时刻,毛泽东希望立即出兵援朝,而斯大林担心苏联与美国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也怀疑毛泽东出兵的诚意和效果,故拒绝出动空军;中国志愿军毅然出动并独自与美韩军队作战后,苏联空军也随即投入了战斗,不仅保护中国领空,而且越过鸭绿江为志愿军后方提供掩护;关于苏联空军参战,斯大林坚持不变的原则是:无论是否越过鸭绿江,苏联空军只在后方活动而绝不进入前线配合中国地面部队作战.  相似文献   

6.
"非对抗性矛盾"一词在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苏联,用来描述各种阶级间的各种关系--尤其是小农阶级和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时期的矛盾,毛泽东在他的《矛盾论》中把这个概念系统化.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中国又发生了一场针锋相对的关于辩证法的重要辩论--即"一分为二"和"合二为一"的大讨论."一分为二"理论的支持者把杨献珍的"综合"、"合二为一"批评为"阶级调和".其实这场辩论绝不是古旧陈腐的,也许在关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辩论中就包含有上述问题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李永军 《家庭科技》2007,(10):16-17
出气果 上月初,笔者到浙江考察项目,无意间在车站的一个小超市看到,有几个人将水果、鸡蛋模样的东西使劲地往光滑的墙壁和玻璃门上摔,那东西被砸得稀烂,但慢慢地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向店主一询问,原来那小玩意叫做出气果,还有个英文名字叫Venting Ball,它有西红柿、鸡蛋、草莓、橘子、老鼠等多种形状的产品,采用记忆性橡胶特制而成,无毒无害,主要用于年轻人、儿童发泄情绪.年轻人和孩子们都很喜爱,而且如果玩脏了,只需稍微用水清洗下,便又焕然一新.它比同类发泄玩具要便宜得多,一个仅需3元,5元便可买到两个.  相似文献   

8.
新媒介美学的最新拓展再一次激发了人们对如下两个问题的研究:一个是媒介(Bolter and Grusin,2000;Manovich,2002);一个是狭义的技术(Francastel,2000).当艺术家通过运用(或者滥用)新的通讯、信息以及生物技术进行艺术创作时,他们实际上是在回应我们在文化、政治、市场上对于一些小器具、装置和交互式媒介的迷惑,并在物质上对其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有学界朋友略带遗憾地和我说,齐泽克的中国之行有点“悄悄地进村”的感觉。尽管低调策略在今天市场化的学术动态中多少有点不合时宜,但我有许多理由支持低调做法,比如:从主题讲,全球资本主义批判是个严肃事业;就理论而言,精神分析和德国唯心主义绝对不是通俗和流行的话题;从交流看,不应该让表演替代学术对话。更为重要的是,那种通过大众文化“旁通”[或用其某本书的标题来说,斜视(Looking Awry)]严肃而高深理论的做法,往往以明星效应压抑了理论力量,甚至让人怀疑他与那种以“歪批”经典来猎取名声的时尚如出一辙。这一点恰恰直接提出了这个…  相似文献   

10.
受众研究是大众传播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随着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推进,今天的受众已不再只是游走于不同媒介之间的读者、听众或观众,也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如何从历史和社会等多个维度,全面描绘受众的各种面相和角色,分析  相似文献   

11.
尽管我国有着诚信的传统美德,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社会上信用缺失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基于我国社会信用缺失的现状,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2.
为适应"信用经济时代"的需要,各国已普遍建立起社会信用体系。我国信用缺失严重,信用状况极其严峻,信用立法近于"真空",亟待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特别是有关社会信用中介体系的设立、信用信息的征集与使用以及完善相关法律机制等更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由于诚信危机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为重塑诚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坚持诚信,构建诚信机制,使我国的市场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政府信用是国内外社会各主体对一国政府守约重诺的信任 ,它是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政府信用是政治合法性的根基 ,两者是正相关关系。政府信用状况决定政治合法性程度 ,而政治合法性程度是决定政府维持或更迭的最重要因素。本文试从政治学的角度阐述政府信用对政治合法性的根基作用  相似文献   

15.
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关系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有效整合。根据动力机制与核心结构的不同,大致可将发达国家的社会信用建设模式分为三种:以市场化运作为核心的美国模式、由政府推进的欧洲模式、依靠行业协会的日本模式。引入SCRR-E信用体系生态模型,从结构、内容、规则、功能四个维度对三种模式进行横向比较发现,三种模式各有其优劣。探讨适应我国国情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之路,必须充分考虑到我国现有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6.
浅谈诚信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信的缺失 ,使我国经济遭受了相当大的损失 ,严重阻碍了强国富民的步伐。为此 ,应深刻认识诚信的意义 ,揭示由于诚信缺失为经济造成的严重损失 ,树立诚信意识 ,建立诚信制度  相似文献   

17.
征信信息制度是强化社会信用意识,规范市场秩序,促进社会道德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征信制度作用的发挥需要建立在对被征信主体权利尊重的基础上。立足个人征信信息采集和被征信主体权利尊重的层面,探讨个人征信信息采集的实体公正和程序正当性,对个人征信信息采集中的诸多问题进行思考,都有助于科学合理的个人征信信息采集体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汽车消费信贷是消费信贷的一种主要形式,但直到现在,这种信贷消费方式在我国仍处于蹒跚起步阶段,远未发挥推动汽车需求快速增长所应当发挥的作用.从我国汽车消费信贷的发展与现状来看,其遇到的法律障碍主要有立法缺陷、个人信用制度缺乏、担保制度以及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应通过制定<消费信贷法>、完善个人信用制度、担保制度和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来完善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制度.  相似文献   

19.
征信机构建设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全的征信体系能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从世界征信体系实践上看,征信机构建设运行模式主要有公共模式和私营模式两种。公共征信机构通过行政手段强制金融企业报送信贷记录,实现系统内共享。私营征信机构是以盈利为目的,强调自律管理。两类征信模式各有优缺点,具有不同的适应性。我国征信建设正在建立央行主导的公共征信系统,应大力发展民营市场化的征信机构,加强与境外征信机构的合作交流。  相似文献   

20.
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以信用交易为主的信用经济。由于信用交易形式存在负面作用,所以必须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以对其进行规制,个人联合征信制度就是信用管理制度中的重要制度之一。我国个人征信行业相关立法的欠缺已成为阻碍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的桎梏,因此我们应当加快关于征信数据开放的立法步伐;在界定征信数据的范围时要注重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通过公开信用信息调查报告来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通过履行提供真实数据的义务以确保信用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依法建立对失信行为的惩戒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