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血必净注射液对SLE 小鼠DC免疫效应的影响.方法:30只SLE模型小鼠(清洁级EB病毒膜抗原BLLF1基因转基因小鼠),均为雌性,体重30~40 g.分为模型组(随机选择8周龄5只和10周龄5只)、8周龄给药组(10只)、10周龄给药组(10只).雌性昆明种小鼠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两给药组连续14 d腹腔内注射血必净注射液6.4 ml/kg后处死,分离脾脏,提取DC和T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DC细胞免疫表型,MTT法检测脾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并与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可以显著升高SLE小鼠脾脏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MHC结Ⅱ的表达(P〈0.05或P〈0.01),提高脾脏组织和DC培养上清中IL-12水平,并明显减轻SLE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P〈0.05或P〈0.01).8周龄和10周龄给药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治疗SLE可以改善DC的功能障碍,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发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大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凋亡的影响及与效应T细胞(Teff)增殖及分泌功能的关系.方法 Wiste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于术组、肓肠结扎穿孔(CLP)组和血必净治疗组,每组8只;于第3天采用免疫磁珠法分选大鼠脾脏CD+4CD25+Treg和CD+4CD25-T细胞.CD+4CD25+Treg培养12 h后检测凋亡率、叉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和T淋巴细胞毒性相关抗原4(CTLA-4)表达及门细胞介素(IL)-10的分泌.将Treg与CD+4CD25-T细胞共培养,并以刀豆素A刺激后观察Treg对Teff增殖活性和细胞培养上清IL-2/可溶性IL-2受体α(slL-2Rα)含量的影响.结果 CLP组CD+4CD25+Treg细胞凋亡率<对照组和假于术组(P<0.01),而血必净治疗组明显>CLP组(P<0.01).与CLP组比较,血必净治疗组CD+4CD25+Treg细胞Foxp3、CTLA-4表达和IL-10分泌显著下降(P<0.01).同时,CLP组Teff增殖反应抑制率明显>对照组,而血必净组其抑制率CLP组,sll-2Rα低于CLP组(P<0.01).结论 脓毒症病理过程中CD+4CD25+Treg细胞对Teff抑制效应明显增强,而血必净注射液能诱导Treg细胞凋亡,减轻Treg对Teff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血必净注射液促进LPS刺激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细胞)凋亡过程及介导辅助性T淋巴细胞(Th)漂移的调节作用.方法 免疫磁珠法分选获得大鼠脾脏CD4+CD25+Treg细胞,分为常规培养对照组、抗CD3/CD28组、抗CD3/CD28+LPS组、抗CD3/CD28+血必净组和抗CD3/CD28+LPS+血必净组,培养3 d后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reg细胞凋亡率及叉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3(Foxp3)表达.将CD4+CD25+Treg细胞与CD4+CD25+T淋巴细胞1:1培养,伴刀豆球蛋白A刺激68 h,检测上清液中Th1分泌的γ干扰素(IFN-γ)、Th2分泌的IL-4、Th17分泌的IL-17水平.结果 抗CD3/CD28+LPS+血必净组Treg细胞凋亡率为(45.1±2.7)%,明显高于抗CD3/CD28+LPS组[(29.4±1.6)%,P<0.01];2组Foxp3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95±9、14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抗CD3/CD28+LPS+血必净组IFN-γ分泌水平显著高于抗CD3/CD28+LPS组(P<0.01),IL-4则呈相反变化(P<0.05),抗CD3/CD28+LPS+血必净组IFN-γ/IL-4较对照组升高(P<0.01);抗CD3/CD28+血必净组IL-17分泌水平较抗CD3/CD28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 CD4+CD25+Treg细胞活化介导了Th1向Th2功能性极化;血必净对LPS诱导的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有重要调节作用,可促进CD4+CD25+Treg细胞凋亡并介导Th2向Th1漂移,从而缓解细胞免疫抑制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肾脏损害的可能干预效应。方法:采用30只清洁级EB病毒膜抗原BLLF1基因转基因小鼠为SLE动物模型,均为雌性,体重30-40g。分为模型组(随机选择模型鼠)、8周龄给药组、10周龄给药组,每组10只。给药组分别给予6.4ml/kg血必净注射液腹腔内注射,每日1次,连续14d。然后无菌取血及肾脏,进行抗dsDNA抗体滴度及血清肾功能指标的检测,肾组织采用PASM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远交系昆明种雌性小鼠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于相应时间点取材观察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SLE小鼠抗dsDNA抗体滴度、血肌酐(cr)和尿素氮(BUN)含量均职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能显著降低8周龄和10周龄SLE小鼠抗dsDNA抗体的滴度,显著降低其血cr和BUN含量(P〈0.05或P〈0.01),并明显减轻狼疮鼠肾脏组织系膜基质的增生,但两不同周龄给药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对SLE小鼠的肾脏损害具有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细胞因子的影响和肾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细胞因子的监测来探讨中药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的肾保护作用。方法:将5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去除病因,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50 ml,2次/d。结果:治疗组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明显下降,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肌酐(Scr)上升缓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可明显降低TNF-α、IL-6水平,具有肾保护作用,可作为脓毒症的辅助用药。  相似文献   

6.
将 SD 大鼠90只随机分为体内和体外实验组,体外实验组又分为假伤、烫伤和 rhTNF-α治疗组,观察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rhTNF-α)对烫伤大鼠 T 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剂量静脉注射 rhTNF-α可以改善烫伤大鼠脾脏 T 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并使 Th/Ts 比值升高(P<0.05)、W3/25(Th)数量增加,OX-8(Ts)数量减少;体外实验表明,rhTNF-α可以改善 T 淋巴细胞对 ConA 的反应能力,增强烫伤大鼠脾脏 T 淋巴细胞分泌 IL-2的能力,使伤后72、120和168h 的 IL-2分别较烫伤组增加108%、149%和183%(P<0.05)。rhTNF-α作用呈剂量依赖关系,小剂量(rhTNF-α≤10ng/2.5×10~6细胞)对 T 淋巴细胞体外增殖起促进作用,超过此剂量则呈抑制作用。结果提示 rhTNF-α的抗感染作用与其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有关,适当剂量的 rhTNF-α不但可以改善 T 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而且还可增强 T 淋巴细胞免疫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抗生素联合中药治疗对腹腔感染时血浆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为治疗腹腔感染提供新策略.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泰能组(泰能20 mg/kg)、血必净组(血必净8 ml/kg)、联合用药组(泰能20 mg/kg 血必净8 ml/kg)5个组,每组20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诱发腹腔感染模型,从尾静脉注入不同药物,给药后2 h、6 h从股静脉抽取静脉血2.5 ml,离心后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结果:模型组血浆TNF-α水平2 h较6 h高;泰能组与模型组比较,2 h较低(P<0.01),6 h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必净组和联合用药组明显低于模型组和泰能组(P<0.01).模型组血浆IL-6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各治疗组均较模型组低(P<0.01),而联合用药组又较血必净注射液或泰能组更低(P<0.01).结论:联合应用中药血必净和西药泰能治疗腹腔感染,能更有效地降低血浆TNF-α、IL-6水平,是治疗腹腔感染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小鼠在不同生理阶段雌激素及其受体及白细胞介素13(IL-13)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变化,探讨雌激素水平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雌性C57BL/6小鼠60只,其中2月龄小鼠(40只)随机分为发情间期组(对照组)、妊娠组,10月龄小鼠拟为自然绝经组,每组20只。3个月后进行实验,RT-PCR技术检测3组小鼠脾脏IL-13、TNF-αmRNA、ERαmRNA和ERβmRNA水平,ELISA检测血清雌二醇(E_2)水平,比较三组间各个指标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妊娠组血E_2水平[(82.27±8.70)pmol/L vs.(55.23±5.11)pmol/L]和ERαmRNA水平[(3.93±1.54)vs.(2.70±1.17)]显著升高,自然绝经组E_2水平[(23.52±4.46)pmol/L vs.(55.23±5.11)pmol/L]和ERαmRNA水平[(1.15±0.71)vs.(2.70±1.17)]显著降低(P0.05);妊娠组小鼠脾脏IL-13、TNF-αmRNA水平显著降低,而绝经期小鼠脾脏IL-13、TNF-αmRNA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小鼠ERβmRNA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绝经组小鼠IL-13、TNF-α浓度水平较妊娠组及发情间期组升高,可能与其雌激素水平及ERα受体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尿源性SIRS猪肾组织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血必净治疗尿源性SIRS的作用机制. 方法 健康实验猪45头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对照组、模型组和血必净治疗组3组,每组15只,每组所有动物按时间点又分为术后0、4、6、12和24 h5个时间点亚组.建立尿源性SIRS猪模型.应用RT-PCR法检测肾组织中TNF-α、IL-6、IL-10、NF-κB p65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肾组织中NF-κB的活性. 结果 模型组猪的SIRS表现最为明显,血必净治疗组SIRS表现明显较轻.模型组猪肾组织TNF-α、IL-6、NF-κB p65mRNA的表达以及NF-κB的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血必净治疗组较模型组的TNF-α、IL-6、NF-κB p65mRNA的表达以及NF-κB的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IL-10 mRNA的表达情况则与之相反. 结论 血必净通过抑制NF-κB活性、上调IL-10、下调TNF-α,IL-6及NF-κB的表达而达到治疗尿源性SIRS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TNF-α-238、308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6个月前后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的相关性,探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方法 以接受α干扰素正规治疗的7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7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NF-α-238、-308位点基因多态性,并用ELISA检测干扰素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最后根据患者不同应答水平及基因型分组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应答组治疗前血清IL-2、IFN-γ水平较无应答组高(P<0.05),IL-10水平较无应答组低(P<0.05),IL-4水平在应答组和无应答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干扰素治疗6个月后应答组、无应答组IL-2、IFN-γ水平均升高(P<0.01),IL-4、IL-10水平均降低(P<0.01),应答组IL-2、IFN-γ水平平均升高浓度高于无应答组(P<0.05),IL-4、IL-10水平平均降低浓度也高于无应答组(P<0.05);(3)治疗前TNF-α-308G/A基因型患者血清IFN-γ水平较G/G型高(P<0.05),IL-2、IL-4、IL-10水平在两种基因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TNF -α-238G/G、G/A基因型患者血清IL-2、IFN-γ、IL-4和IL-10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TNF-α-238G/G、G/A基因型, TNF-α-308G/G、G/A基因型各组间在干扰素治疗后IL-2、IFN-γ、IL-4和IL-10平均浓度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5)TNF-α-238、TNF-α-308位点各基因型在α干扰素治疗应答组和无应答组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1)干扰素治疗不同应答水平与血清Th1/Th2细胞因子水平有关;(2)干扰素治疗后不同应答水平与治疗前后Th1/Th2细胞因子变化水平有关;(3)TNF-α-308 G/A基因型可能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高IFN-γ水平有关;(4) TNF-α-238、-308位点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干扰素治疗后IL-2、IFN-γ、IL-4和IL-10水平变化无关;(5)TNF-α-238、-308基因多态性与干扰素治疗不同应答水平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抗生素泰能和中药血必净对降低腹腔重症感染血浆内毒素、炎症因子的作用。方法:盲肠结扎穿孔法建立腹腔重症感染大鼠模型,分别给予泰能、血必净、泰能加血必净或不予治疗,测定血浆内毒素(LPS)、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10(IL-10),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泰能血必净联合用药组血浆内毒素、TNF-α、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IL-6/IL-10低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腹腔重症感染时使用血必净能降低血浆内膏素、TNF-α、IL-6水平,联合应用泰能和血必净两者协同作用,能有效地降低IL-6/IL-10比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Th1/Th2亚群失衡在大鼠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作用及绿原酸的作用机制。方法:40只DVT大鼠随机分为DVT模型组、绿原酸小剂量组、绿原酸中剂量组、绿原酸大剂量组,每组各10只,分离大鼠脾脏单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大鼠Th1亚群(CD4+TNF-α+)、Th2亚群(CD4+IL-4+)比例,ELISA法检测大鼠外周血IL-2、TNF-α、IL-4、IL-10水平,并分析Th1/Th2比例与血清炎症标记物相关性。结果: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比较,DVT模型组大鼠脾脏Th1亚群比例升高(22.71±0.87,%),Th2亚群比例降低(3.06±0.15,%),Th1/Th2升高(7.20±0.45),IL-2、TNF-α表达升高(72.10±7.48,173.50±17.02, pg/mL),IL-4、IL-10表达降低(347.46±11.24、28.55±1.78,pg/mL);与模型组比较,绿原酸大剂量组大鼠Th1亚群比例降低(14.38±0.41,%),Th2亚群比例升高(4.91±0.14,%),Th1/Th2降低(3.02±0.26),IL-2、TNF-α表达降低(50.22±4.06、110.22±10.32, pg/mL),IL-4、IL-10表达升高(418.72±15.32、9.32±2.83,pg/mL),绿原酸大剂量组疗效优于中、小剂量组(P<0.05);Th1/Th2比例与IL-2、TNF-α呈正相关,与IL-4、IL-10呈负相关。结论:大鼠DVT发病过程中存在Th1/Th2亚群失衡,绿原酸诱导T细胞向Th2亚群偏移,逆转Th1/Th2亚群失衡状态,进而减轻炎症反应,抑制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必净、甘露聚糖肽联合抗生素在胆囊癌手术后预防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手术治疗的80例胆囊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40例,联合组于术前给予血必净注射液、术后给予甘露聚糖肽注射液及抗生素治疗;对照组仅于术后给予抗生素治疗。对比两组术前1 d、术后3 d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术后患者发生感染的情况。结果:术前1 d,联合组与对照组的CD3~+、CD4~+、CD8~+、CD4~+/CD8~+测定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 d,联合组的CD3~+、CD4~+、CD4~+/CD8~+测定值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CD8~+测定值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1 d,联合组与对照组的血清IL-1β、IL-2、IL-6、IL-10、TNF-α、CR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 d,联合组血清IL-1β、IL-2、IL-6、IL-10、TNF-α、CRP水平测定值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组术后感染率(5.00%)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必净、甘露聚糖肽联合抗生素在胆囊癌手术后预防感染效果显著,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及抗炎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单肺通气(OLV)肺叶切除术时动脉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和IL-8的变化。方法肺叶切除术患者20例分为OLV组和双肺通气(TLV)组,分别于麻醉前(T0)、机械通气后30min(T1)、1h(T2)、2h(T3)、胸内操作结束后1h(T4)、2h(T5)、术后24h(T6)、48h(T7)采桡动脉血测定TNF-α、IL-6和IL-8。结果OLV组TNF-α在T3时开始上升,T7达峰值,且明显高于TLV组(P<0·05)。两组IL-6和IL-8均在T2时开始上升(P<0·05),T5时达高峰,T6、T7时回降,但仍高于T0(P<0·05)。OLV组T3~T6时IL-6和IL-8均高于TLV组(P<0·05)。结论OLV和TLV均可导致动脉血IL-6和IL-8升高,OLV更显著;OLV可致TNF-α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其对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6和TNF-α的影响。方法将78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与对照组(39例),两组均使用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加血必净注射液治疗。疗程结束后,主要评价患者接受治疗后28d病死率,以及APACHEⅡ评分;并在治疗前后采集两组患者静脉血,对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6及TNF-α含量比较。结果治疗后治疗组28d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脓毒症及严重脓毒症患者中均有明显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及细胞因子IL-6及TNF-α含量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单纯西医基础治疗及联合血必净治疗对脓毒症患者APACHEⅡ评分及细胞因子IL-6、TNF-α含量均有明显改善作用,联合血必净治疗作用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并可能通过改善以上指标对脓毒症患者28d病死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Th1/Th2细胞因子对同种异系小鼠心脏移植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使用野生型BALB/c小鼠作为供体,野生型B6小鼠、IL-4基因去除B6小鼠及IFN-γ基因去除B6小鼠作为受体,行腹部异位小鼠心脏移植.部分IL-4基因去除小鼠、IFN-γ基因去除小鼠联合应用α-半乳糖神经酰胺(α-galactosylceramide,α-GalCer),以获得更强的Th1/Th2偏移.比较移植物存活时间.向野生型、IL-4基因去除及IFN-γ基因去除B6小鼠腹腔内注射供体小鼠脾细胞,提取受体小鼠脾脏CD8<'8>T细胞行淋巴细胞毒试验.结果:IFN-γ基因去除组小鼠的移植物存活时间为(6.40±0.55)d,联合应用α-GalCer组移植物存活时间为(8.00±1.15)d.IL-4基因去除组小鼠的移植物存活时间为(8.00±1.00)d,联合应用α-GalCer组移植物存活时间为(8.60±1.34)d.淋巴细胞毒试验显示IFN-γ基因去除小鼠的CD8+T细胞毒性明显增强.结论:Th1/Th2细胞因子与排斥反应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MP)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0(IL-10)水平变化及血必净的影响。方法 40例中、重度ACMP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20例和血必净治疗组(B组)20例,采用放免法测定各组患者治疗前(入院时即刻)、治疗后24h、7d时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并与3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ACMP治疗前两组TNF-α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24h后开始下降,至第7天时降至较低水平(P〈0.01),但仍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血必净组较常规治疗组下降更显著(P〈0.05)。ACMP治疗前两组IL-10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24h后开始升高,但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7d时明显升高(P〈0.01),常规治疗组上升更明显(P〈0.05)。结论 TNF-α、IL-10参与ACMP的病理过程,血必净注射液可抑制机体的炎症反应,对减轻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肝癌患者进行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期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以及乌司他丁对它们的影响。方法20例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后择期行HIFU治疗肝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乌司他丁组(U组),每组10例。U组于麻醉诱导后缓慢静注乌司他丁20万U,C组用等量生理盐水代替。分别于HIFU治疗前(T1)、治疗结束时(T2)和治疗结束后24h(T3)采取外周静脉血样测血浆CRP、IL-6、IL-8、IL-10和TNF-а浓度。结果C组在T2、T3时CRP和TNF-а的浓度较T1时有明显升高(P<0.05或P<0.01)。U组CRP的浓度在T2、T3时较T1时有明显升高(P<0.05),但T3时的浓度明显低于C组(P<0.05);IL-10在T2、T3时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且T2时高于C组(P<0.05);而IL-6、IL-8和TNF-а的浓度在T2、T3时与T1时相比均无明显改变。结论HIFU治疗肝癌时引起炎性因子的升高,乌司他丁可下调HIFU治疗期间产生的促炎因子并可上调产生的抗炎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氯胺酮对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患者血浆S100-β蛋白及炎性介质肿瘤坏死因子-a(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二尖瓣置换术患者40例,ASA Ⅱ或Ⅲ级,随机分为氯胺酮组(K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常规全麻诱导后,K组以氯胺酮2mg/kg静脉注射,继之以50μg·kg-1·min-1的速度持续泵注至手术结束,C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诱导后(氯胺酮注射前,T1)、CPB后20 min(T2)、CPB结束时(T3)、术毕(T4)、术后24 h(T5)时抽取颈静脉球部血,测定各时点血浆S100-β、TNF-α及IL-6浓度,并对S100-β与TNF-α、IL-6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与T1时比较,T2时两组患者血浆TNF-α、IL-6显著升高,T4达到高峰,T5时明显下降但仍高于T1时(P<0.05).T2~T5时K组TNF-α均显著低于C组(P<0.05).T2~T4时K组IL-6显著低于C组(P<0.05).T2时两组患者血浆S100-β浓度较T1时显著升高;T3时达到高峰,T5时显著下降但仍高于T1时(P<0.05).与C组比较,T2~T5时K组S100-β均显著降低(P<0.05).T2~T5时S100-β与TNF-α有明显的相关性(r-分别为0.815,0.791,0.684,0.572,P<0.05);T2~T4时S100-β与IL-6有明显相关性(r分别为0.785,0.824,0.703,P<0.05).结论 CPB心脏手术期间应用麻醉剂量的氯胺酮可明显降低CPB诱发的TNF-α、IL-6及S100-β蛋白的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联合盐酸纳美芬注射液对重症胸腹损伤后急性肝功能损害的干预作用。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间解放军第二五三医院收治的、创伤指数(trauma index,TI)≥17分的169例胸腹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接受的治疗分为干预组112例和对照组57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抗休克、止血、改善微循环等常规抢救治疗,干预组患者除接受常规抢救治疗外,另静脉滴注血必净注射液和盐酸纳美芬注射液。干预组患者分别于就诊时和入院时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脂多糖(LPS)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对照组患者仅于入院时检测上述指标水平。比较2组患者上述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与干预前比较,干预组患者干预后的ALT、AST、TNF-α、LPS及IL-6水平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干预前各临床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预后各临床指标水平均降低(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联合盐酸纳美芬注射液对重症胸腹损伤后急性肝功能损害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