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听觉诱导对昏迷病人早期意识恢复的作用。方法选择颅脑外伤昏迷且颅内无活动性出血的病人180例,随机分组;实验组按颅脑外伤昏迷病人常规治疗、护理加语言唤醒治疗;对照组按颅脑外伤昏迷病人常规治疗及护理;2组经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与脑电图(EEG)动态监测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BAEP与EEG阳性率、出现呼唤反应率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语言唤醒疗法对颅脑外伤昏迷病人的早期意识恢复可起促进作用,应用听觉诱导指导语言唤醒疗法的实施是一种评价语言唤醒疗法疗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听觉诱导对昏迷病人早期意识恢复的作用.方法 选择颅脑外伤昏迷且颅内无活动性出血的病人180例,随机分组;实验组按颅脑外伤昏迷病人常规治疗、护理加语言唤醒治疗;对照组按颅脑外伤昏迷病人常规治疗及护理;2组经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与脑电图(EEG)动态监测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实验组BAEP与EEG阳性率、出现呼唤反应率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语言唤醒疗法对颅脑外伤昏迷病人的早期意识恢复可起促进作用,应用听觉诱导指导语言唤醒疗法的实施是一种评价语言唤醒疗法疗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针对性护理对颅脑外伤患者促醒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3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60例颅脑外伤后昏迷患者进行研究。依据随机对照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对症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早期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后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以及入院后不同时间促醒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入院后1周及入院后4周GC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入院后1周及入院后4周促醒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针对性护理能够提高颅脑外伤患者促醒效果,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4.
王晓平 《临床医学》2013,33(4):120-121
目的观察安宫牛黄丸加头部电针结合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外伤昏迷患者的促醒作用、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的颅脑外伤昏迷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安宫牛黄丸加头部电针结合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2周清醒率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相应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2周清醒率及GOS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经安宫牛黄丸加头部电针结合高压氧治疗的重型颅脑外伤昏迷患者的并发症少、疗效显著。结论安宫牛黄丸加头部电针结合高压氧治疗对重型颅脑外伤昏迷患者具有较好的促醒作用,降低并发症,提高疗效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重型颅脑损伤植物状态评估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对重型颅脑损伤植物状态患者脑干功能的评估以及对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对 30例重型颅脑损伤植物状态患者在综合康复治疗前及治疗 1个月后行BAEP检查及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GCS)评分。 6个月后进行随访 ,行格拉斯哥预后量表 (GOS)评分并复查BAEP。分析BAEP分级与GCS评分、GOS评分的关系以及清醒前后BAEP变化的特点。结果康复治疗前BAEP异常率为 93.3% ( 2 8/30例 ) ,康复治疗 1个月后BAEP异常率为 86 .7% ( 2 6 /30例 ) ,其中Ⅳ级减少 5例 ( 16 .7% ) ,而Ⅰ级增加 2例 ( 6 .7% )。BAEP分级越高 ,则预后越差。有 12例 ( 4 0 % )患者意识恢复 ,意识改善后BAEP的主要变化是Ⅴ波的出现 ,其次是各波分化的改善和潜伏期的缩短。结论BAEP检测可评估重型颅脑损伤植物状态患者脑干功能并为预后判断提供依据。Ⅴ波的出现提示脑干功能的恢复 ,是意识改善的脑电生理学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亲情抚触联合呼唤法对重型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促醒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2年5月收治的25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为对照组,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25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为观察组。观察组在实施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加用亲情抚触联合语言呼唤法刺激患者皮肤感受器及听觉器官来促醒,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不同时间的GCS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2周内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而治疗3周后观察组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亲情抚触联合呼唤法能促进重型脑损伤昏迷患者脑功能恢复,有促醒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脑血流速度及神经电生理的影响,以探索其可能的促苏醒机制。方法 30例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5)和对照组(n=15),两组均给予常规促醒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rTMS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行脑电图(EEG),脑干听觉诱发(BAEP)及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SEP)检查,同时行经颅多普勒脑血管超声检测患者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治疗后行Glasgow昏迷评分(GCS)及JFK昏迷恢复量表评分(CRS-R)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GCS评分及CRS-R评分较对照组有改善(P<0.05)。治疗组脑电图慢波减少,出现α节律或α波波幅增高(P<0.05),上肢SSEP波间潜伏期缩短,出现N20波或波幅增高(P<0.05)。但治疗前后两组BAEP及各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未显示有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 rTMS能改善脑电生理活动,对意识障碍患者有一定的促苏醒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系统听觉刺激对促进脑外伤持续植物状态患者苏醒及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方法便利选择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颅脑外伤持续植物状态患者7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应用系统听觉刺激,即规律式唤醒、招呼式唤醒及局部声音唤醒;对照组采取常规颅脑损伤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变化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肺炎发生率(56.76%)明显低于对照组(71.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AEP波形完全正常(1级)17例、波形呈电静止(4级)1例、语言促醒表现反应性22例,明显较对照组BAEP频率变化及反应性高(P<0.05)。结论系统听觉刺激可促进颅脑外伤持续植物状态患者苏醒,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颅脑外伤后高血糖患者预后的影响及总结护理要点。方法将64名颅脑外伤患者根据入院时空腹血糖分为高血糖组(血糖>7.8 mmol/L)和正常血糖组,高血糖组入院后即给予胰岛素强化治疗,控制血糖在4.4~6.1 mmol/L之间,其他治疗两组相同。观察1周后两组死亡率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结果高血糖组死亡率15.6%,正常血糖组死亡率18.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高血糖组胰岛素强化治疗前后GC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能改善颅脑外伤后高血糖患者的预后,护理上护士应做好患者血糖动态监测工作,协助医师调整患者血糖,这对提高救治水平、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持续右正中神经刺激疗法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复苏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住院的28例采用持续右正中神经刺激疗法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治疗组,以同期入院性别、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颅脑损伤类型、手术与否等方面基本相同的28例患者为对照组,组成1:1配对.对照组患者除不接受右正中神经刺激治疗外,其他控制颅内压、防止并发症及一般性康复治疗与治疗组相同.观察治疗4周后两组GCS、脑功能障碍评分(DRS)、脑电图(EEG)评分、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评分等主、客观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意识障碍恢复情况随治疗前GCS评分升高呈逐渐好转趋势,GCS 5~6分者中治疗组治疗后DRS(分)明显低于对照组(5.22±4.31比8.25±3.37),EEG评分(分)和ABR评分(分)明显高于对照组(EEG评分:9.18±2.87比7.25±2.04,ABR评分:3.33±0.54比2.71±0·63,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2周后GCS(分)明显升高(2周:9.03±2.74比7.12±2.13,3周:10.43±3.01比8.22±2.67,4周:10.85±2.35比9.46±3.23,均P<0.05),DRS(分)明显降低(2周:10.45±6.73比13.76±4.87,3周:6.77±4.32比11.57±4.85,4周:5.58±3.91比7.84±2.64,均P<0.05),EEG评分(分)和ABR评分(分)明显升高(EEG评分2周:5.31±2.11比3.43±1.81,3周:8.51±2.39比5.67±1.93,4周:9.47±3.59比7.71±1.64 ABR评分2周:2.23±0.79比1.44±0.51,3周:3.11±0.62比2.34±0.79,4周:3.43±0.81比2.88±0.59,均P<0.05).结论 持续右正中神经刺激疗法可明显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意识状态,是一种操作简便、疗效可靠、无明显不良反应的促醒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刺激性康复护理对颅脑损伤致昏迷患者的促醒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刺激性康复护理对颅脑损伤致昏迷患者的促醒作用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的颅脑损伤昏迷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刺激性康复护理组)及对照组(常规护理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同时给予刺激性康复护理.于住院2个月后比较两组的清醒率、清醒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昏迷转清醒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清醒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JP<0.05).结论:刺激性康复护理应用于颅脑损伤患者,能促进患者早日清醒,减少致残率和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体感音乐疗法对颅脑外伤患者的作用。方法:31例中、重度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音乐组16例和对照组15例,均接受药物及综合康复治疗。音乐组并增加体感音乐疗法,将音乐耳机置于双耳,昏迷患者倾听以维瓦尔第的《四季之春》经演绎和古典变奏曲为主;清醒患者倾听莫扎特的《D大调双纳琴吹奏曲》为主治疗。治疗前后检测2组脑电图(EEG)、脑干诱发电位(BAEP)的变化及应用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评定患者治疗后的临床康复效果。结果:治疗1个月后,EEG显示2组脑皮层活动恢复明显优于治疗前,音乐组优于对照组(P〈0.05);BAFP显示2组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OS评定音乐组中轻度患者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体感音乐疗法可促进颅脑外伤患者多个系统的恢复,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音乐疗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催醒实施的疗效。方法:选择48例颅脑外伤昏迷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均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MP3音乐播放。治疗28d后观察10个指标(体温、心率、血压、面色改变、睁眼、表情、转头、瞳孔、脑积液、GCS)变化,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组在心率、血压、转头、睁眼方面的改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音乐疗法对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有一定催醒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0):3671-3673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对重症颅脑外伤患者高压氧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84例高压氧治疗的重症颅脑外伤患者,按摸球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后GCS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平均治疗次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经高压氧治疗时,采取针对性护理,可提高治疗效果,临床价值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评价针刺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疗效。方法将80例明确诊断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针刺+西药)40例和对照组(西药)40例,通过对吞咽功能、听觉诱发电位治疗前后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针刺组可明显改善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吞咽功能分级,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针刺能有效缩短假性球麻痹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各波潜伏期和峰间潜伏期。结论针刺治疗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障碍疗效确切,BAEP可作为评定针刺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8):4239-4240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外科收治的6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抽样法分为两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高压氧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治疗效果以及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达96.67%,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治疗前两组ADL、GCS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ADL、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使用高压氧治疗效果显著,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明显,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探讨在颅脑外伤护理中采用风险管理护理的临床护理效果以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60例,将病患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工作,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风险管理护理,对两组患者的SF-36量表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的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三个月护理后,观察组的GCS评分、GOS评分、SF-36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颅脑外伤护理中采用风险管理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大力的推广实行。  相似文献   

18.
选取收治的78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吡拉西坦治疗)和观察组(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同时期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病死率的差异。用药7d后观察组GC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死率为7.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6%(P<0.05)。依达拉奉治疗急性颅脑损伤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微循环,缩短昏迷时间,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路径在急诊颅脑损伤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2例(特)重型颅脑损伤行急诊开颅手术患者按入院时间纳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实施神经外科常规手术护理,观察组实施手术室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手术准备时间、手术持续时间、术后2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以及手术前后瞳孔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准备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观察组存活36例,对照组存活38例,进行GCS评分,并与术前GCS评分进行比较,记录ΔGCS变化分数,观察组ΔGCS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GCS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术前GCS评分与术后ΔGCS呈正相关,术前时间与ΔGCS呈负相关,r2=0.89。两组手术前后瞳孔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层分析,两组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手术前后瞳孔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手术前后瞳孔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可提高短期预后,手术室护理路径可减少术前准备时间,为尽早手术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早期气管切开联合胃造瘘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改善作用。 方法 以51例行早期气管切开联合胃造瘘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为观察组,未行胃造瘘术的63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住院2周后的肺部感染构成比及出院时格拉斯哥评分(GCS)的差异。 结果 术后2周观察组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肺部感染与营养状况存在正相关性;出院时观察组和对照组大部分GCS值>8分,而在GCS值≤8分中,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 结论 早期联合行气管切开术及胃造瘘术可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重型颅脑外伤术后昏迷患者的肺部感染情况,加强营养支持,改善脑血流量,促进脑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