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肖丰强  候登义  马兴云 《宽厚板》2009,15(3):24-26,33
概述了控制冷却工艺,阐明了控制冷却的实质与机理,介绍了宽度板生产中常用控制冷却方式、控制冷却技术难点及相应措施。通过典型控制冷却工艺及其工艺参数的分析,对宽厚板生产企业控制冷却技术的应用与生产工艺方案的制定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
主要介绍了微合金化、超细晶粒和余热处理三种提高热轧钢筋强度的途径,分析了相应的控制冷却工艺原理及控制冷却工艺参数对产品组织性能的影响。还从装备方面介绍了热轧钢筋控制冷却的常见设备布置,分析了冷却水箱在控制冷却生产线上的设置方式、水冷却单元的选用及冷却水质量和冷却水压力对冷却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梅钢1422热轧轧辊强制冷却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冷却下机轧辊,确保轧辊的表面温度的均匀性是热轧精轧工作辊磨削中保证轧辊精度的一个重要的措施,是保证热轧板形的重要因素。本文从轧辊下机后冷却时间、轧辊辊型、热膨胀及磨削精度控制、冷却床冷却水量、冷却水嘴布置及角度、水嘴口径尺寸、轧辊在冷床上的摆放位置等方面对梅钢原有的轧辊冷工艺度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优化了原有的轧辊强制冷却工艺,建立了比较健全的轧辊下机冷却工艺制度。经过实践验证了新的轧辊强制冷却制度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张迎晖  赵鸿金  康永林 《钢铁》2007,42(3):52-55
采用正交实验的方法在热模拟机上进行了TRIP钢热变形后冷却工艺的优化研究.结果表明,热变形后控制铁素体相变的慢速冷却的速度及控制贝氏体相变的快速冷却的速度对最终组织的组成影响较大;在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TRIP钢轧后最佳冷却工艺.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自硬树脂砂的铸造工艺特点。在原有粘土砂铸造工艺基础上,采用先进的自硬树脂砂技术铸造生产冷却壁,优化了木模制作及配砂、造型、浇注等关键工序的工艺参数,使冷却壁的尺寸精度及外观质量大幅提高,满足了高炉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6.
采用热模拟试验机及膨胀仪,测定L360管线钢不同变形及冷却工艺条件下的各项工艺参数,做出其动态CCT曲线,观察了不同变形及冷却工艺条件下的金相组织。  相似文献   

7.
董毅  韩斌  时晓光  徐鑫  刘仁东 《钢铁》2011,46(10):66-69,74
通过热轧试验研究了3种冷却工艺对传统成分Si-Mn系热轧双相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3种冷却工艺条件下,试验钢的最终组织为铁素体和马氏体双相组织。当终轧后采用空冷+超快冷的冷却工艺时,钢板的屈强比最低,伸长率和n值最大,晶粒尺寸较大,但强度相对最小;当终轧后采用层流冷却+空冷+超快冷的冷却工艺时,钢板的晶粒...  相似文献   

8.
连续退火工艺中冷却技术的数学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连续退火工艺中的冷却技术,编制了连续退火工艺冷却设计及温度控制的计算程序。  相似文献   

9.
为了对气雾冷却过程进行在线自动控制,针对某中厚板厂的气雾冷却装置,开发了一套气雾冷却控制模型及在线控制系统。在对冷却过程做传热分析及充分考虑边界条件的基础上建立气雾冷却模型,并根据气雾冷却的生产流程及设备特点,开发了自动控制系统。该套模型和控制系统已应用到某中板厂生产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实现了气雾冷却的在线自动控制,冷却速度和温度控制精度达到工艺要求。  相似文献   

10.
采用弛豫控制析出+加速冷却(RPC+ACC)和超快速冷却+加速冷却(UFC+ACC)2种不同冷却工艺试制低裂纹敏感性钢板,结合显微硬度、SEM及TEM技术分析了冷却工艺对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RPC+ACC工艺试样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比UFC+ACC工艺分别要高170 MPa和65 MPa,而且维持了相同的冲击韧性。获得含有大量位错胞的板条贝氏体组织,且不同尺寸的板条贝氏体被亚结构或位错墙分割,出现相互交错排列是RPC+ACC冷却工艺提高强度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1.
 钢液连铸二次冷却的效果直接影响连铸坯质量,为了合理地控制二次冷却过程,多种静态和动态控制工艺模型被提出。系统综述了目前二冷静态和动态控制工艺模型的发展,包括二冷区各回路水量与拉速呈一次线性或二次曲线关系的二冷控制工艺模型、基于修正有效拉速的二冷动态控制工艺模型和基于在线传热计算的二冷动态控制工艺模型等,以及基于钢液过热度和二冷进水温度的二冷控制先进工艺模型和基于在线温度测量反馈调节各回路水量的二冷动态控制工艺模型。随着二冷控制工艺模型的发展,其控制的实时性、可靠性、准确性以及运行的稳定性也逐渐提高,从而为高质量铸坯生产及智能化二冷控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黄柱成  杨越  钟荣海  梁之凯  胡兵 《钢铁》2019,54(11):9-15
 与传统环冷相比,烧结竖冷拥有漏风率低、换热效率高的优势。为此利用竖冷试验装置,在某烧结厂取热风与热烧结矿研究了竖式冷却过程气固对流换热特性。研究表明,烧结矿竖式冷却过程中影响传热特性的主要因素为冷却风的流量及温度。烧结矿和冷却风对流换热系数随着烧结矿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随着冷却风流量的增大以及冷却风温度的降低,对流换热系数也随之增大。基于白金汉定理,结合试验数据拟合得出了描述烧结矿与冷却风传热特性的准数关联式,其模拟性较好且平均相对误差为7.25%。  相似文献   

13.
气体射流冷却是立式连退炉内带钢快速冷却的主要方式,计算冷却过程中带钢温度场分布,对改善带钢连续退火工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利用CFD模拟软件对冷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获得带钢表面换热系数分布规律。运用有限差分法,对带钢温度场分布进行数值仿真计算。研究了初始带钢温度对冷却过程中带钢温度场分布规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利用有限元软件对热轧20#槽钢轧后冷却过程进行模拟,获得了轧后冷却过程温度场变化规律及典型部位的温度变化.通过实际测量值进行验证,模拟结果与实际冷却过程吻合较好.为研究槽钢轧后冷却规律提供了一种方法,对设置终轧温度及改善冷却条件提供了理论依据,进而有利于保证产品性能和减小冷却变形.对生产过程中轧制工艺制定、残余应力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带钢冷却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各阶段间存在相互影响。热轧带钢在水冷却区冷却单元下的冷却是一种机理很复杂的非对称性冷却,难以用精确的数学模型进行描述。为此提出了对称性冷却假设条件下的建模方法,得到结构相对简单并适合过程控制的数学模型,并给出了在线控制的前馈算法,最后推导出可用集总参数法的最大带钢厚度值,简化了带钢厚度方向温度分布的在线控制。  相似文献   

16.
文光华  唐萍 《炼钢》1998,14(5):49-52,61
根据喷嘴在二次冷却区的作用,分析了喷嘴的冷、热态特性、喷嘴布置以及冷却水控制等因素对铸坯冷却效果的影响,同时介绍喷嘴在连铸机上使用现状和高效连铸机对二冷技术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7.
轧机轧制能力不足时无法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控轧控冷,设计适当的生产工艺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品力学性能十分必要。研究了控制冷却工艺对低碳钢力学性能和微观组织的影响。与空冷相比,采用控制冷却工艺进行冷却,可以提高试验钢的力学性能,减轻试验钢的带状组织。在控制冷却过程中,除开始冷却温度对试验钢的性能影响较大外,分段冷却工艺参数对试验钢性能的提高也起很大作用。结果表明:采用前段冷却为主的工艺生产的试验钢较采用后段冷却为主的工艺生产的试验钢的屈服强度提高50 MPa以上,抗拉强度提高约30 MPa,同时拥有良好的塑性和低温韧性。  相似文献   

18.
邱增帅  何安瑞  邵健 《钢铁》2017,52(5):61-65
 针对目前困扰热轧中碳高强度宽带钢生产的横向弯曲缺陷,使用有限元软件ABAQUS结合FORTRAN语言编写子程序,建立热轧带钢轧后冷却有限元模型。通过模型计算,分析带钢轧后冷却过程中上下表面的冷却不均以及带钢厚度对带钢横向弯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厚度情况下,带钢上下表面冷却不均程度越大,带钢横向弯曲程度越严重,上下表面相同冷却效率比的情况下,带钢越厚,带钢横向弯曲越严重。冷却过程中,受温度变化和相变的综合影响,带钢弯曲方向和大小会发生较大变化,且冷却过程中带钢弯曲量最大值远远大于冷却结束后横向弯曲量。  相似文献   

19.
大直径GCr15轴承钢棒材穿水冷却规律及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有限元耦合场数值模拟计算方法,对大直径棒材穿水冷却过程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在确定了冷却器结构的条件下,依据GCr15轴承钢的冷却工艺参数,研究冷却水流量和温度对棒材冷却效果的影响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冷却水流量对棒材温降效果影响较大,但当流量达到一定值时,继续增加流量,效果减弱;冷却水温对棒材温降效果影响较小。由此提出适合此种规格棒材的冷却水流量和水温区间。  相似文献   

20.
中厚板冷却过程高精度温度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高满意度轧后冷却控制目标必须依赖于轧后冷却过程控制系统高精度的温度场计算模型。以钢板内部热传导、空冷及水冷换热系数为主要研究对象,建立了轧后冷却数学模型,回归了空冷和水冷换热系数,采用Crank-Nicolson有限差分法求解钢板温度场。将该模型嵌入到国内某中厚板厂轧后冷却控制系统,对不同钢种不同厚度钢板进行轧后冷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实际终冷温度和目标终冷温度偏差±10℃的命中率在90%以上,很好地实现了冷却过程温度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