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研究胰高血糖素样肽-1对大鼠骨骼肌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骨骼肌细胞,采用检测细胞存活和生长的方法(MTT法)检测胰高血糖素样肽-1、胰岛素对骨骼肌细胞存活数量的影响,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糖原合成酶和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3α/β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验证胰高血糖素样肽-1对磷脂酰肌醇-3-激酶通路的影响.将骨骼肌细胞分为对照组、胰高血糖素样肽-1组、LY294002组、胰高血糖素样肽-1+LY294002组,于48和72 h分别测定糖原合成酶和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3α/β的表达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多组间均数比较.结果 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胰高血糖素样肽-1刺激后15、30 min、1、2、8h,大鼠骨骼肌细胞出现明显的阳性颗粒表达.与胰高血糖素样肽-1组相比,对照组、LY294002组、胰高血糖素样肽-1+ LY294002组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3α/β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分别为0.93±0.11、0.52±0.05、0.65±0.07、0.54±0.21,t值分别为5.751、3.651、2.811,均P<0.05),糖原合成酶明显降低(分别为0.84±0.14、0.28±0.05、0.34±0.22、0.57±0.08,t值分别为6.390、3.260、2.801,均P<0.05).结论 本研究证实胰高血糖素样肽-1可通过激活大鼠骨骼肌细胞磷脂酰肌醇-3-激酶通路增加糖原合成酶活性,促进糖原合成.  相似文献   

2.
<正>正常情况下,为了维持餐后血糖的稳定,α和β细胞的作用是相反的,胰岛α细胞刺激胰岛素分泌同时β细胞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从而降低血糖水平。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α和β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失调,T2DM就是以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缺失~([1])以及胰高血糖素释放不受抑制~([2,3])为特征的一种疾病。胰升血糖素样肽-1(GLP-1)是胃肠道产生的一种肠促胰素,并在进餐时释放。GLP-1以血糖依赖的方式刺激胰岛素分泌及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4,5]),而且能够有效的抑制餐时高血糖~([6])。利拉鲁肽是  相似文献   

3.
利拉鲁肽对糖尿病的疗效与作用(Liraglutide Effect and Action in Diabetes,LEAD)014]研究结果表明,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可有效地降低血糖、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并减轻体质量。其机制是由于利拉鲁肽主要通过与胰岛B细胞上的GLP-1受体结合,刺激胰岛素分泌并抑制胰岛仪细胞分泌胰高糖素,这两种作用均为葡萄糖浓度依赖性的,故在调控血糖同时引起低血糖的风险很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胰岛素治疗但血糖控制不佳的超重或肥胖T2DM患者加用利拉鲁肽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经胰岛素治疗但血糖控制不佳的超重或肥胖T2DM患者62例,分为利拉鲁肽治疗组30例和胰岛素治疗组32例。利拉鲁肽组在加用利拉鲁肽时,胰岛素剂量暂减30%,后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和利拉鲁肽剂量。胰岛素组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剂量。检测两组治疗前后体重、FPG、HbA1c、FC-P和胰岛素日用量等指标,记录低血糖发生情况及其他不良反应。结果利拉鲁肽组和胰岛素组体重、FC-P和胰岛素日用量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7±6.4)vs(1.0±2.1)kg;(0.80±0.30)vs(0.16±0.08)ng/ml;(25.9±12.7)vs(12.1±5.7)U/d,P<0.05或P<0.01],FPG、HbA1c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1.1)vs(2.9±1.6)mmol/L;(1.8±1.2)%vs(1.7±1.3)%,P>0.05]。结论对超重或肥胖T2DM患者,胰岛素联合利拉鲁肽与胰岛素加量降糖疗效相当,但利拉鲁肽可降低体重,改善胰岛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5.
利拉鲁肽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长效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包括利拉鲁肽在内的GLP-1可以通过血脑屏障,改善脑功能。本研究旨在证实应用利拉鲁肽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小鼠除具有降糖作用外,还可提高小鼠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6.
张雪兰  谢云 《山东医药》2013,(39):32-34
目的 观察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P-1)及其类似物对人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糖异生关键酶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合成的影响.方法 将对数生长期HepG2细胞随机分6组,胰岛素(胰岛素)组加入10 nmol/L胰岛素,GLP-1组加入10 nmol/L GLP-1,艾塞那肽组加入10 nmol/L艾塞那肽,GLP-1+胰岛素组分别加入10 nmol/LGLP-1、10 nmol/L胰岛素,艾塞那肽+胰岛素组分别加入10 nmol/L艾塞那肽+10 nmol/L胰岛素,对照组加入同等剂量细胞培养液,每组10个样本.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G6Pase水平.结果 胰岛素组、GLP-1组、艾塞那肽组、GLP-1+胰岛素组、艾塞那肽+胰岛素组、对照组G6Pase表达量分别为0.070±0.015、0.068±0.013、0.067±0.008、0.031 ±0.003、0.030±0.002、0.191 ±0.056,与对照组比较,其余5组G6Pase表达量减少(P均<0.05);与胰岛素组、GLP-1组、艾塞那肽组比较,GLP-1+胰岛素组、艾塞那肽+胰岛素组G6Pase表达量减少(P均<0.05).结论 GLP-1及其类似物艾塞那肽能抑制HepG2细胞G6Pas的合成.  相似文献   

7.
利拉鲁肽是长效人胰升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其在保留GLP-1促进胰岛素合成和分泌、改善B细胞数量和功能、减少食物摄取、延缓胃排空等生理作用的同时,还有效延长了作用时间,每天1次给药就可显著改善血糖控制。利拉鲁肽对糖尿病的疗效与作用系列研究(LEAD),在全球范围内证实了利拉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文对LEAD结果进行了荟萃分析,以便进一步指导利拉鲁肽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利拉鲁肽(Liraglutide)是胰升血糖素样肽1(GLP-1)经脂肪酸修饰后的衍生物,可降低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HbA1c水平、降低体重和改善β细胞功能。本文总结了利拉鲁肽治疗T2DM的作用机制和疗效。  相似文献   

9.
L细胞作为肠道内分泌细胞的一种,零散分布于胃肠道,分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2(GLP-2)、多肽YY(PYY)等多种重要的肽类激素,可以促进胰岛素分泌、控制食欲,有利于控制血糖和体质量。近年研究显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利拉鲁肽在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hBM-MSCs)向胰岛素分泌细胞(IPCs)方向分化诱导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高糖、尼克酰胺和利拉鲁肽3阶段诱导方案对hBM-MSCs进行定向诱导分化,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诱导过程中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双硫腙染色法鉴定诱导后细胞,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胰腺十二指肠同源盒基因1( PDX-1)、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T2)、葡萄糖激酶(GK)、胰岛素的蛋白表达,ELISA检测细胞的胰岛素分泌水平.结果 添加10 nmol/L利拉鲁肽作用7d后诱导效率明显增加.诱导过程中细胞形态由长梭形逐渐变为圆形,并聚集生长,至诱导末出现大量圆形葡萄状聚集生长的胰岛样细胞团;双硫腙染色阳性细胞量、细胞PDX-1、GLUT2、GK、胰岛素的蛋白表达、细胞的基础和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水平均逐渐增加(均P<0.05).结论 在体外,高糖、尼克酰胺联合利拉鲁肽可使hBM -MSCs定向诱导分化为IPCs.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更为高效的NOD鼠体外胰岛素分泌细胞诱导体系. 方法 化学因子分步加入培养基,将大鼠胰岛细胞以半透膜相隔与NOD鼠源性诱导性多能干细胞(NOD-iPSCs)共培养约20 d,检测胰岛素分泌细胞的相关功能,并与纯化学因子诱导方法进行对比. 结果 诱导后成团生长,双硫腙染色呈棕红色,RT-PCR显示胰十二脂肠同源异型盒基因1(PDX-1)从第8天起开始表达,并逐渐增强.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细胞表达胰岛素及C-P,联合组及纯化学因子组诱导培养每隔4d检测至20 d,高糖刺激后两组胰岛素分泌均呈逐渐升高趋势. 结论 NOD-iPSCs能够在体外诱导生成胰岛素分泌细胞.联合培养体系提供大鼠胰岛细胞功能因子可加速分化,提高效率,可能为一种更高效的诱导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胰升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胃泌素协同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转分化的胰岛素分泌细胞(insulin-producing cells,IPCs)分化。方法(1)制备IPCs模型:胰十二指肠同源盒1(pancreatic duodenal homeobox 1,Pdx-1)、神经元素3(neurogenin 3,Ngn3)联合V型肌腱膜纤维肉瘤癌基因同源基因A(V-type tendon fibrosarcoma oncogene homolog A,MafA)共转染BMSCs转分化为IPCs;(2)IPCs分为4组:A组,未诱导组;B组,GLP-1诱导组;C组,胃泌素诱导组;D组,GLP-1联合胃泌素诱导组,高糖培养基培养7 d,RT-PCR检测各组胰岛素2(insulin2)、葡萄糖激酶(GK)、巢蛋白(nestin)、胰升糖素(glucagon)及Pdx-1表达水平,ELISA检测各组胰岛素分泌情况。结果在高糖条件下培养7 d,各组IPCs形态出现明显变化,逐渐聚集并形成散在细胞团块,联合诱导组形成大型细胞团块,双硫棕染色呈红棕色;各组在诱导第0、3、5、7、9天胰岛素分泌水平逐渐提高,且联合诱导组升高最为明显(P<0.05);与A组相比,B、D组Insulin2和GK表达明显上调,D组glucagon表达下调,C组Pdx-1表达下调,glucagon表达上调,(P<0.05);与B组相比,C组insulin2表达下调,glucagon表达水平明显上调,D组insulin2和GK表达水平明显上调,glucagon表达水平下调(P<0.05);与C组相比,D组Pdx-1、insulin2和GK表达水平明显上调,glucagon表达水平下调(P<0.05)。结论GLP-1和胃泌素通过上调insulin2和GK,下调glucagon协同促进IPCs向胰岛β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利拉鲁肽对db/db小鼠胰腺及大鼠胰岛细胞瘤细胞系INS-1中micro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0只4周龄雄性db/db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利拉鲁肽组(每组10只)。分别给予0.1ml生理盐水或300ng/g利拉鲁肽皮下注射,每E12次。8周后测定糖化血红蛋白,行腹腔注射葡萄糖耐量试验(TPGTT)。8周末处死小鼠,免疫组化法分析小鼠胰腺B细胞增殖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小鼠胰腺microRNA(miR.375和miR-34a)的表达。INS-1细胞分别给予0.5mmol/L棕榈酸培养0、48、72h或100nmol/L利拉鲁肽预处理12h后,给予0.5mmol/L棕榈酸培养72h,RT—PCR测定miR-375和miR-34a表达水平。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数据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利拉鲁肽组小鼠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分别为7.3%±0.3%和4.7%±0.6%,t=16.47,P〈0.01);IPGTT血糖曲线下面积降低[分别为(4568-4-197)和(1927±127)mmol·L-1·min-1,t=26.53,P〈0.05];胰岛素曲线下面积增加[分别为(1080±247)和(2818±378)μg·L-1·min-1,t=7.73,P〈0.05]。免疫组化法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利拉鲁肽组小鼠胰岛素阳性面积增加(分别为1.40±0.30和0.37±0.09,t=19.14,P〈0.01),Brdu染色阳性细胞比例增加(分别为2.40%±0.22%和0.73%±0.10%,t=4.97,P〈0.01)。利拉鲁肽组小鼠胰腺miR-375与miR-34a表达较对照组分别降低50%(分别为1.1±0.3和2.2±0.5,t=3.08,P〈0.05)和71%(分别为1.1±0.3和3.8±1.2,t=2.80,P〈0.05)。棕榈酸培养使INS-1细胞miR-375表达呈剂量、时间依赖性增加,利拉鲁肽可抑制棕榈酸诱导的miR-375表达(F=7.20,P〈0.01)。结论microRNA可能是利拉鲁肽调节β细胞增殖的靶点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运动对高脂饮食诱导的,产生胰岛素抵抗的小鼠骨骼肌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y(PPAR-y)、葡萄糖转运体-4(Glut-4)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游泳训练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8周龄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正常饮食组(10例)、高脂饮食组(10例)和高脂饮食+运动组(运动组,10例,进行为期12周的游泳训练)。每周测小鼠体重和空腹血糖(FBG)。游泳训练12周后,以放射免疫法测空腹血胰岛素(FINS),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RI);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骨骼肌组织PPAR.7、Glut-4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饮食组比较,高脂饮食组体重明显增加;运动组较高脂饮食组体重明显减轻(P〈0.05)。高脂饮食组和运动组FINS、FPG、IRI水平均较正常饮食组明显升高(P〈0.01)。与高脂饮食组相比,运动组FINS[(14.00±7.12)mmol/L比(10.17±3.88)mmol/L]、FPG[(9.49±1.28)mmol/L比(8.03±1.67)mmol/L]、IRI[(1.47±0.38)比(1.06±0.27)]水平明显降低(P〈0.05),PPAR—y[(0.95±0.17)比(2.37±0.41)]、Glut-4 mRNA[(0.68±0.24)比(1.54±0.28)]表达明显增加(P〈0.01)。结论:运动可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其机制可能与上调骨骼肌PPAR吖及Glut-4mRNA的表达,调节糖代谢,促进胰岛素信号转导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PCB)118对大鼠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将40只清洁级成年雄性Wistar大鼠[体重(200±10)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3组给予不同剂量PCB118: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为10、100、1000μg·kg^-1·d^-1,每周腹腔注射5d,造模13周后行腹腔葡萄糖耐量试验(IPGTT),计算糖负荷后30min胰岛素增值与血糖增值比值(△I30/△G30)、葡萄糖、胰岛素曲线下面积(AUCg、AUCi)、AUCi/AUCg及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多组间均数比较。结果低、中、高剂量组空腹胰岛素水平[(19.0±7.1)、(18.5±3.1)、(22.1±1.2)mU/L]、30min胰岛素[(55.0±1.9)、(55.0±2.4)、(72.3±1.0)mU/L]及30min血糖水平[(22.32±2.44)、(19.87±1.89)、(21.90±2.88)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10.05±3.59)、(25.68±1.27)mU/L、(17.08±1.35)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622、8.798、7.024,均P〈0.05);高剂量组60、120min胰岛素水平高于对照组[60min(46.3±1.2)比(18.1±1.1)mU/L,t=3.287,P〈0.05;120min(39.5±1.3)比(24.5±9.4)mU/L,t=2.435,P〈0.05],各剂量组△I30/AGmAUCi、AUCi/AUCg明显高于对照组(F值分别为15.548、7.130、5.509,均P〈0.05),低、中、高剂量组HOMA—IR亦明显高于对照组(1.26±0.42、1.35±0.22、1.52±0.47比0.65±0.37,F=6.937,P〈0.05),上述指标在各剂量组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低剂量PCB118持续暴露可能引起大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对小鼠骨骼肌细胞葡萄糖转运子4(GLUT4)转位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在过表达带有HA表位GLUT4的小鼠骨骼肌细胞株C2C12(C2C12-GLUT4H),分为正常对照组、胰岛素组(100 nmol/L)、利拉鲁肽1组(100 nmol/L)、利拉鲁肽2组(1 000 nmol/L)、5-氨基咪唑-4-甲酰1-β-D呋喃糖苷(AICAR)(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激动剂)组(2 mmol/L).通过ELISA法测定细胞膜上C2C12-GLUT4HA,检测各组对C2C12-GLUT4HA细胞GLUT4转位的作用.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介导GLUT4转位的信号分子蛋白激酶B(AKT)、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磷酸化水平以及GLUT4蛋白表达水平.采用Student's 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利拉鲁肽组的GLUT4转位较对照组相比明显上升[分别是对照组的(1.53±0.28)倍、(1.41±0.41)倍,F=13.4798,P<0.05];利拉鲁肽刺激组与对照组相比能够使pAMPK水平升高[分别是对照组的(1.79±0.31)倍、(1.54±0.18)倍,F=20.0999,P<0.05],而对pAKT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利拉鲁肽可通过激活AMPK从而促进小鼠骨骼肌细胞GLUT4转位的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鼠多能干细胞(iPSCs)经改良7步法诱导生成胰岛素分泌细胞(ISCs)的可行性及其对T1DM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分离和提取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通过体外诱导构建小鼠i PSCs。小鼠iPSCs经改良的7步诱导法转化为小鼠ISCs。免疫荧光检测小鼠ISCs的胰十二指肠同源盒1(PDX-1)、胰岛素和C-P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ISCs的C-P表达以评估小鼠ISCs的分化率。ELISA法检测高浓度(23.3 mmol/L)和正常浓度(5.5 mmol/L)葡萄糖刺激下小鼠ISCs的胰岛素分泌水平。将小鼠ISCs移植到T1DM模型小鼠左肾包膜下,ELISA法检测小鼠血糖和胰岛素分泌水平。结果小鼠iPSCs经7步法诱导生成小鼠ISCs的PDX-1、胰岛素和C-P免疫荧光检测阳性;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小鼠ISCs的分化率为35.2%。ELISA结果显示,与小鼠iPSCs比较,小鼠ISCs在5.5、23.3 mmol/L葡萄糖浓度下的胰岛素分泌水平均升高[(0.82±0.49)vs(9.45±1.32)mIU/L,(2.38±0.67)vs(27.86±3.45)mIU/L,P<0.05];在小鼠ISCs中,23.3 mmol/L葡萄糖浓度胰岛素分泌水平高于5.5 mmol/L葡萄糖浓度[(27.86±3.45)vs(9.45±1.32)mIU/L,P<0.05]。小鼠ISCs移植后第3~12周,ISCs组血糖水平降低(P<0.05或P<0.01),胰岛素分泌水平升高(P<0.05或P<0.01)。结论小鼠iPSCs经改良的7步诱导法可有效转化为成熟的小鼠ISCs,且小鼠ISCs对T1DM小鼠有降低血糖、提升胰岛素分泌水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调控心脏干细胞(CSCs)中的miRNA-146b的表达水平,探讨miRNA-146b对CSCs迁移、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取1~3d的C57BL/6小鼠的CSCs,经过磁珠分选,选取c-kit+CSCs培养。c-kit+CSCs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液刺激下,后以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PCR)检测c-kit+CSCs的miRNA146b表达水平。进一步将c-kit+CSCs培养3d后分为5组进行转染:空白对照组、上调miRNA-146b组、上调阴性对照组、下调miRNA-146b组、下调阴性对照组。以CCK-8法检测转染后c-kit+CSCs增殖,transwell法检测转染后c-kit+CSCs迁移。PCR法检测GATA-4、MEF2c、TNI、β-MHC等分化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结果: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液刺激下c-kit+CSCs的miRNA-146b表达上调(P<0.05)。在miRNA-146b的前体或抑制剂转染后,能有效使c-kit+CSCs细胞内miRNA-146b过表达或抑制,与上调阴性对照组比较,上调miRNA-146b组的miRNA-146b表达明显升高[(2.26±1.57)比(340.54±36.63)],与下调阴性对照组比较,下调miRNA-146b组miRNA-146b表达明显下降[(1.11±0.16)比(0.66±0.04)],P均<0.01。同阴性对照组比较,上调miRNA-146b组c-kit+CSC迁移能力明显降低[(70.6±9.1)比(47±5.3)],下调miRNA-146b组的c-kit+CSCs迁移能力明显增强[(39.5±4.1)比(48.0±8.8)],P均<0.05。与上调阴性对照组比较,上调miRNA-146b组的c-kit+CSCs增殖活性显著降低;与下调阴性对照组比较,下调miRNA-146b组的c-kit+CSCs增殖活性显著增强,P均<0.05。miRNA-146b对分化无明显影响。结论:miRNA-146b能够抑制c-kit+CSCs增殖和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肾母细胞瘤过度表达基因(CCN3)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向内皮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以含50ng/m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培养基诱导 BM-MSCs向内皮细胞分化作为阳性对照组,以含100ng/ml重组CCN3蛋白并50ng/m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培养基诱导BM-MSCs向内皮细胞分化作为CCN3组,并以单纯完全培养基培养BM-MSCs为阴性对照组,采用细胞免疫荧光化学法和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查诱导16 d后假性血友病因子(vWF)表达以评价内皮细胞分化,以半定量 RT-PCR法检测 BM-MSCs 诱导分化前后Notch1基因mRNA表达。结果:BM-MSCs 诱导分化16d 后,阳性对照组可见部分细胞 vWF 荧光染色阳性, CCN3组阳性染色细胞明显多于阳性对照组,且 vWF mRNA 表达明显强于阳性对照组[吸光度(OD)值比:(0.550±0.090)比(0.358±0.080),P<0.01],阴性对照组未见阳性染色细胞;此外,诱导分化前,三组Notch1基因mRNA均呈低表达,组间两两比较无明显差异(P 均>0.05),诱导分化16d后阳性对照组和 CCN3组 Notch1基因 mRNA表达明显强于阴性对照组[OD值比:(0.232±0.047)、(0.352±0.029)比(0.132±0.033),P均<0.01],但与阳性对照组相比,CCN3组 Notch1基因 mRNA表达明显更高(P<0.01)。结论:肾母细胞瘤过度表达基因通过激活 Notch1信号通路可增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高糖及高胰岛素对骨髓内皮前体细胞(EPCs)增殖、凋亡及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小鼠(BALB/c)的骨髓中分离出EPCs,将细胞分为4组,A组为对照组(葡萄糖浓度5.5mmol/L),B、C组葡萄糖浓度分别为11.0 mmol/L、22.0 mmol/L,D组(葡萄糖浓度22.0 mmol/L+胰岛素25U/L)。利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硝酸还原酶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含量。结果骨髓源性EPCs的增殖能力与A组(1.31±0.21)比较,B、C、D组(B组0.93±0.27,C组0.78±0.31,D组0.57±0.24)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C、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实验5 d后,B组的凋亡率为(17.95%±0.38%)、C组的凋亡率为(32.5%±0.63%)、D组的凋亡率为(31.48%±1.26%),3组的凋亡率均较A组的凋亡率(15.75%±0.60%)增高;C组及D组凋亡率均较B组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细胞分泌NO、总NOS(TNOS)显著减少、而诱导型NOS(iNOS)分泌显著增加(均为P<0.01)。结论高糖及高胰岛素引起的EPCs增殖能力降低,促使细胞凋亡,并损害细胞的分泌功能;高胰岛素对高糖引起的EPCs损害并未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