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房性心动过速*陈林许春萱吴卫邓玉莲林锋王洁如*:福建省科委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92-Z182)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内科(福州350001)关键词心动过速,房性射频导管消融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AT)床上较少见,发作时药物难以控制,...  相似文献   

2.
26例右房房性心动过速 (AT)行射频导管消融术 ,将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 ,A组 12例 ,用双大头交替比先法标测及消融 ;B组 14例 ,在诱发出房性心动过速后 ,用高位右心房电极在右心房内粗略标测一遍 ,确定AT大致部位 ;然后自右股静脉进入可双向弯曲的温控消融导管至AT的大致部位 ,以比较领先的标测点为中心的 1~ 2cm范围内仔细标测 ,以最为领先的A波且大头单极电图负向处为靶点 ,温控 60°C、(能量 15~ 3 0W)放电 ,若 10s内AT终止则继续放电 90~ 12 0s,否则重新标测 ;以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下不能诱发出AT为手术终点。结果 两组病人均手术成功 ;两组在放电次数、手术时间、随访期AT复发情况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P >0 .0 5 )。提示单大头标测、消融与双大头比先法消融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非接触式球囊标测系统(Ensite 3000系统)指导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最早激动点标测和消融的优越性.方法对8例患者,经左右股静脉将64极球囊电极及大头导管置入右心室,Ensite 3000系统构建出心腔三维几何模型,诱发室速或室性早搏(室早)并记录储存,利用虚拟心内膜电图及导航系统进行室速最早激动点的标测和消融.结果8例患者均诱发及标测到起源于右心室的室速或室早,6例起源于间隔部,1例起源于游离壁,1例起源于室间隔与游离壁交界处,8例患者均在最早激动点获消融成功.结论En-site 3000系统对室速最早激动点的标测和消融更精确、直观和可靠.  相似文献   

4.
射频消融房性心动过速安全可靠,临床上已广泛应用,我院2003~2004年成功消融房性心动过速3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及安全性,并比较常规标测与Carto系统标测的结果差异。方法:50例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了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治疗,32例采用常规标测,25例采用Carto系统标测(包括常规标测消融失败的7例)。平均随访20±11月,观察常规标测组和Carto系统标测组射频消融即刻和远期成功率及安全性和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同时比较二组"射线暴露时间。结果:①常规标测组和Carto系统标测组射频消融即刻成功率分别为78%、100%,远期成功率分别为68%、96%,无1例发生并发症;成功术后,由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引起的症状消失。②Carto系统标测组%射线暴露时间明显少于常规标测组。结论: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率和安全性高,Carto系统标测比常规标测更有优势,且明显减少X射线暴露时间。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非接触标测是否可以揭示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LVT)的舒张期电位(DP)和浦氏电位(PP)的部位,指导有效导管消融。【方法】Ensite 3000非接触标测多极球囊导管标测ILVT的激动起源(EA)、传导径路(CP)和出口(EX),用消融导管分别于这些部位行接触标测。【结果】6例ILVT周长为(286±38)ms,非接触标测显示4例激动起源(EA)位于中间隔,2例位于下间隔,EA较体表QRS波提前约(48.6±32.8)ms,传导径路长约(2.6±0.9)ms。6例病人在窦性心律下消融导管起搏标测12导联QRS形态与ILVT相匹配(≥11/12)处位于EX,而非EA(≤10/12)见正文。6例病人在室性心动过速期间消融导管于EA和CP处标测到PP,2例于EA标测到DP,1例于EX标测到PP。6例病人在窦性心律下于ILVT起源部位行片状或/和传导径路作线性消融均获成功,随访(12±6)月,未见复发。【结论】非接触标测通过显示ILVT起源及传导径路,可揭示DP和PP部位,从而有效地指导ILVT导管消融。  相似文献   

8.
胡宏德  傅华  姜建 《西部医学》2008,20(1):48-49,52
目的应用电解剖标测系统分析瓣膜病换瓣术后房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机制及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方法瓣膜病换瓣术后房速患者共11例,其中男4例,女7例,年龄25~65岁,房速历史4月~6.5年。电解剖标测系统完成心房电压和激动标测,分析心动过速的机制并确定消融靶点,使用冷生理盐水灌注导管消融。结果11例患者中10例患者消融成功,1例患者为左房起源房速,放弃消融。10例消融患者中,共诱发出13种房性心动过速,其中局灶性房速3种,微小折返性房速2种,大折返性房速8种。消融后,房速均不能诱发。术后1例复发,经再次消融成功后无复发。结论瓣膜病换瓣术后房速运用电解剖标测导航下的射频消融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苏浩  严激  徐健  孙贤林  范西真 《安徽医学》2012,33(11):1436-1438
目的总结非接触标测系统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典型心房扑动的经验。方法根据体表12导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诊断为典型心房扑动25例,其中阵发性心房扑动17例,持续性心房扑动8例。全部患者口服过2种及以上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较差。常规放置10极冠状窦、右室电极,ARRAY球囊置于右房中下部,构建右房模型,在非接触标测系统指引下进行三尖瓣峡部消融。结果手术全部成功,其中18例放电过程中房扑终止,7例在窦性下放电消融。术后分别起搏冠状窦近端、低位右心房,证明双向传导时间延长,同时无激动穿过峡部的消融线,证实峡部双向阻滞。术后随访6~18个月,1例复发,复发率4.0%。结论非接触标测系统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典型心房扑动安全可靠,同时可减少X线曝光时间及放电次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接触标测是否可以揭示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LVT)的舒张期电位(DP)和浦氏电位(PP)的部位,指导有效导管消融。【方法】Ensite 3000非接触标测多极球囊导管标测ILVT的激动起源(EA)、传导径路(CP)和出口(EX),用消融导管分别于这些部位行接触标测。【结果】6例ILVT周长为(286±38)ms,非接触标测显示4例激动起源(EA)位于中间隔,2例位于下间隔,EA较体表QRS波提前约(48.6±32.8)ms,传导径路长约(2.6±0.9)ms。6例病人在窦性心律下消融导管起搏标测12导联QRS形态与ILVT相匹配(≥11/12)处位于EX,而非EA(≤10/12)见正文。6例病人在室性心动过速期间消融导管于EA和CP处标测到PP,2例于EA标测到DP,1例于EX标测到PP。6例病人在窦性心律下于ILVT起源部位行片状或/和传导径路作线性消融均获成功,随访(12±6)月,未见复发。【结论】非接触标测通过显示ILVT起源及传导径路,可揭示DP和PP部位,从而有效地指导ILVT导管消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27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行消融治疗,探讨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点。消融方法及消融结果。方法:男性24例,女性3例。年龄11-58岁。所有患者均经药物治疗无效。在停服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后,消融能量为15-40W,即刻消融成功标准为放电后10s内室性心动过速消失,消融后以消融前的条件反复诱发并同时静滴异丙肾上腺素室性心动过速不能诱发,随访成功标准为无室性心动过速发作。结果:27例患者起源右室流出道11例。右室游离壁2例,右室心尖部1例,左室后间隔区12例。右室流出道并左室后间隔区双部位室性心动过速1例。即刻消融成功26例。成功率96.3%。随访3月-4a。复发3例。分别于术后半月,2月及5月复发。再次消融成功且无并发症。结论: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以作为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首选治疗方法。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中出现快速心室反应可以作为有效消融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总结本院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VST)21例的临床资料,探讨这一技术在基层医院开展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行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14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7例,手术未成功2例,并发急性心包填塞1例,成功率90.5%,并发症率4.8%,无复发病例。结论:射频消融术是根治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一项有效、安全微创手术,可以在各级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3.
孙朝阳  王东  陈进业  沈桂冬 《河北医学》2013,(12):1790-1792
目的:探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30例,行导管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abl ation。RFCA)治疗,观察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其中19例起源于左室间隔部和流出道。11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28例即刻成功,2例失败,成功率93.3%,2例患者经再次消融,均获成功。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特发性室速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方法:11例特发性室速患者,分别采用起搏标测和心室激动顺序标测,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速5例,均用起搏标测消融成功。特发性左室室速6例,4例用激动顺序标测法消融成功,1例采用起搏标测法消融成功,1例消融未成功。在12-36个月的随访过程中,曾有1例复发2次,经再次消融成功后随访18个月未再复发。结论:射频消融术是特发性室速的有效治疗方法,近期、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并发心脏压塞的病例资料。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6年3月在笔者医院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患者112例,分析其发生心脏压塞的发生率、临床特点、抢救效果。结果 112例患者中,6例患者发生心脏压塞,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的患者心脏压塞发生率为5.35%。6例发生心脏压塞的患者中5例患者发生在术中,1例发生在术后2h。6例患者心脏压塞的首发表现主要为低血压、恶心、胸痛、意识模糊/意识丧失。本研究中6例患者经紧急处理后,其血流动力学能保持稳定,经心脏超声检查心包内未再有心包积液渗出。结论 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并发心脏压塞需要早认识、早发现,心包穿刺引流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Incessentatrioventricularreentranttachyc-ardia(IAVRT)meansatrioventricularreentranttachycardiawhichlastsmorethan24hoursandrefractorytoantiarrhythmicdrugtherapyandelectriccardioversionoroccursshortlyaftertermination.Wehavecured403patientswithtachycardiabyradiofrequencycatheterablationfromJanuary1991toOctober1996,17ofwhowereIAVRT.Inthisarticle,wewilldiscussitselectrophysiologicmechanism,itsinductiontocardiomyopathyandtheresultofradiofrequencycatheterablationtreatment.MaterialsandMethodsCli…  相似文献   

17.
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心动过速204例,总成功率95%。房室结双径路60例,慢径消融59例,快径消融1例,全部获得成功;房室旁路144例,其中左侧旁路116例,成功112例,右侧帝28例,成功22例。4例复发,经第2次消,融均获。左侧路出现1次Ⅲ度房室传导阻,4周后恢复为1:1房室传导,原因不明。  相似文献   

18.
5例冠心病合并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在室速发作时QRS波群呈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电轴左偏。采用射频导管消融术成功地终止了室速。终止室速的消融“靶点”均位于左心室后间隔区。随访6-22个月无复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技术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VT)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发作IVT时的体表 12导联心电图定位起源部位 ,行心内电生理检查 ,寻找稳定诱发IVT的条件 ,采用激动标测或 (和 )起搏标测相结合的方法标测靶点 ,对起源左心室间隔部的IVT寻找Purkinie电位 (p电位 ) ,标测靶点后放电消融。结果 11例呈RBBB图形伴电轴左偏或重度右偏 ,靶点在左心室间隔面中、下部 ,10例找到p电位。 7例为LBBB图形伴电轴不偏或右偏 ,靶点在右心室流出道 ;1例为LBBB图形伴电轴左偏 ,靶点在右心室流人道。l例IVT同时起源右室流出道的间隔部和游离壁 ,l例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LVT)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先消融房室结双径路 ,再行ILVT的消融。 1例右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RVT)消融虽未立即成功 ,因延迟作用 3周后心动过速消失。消融成功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 ,未出现手术相关的并发症 ,随访期内所有病例存活。结论射频消融治疗IVT临床疗效肯定、成功率高、安全 ,应作为首选的根治方法。  相似文献   

20.
李复 《黑龙江医学》2010,34(4):241-243
目的用心率变异性评价阵发性房颤患者行肺静脉电隔离后自主神经功能变化及其对消融效果的影响。方法本组37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年龄在30~72岁,均接受了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的环肺静脉射频消融电隔离。术后定期检查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MaxHR、MeanHR、MiniHR、SDNN、SDANN、rMSSD、LF、HF、LF/HF,并与术前进行比较。结果37例患者均达到消融终点。术后3 d,MaxHR、MeanHR、Mini-HR、LF/HF增高;SDNN、SDANN、rMSSD、LF、HF降低;术后3个月,有35例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恢复到术前水平,2例患者仍未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肺静脉电隔离后房颤患者短时间内心率增加、心率变异性降低,3个月后小部分患者仍保持着这种变化,并且伴有消融成功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