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人工耳蜗植入已成为治疗极重度聋的重要手段,但患者术后效果差异较大.研究表明声电联合刺激模式对不同程度听力损失患者大有益处,这就使人工耳蜗植入后耳蜗残余听力的保留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将就人工耳蜗植入对残余听力可能的损害机制,一些保留人工耳蜗术后听力的现有方案及其效果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现代人工耳蜗植入已成为治疗极重度聋的重要手段,但患者术后效果差异较大.研究表明声电联合刺激模式对不同程度听力损失患者大有益处,这就使人工耳蜗植入后耳蜗残余听力的保留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将就人工耳蜗植入对残余听力可能的损害机制,一些保留人工耳蜗术后听力的现有方案及其效果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工耳蜗的早期应用促进了先天性聋儿童在获得语言最初时期的一系列发展,在其听力、言语、语言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效果的评估主要围绕语言识别能力、言语可懂度、发音能力、词汇量等方面展开.评估人工耳蜗早期植入的术后效果有助于全面了解聋儿术后的交流能力,对人工耳蜗手术适应证的修改,尤其是确定最佳植入年龄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手术方法和电极设计等技术的创新,人工耳蜗手术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使患者残余听力得到一定的保留。所有手术方法的共同目标即是:保护耳蜗内结构,保留残余听力,以提高听觉言语能力。人工耳蜗术后残余听力的丧失被认为是多种因素的结果,近年来,为获得更好的残余听力保留,人们在电极设计与选择、新型电极涂层、围手术期药物治疗、机器人辅助、图像和电生理引导等方面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对于残余听力的保护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本文将对人工耳蜗术后残余听力保护相关因素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单侧聋(single-sided deafness,SSD)成人患者人工耳蜗植入远期效果。以为单侧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适应症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 选择一例单侧聋20年成人进行人工耳蜗植入,随访其残余听力、言语识别率、声源定位能力、以及言语空间和听觉质量主观量表(SQQ)。结果 该患者术后残余听力早期保持良好,但五年后残余听力未能保留。言语识别率随术后随访时间延长而有所提升,但没达到较高水平。声源定位能力随时间有所改善。随访SQQ量表可以看出SSD患者人工耳蜗植入后对于言语理解、空间听觉、声音聆听能力都有所帮助,尤其对于空间听觉帮助较大。结论 SSD患者人工耳蜗植入后,可以改善患者噪声下的言语识别率与声源定位能力及生活质量。建议进一步大样本研究,为SSD患者人工耳蜗植入适应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随着精准医学概念的提出,人工耳蜗手术从原来的微创手术入路,到"柔"手术电极植入保留残余听力,发展到现在的疑难耳蜗的精准定位及保留内耳精细结构的微创电极植入。这对人工耳蜗植入候选者的术前评估、术中操作和术后康复均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们希望通过良好的手术径路设计,减少人工耳蜗植入的皮瓣并发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通过"柔"手术技巧植入电极,保护耳蜗内精细结构和残余听力;通过对内耳畸形分类的标准化探索,影像重建对耳蜗结构及植入后电极位置的研究,实现个体化电极选择和精准电极植入;通过结合耳聋基因诊断预测植入效果,使得耳聋康复更加精准。让人工耳蜗植入步入精准微创。  相似文献   

7.
有低频残余听力感音神经聋的人工耳蜗植入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一种有低频残余听力感音神经聋的人工耳蜗植入技术,探讨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对有残余听力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价值。方法15例有残余听力的患者接受了保护残余听力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术中电极植入深度在19mm~24mm左右。术后分别检测单纯使用助听器、单纯使用人工耳蜗、人工耳蜗结合助听器三种不同状态下的听力。结果15例患者中,有13例术后残余听力保存良好,仅分别丢失5~20dB听力,但另2例术后残余听力全部丧失。术后在安静、信噪比15dB和10dB三种不同状态下的言语测试结果显示,人工耳蜗结合助听器使用者测试得分始终保持在很高水平;单纯使用人工耳蜗者也有较好的成绩,但在信噪比达10dB的条件下,测试成绩下降;而单纯使用助听器者,不仅在安静状态下听力成绩不甚理想,一旦加入竞争性噪声,听力测试成绩急剧下降。结论保护和利用残余听力的人工耳蜗植入技术,使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对象从重度或极重度聋扩大到高频为重度或极重度聋,低频(≤500Hz)为中、轻度聋的患者。接受这项技术患者的听力和言语识别能力均明显优于其单纯配戴助听器和单纯使用人工耳蜗时的听力和言语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8.
早期人工耳蜗植入的效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工耳蜗的早期应用促进了先天性聋儿童在获得语言最初时期的一系列发展,在其听力、言语、语言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效果的评估主要围绕语言识别能力、言语可懂度、发音能力、词汇量等方面展开.评估人工耳蜗早期植入的术后效果有助于全面了解聋儿术后的交流能力,对人工耳蜗手术适应证的修改,尤其是确定最佳植入年龄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助听器与人工耳蜗的联合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耳蜗植入技术的适用范围已经从全聋患者扩宽到有残余听力的重度聋者,成为重度以及极重度聋患者恢复听力的重要康复手段。对于术后对侧耳仍具有残余听力的患者或者由于人工耳蜗植入电极的限制,使得植入耳的低频残余听力不能得到利用的患者,其残余频率段的言语识别率可能在随后的几年里呈进行性下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从听力学的角度评价人工耳蜗植入的安全性,并进一步探讨人工耳蜗植入及其电刺激对患者不同频率残余听力的影响。方法 筛选出手术前后能够良好配合纯音听力检查、中耳内耳无明显异常、测听条件基本相同的单侧Nucleus人工耳蜗植入者31例,了解并分析其耳蜗植入前后不同频率残余听力的变化情况。结果 经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及一段时间的耳蜗电刺激后,部分患者植入耳的残余听力会有所保留(66.67%);植入侧1kHz以下频率段的残余听力较手术前有显著差别,损失最重的是500Hz或1kHz,其次是250Hz;植入侧2、4kHz较手术前无显著差别;非植入侧听力较手术前无显著差别。结论 人工耳蜗植入及耳蜗电刺激对植入耳的残余听力并非完全破坏,对不同的频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且1kHz以下频率受损较重。  相似文献   

11.
目前,人工耳蜗植入是能使重度、极重度感音性聋患者获得听力重建的唯一有效方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早期人工耳蜗植入能使先天性极重度感音性聋患者获得更好的听力言语康复效果。1岁以内患儿人工耳蜗植入在国内尚未见报道,我科最近诊治1例9月龄先天性重度感音性聋患儿,并行人工耳蜗植入,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植入两种不同长度的人工耳蜗电极对患者不同频率残余听力的影响。方法以中耳、内耳无明显异常的15例单侧植入Nucleus 24型人工耳蜗(A组,电极长度17mm)患儿与15例单侧植入Medel C40+15型(B组,电极长度29.2mm)人工耳蜗患儿为对象,两组对象于手术前后分别进行听性稳态反应(ASSR)测试,比较不同长度的人工耳蜗电极植入对不同频率听力的影响。结果①人工耳蜗植入后一月开机经耳蜗电刺激后,有51.67%患者植入耳保留残余听力;②手术前0.5、1、2、4kHz ASSR反应阈A组分别为98.93±6.28、107.80±8.16、104.07±8.83及104.73±5.93dB HL,B组分别为99.67±4.20、110.87±8.17、109.93±7.51及106.93±4.35dB HL;手术后一月上述各频率ASSR反应阈A组分别为101.60±4.64、112.60±6.11、106.13±5.19及106.60±6.25dB HL;B组分别为101.40±3.96、116.33±2.58、113.13±3.84及108.46±3.76dB HL;③术后B组0.5、1kHz的残余听力损伤明显,2、4kHz处残余听力损伤程度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A组术后残余听力损失以1kHz最显著,B组术后残余听力损失以500Hz最显著。结论人工耳蜗植入及耳蜗电极电刺激对植入耳的残余听力并非完全破坏,电极长短对不同频率残余听力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植入电极越长,植入耳蜗的部位越深,对低频残余听力损伤越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报道解放军总医院微创人工耳蜗术后残余听力保留情况的初步观察结果,探讨术后听力稳定性以及低频残余听力与言语功能的关系。方法解放军总医院2011年对29例有残余听力的患者行微创人工耳蜗植入术,并对其术后低频残余听力及听觉言语能力进行随访1-2年,探讨分析不同低频残余听力水平及其他因素对言语识别能力的影响。结果29例患者术后1周低频残余听力保留率100%,完全保留率72.4%(21/29),部分保留率27.5%(8/29)。25例随访成功,平均随访时间为18.8个月,低频残余听力保留率100%,完全保留率72%(18/25),部分保留率28%(7/25)。术后18个月pre-GLFH组言语识别率高于pre-PLFH组,post-GLFH组言语识别率高于post-PFLH组,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中术后言语识别率与植入前耳聋时间、植入年龄、性别等未见明显相关性,语前聋患者术后言语识别率高于语后聋患者(P<0.05)。结论微创人工耳蜗植入术能很好的保留患者低频残余听力,保留率可达到100%;较好的术前低频残余听力可能预示较好的术后听觉言语功能;CI患者术后残余听力可较长时间保留,为术后获得较好的听觉言语功能提供基础;语后聋患者术后言语感知能力要优于语前聋患者,尤其是在困难聆听环境下。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随着声电联合刺激(Electric Acoustic Stimulatlion,EAS)技术的发展,学者们越来越重视保存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残余听力.EAS是一种结合了助听器功能的新型人工耳蜗装置,它通过联合使用人工耳蜗与助听器来改善患者的听觉.中、高频重度听力损失,低频区有残余听力,配戴助听器效果不佳的患者,EAS植入后能够获得良好的听功能.EAS的作用原理是中、高频区借助人工耳蜗的电刺激产生听觉,而低频区的残余听力由助听器来放大,从而有效提高植入后耳聋患者的听力表现,尤其是声音的定位、音调的感知以及噪声环境下的言语识别率[1,2].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人工耳蜗植入后植入耳残余听力的变化。方法对人工耳蜗植入术前能较好配合行为测听的58例听障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利用游戏测听或纯音测听评估其术耳残余听力,58例术后随访3个月,43例术后随访1年,17例术后随访2年。结果与术前0.25~4 kHz残余听力相比较,58例术耳术后3个月残余听力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43例术后1年残余听力明显下降(P<0.05),但0.25~0.5 kHz残余听力较术后3个月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7例术后2年0.25~0.5 kHz残余听力较术后3个月明显提高。结论人工耳蜗植入后可导致0.25~4 kHz各频率残余听力下降,但术后1、2年时0.25、0.5 kHz处的残余听力较术后3个月有所提高,1、2、4 kHz残余听力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工耳蜗植入适用范围的扩大,许多有一定残余听力的重度聋患者已被纳入其列,他们在人工耳蜗植入后对声音的定位、音调感知、回声及噪声下的言语识别率及音乐欣赏能力等方面较全聋患者更具优势.因此,最大限度的保存残余听力成为目前研究热点,而围手术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是保护残余听力的人工耳蜗植入术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7.
人工耳蜗植入对重度和极度听力损失患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分析了国内外评估人工耳蜗植入后绩效的方法,目前在欧美国家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评估体系,而我国的评估方法较为零散,缺乏统一的评估策略,需借鉴国外的评估策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估内容.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初随着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implantation,C1)适应证范围逐渐扩大,许多有一定残余听力的患者成功进行了CI。他们在恢复听力、言语理解能力大幅度提高后,希望能进一步欣赏美妙音乐、聆听大自然各种声音,更高层次的融入这个社会,进行更广泛的交流。因此,对残余听力最大限度保存已成为耳神经外科医师和耳蜗制造商共同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术中圆窗耳蜗电图评估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耳蜗残余听功能。方法20例患者全麻下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过程中,行术中圆窗耳蜗电图测试,测出的复合动作电位(CAP)阈值与术前纯音测听或其他听力测试之阈值进行比较。结果20例患者术中圆窗耳蜗电图测试测出的复合动作电位(CAP)阈值与术前1、2、4kHz听力测试阈值分别有较好的相关系数(0.20429,0.04076,0.38163)。结论术中圆窗耳蜗电图可以较准确客观地评估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耳蜗残余听功能,且是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听力学评估方法的有意义的补充。  相似文献   

20.
摘要:人工耳蜗植入已经成为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有效治疗手段,微创理念已被医患广泛接受并重视。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微创理念的不同层面探讨人工耳蜗植入效果影响因素,希望通过良好的设计和规范化实施,显著降低手术并发症、保留残余听力,寻找最合理和微创的手术方法,推动人工耳蜗植入工作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