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ntravenous leiomyomatosis,IVL)临床上极为罕见,是一种子宫平滑肌瘤向脉管内生长或由脉管壁本身的平滑肌组织增生后突向管腔内的肿瘤.1907年Durk首次报道了IVL累及心脏的病例,到目前文献报道不超过200例[1],大多为个案报道,可借鉴的外科治疗经验也相对较少[2].2011年7月北京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成功救治了1例累及右心系统的IVL,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也称静脉内平滑肌瘤是一种极少见的特殊类型的子宫肌瘤,此病为子宫肌瘤向脉管内生长或由血管壁本身的平滑肌组织增生后突向官腔的肿瘤。虽然组织学上是良性肿瘤,但其有不良的生物学行为即复发、转移和浸润生长的倾向,即沿子宫  相似文献   

3.
何青梅 《北方药学》2011,8(11):95-96
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又称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是由良性的平滑肌细胞向静脉内或淋巴管的管腔内生长,甚至超出平滑肌瘤的界限而向外生长的肿瘤,其组织学呈良性,但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方式,而且容易复发。  相似文献   

4.
刘兆董  林丹玫  衣欢 《安徽医药》2018,22(11):2188-2190
目的 探讨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诊治要点及其预后,期望能更好的了解其生物学行为,指导临床。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6年8月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手术并经病理证实的21例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14例(66.7%)以月经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其次为下腹痛、下腹部包块。妇科检查均有子宫增大表现,≥3个月妊娠子宫10例(47.6%),出现贫血7例(33.3%)。超声提示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病18例(76.2%),2例不除外肌瘤恶性病变可能,1例提示性质不明的宫旁实性肿物,术前无一例诊断为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术中冰冻病理诊断符合率58.8%(10/17),术后根据石蜡病理切片及免疫组化确诊。手术治疗行子宫切除和(或)附件切除者共17例(81.0%),单纯肌瘤剔除者4例(19.0%),在随访的病例中只有1例单纯肌瘤剔除者复发,再行彻底的手术切除治疗。结论 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术前误诊率高,具有侵袭、复发、转移等不良生物学行为,临床处理以彻底的手术切除病灶为主;及时正确诊断,规范手术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脉管内平滑肌瘤病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子宫肌瘤,近年来在临床上也有所出现。它是一种子宫肌瘤向管腔内生长或由脉管壁本身的平滑肌组织增生后突向管腔内的肿瘤,除静脉外淋巴管也可受累。由于其肿瘤生长部位的特殊性。造成了手术难度大、术后易出血、并引起动静脉栓塞及复发等症状出现。因此对脉管内平滑肌瘤病的发生及治疗应该予足够的重视和了解。我院从2001年8月至2002年7月共收治子宫肌瘤患者695例,其中脉管内平滑肌瘤病患者6例,占子宫肌瘤症患者总数0.1%,在对此病的临床观察及在术后护理中发现,该病具有一定的特点及规律性,现将该病典型病例及其该病的护理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IVL)是一种罕见的,变异的子宫平滑肌瘤。病理学表现为良性,但生物学行为特异,临床表现与普通的平滑肌瘤不同,容易复发、转移,国内外多为散在的个案报道,现将这两例患者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张坦  刘洁 《北方药学》2012,(11):128-128,63
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是从子宫肌瘤向血管内生长或由血管壁本身的平滑肌组织增生后突向管腔内的肿瘤[1~5]。除静脉外,淋巴管也可受累,故又称为脉管内平滑肌瘤病,是临床罕见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子宫肌瘤[6~8]。我科在2011年9月发生了1例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并累及大阴唇,经过手术治疗,顺利出院,现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53岁。因发现下腹部肿物,腹部超声诊断为子宫多发肌瘤伴贫血1个月入院。妇科检查时发现右侧大阴唇一肿物,直径约8cm,位于皮下,边界尚清晰,皮肤表面无红肿,可见充盈的血管,肿物张力大,偏实性,欠活动,有压痛,外阴受肿物挤压变形,右侧巴氏腺开口处无液体流出,见图1所  相似文献   

8.
黄雅华 《贵州医药》2014,(2):152-153
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intravenous Ieiomyoma-tosis ,IYL )是一种极少见的特殊的子宫肌瘤,虽然病理学上属于良性子宫肌瘤,但其生长方式或类似恶性肿瘤,常沿静脉内生长穿出子宫达到宫旁组织,少数可达下腔静脉甚至累及右心腔,有潜在的致命性。本文收集2003-2012年间接院诊治IVL患者共4例,现对其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日本血管内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学文  杨继红 《江苏医药》2007,33(2):192-193
血管内淋巴瘤(IVL)临床表现以发热、血细胞减少、肝脾肿大、无淋巴结肿大和瘤块形成为特征.淋巴瘤细胞多定居在血管或窦状隙内增殖,并可向血管外播散.免疫学表型多为CD20、CD79a或CD19阳性的B细胞标记.东亚地区的IVL常并发噬血细胞综合征(HPS),多见于日本报道,而专称为IVL亚洲变异型(AIVL).西方国家以经典的IVL(CIVL)多见,罕见AIVL,常见神经症状和皮肤病变.本病预后差,CHOP化疗联合利妥昔(Rituximab)单抗治疗有效.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VL)是一类少见的沿静脉生长的良性平滑肌肿瘤,少数病例可沿盆腔静脉到达下腔静脉,甚至进入右心房而危及生命[1].  相似文献   

11.
周琦  王玲玲  侯伟良 《河北医药》2013,35(12):1800-1802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肿瘤(ES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子宫内膜间质结节(ESN)、2例低度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1例未分化子宫内膜肉瘤(UES)等4例EST标本进行临床资料复习与病理学检测,并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形态上,EST呈宫腔内呈息肉状、肌壁间结节状或弥漫浸润性生长表现。组织学上,ESN和ESS的细胞形态相似于增殖期的子宫内膜,但ESS具有浸润性生长和脉管内生长的特性;UES具有明显异形性,丰富核分裂像和坏死;免疫表型上,本研究中4例标本的蛋白标志特征表达与文献报道一致。结论肿瘤是否有浸润、脉管的侵犯以及细胞成分是否单一是确定本病性质及排除其他肿瘤的标准,应充分取材以寻找诊断线索。  相似文献   

12.
宋伟  张禹  朱友志 《安徽医药》2016,37(10):1256-1258
目的 分析子宫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病理及MRI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201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5医院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平滑肌脂肪瘤病例资料,结合文献中资料较为完整的27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①子宫平滑肌脂肪瘤主要发生于围绝经期或绝经后妇女,临床大多有不规则阴道流血、下腹胀痛等症状或者无明显症状。21例子宫平滑肌脂肪瘤位于肌壁间,4例位于黏膜下,2例位于浆膜下,1例位于宫颈,1例位于左侧阔韧带。②显微镜下瘤体由成熟平滑肌细胞和脂肪细胞按不同比例混合构成。③ MRI信号特点:子宫平滑肌脂肪瘤大部分以T1、T2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为低信号;增强后病灶内非脂肪信号软组织成分呈轻到中度强化;多无囊变或坏死。结论 子宫平滑肌脂肪瘤好发生于围绝经期或绝经后妇女,临床表现与子宫平滑肌瘤类似,肿瘤内大范围的脂肪信号是其MRI特点。  相似文献   

13.
张爱 《贵州医药》2010,34(9):849-849
子宫腺肌病是妇科常见病,属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疾病的一种,由具有功能的子宫内膜腺体细胞及间质细胞向肌层侵蚀,伴随着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而引起的一种良性病变,子宫腺肌病合并症较多,现将我院近5年42例子宫腺肌病的声像图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范文华  吴佩  王彦东 《安徽医药》2009,13(6):649-651
目的研究胃肠癌微转移与微血管密度的特点,分析肿瘤的脉管内侵犯与微转移、微血管密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判断肿瘤的脉管内侵犯;采用RT-PCR技术,检测46例胃癌、大肠癌患者门静脉血中CK20 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6例患者的微血管密度。结果46例患者存在脉管内侵犯的17例中,12例CK20 mRNA阳性,5例阴性。29例非脉管内侵犯的患者中,9例CK20 mRNA阳性,20例阴性。脉管内侵犯的微转移阳性率高于无脉管内侵犯的阳性率(P〈0.05);脉管内侵犯的平均微血管密度为(29.2±3.3),高于非脉管内侵犯的平均微血管密度25.4±4.7(P〈0.05);免疫组化染色发现脉管内侵犯17例,优于HE染色发现脉管内侵犯的9例(P〈0.05)。结论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证实了肿瘤对血管的侵犯与微转移、微血管密度之间的关系密切,可能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之一;免疫组化染色在检测脉管内侵犯方面优于HE染色。  相似文献   

15.
<正>静脉平滑肌瘤是一种十分罕见的良性肿瘤。该病原发于子宫,或子宫及盆腔的静脉壁,早期累及盆腔的子宫肌瘤,肿瘤常突入子宫或盆腔的静脉通道内。某些患者患病后期肿瘤可经髂静脉延伸,扩展至下腔静脉和右心房[1]。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了探明抑癌基因 p16在子宫平滑肌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在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及流式细胞术 ,对 5 5例子宫平滑肌肿瘤石蜡组织块的 p16表达定量分析。结果 正常子宫平滑肌组织 p16表达均为阴性。14例平滑肌瘤仅 2例出现过度表达 (14 % ) ;交界性平滑肌肿瘤 12例 ,多数为过度表达 (75 % ) ;子宫平滑肌肉瘤 2 9例中 ,则有 2 7例 (93% )出现过度表达。从平滑肌瘤、交界性平滑肌瘤到平滑肌肉瘤 ,p16表达量显著递增。p16表达量随肿瘤细胞分裂相、异型性、密度的增高也有明显增高。p16低表达者5 a生存率为 85 % ,而过度表达者为 4 8%。结论 子宫平滑肌肿瘤一旦出现 p16过度表达应考虑为恶性 ;p16表达可能和平滑肌瘤向平滑肌肉瘤的转化密切相关 ,p16表达可作为判断病人预后的一项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7.
易春林 《江西医药》2009,44(4):363-364
目的探讨子宫平滑肌脂肪瘤的超声诊断及临床特征。方法结合临床资料,对病理证实的6例子宫平滑肌脂肪瘤的超声图像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患者发生于绝经后的老年女性,超声表现为高回声,内未见血流信号,边界清晰,后方回声衰减。结论子宫平滑肌脂肪瘤的超声及临床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16在子宫平滑肌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在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及流式细胞术,对55例子宫平滑肌肿瘤石蜡组织块的p16表达定量分析。结果正常子宫平滑肌组织p16表达均为阴性。14例平滑肌瘤仅2例出现过度表达(14%);交界性平滑肌肿瘤12例,多数为过度表达(75%);子宫平滑肌肉瘤29例中,则有27例(93%)出现过度表达。从平滑肌瘤、交界性平滑肌瘤到平滑肌肉瘤,p16表达量显著递增。p16表达量随肿瘤细胞分裂相、异型性、密度的增高也有明显增高。p16低表达者5年生存率为85%,而过度表达者为48%。结论子宫平滑肌肿瘤一旦出现p16过度表达应考虑为恶性;p16表达可能和平滑肌瘤向平滑肌肉瘤的转化密切相关,p16表达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一项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筋膜内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3年6月本院接诊的76例子宫肌瘤患者,将其中行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的34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其余42例行开腹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的患者设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尿管置留时间、起床活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各项指标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8.8%(3/34),对照组为31.0%(13/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患者出血量少、恢复快,且护理较为简单,可有效节省护理时间,简化护理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与探讨β-联蛋白(β-catenin)在子宫富于细胞型平滑肌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法对20例普通型平滑肌瘤,36例富于细胞型平滑肌瘤、10例正常子宫肌壁及2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β-catenin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β-catenin在子宫富于细胞型平滑肌瘤的细胞浆内表达,其阳性率高于普通型子宫平滑肌瘤和子宫肌壁平滑肌细胞(P<0.001)。结论β-catenin的表达可能与子宫富于细胞型平滑肌瘤的生物学行为有关。细胞浆内β-catenin蛋白表达有助于普通型子宫平滑肌瘤、富于细胞型平滑肌瘤及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之间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