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苏皖地区汉族人群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基因IVS6+95(C/G)多态性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相关性。方法:UAP组172例,对照组(行冠脉造影排除冠状动脉病变者)156例,采用苯酚-氯仿法提取DNA,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分析PAPP-A基因IVS6+95多态性,收集临床资料,并检测血糖和血脂等生化指标。结果:UAP组PAPP-A基因IVS6+95中CC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多个危险因素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PAPP-A基因IVS6+95单核苷酸多态性CC基因型与UAP有相关性(P0.05)。结论:PAPP-A基因IVS6+95 CC基因型与苏皖地区汉族人群UAP的易感性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补体因子HY402H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的发病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的100例60岁以上的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病例组、同年龄段健康人群100例作为健康组,测定两组补体因子HY402H的多态性差异,并分析病例组不同基因型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变化的关系。结果病例组谷丙转氨酶(ALT)、甘油三酯(TG)、尿素氮(BUN)、血肌酐(Cr)、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健康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TC〔(4.84±1.06)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95±0.75)mmol/L〕显著高于健康组〔(4.13±0.93)mmol/L、(2.64±0.82)mmol/L〕(P0.05)。HY402H基因型为CC、TC的左侧IMT分别为(1.10±0.42)mm、(1.08±0.37)mm、右侧IMT分别为(1.11±0.35)mm、(1.08±0.40)mm均显著高于基因型为TT的患者(P0.05)。结论补体因子HY402H基因多态性表达与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的发病关系尚不明确,但是可能与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老年性黄斑变性( AMD )是一种影响中心视力的复杂不可逆的脉络膜视网膜退行性疾病〔1〕.AMD可分为干性AMD(表现为地图样萎缩、光感受器减少、广泛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萎缩简称萎缩)和湿性AMD (新生血管性或渗出性).基于眼底的表现, AMD 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 3 个阶段〔2〕.  相似文献   

4.
不稳定型心绞痛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西方国家不稳定型心绞痛 ( UA)是最常见的需住院治疗的疾病 ,人群中有 2‰的年住院率 [1] 。这种疾病的变化过程也是最大 ,部分心绞痛发作的患者很快演变成急性心肌梗死或死亡 ,而另一些可能在 2 4小时内恢复。且症状发作后头 3个月心肌梗死的危险 ( 15%~ 2 0 % )及死亡危险 ( 15% )都很高 [2 ] ,所以近年对这种疾病进行了广泛研究 ,尤其 1999年 8月 FRISC 前瞻性随机多中心试验结果的公布更明确了对 UA患者的治疗策略[3 ] 。本文就近年流行病学、危险分层、病因学机制及治疗方面的新进展作一综述。1 流行病学虽然 UA患者逐年增加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28例入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78例患者经冠脉造影或冠脉CTA确诊为冠心病,50例患者经冠脉造影或冠脉CTA检查确诊无冠心病作为对照组,测定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将78例冠心病患者根据冠状动脉发生病变的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不同病变支数患者比较其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根据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对78例冠心病患者分为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对比不同狭窄程度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对照组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低于冠心病组(P0.05),其中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低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单支病变组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低于多支病变组(P0.05),中度狭窄组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低于重度狭窄组(P0.05),冠脉病变程度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呈正相关。结论无冠心病对照组较冠心病组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明显降低;稳定型心绞痛较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降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脉病变程度与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存在密切的联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冠脉狭窄病变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介入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的效果。方法 38例患者共50支血管进行了PTCA或PTCA+支架治疗。结果 共植入支架48个,单纯PTCA2例均获成功。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对内科保守治疗无效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避免AMI和猝死的发生,应及时采取介入治疗。本疗法安全,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血清粒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水平的变化 ,并进一步探讨其与血小板激活及内皮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液相竞争放射免疫法检测 2 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 AP组 )、2 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SAP组 )及 2 0例正常对照组 (NC组 )血清 GM- CSF浓度 ,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其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 WF)及 P-选择素含量。结果  U AP组血清 GM- CSF、血浆 P-选择素、v WF的水平明显高于 SAP组及正常对照组 (P均 <0 .0 1)。SAP组与对照组比较上述指标虽均升高 ,但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 ;U AP患者血清 GM- CSF分别与血浆 P-选择素、v WF呈正相关 (r=0 .5 83及 r=0 .5 74 ;P均 <0 .0 1)。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 GM- CSF浓度升高 ,其可能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激活和内皮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冠状动脉造影了解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冠状动脉病变与临床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诊断为UAP并进行冠脉造影的74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初发劳累型心绞痛单支病变与多支病变相比有权显著差异(P<0.01),初发劳累型心绞痛与恶化劳累型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混合型心绞痛单支病变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梗死后心绞痛次全或完全闭塞明显增多(51.09%),与其他各型心绞痛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此型血栓的检出率较高(14.8%)。恶化劳累型、梗死后心绞痛及混合型心绞痛,其冠状动脉病变,以多支病变、偏心型、复杂型病变及B、C型病变发生率较高,其与初发劳累型、变异型、静息型心绞痛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1)初发劳累型心绞痛单支病变、同心型及A型病变多见。(2)梗死后心绞痛冠脉血管次全或完全闭塞多见。(3)恶化劳累型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及混合型心绞痛冠脉病变,多表现为多支、偏心型、复杂型及B、C型病.  相似文献   

9.
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治问题回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分析1982~1986年352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其中59%是由不稳定型心绞痛发展而来。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认识不足、误漏诊或处理不当而发展为AMI者占38.6%。在分析同时期收治的21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时,发现在住院二个月内发展为AMI者占3.2%。结果表明,不稳定型心绞痛住院治疗与不住院仅按一般心绞痛处理的患者,AMI发生率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10.
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62例,静脉滴注肝素钠6250U/d5~7天,临床总有效率93.7%。认为肝素是治疗冠心病UAP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小板膜糖蛋白 (GP)Ⅰa基因 80 7C/T多态性在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①体外应用Ⅰ型胶原诱导 ,观察 35例UAP(UAP组 )患者和 33例正常人 (正常对照组 )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变化 ;②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上述人群中血浆α颗粒膜蛋白 (GMP) 14 0浓度 ;③应用聚合酶联扩增实验 (PCR SSP)对上述人群进行血小板膜GPⅠa基因 80 7C/T多态性检测。结果 :①UAP患者和正常人TC基因型体外胶原诱导下血小板达 30 %聚集率前的迟缓期较CC基因型均显著缩短(P <0 0 5 ) ,但二者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无显著性差异。UAP组与正常对照组对比 ,同基因型相比血小板达 30 %聚集前的迟缓期明显缩短 (P <0 0 1) ,最大血小板聚集率无显著差异。②UAP患者TC基因型血浆GMP 14 0浓度明显高于CC基因型 (P <0 0 5 ) ,与正常对照组同基因型比较亦有显著差异 (P <0 0 1)。③UAP组GPⅠa基因 80 7C/T中TC基因型比例 ( 5 7 14 % )大于正常对照组 ,但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与血小板膜GPⅠa基因T80 7等位基因相关的胶原诱导下血小板聚集功能的迅速启动 ,可能为UAP发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奥扎格雷钠与阿斯匹林合用对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血液流变学影响。方法 随机将收治的 4 2例UAP患者分为对照组 2 1例和治疗组 2 1例 ,对照组给予口服阿斯匹林片等常规治疗 ;治疗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每天用奥扎格雷钠 16 0mg溶于 5 0 0ml生理盐水中静滴 ,连用 2周 ,监测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参数、心电图和心绞痛症状等。结果 治疗组在心绞痛缓解和消失时间等方面优于对照组 (P均 <0 0 1)。治疗组治疗后纤维蛋白原含量、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聚集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 <0 0 1~ 0 0 5 ) ,全血比黏度较治疗前有所降低 ,但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对照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0 0 5 ) ,其余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两组用药过程中均无出血并发症。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奥扎格雷钠能显著降低血小板聚集率等血液流变学参数 ,更有效治疗UAP。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疗效并对部分出凝血指标进行监测。方法40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常规抗心绞痛治疗无效而加用低分子肝素5000U,2次/d,连用7d,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电图改变及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动度(P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Y),纤维蛋白原(Fib)。结果40例患者能有效缓解心绞痛,改善心电图,Prr、PA、apTY无显著变化(P〉0.05),Fib下降(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调节因素,其核心成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不仅可以直接收缩血管、调节血压,还与炎症、内皮细胞功能失调、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密切相关。以前大多数研究集中于AngⅡ的功能,以此为靶点生产的AT1受体抑制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Ⅰ抑制剂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RAS其他成员如Ang(1-7)、AngⅣ有着各自独立的生物学效应,这提示RAS是一个远比我们以往认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后对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阿托伐他汀治疗组(30例)及常规治疗组(32例),比较12周治疗前后应用高频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及还原酶法测定血中一氧化氮浓度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12周后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明显改善,一氧化氮浓度显著增加(P〈0.01),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降脂治疗同时可改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老年患者疗效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加服阿托伐他汀20 mg,12周为一疗程。治疗前后彩色多普勒血流仪检测血管内皮舒张功能;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血脂、一氧化氮,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程度及一氧化氮(NO)浓度显著改善(P0.05),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心绞痛及心电图有效率分别为86.7%和76.7%,也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老年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其降低血脂、改善患者内皮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通心络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含量的影响 ,以探讨通心络胶囊防治动脉硬化性疾病的机制。方法  7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被随机分为通心络治疗组和对照组 ,服药前及服药后一个月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含量。结果 通心络组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含量由治疗前的 348.8± 12 5 .8ng/L下降到治疗后的 2 5 6 .8± 98.6ng/L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P <0 .0 1)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含量由治疗前的 6 79.7± 2 99.8ng/L下降到治疗后的 5 6 6 .8± 2 6 8.7ng/L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P <0 .0 1)。对照组治疗前后两种粘附分子的含量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治疗后通心络组两种粘附分子的含量都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P <0 .0 1)。结论 通心络胶囊能明显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含量 ,其作用可能与血管内皮保护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择期PCI术后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晚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南方医院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并择期PCI术135例患者,根据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不同分为替格瑞洛组(55例)、氯吡格雷组(80例),随访时间至少6个月,随访指标包括心绞痛复发率、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出血事件及呼吸困难等发生率。结果替格瑞洛组平均随访时间为13.0±3.2个月、氯吡格雷组为13.7±3.0个月;替格瑞洛组心绞痛复发率为18.2%(10/55),氯吡格雷组27.5%(22/80),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21);MACE发生率(替格瑞洛组3/55、氯吡格雷组6/80)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9),出血事件(替格瑞洛组9/55、氯吡格雷组17/80)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48),呼吸困难发生率(替格瑞洛组9/55、氯吡格雷组4/80)在替格瑞洛组高于氯吡格雷组(P=0.03)。结论替格瑞洛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择期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晚期疗效显著,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的蛋白质组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进行健康人和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患者血浆的双向电泳图谱检测,寻找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血浆差异蛋白,探索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的蛋白质组学特点。方法采用双向凝胶电泳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对6例心绞痛痰瘀互阻证患者、9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和12例健康人血浆进行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寻找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血浆差异蛋白。结果初步发现α1-酸性糖蛋白、结合珠蛋白α1链、α1-抗胰蛋白酶、结合珠蛋白β链、结合珠蛋白α2链在冠心病不稳型心绞痛痰瘀互阻证和气虚血瘀证患者中水平升高,载脂蛋白AⅣ、载脂蛋白AⅠ、甲状腺转运蛋白在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阻证和气虚血瘀证患者中水平降低。结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可能属于一种炎症反应,并且与脂代谢紊乱有关。发现的差异蛋白可能为研究或发现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药物作用的新靶标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5天后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一氧化氮、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肌酸激酶的变化.方法 将9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0 mg/d辛伐他汀组(34例)、40 mg/d辛伐他汀组(32例)和时照组(32例);所有病例均测定治疗前及治疗15天后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一氧化氮、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肌酸激酶的变化.结果 辛伐他汀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以及与对照组比较,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明显下降(P<0.05),且40 mg/d组下降更明显;辛伐他汀治疗后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升高,但均未超出正常值3倍;一氧化氮和肌酸激酶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早期使用较大剂量辛伐他汀治疗15天,可明显且安全地减轻炎症,降低血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