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全球气候变化与碳中和背景下,CO2封存利用已成为人类绿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选择。以CO2捕集、利用与封存/CO2捕集与封存(CCUS/CCS)为核心的碳工业,正成为碳中和目标下的新兴战略产业,规模可持续发展需借鉴全球油气工业发展路径。地球系统发育3种“碳”,黑碳是未被封存或利用并长期留存在大气圈中的CO2,灰碳是被固定或永久封存在地质体中的CO2,蓝碳是通过生物、物理、化学等方式可转化为人类利用产品的CO2。碳工业体系覆盖碳产生、碳捕集、碳运输、碳利用、碳封存、碳产品、碳金融等业务,是彻底消除“黑碳”的革命性领域。研发以碳减排、零碳、负碳及碳经济为内涵的碳工业技术体系,构建以CCUS/CCS为基础的低成本、高能效的碳工业体系,是世界各国实现碳中和目标和能源清洁利用的战略举措,利于推动4个“80%”的中国能源供应格局转变,即由2021年含碳化石能源消费占比80%以上、化石能源CO2排放80%以上,转变为2060年非碳新能源占比80%以上、...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生物质炭增强CO2低温等离子体裂解反应的新方法,将碳作为CO2裂解反应的还原剂,利用低温等离子体反应器实现C与CO2Boudouard反应发生,促进产物O2含量减低和CO产率提高。石英棉和生物质炭填充在介质阻挡放电低温等离子体反应器中,通过添加保温装置改善反应区域内部温度,考察CO2流量、施加电压和反应区域温度对CO2转化率、能量效率及产物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生物质炭的填充可有效地抑制产物O2摩尔,提高CO的产率;施加电压和反应区域温度都是影响CO2Boudouard反应的重要因素;随着保温装置的添加和施加电压的升高,CO2Boudouard反应更容易发生,CO2转化率和产物CO与O2摩尔比逐步升高;当施加电压为25 kV时,CO2Boudouard反应对CO2转化贡献率达到35%,CO...  相似文献   

3.
韩恒文  韩伟  程薇 《石油化工》2023,(12):1754-1764
全面细致地进行CO2排放核算是炼化企业挖掘碳减排潜力、升级碳减排技术、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依据。综述了国内外石化行业CO2排放的核算方法与减排技术,重点介绍了CO2排放核算模型、核算方法、核算指南与规范,以及基于核算结果的CO2减排技术,分析了国内外大型炼化企业CO2排放核算成果、减排技术效果及发展趋势,以期为炼化企业在转型发展、节能降耗、CO2减排和利用等方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提出,CO2地质封存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针对苏北盆地已发现的CO2气藏,利用δ13C值、3He/4He值等的分析,对CO2气藏分布、CO2来源以及富氦气藏He富集成因等进行研究。认为苏北盆地CO2气藏主要分布于盆地南侧的苏南隆起区、苏南隆起与东台坳陷交接处的断裂带以及断裂带外延断层发育区,苏北盆地CO2整体为幔源岩浆成因,黄桥气藏中的氦气为混合来源。在前人提出He的富集过程主要与CO2的溶解与矿化有关的基础上,提出He富集成藏可能是CO2大量溶解和散失而形成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CO2捕集、利用与封存(CO2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技术是减少碳排放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实现中国“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保障,其中CO2管道输送是最重要的一环。从CCUS技术和CO2管道设计两个维度综述了国内外CO2捕集、CO2运输、CO2封存和CO2利用的研究进展,针对运输过程,着重从工艺设计、杂质、含水量、止裂控制和风险评估等方面梳理了CO2管道设计的研究成果。中国目前正在大力推进CCUS技术,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洋石油等机构分别成立了相关的研究机构,聚焦CCUS发展的各个环节。虽然中国尚处于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但相信随着科研人员的努力会很快赶超发达国家,跻身第一方阵。研究结果旨在为中国的CCUS技术发展提供参考,促进中国CCUS技术的推广实施和CO2管道的合理设计。  相似文献   

6.
生物质化学链气化耦合CO2裂解技术能够在产生高品质合成气的同时将CO2转化为CO,是可以同步实现CO2增量降低和存量减少的有效手段之一。使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了生物质化学链气化耦合CO2裂解过程的模型,研究了温度、压力和生物质与氧载体质量比(m(Biomass)/m(Oxygen carrier),简称mB/mO)对反应产出合成气组分、气化特性参数和系统热负荷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产出的合成气中CO、H2含量呈现上升趋势,CO2、CH4含量下降,产气热值增大,且在高于800 ℃时趋于稳定,反应温度在1000 ℃以下时,系统产热可以满足反应需要;当反应压力由0.1 MPa提高至0.5 MPa时,H2、CO含量下降,CO2含量提高,合成气热值下降,系统整体放热量增大;当mB/mO增大时,生物质进料量逐渐增多,氧载体还原产物中Fe含量增大,FeO含量降低,合成气热值上升;当mB/mO在0.3~1.3区间内时,系统产热可以满足系统反应所需。耦合CO2裂解反应器后碳转化率有较大提升,并且在mB/mO为0.7时提升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碳捕集、利用与埋存技术(CCUS)是目前能源领域在双碳目标下实现油气高效开采的重要手段。将CO2注入油藏中可提高采收率,但其流度与原油差异大且与油水存在明显的分异作用,导致波及效率有限。急需研发高效的CO2封窜材料及相应的控窜技术,以提高油藏采收率和CO2封存效率。介绍了CO2驱过程中的窜逸特征,综述了目前常用的CO2封窜材料与方法。展示了各项CO2封窜技术在国内外油田的应用现状,并展望了在新疆油田CO2提高采收率与储存过程中可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对当前国内外油田CO2驱过程中的封窜材料研发有一定的启示,指出了新疆油田CO2封窜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在国家能源安全和“双碳”战略愿景下,CO2驱强化采油封存技术(CO2-EOR)因能助力油气行业转型发展,成为“低碳化”乃至“负碳化”的首选技术和最现实的选择。无论是实验、数值模拟还是现场实践,目前国内外学者对CO2-EOR研究侧重于CO2作为高效的驱油“催化剂”本身及油藏CO2-EOR适应性认识,对于工程选址评价缺乏统一标准和系统研究。在充分调研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中国CO2-EOR应用进展和工程实践,明确了CO2-EOR工程选址可行性评价所需的通用依据,指出了CO2-EOR工程选址遵循“CO2封存与驱油双统一”、安全性、经济性的专属性原则,并从CO2-EOR工程选址的地质、工程、安全、经济4个要素开展了较详尽系统的研究,定性-定量构建了“4+8+27”CO2-EOR工程选址三级指标评价体系(GESE),以期为油藏开展CO2  相似文献   

9.
致密油藏注CO2不仅可以实现增压、混溶、降黏等目的,也是CO2就地埋存和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受CO2与原油流度差异,特别是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致密油藏注CO2极易沿优势通道(裂缝)窜逸,因此,CO2防窜是实现CO2埋存和高效排驱的关键。通过对致密油注CO2防窜体系的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综述,对比评述了凝胶、聚合物、泡沫、表面活性剂的防窜机理,重点概述了CO2响应性表面活性剂的类型、CO2响应特征及智能暂堵机制,在此基础上对致密油注CO2防窜体系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依据现阶段CO2响应性表面活性剂在CO2防窜体系的应用,提出了CO2响应性表面活性剂在CO2防窜体系的重点研究方向:(1)设计和研发具备超临界CO2可溶性,开关乳液、囊泡、凝胶、“蠕虫状”胶束自组装及原...  相似文献   

10.
2020年9月,中国政府提出了在2030年前碳达峰以及争取在2060年前碳中和两阶段减排目标,该目标的确立为中国CO2驱提高天然气采收率(CO2-EGR)产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带来了机遇。为了对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下CO2-EGR的发展形成全局性的认识,系统分析了“双碳”目标下发展CO2-EGR的意义,CO2-EGR的潜力、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进而针对我国CO2-EGR的发展提出了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发展CO2-EGR对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加速清洁能源体系建设推动能源转型、进而尽早实现“双碳”目标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2)我国应明确CO2-EGR发展路径,构建CO2-EGR空间布局,强化CO2-EGR数字融合及其在多能互补能源系统中的减排作用,助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运用和传统难减排的煤炭行业深度脱碳;(3)充分借鉴欧美税收抵免政策和创新基金政策,加速建立CO2  相似文献   

11.
The environmental concern about the impact of CO2 has grown recently due to its rapidly increasing concentration. Deforestation strongly affects the natural reduction of CO2 by water into carbohydrates through the photosynthesis process. Various 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have exhibited activities to catalyze the reaction of CO2 with various hydrocarbons, oxygenates, and amines. Industrial utilization of CO2 by heterogeneous catalytic reactions can be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to cut the CO2 level. The first step in the catalytic reaction of CO2 is adsorption. Rh is selected for this study because of its unique activity to catalyze a number of CO2 related reactions. In situ infrared results reveal that CO2 adsorbed on the reduced catalyst surface as carboxylate species and on the oxidized catalyst surface as bidentate and monodentate carbonate species which are also the dominant adsorbed species during the H2 TPR study.  相似文献   

12.
����ת��Ϊ�״�������ȼ�ϵ�ϵ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对全球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将产生深远影响;将CO2储存在地下和海洋中,或开发利用CO2新途径,均可减少大气中CO2的浓度,更为积极的措施是改变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通过甲烷(CH4)转化为甲醇(CH3OH)并用它作运输燃料将有效地减少CO2对大气的排放。论述了在CH4制合成所和CH3OH合成新工艺研究上所取得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藏储量丰富,但注水驱油效果不佳且陕北地区水资源匮乏,亟需新的驱油技术降本增效。为此,基于吴起油沟油区长4+51油藏特征,利用20 m细管在60 ℃下进行了CO2驱替模拟实验,在此基础上,结合油藏特征设计了施工参数,并选取了5个井组进行CO2驱先导试验,通过注CO2前后地层压力对比、CO2驱油效果、实施区CO2泄露监测对现场施工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长4+51低渗透油藏满足CO2混相驱的要求,井口压力8 MPa、流速0.6 t/h的施工参数可保障其混相,CO2可在储层中均匀推进,地层压力稳步回升,注气2年同比注水驱油增产原油2 935.6 t,其换油比为3.03∶1,且在试验区土壤中未监测到CO2泄漏。该研究可为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在鄂尔多斯盆地的安全推广提供技术支持,为保障延长油田稳产及陕北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氧同位素作为有效的地球化学参数,在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环境科学研究等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CO_2氧同位素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示踪剂,可用于判识气源,然而这一指标尚未应用于油气勘探领域。应用气相色谱-气体稳定同位素质谱联用技术,建立了天然气中CO_2的氧同位素在线检测方法。在对松辽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天然气组分、组分碳同位素、稀有气体组成与稀有气体同位素等地球化学资料研究的基础上,对盆地天然气中CO_2氧同位素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盆地、不同来源天然气中CO_2的碳、氧同位素分布特征存在明显差异,表明CO_2的氧同位素具有较好的成因指示意义。通过CO_2的碳-氧同位素分布,可将气藏中CO_2细分为上地幔来源、碳酸盐岩来源以及有机成因,为天然气成因及气源对比研究提供了新手段。  相似文献   

15.
在含CO2的天然气藏中实施CO2长期稳定埋存并提高天然气采收率,实现CO2的规模化综合利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此,以一个真实的含CO2浅层废弃气藏为埋存靶场,运用数值模拟方法,设计了纵向非均质气藏剖面模型,用于研究气藏储层在正韵律、反韵律以及复合韵律条件下气体运移对超临界CO2稳定埋存的影响,并重点研究了重力分异和地层非均质性条件下的流体运移规律。结果表明:不同韵律剖面模型在注超临界CO2埋存及开采剩余天然气过程中,作为反韵律的目标气藏注超临界CO2埋存过程在生产井突破最晚,吸入的超临界CO2量最大,天然气累计采出量最多,其超临界CO2埋存潜力相对最大;重力分异可引起超临界CO2与天然气之间产生非平衡态相的分离,天然气向气藏高部位运移,CO2最终趋向于形成“超临界CO2垫气”,可以很稳定地沉积在气藏下部形成“垫气”埋存。该成果为实现CO2减排、降低CO2捕集与埋存技术(CCS)成本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CO2吞吐技术是开发特低渗透、超低渗透油藏的有效方式,但吞吐过程中CO2的利用率如何亟待研究。利用长庆油田某超低渗透油藏天然岩心进行了室内CO2吞吐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了不同注入压力下CO2吞吐的采收率规律和CO2利用率。研究发现,CO2吞吐的累计采收率随着注入压力的升高而增大,并逐渐减缓;CO2利用率随着吞吐轮次的增加明显降低,前4轮CO2吞吐中CO2的利用率较高;提高CO2注入压力使CO2-原油体系达到近混相或者混相状态,不仅能够获得更高的采收率,而且不会显著增加CO2气源方面的成本。研究结果表明,油田应用CO2吞吐技术时采用近混相或者混相方式进行4个轮次的吞吐,能够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针对吉木萨尔页岩储层衰竭式开发采收率低,传统提高采收率措施难以有效增产的问题,提出了CO2吞吐提高采收率的方法。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工区储层油藏数值模拟模型,依据水平段长度及油层厚度优选了适用于CO2吞吐的试验井,明确了基质增能对于CO2吞吐的决定性作用,并对CO2吞吐的工作制度进行了优化。最终将优化方案应用于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试验井间存在裂缝窜扰,导致CO2吞吐注入阶段气窜严重,CO2未充分进入基质置换原油,整体开发效果较差。研究内容对页岩油藏注CO2吞吐提高采收率具有参考意义,可为调整CO2吞吐开发方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松辽盆地幔源CO2分布规律与运聚成藏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CO2碳同位素组成和3He/4He值分析表明,松辽盆地高含CO2天然气藏中的CO2皆为幔源成因.在对已发现含CO2天然气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松辽盆地CO2在含量、层系和平面上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松辽盆地CO2在含量上具有"两端元"的分布特征;受区域盖层和储层性质的控制,在层位上,CO2主要富集于营城组和泉四段;在平面上,CO2呈多个点状或狭长带状局限分布,其平面分布明显受控于深大断裂,与基底大断裂和火山岩体具有较好的伴生关系.幔源CO2运聚成藏机制可概括为:深部热流底辟体的顶部是CO2的储集库,基底大断裂向下收敛于拆离带并沟通CO2气源,CO2通过基底大断裂和古火山通道向上输导,并在适当圈闭中聚集成藏.运聚通道组合类型决定了气藏中CO2的含量及含CO2天然气的赋存层位,幔源CO2的运聚通道可划分为3种组合类型.建立了松辽盆地含CO2天然气藏的"三阶段"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9.
CO2吞吐工艺是一种可应用于常规与非常规油藏的有效提高采收率技术。从室内实验研究到重点领域的应用实践方面总结了CO2吞吐技术应用进展,对不同技术路线的现场试验进行了回顾与分析。应用结果表明:CO2吞吐技术对不同油品、不同类型的油藏都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国内外矿场应用中均取得了良好效果;CO2复合吞吐、CO2协同吞吐、超临界CO2吞吐、纳米颗粒辅助CO2吞吐技术将是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其中,超临界CO2吞吐和纳米颗粒辅助CO2吞吐技术目前仍然局限于实验室阶段,还需进一步研究并通过矿场应用证实其实用性。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背景下,CO2吞吐技术应用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该研究也将对CO2吞吐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