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了解某院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脑室内出血(IVH)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2年6月某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的182例VLBWI为研究对象,根据头颅影像学检查是否发生IVH分为出血组(n=35)和未出血组(n=147)。比较2组患儿母亲孕期情况、基本情况、治疗经过及合并症。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VLBWI脑室内出血的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计算危险因素预测IVH的曲线下面积(AUC)并分析其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儿出生体质量、性别、母亲年龄、多胎、胎盘早剥、胎膜早破≥18 h、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窘迫、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母亲产前应用硫酸镁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母亲产前应用全疗程地塞米松、合并妊娠期高血压、胎龄、1分钟Apgar评分≤7’、剖宫产、NRDS 3~4级、机械通气时间≥7天、败血症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产前应用全疗程地塞米松、妊娠期高血压是VLBWI发生IVH的独立保护因素,合并NRDS 3~4级、败血症是发生IVH...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苯巴比妥预防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效果。方法:以75例胎龄≤35周的早产儿为观察对象,预防组35例接受苯巴比妥负荷量的平均时龄为生后8,2小时,维持量5天。结果:预防组的脑室内出血发生率(31%)较对照组(46%)显著降低(P〈0.01),同时生后6小时内接受负荷量的脑室内出血发生率(13.6%)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而生后6小时以后接受负荷量的脑室内出血的发生率(61.5%)较对照组降低不明显。结论:研究显示苯巴比妥可显著降低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发生率。建议对胎龄≤35周的早产儿生后6小时内常规应用苯巴比妥。以期降低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申璐  殷其改 《安徽医药》2022,26(5):964-968
目的探讨极低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生后30 min内发生低血糖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体质量≤1 500 g的病儿,共237例。根据新生儿生后30 min内动脉血糖值的不同,将其分为正常血糖组(对照组)167例和低血糖组(观察组)70例,并采用χ2 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对新生儿及孕母一般资料、母孕期所患疾病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可造成低血糖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两组病儿孕母一般资料及孕期所患疾病比较: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是极低和超低体质量儿生后30 min内发生低血糖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次、产次、前置胎盘、胎膜早破、胎盘早剥、妊娠期贫血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一般资料比较发现,剖宫产、小于胎龄儿是造成极低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生后30 min内发生低血糖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性别、出生体质量、胎龄、胎数、Apgar评分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小于胎龄儿、妊娠期糖尿病、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是导致极低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生后30 min内出现低血糖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331,95%CI:1.103~4.927;OR=3.964,95% CI:1.400~11.222;OR=3.866,95%CI:2.044~7.311)。结论小于胎龄儿、孕母患妊娠期糖尿病、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极低和超低体质量儿生后极易发生低血糖,临床医生应加强对此类病儿的监测,降低早期低血糖的发生率,以减少低血糖所造成的远期不良结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80例早产儿胎龄、体质量、重度窒息等情况,通过颅脑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早产儿颅内出血21例,记录颅内出血临床表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分析胎龄、体质量、新生儿Apgar评分与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关系,并加强护理。结果 21例颅内出血早产儿经对症支持治疗和护理后临床治愈13例,好转4例,放弃治疗2例,死亡2例;胎龄小、体质量低及Apgar评分低的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生率高,与胎龄大、体质量高及Apgar评分高的早产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1、6.86、7.81,P〈0.05)。结论胎龄、出生体质量、窒息程度与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应加强早产儿护理,及早发现颅内出血,以便积极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颅内出血是引起早产儿死亡或病后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早产儿颅内出血主要表现为室管膜下出血(SHE)及脑室内出血(IVH),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国内报道早产儿缺氧性颅内出血的发病率40%~50%,因此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将我院2005年1~12月出生胎龄≤34周的低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预防组应用苯巴比妥,对照组不用苯巴比妥,观察颅内出血的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苯巴比妥预防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为研究苯巴比妥预防早产儿脑室内出血(IVH)的效果和产前用药的最佳剂量.方法将实验随机分成治疗组(A、B、C组)和空白组(D组).结果治疗组中早产儿IVH和严重IVH发生率均低于空白组(P<0.01、0.01、0.01和0.01、0.01、005),其中A、B两组效果最好,但 A组剂量对胎儿及早产儿的付作用增强.出生后6小时内用药效果显著高于6小时后用药(p均<0.01).结论苯巴比妥无论是产前或生后用药均有预防IVH的发生,产前用药的最佳剂量为500mg.  相似文献   

7.
早产儿的喂养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世界卫生组织的妇幼专门机构于1961年建议,早产儿的概念应为胎龄〈37周出生的新生儿,而出生体质量〈2500g的婴儿应统称为低出生体质量儿。将胎龄〈32周,出生体质量≤1500g的早产儿称为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应根据早产儿的成熟程度选择不同喂养方法。  相似文献   

8.
颅内出血是早产儿常见的严重疾患,病死率高,存活者也常有神经系统后遗症。早产儿颅内出血主要表现为室管膜下出血(SEH)及脑室内出血(IVH),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国内报告早产儿缺氧性颅内出血的发病率为40%~50%,病死率达50%,因此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王宏立  钟霞 《贵州医药》2005,29(11):1003-1003
早产儿脑室内出血(IVH)是导致早产儿早期死亡、智力和发育障碍的一个主要原因。在我国,早产儿发生率仍在40%~70%之间。鉴于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高发生率及严重危害性,故早产儿IVH预防和治疗显得极其重要。我科从2002年6月对收治的早产儿均采用苯巴比妥预防治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王宏立  钟霞 《贵州医药》2005,29(9):814-815
早产儿脑室内出血(IVH)是导致早产儿早期死亡,智力和发育障碍的一个主要原因。在我国,早产儿发生率仍在40%~70%之间。鉴于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高发生率及严重危害性,故早产儿IVH预防和治疗显得极其重要。我科从2002年6月对收治的早产儿均采用苯巴比妥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导致早产儿颅内出血(ICH)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分析本院2002年5月~2008年5月收治73例早产儿颅内出血的患儿的资料,并与同期住院54例无颅内出血早产儿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儿和产妇的情况,统计分析出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发生与孕周、体重、Apgar评分、出生后患儿发生抽搐、应用机械通气以及是否应用多巴胺有关。结论:临床对小胎龄(孕周〈35周)、低体重、宫内窘迫、Apgar评分低、出生后患儿抽搐、应用机械通气、应用多巴胺是早产儿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应提高对其可能发生颅内出血的预见性.医护人员应及早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发病率,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11月在东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住院的931例早产儿于出生3天内行头颅超声检查,并酌情于生后1周、2周、1个月时复查。同时收集相关床资料(产妇因素,产程中因素,胎儿因素,产前激素、硫酸镁应用,婴胎龄、出生体重,生后因素)。结果早产儿颅脑出血发生率:931例早产儿中485例发生不同程度颅脑出血,颅脑出血总发生率为52.1%;重度出血71例(包含2例脑实质出血),发生率为7.6%。生后3天内颅内出血占总发生率92.1%,生后1周时96.1%,说明颅内出血绝大多数发生在生后1周内。证实胎龄、出生体重、生产方式、出生时窒息、常规呼吸机治疗、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动脉血气分析pH值低等为早产儿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结论早产儿生后早期行颅脑超声检查对提高早产儿成活率及改善早产儿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早产儿颅内出血的相关影响因素及综合干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5月于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158例早产儿临床资料,其中男78例,女80例,胎龄28~36(32.11±0.85)周。所有早产儿均于出生3 d内开展颅脑超声检查。依据早产儿是否发生颅内出血分为颅内出血组及非颅内出血组,收集两组胎龄、性别、出生体质量、分娩方式、宫内窒息、母体胎膜早破、母体妊高症、母体产前使用地塞米松、机械通气治疗、出生12 h内酸中毒、高浓度吸氧史、电解质紊乱等多方面基础资料,先行单因素分析,待获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后开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获取影响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χ2检验。结果 158例早产儿经颅脑超声检查出15例颅内出血患儿,发生率为9.49%(15/158);单因素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质量、宫内窒息、母体产前使用地塞米松、机械通气治疗、出生12 h内酸中毒、高浓度吸氧史与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胎龄<32周、出生体质量<1 500 g、宫内窒息、母体产前未使用地塞米松、机械通气治疗、出生12 h内酸中毒、高浓度吸氧史均为早产儿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均OR>1,P<0.05)。结论 胎龄<32周、出生体质量<1 500 g、宫内窒息、母体产前未使用地塞米松、机械通气治疗、出生12 h内酸中毒、高浓度吸氧史为早产儿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需尽早识别该类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以减少颅内出血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龄妊娠对分娩方式和对新生儿的影响,为高龄孕妇分娩方式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高龄孕产妇114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非高龄孕产妇133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分娩方式及新生儿的Apgar评分、身长、出生体重、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高龄产组的剖宫产率(59.65%)高于非高龄产组的剖宫产率(42.86%),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初产组的剖宫产率(56.52%)高于非高龄初产组的剖宫产率(3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妊娠不同分娩方式及新生儿5 min Apgar评分、身长、出生体重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的较大;高龄妊娠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高于非高龄妊娠(P<0.05),高龄妊娠不同分娩方式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加强对高龄孕产妇的产前检查、围生期保健及产后母婴护理,提倡适龄生育且鼓励孕产妇选择阴道分娩,确保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产前检查对高危妊娠的重要性,加强孕期保健,减少高危产妇母婴并发症及降低死亡率。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4月—2010年3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2000例孕产妇资料,选择其中高危妊娠患者200例(无产前检查)作为病例组。并选取无高危因素,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正常健康孕妇200例(产前检查次数≥5次)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围产期母婴情况。结果对照组妊高症、妊娠期贫血、产后出血、早产及过期妊娠、早产儿、新生儿窒息、低体重、先天畸形发生率均比病例组明显降低。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产前检查是孕产妇系统保健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而高危妊娠系统检测是产前检查的核心内容,其目的不只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围产儿死亡率,还要减少伤残儿出生,提高人口健康素质。  相似文献   

16.
陈燕  王杨  赵倩  徐豆豆 《安徽医药》2016,37(1):22-26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小于胎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晚发型败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胎龄<34周、出生体质量<1500 g、住院时间>7 d VLBWI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其中小于胎龄VLBWI晚发型败血症临床特点、实验室结果、危险因素及预后等。结果 296例纳入本研究的VLBWI中,小于胎龄儿组165例,其中发生晚发型败血症者56例,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小于胎龄VLBWI晚发型败血症危险因素包括极早产(胎龄<32 周)、超低出生体质量(出生体重<1000 g)、胎膜早破>18 h、预防应用抗菌药物>7 d、经外周中心静脉插管>7 d、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机械通气、留置胃管>7 d、静脉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长等。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入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其独立危险因素为留置胃管>7 d和胎膜早破>18 h。结论 在VLBWI中小于胎龄儿更易发生晚发型败血症,今后临床工作中应对这一特殊群体采取个性化预防措施,凡胎膜早破>18 h者需动态连续监测血象指标,尽早开始经口肠道微量喂养,缩短留置胃管时间。  相似文献   

17.
肖敏  陶瑞雪  张燕 《安徽医药》2020,41(5):526-529
目的 探讨瘢痕子宫孕妇不同分娩方式的选择以及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住院且符合剖宫产后阴道试产纳入标准的产妇160例,依据医生评估结果及产妇意愿选择分娩方式,按实际分娩结果分为剖宫产后阴道分娩(简称阴道分娩)组68例,再次剖宫产(简称剖宫产)组80例,12例因阴道试产失败急诊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简称阴道试产失败组)。同时选择同期住院分娩的40例单胎顺产初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产妇的临床特征以及分娩信息,分析影响瘢痕子宫产妇阴道试产成功的相关因素。结果 在瘢痕子宫患者中,阴道分娩成功率为85%。阴道分娩组与阴道试产失败组相比,孕妇体质量、体质量指数、距上次剖宫产时间、新生儿体质量、产时出血量、产后24 h出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孕妇年龄、孕次、产次、瘢痕厚度、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孕妇体质量、体质量指数、孕周、距上次剖宫产时间、新生儿体质量、产后24 h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小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年龄、孕次、产次、瘢痕厚度、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与对照组相比,分娩时出血量、产后24 h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产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瘢痕子宫孕妇在严格的操作规程以及孕期控制体质量指数、胎儿体质量可鼓励阴道试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阴道分娩(VBAC)量化评分系统的拟定和应用。方法本次研究最终纳入2216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分析研究对象的人口统计学和产科资料。分析产妇分娩方式,比较剖宫产后阴道试产(TOLAC)成功与择期重复剖宫产(ERCS)产妇临床指标;对TOLAC成功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进行验证;建立VBAC量化评分系统,并分析TOLAC产妇VBAC量化评分。结果2216例产妇,其中ERCS 1640例,占74.01%;TOLAC 576例,占25.99%。TOLAC中失败113例,失败后紧急行剖宫产;成功463例(80.38%),其中钳产24例,TOLAC钳产率为4.17%。TOLAC成功产妇的产后24 h出血量、住院天数均明显少于ERCS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OLAC成功与ERCS产妇并发症发生率、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及新生儿出生5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OLAC成功产妇中宫颈Bishop评分≥7分、孕龄<38岁、孕周≤40周、前次剖宫产指征其他、新生儿体重<4000 g占比均高于TOLAC失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OLAC成功与TOLAC失败产妇有阴道分娩史、与前次剖宫产间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宫颈Bishop评分≥7分、孕龄<38岁、孕周≤40周、前次剖宫产指征(其他)是TOLAC成功的影响因素(P<0.05)。随后利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宫颈Bishop评分≥7分、孕龄<38岁、孕周≤40周、前次剖宫产指征(其他)对TOLAC成功的影响进行验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以上研究中各因素的OR、P值,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影响因素赋分值,制定VBAC量化评分系统,包括宫颈Bishop评分、孕龄、前次剖宫产指征、孕周4项,总分5分。576例TOLAC产妇中,VBAC量化评分≤2分产妇的TOLAC成功率64.35%明显低于总体成功率的8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密监护下,TOLAC是安全的,且可获得母婴的利益最大化;据本研究拟定的VBAC量化评分系统,当量化评分≤2分时,产妇阴道试产的成功率明显降低,需谨慎试产。  相似文献   

19.
孙利芳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5):2075-2076
目的 探讨期待疗法治疗前置胎盘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分娩的前置胎盘[经B超检查和(或)剖宫产术中证实]患者90例,将其中62例中入院时前置胎盘阴道大出血、自发子宫收缩强烈、孕足月及孕妇及家属要求而行刮宫产终止妊娠共30例作为对照组;其余60例作为观察组(均知情同意)进行期待疗法,选择合适时机终止妊娠.比较两组患者在分娩孕周、产前产后出血量、产褥感染、围生儿体质量、Apgar评分、病死率、呼吸窘迫综合征等方面上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前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较对照组产后出血少、孕周延长、产褥感染少、新生儿体质量增加、Apgar评分改善、RDS下降(P<0.05).结论 在严密监测下通过期待疗法治疗前置胎盘能在确保母婴安全的前提下延长孕周,增加新生儿体质量,降低围生儿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孕足月胎膜早破时间至分娩的时间间隔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统计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间入院分娩之足月胎膜早破患者638例。按胎膜早破时间至分娩的时间间隔分组。统计各组产妇的剖宫产率、产后出血量、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胎儿窘迫发生率、新生儿出生后Apgar评分以及新生儿收住院率。结果各组间产后出血、胎儿窘迫发生率及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8.71,P=0.084)。胎膜破裂至分娩时间≥48h组的剖宫产率为46.8%,显著高于破水至分娩时间<24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P=0.047)。胎膜破裂至分娩时间≥48h组的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剖宫产率及新生儿收住院率均显著高于破水时间<24h组(χ2=3.94,P=0.011)。结论孕足月胎膜早破至分娩时间超过48h绒毛膜羊膜炎、剖宫产率及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