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分析研究常德市8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呼吸道标本和血液标本检测结果,发现更多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的特征和流行规律,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根据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五版)》要求,收集常德市2020年1月24日—2月22日确诊的82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呼吸道标本和血液标本,进行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血液常规及抗体检测,分析比较不同标本不同方法的检测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82例确诊病例标本中,呼吸道标本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为93.9%,流感病毒A/B核酸均为阴性,新冠病毒核酸阳性标本中,大部分标本Ct值分布在较高区间,病毒载量较低,重症病例Ct值与普通病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液标本新冠病毒IgM阳性率64.6%,IgG阳性率78.0%,阳性率明显低于核酸检测(χ2=24.059,P<0.001);血液标本中C反应蛋白普遍偏高,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在不同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7.165和χ2 =3.998,P均<0.05);血液标本中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结论 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发病早期呼吸道标本病毒载量不高,容易漏检,重症和普通病例标本病毒载量无差异,将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和血液样本抗体检测及血常规分析等方法联合使用,可以相互补充,对疫情的有效防控和病例疗效观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掌握湖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遏制疫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日—2月8日全省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及无症状感染者的流行病学特征。 结果 疫情覆盖全省76.9%的县市区,输入性病例为总体第一来源,占49.4%(χ2=701.61,P<0.01),但2020年2月份以来疫情明显下降,聚集性病例成为第一来源(Z=-2.10,P=0.04)。感染者中位年龄为确诊病例44岁、无症状感染者35岁,后者相对多发3~18岁人群(χ2=65.52,P<0.01)。发病至首次就诊平均间隔2.6 d,发病至诊断平均间隔为5.3 d,医院隔离至诊断平均间隔为2.1 d;随着时间后移,发病至首次就诊间隔、发病至诊断间隔明显缩短(前者Z=-5.74, P<0.01;后者Z=-7.72, P<0.01)。既往有疾病史的比例越高,病情越严重(Z=2.71, P<0.01)。 结论 湖南新冠肺炎疫情已由输入为主转变为以本地感染为主阶段,需坚持防止疫情蔓延、扩散和避免人群接触为主的防控策略,强化密切接触者的排查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中山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进展情况,评估中山市新冠肺炎的疫情输入风险。 方法 获取截至2020年2月29日24时全国新冠肺炎报告病例数(不含临床诊断病例;不含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数据)和百度迁徙指数,对省外各市2月29日之前累计7 d报告病例数和中山市迁入指数进行相关分析,评估中山市返程复工期间新冠肺炎疫情输入风险。 结果 中山市累计报告确诊病例66例,输入性病例占比87.88%,其中湖北省49例,占74.24%。疫情输入风险排前4位的省份是广西、四川、湖南和江西,累计输入风险指数分别为1.0820、0.5494、0.2041和0.0656。近7 d中山市迁入人口排前11位主要城市中,有疫情输入风险的城市:永州市、重庆市。 结论 中山市的新冠肺炎疫情主要由湖北输入引起,目前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效果, 防止周边及疫情高发地区的病例输入风险仍是中山市今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情绪反应。方法 以问卷星的形式对5所医院408名医务人员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问卷调查。结果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同年龄、工作年限医务人员在抑郁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疫一线工作者神经恐惧得分高于非抗疫一线工作者,黄冈抗疫一线工作者神经衰弱得分高于非抗疫一线工作者(P<0. 05);主干家庭抑郁、神经衰弱得分均高于核心家庭(P<0. 05),周围有朋友(或家人)确诊新冠肺炎者疑病得分高于未有者(P<0. 05)。结论 医务人员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时表现出不同情绪反应,需要采取心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怀化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VID-19)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怀化市制定疫情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怀化市2020年1月22日—2月26日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描述其流行病学特征,并应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影响新冠肺炎临床严重程度的可疑因素。结果 共对40例确诊病例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怀化市有8个县市区报告确诊病例,其中男女比例为1∶1.5,最小18岁;40例确诊病例发病的时间分布中出现了两次高峰,1月17—20日期间(最高日发病例数6人),1月29—30日期间(最高日发病例数6人);患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病例比未患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病例出现重症或危重症的概率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防控干预早介入、防控措施早到位能有效地控制新冠肺炎的传播;患有基础性疾病的病例出现重症或危重症的概率更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公众疫情风险感知和急性应激反应程度对生命质量影响的内部机制,为改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公众健康状况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于2021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短暂暴发期(2021年2月3—10日),以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评估量表、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修正版自我领导力问卷和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进行网络调查,累计获得样本3 098人。 结果 疫情风险感知对生命质量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β=-0.48,t=-10.76,P<0.001),且放入中介变量后,疫情风险感知对生命质量的负向预测依然显著(β=-0.25,t=-5.68,P<0.001)。急性应激反应程度在公众疫情风险感知与生命质量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8.36%,自我领导力与急性应激反应程度的交互项(β=0.001,t=2.068,P<0.05)显著预测生命质量。 结论 急性应激反应程度和自我领导力水平在公众的疫情风险感知与生命质量的关系中分别存在中介和调节效应。可以通过调节内在心理机制,合理感知疫情风险,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维持并提高公众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为早期预测新冠肺炎轻型普通型进展为重型危重型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20年1月17日—3月14日在长沙市第一医院收治的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基本情况、流行病学、临床和实验室资料。采用回顾性队列分析研究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指标。 结果 169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136例为轻型普通型,33例为重型危重型。单因素分析显示,重型危重型和轻型普通型在年龄、饮酒史、感染地为湖北、有明确接触史、合并慢性心脏病、高血压、总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血糖、乳酸脱氢酶、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有饮酒史(OR=3.06)、有慢性心脏疾病(OR=15.26)、总蛋白偏低(OR=2.13)、入院时血糖升高(OR=4.91)、C反应蛋白升高(OR=12.34)为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有饮酒史、有慢性心脏疾病、入院时总蛋白偏低、血糖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为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的危险因素。提示医师在诊疗过程中应重点关注有以上因素的轻型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某三甲医院临床、医技科室医护技人员防控培训效果及满意度,对阶段性培训效果进行分析研究。 方法 通过对2 992名医护技人员疫情防控培训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内容包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培训在线考核情况、医护技人员培训效果及防控培训满意度。 结果 (1)新冠肺炎诊疗基础知识点考核、医院感染考核及院内防控流程考核平均成绩分别为(91.56±8.59)分,(94.76±9.05)分和(95.95±4.22)分。(2)调查问卷分析显示,疫情防控培训对各科室、岗位疫情防控实际工作开展帮助较大,其中,医师、护士、技师和药师认为各项培训对于临床工作帮助非常大的比例分别为71.67%、73.97%、72.57%、79.00%(χ2=4.408,P>0.05)。(3)对新冠肺炎诊疗基础知识培训、医院感染培训及院内防控流程培训满意度较高,其中,医师、护士、技师和药师对防控培训非常满意的比例分别为68.47%、72.29%、72.57%、80.00%(χ2=12.577,P>0.05),同时认为在线直播、视频学习培训形式更加符合工作实际需要。 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分层分级培训和重点防控培训相结合的多元化培训模式能够较好地满足医院各科室医护技人员对疫情防控各方面知识培训的需求,值得各医院在新冠肺炎疫情传播期间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长沙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流行特征,为疫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长沙市2020年1月1日—3月6日期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20年1月1日—3月6日期间长沙市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242例,重症率15.70%;长沙市每日报告确诊病例数自2月3日以来整体呈下降趋势。209例出院病例的住院天数为5~37 d,平均住院天数为(16.91±7.32)d;发病以30~50岁年龄组为主(23.95%),50岁以上人群的重症率最高(26.26%, χ2=14.124,P=0.001),职业以家务及待业(16.53%)和离退人员(15.70%)为主;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65.70%)、干咳(41.74%)和乏力(33.06%)。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病数虽呈下降趋势,但随着人员流动的增加,需加强防控措施防止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合肥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VID-19)流行期间被隔离医学观察人群发病情况,为科学合理地隔离密切接触者提供依据。方法 对2020年1月21日—2月29日合肥市本地报告的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按照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制定合肥市本地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调查问卷,由专业调查员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面访问卷调查。结果 累计管理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3 293名,其中60名感染发病被诊断为确诊病例,罹患率为1.8%。与确诊病例接触的密切接触者罹患率高于无症状感染者接触的密切接触者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22,P=0.005)。不同的接触方式发病情况不同,以同住的罹患率最高,达21.3%。不同接触频次间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603,P<0.001),随着接触频次的下降,确诊率有下降的趋势(χ2=102.051,P<0.001)。结论 密切接触者发病的影响因素与患者接触程度和频率有很大关系,存在家庭聚集性感染,目前对该病缺乏特异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做好密切接触者的控制和管理及尽早隔离关系密切的亲属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下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心理健康与领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简易心理状况评定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以及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某三甲定点收治医院的845例护士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 疫情期间845例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得分为(19.4±7.6)分,超过1/3的护士心理状况差。与年龄≥41岁的护理人员相比,年龄在31~35岁的护理人员心理状况差的检出率更高;本科及以上学历、高危环境工作、亲友当中有或不确定是否有疑似或确诊患者、不确定是否接触疑似或确诊患者的护理人员心理状况差的检出率更高;工作≥16年、自身健康状况评价好、对医院职业安全防护评价非常完善的护理人员心理状况差的检出率更低。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总分与朋友支持、家庭支持、其他支持及积极应对方式得分呈负相关(r=-0.30、-0.31、-0.31、-0.38,均 P<0.01),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r=0.28,P<0.01);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在领悟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之间有部分中介作用,分别占总效应的37.1%和8.6%。 结论 疫情期间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领悟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有直接和间接的预测作用,应对方式在领悟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之间有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四川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病特征,分析发病趋势。方法 收集四川省 2020 年1月21日—3月9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数据,进行流行病学描述性分析。结果 1月21日—3月9日期间,新增确诊病例数与疑似病例数整体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高点分别为1月30日和2月10日。累计确诊病例数先直线上升后逐步趋缓。新增治愈病例数呈波动式上升,累计治愈病例数呈直线式上升。累计确诊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为1.21∶1,确诊病例平均年龄为43.47岁,累计确诊病例空间分布成都最高,甘孜州其次,分别占全省累计确诊病例的 26.72%、14.47%。结论 四川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病目前趋于平稳,但也面临企业复工、学校复学、境外输入病例等压力,应继续加强防控,防止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疫情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20年1月24日—2月11日在聊城市应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调查5起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所涉及的41例确诊病例及无症状感染者, 对相关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进行核酸检测。 结果 5起聚集性疫情的首发病例续发率为2.78%~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57,P<0.01);家庭聚集性疫情涉及32例、10户家庭(族),公共场所聚集性疫情涉及16例、2个场所。一、二、三代病例分别有5、22、12例,传染率分别为100.00%、18.18%、0.00%。4例病例的潜伏期为5~10 d,中位数为7.5 d;聚集性疫情中存在潜伏期传播。有疫区旅行史或居住史者4例(9.76%),与潜伏期病例或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频繁交谈等有30例(73.17%),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4例(9.76%),未知感染来源3例(7.32%)。 结论 新冠病毒极易引起聚集性疫情,控制本地的聚集性疫情是防控工作的重点;新冠病毒可以通过高浓度气溶胶传播;病例在潜伏期具有感染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VID-19)时空分布特征,了解湖北省COVID-19疫情的一般流行及时空聚集情况,为疫情防控提供依据与支持。方法 收集湖北省截至2020年2月10日COVID-19疫情病例数据,利用OpenGeoda1.2.0软件分析COVID-19发病的空间相关性,TScan9.4.2探索其时空聚集性;利用ArcMap10.2与 R-3.5.1软件进行COVID-19疫情的图形可视化。结果 (1)截至2020年2月10日,湖北省累计报告COVID-19确诊病例31 762例,平均每日新增确诊病例1 025例,累计死亡病例974例,累计治愈病例2 222例。累计确诊病例主要集中在武汉市(18 454例,占比58.10%)、孝感市(2 642例,占比8.32%)、黄冈市(2 332例,占比7.34%)等地区。(2)研究期内,湖北省COVID-19病例数呈现空间正相关,高-高聚集地区为武汉市、孝感市、鄂州市、黄冈市及黄石市。时空扫描进一步分析发现COVID-19病例一类聚集区为武汉市;二类聚集区中,随州市与孝感市,黄冈市、鄂州市与黄石市存在城市之间的聚集性发病。结论 研究期内湖北省COVID-19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相关部门应持续加强疫情防控措施以控制疫情发展;湖北省COVID-19疫情存在空间聚集性,提示在疫情暴发初期控制人群流动性对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与流行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novel coronavirus 2019,2019-nCoV)感染者不同时期、不同类型标本中病毒核酸和抗体的检测情况,为完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诊疗和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0年2月26-27曰采集娄底市7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25例无症状感染者的粪便、血液和咽拭子,应用R...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西安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更好地防控疫情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疫情应急处置期间病例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截至7月25日全市共报告COVID-19病例145例,含确诊病例120例,无症状感染者25例;湖北输入病例42例,其他省市输入病例8例,本地继发病例84例,感染来源不明确者11例;27起聚集性疫情涉及病例116例;死亡3例。输入病例和本地继发病例分别于1月23日-29日和1月26日-2月4日出现发病高峰,分别为27例和44例;未央区、莲湖区、新城区和雁塔区报告病例数居全市前四位,共占54.48%(79/145);45~54岁者占全部病例22.76%(33/145)。病例从发病到首诊,发病到隔离,首诊到隔离,发病到确诊,首诊到确诊和隔离到确诊的时间依次为1.33(0.17,3.67)d,3.04(0.59,5.18)d,0.04(0.02,2.00)d,5.50(2.56,9.50)d,3.17(1.56,5.84)d和1.63(1.32,3.35)d。 结论 聚集性发病是西安市COVID-19疫情最重要的流行特征。应急响应后西安市医疗系统接诊后的处置和诊断迅速有力,全市今后的防控重心是防止境外病例输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商丘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VID-19)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下一步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截至2020年3月4日商丘市报告的9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同时对临床特点和病原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商丘市9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输入性病例44例(48.35%);发病年龄以18~59岁为主,占83.52%;人际传播主要在家庭中发生;临床分型以普通型为主,占65.93%;治愈率96.70%,病死率为3.30%;经两次及以上核酸检测确诊者占15.39%;治愈出院后核酸复检阳性4例(4.55%)。结论 商丘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外防输入是今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