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1982~1983年,我们对本院妇产科产前检查入院分娩的503例产妇,用反向间接血凝法检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24例(4.8%),并将能接受随访的阳性产妇及其婴儿列为观察对象,于分娩后3日内检测其新生儿脐带血、恶露纸、产妇唾液、尿液、初乳及粪便标本,以了解乙型肝炎(H-BV)母婴传播的情况。结果如下: 1.孕妇体液检测结果与婴儿HBsAg关系:见表。  相似文献   

2.
闫妙娥  张华  柳鑫  陈煜  邹怀宾  段钟平 《肝脏》2011,16(4):283-285
目的 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母婴传播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母婴传播的原因及对策.方法 检测207例HBsAg阳性孕妇HBV血清标志物、血清HBV DNA,产妇乳汁HBV DNA,新生儿脐带血HBV DNA,并且对孕期一般情况、家族肝病史、是否进行孕晚期高效价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母婴阻断治疗、分娩方式、阿...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慢性乙型肝炎高发国家,约35%~50%的HBV感染由围生期传播引起[1],其中产时传播为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有关产程对HBV母婴传播的影响已有报道,但尚无定论.我们分析了205例HBsAg阳性孕妇的分娩过程、新生儿HBsAg携带情况与胎儿HBV感染的关系,以进一步探讨产程与HBV母婴传播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足月胎膜早破产妇分娩方式和临产时机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足月胎膜早破产妇的最佳分娩方式和临产时机。方法选择本院2006~2008年足月妊娠(孕37—41周)分娩的共341例产妇,均为头先露、单胎妊娠、无其他产科合并症。根据临产方式分为在12h内自然临产191例(A组)、24h内自然临产76例(B组)、期待至12h引产47例(C组)与期待至24h引产27例(D组)。对4组病例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及主要产后并发症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组剖宫产率最高,为27.7%,但仅与A组相比,P〈0.05。四组产妇年龄、孕周、总产程、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以及新生儿体质量相比,P均〉0.05。四组产褥感染、新生儿窒息、胎而窘迫及产后出血等产后并发症四组相比,P均〉0.05。结论胎膜早破患者在无其他产科合并症时,可期待至自然临产或期待24h再行引产。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泰州市人民医院2013年住院分娩产妇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为进一步提高人群HBV感染控制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产科2013年785名产妇HBV感染现状进行分析。结果产妇785名,年龄17~49岁,平均27.09±4.24岁。HBsAg阳性的现症感染者33例(4.20%),单项抗-HBs阳性的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者218例(27.77%),抗-HBc 阳性的既往感染者196例(24.97%),HBV-M标志全阴的无免疫者338例(43.06%)。与1992年国家实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前的孕妇相比,1992年以后出生的孕妇单项抗-HBs阳性率(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显著增高(39.66%和26.82%,P=0.036),既往 HBV 感染率显著降低(13.79%和25.86%,P=0.041),但 HBsAg阳性率(现症感染率)与 HBV-M标志全阴率在1992年前后出生的孕龄女性之间尚无显著差异(P=0.296与P=0.587)。结论泰州地区孕龄女性的乙型肝炎无免疫率以及实行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前后的 HBV感染率仍较高。做好孕龄产妇 HBV感染状况筛查,改进与提高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质量与覆盖率将提高人群 HBV感染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6.
谢新宝  朱启镕  王晓红 《肝脏》2009,14(2):93-95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产妇体内HBV前C区和核心启动子(CP)区热点变异情况。方法82例无症状慢性HBV携带临产孕妇采用HBV核酸扩增荧光定量检测试剂盒抽提孕妇血清HBVDNA,血清HBsAg、HBeAg采用EIA法检测,半巢式PCR法扩增产妇HBV前C区、CP区核苷酸片段,ABI3730型DNA自动荧光测序仪对PCR产物直接测序。结果82例无症状HBV携带临产孕妇中HBsAg单阳性52例,HBsAg、HBeAg双阳性30例;单阳性孕妇中1896G→A变异的检出率为21.2%(11/52),仅测到1例双阳性孕妇存在1896G→A变异,1899G→A变异仅发生在1例单阳性孕妇,且与1896G→A变异连锁出现。1762A→/1764G→A变异总是连锁出现,且仅发生于单阳性孕妇,单阳性孕妇中双变异的检出率为17.3%(9/52)。结论HBV前C区、CP区1896G→A及1762A→T/1764G→A热点变异在无症状HBV携带单阳性孕妇中有较高的检出率,HBV前C区和核心启动子区的热点变异可能与肝损伤的严重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7.
HBsAg阳性产妇初乳中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BsAg阳性携带者占总人口的10%左右,其中每年有数十万HBsAg阳性妇女分娩。母婴垂直传播是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之一,除宫内感染和分娩过程中感染外,后天的母乳喂养能否引起HBV传播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有人对HBsAg阳性产妇初乳中HBV标志物或HBVDNA进行了检测,找到了HBV存在于乳汁中的直接证据。为了进一步探讨母乳喂养与HBV传播有无内在的关系,我们用ELISA方法对乳汁中HBV主要指标物进行检测分析。  相似文献   

8.
为了评价新生儿和儿童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现状以及防治水平,对住院分娩新生儿及非肝病儿童随机抽查1995例血清乙型肝炎毒标物(HBVM)和抗-HCV,发现产妇感染HBV并有话动性病毒复制(HBeAg阳性)者致胎儿围产期感染的危险性最大;5例产妇所生婴儿4例(80%)HSsAg阳性。3例父亲和2例婴儿HBsAg阳性者测得2例父亲和1例婴儿HBV-DNA阳性。儿童HBV感染率达24.1%,HBsAg阻性率随年龄增大荷增高,而执-HBs阳性率较低。儿童乙型肝炎极易形成慢性化,病情逐渐加重。儿童抗-HCV阳性率为1.5%。预防病毒性肝炎要从孕妇筛查和预防做起,父亲也是不可忽视的传染源。儿童应及时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且3~5年后要加强注射。  相似文献   

9.
孙云峰 《山东医药》2004,44(27):65-65
乙型肝炎病毒(HBV)孕妇携带率为5%~10%。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中80%~90%将成为慢性HBsAg携带者。现回顾性分析1990~2000年收治的190例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患者的资料,探讨联合免疫阻断HBV母婴传播途径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传播途径及早期诊断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分析羊水、脐带血、母血、胎盘等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 M)及HBV DNA与胎儿感染的关系,探讨HBV母婴传播机制。方法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及核酸扩增杂交梳技术对65例血液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不同孕龄孕妇的羊水、母血、脐带血进行HBV M和HBV DNA检测,对自然流产胎儿或死亡婴儿的胎盘、肝脏、心脏、肺脏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65例血液HBsAg阳性,不同孕龄孕妇的羊水中HBsAg阳性率为21.50%,脐带血阳性率为20.00%;母血、羊水.脐带血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抗-HBc、HBV DNA均阳性者为6.15%;HBsAg、抗-HBc、抗-HBc阳性、HBV DNA阴性者占13.85%。对4例血液、羊水、脐带血HBsAg、HBeAg、抗-HBc、HBV DNA阳性孕妇分娩或自然流产后胎盘、胎儿及死亡婴儿的肝脏、肺脏、心脏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胎盘各层组织镜下均可见到HBsAg、HBcAg阳性细胞;在肝脏、肺脏组织中可见到HBsAg、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阳性细胞,心肌组织内未见有HBsAg、HBcAg阳性细胞。结论胎儿感染HBV与羊水、胎盘中的病毒相平行;HBV在宫内可感染胎儿血液、肝脏、肺脏等组织;羊水检测HBV M及HBV DNA可作为胎儿早期HBV感染的诊断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1.
导乐陪伴分娩是指1个有生育经验的医师或助产师在产前、产时、产后给予产妇持续的生理上的帮助与支持及精神上的安慰,使产妇充满信心,顺利完成分娩的过程。为减轻分娩过程中子宫收缩给产妇带来的剧烈疼痛、恐惧,我中心对临产的产妇实施了导乐陪伴分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  相似文献   

12.
赵伟  刘伟  罗婵 《山东医药》2001,41(7):9-10
为观察乙型肝炎病毒是否通过产妇传播(MFT)并在胎儿大脑组织表达,采集40例乙型肝炎产妇产下的死胎,常规尸检,取大脑组织,用SP法检测HBsAg,回访婴母产前静脉血乙肝病毒(HBV)的检测结果;取百分率进行u检验。结果显示,HBsAg阳性颗粒在死胎的大脑胶质细胞浆、血管中呈点壮状分布,大脑胶质细胞的细胞核无分布。HBV呈单项阳性、小三阳、大三阳婴母分娩的死胎大脑组织中HBsAg阳性率分别为24.2%(8/33)、0(0/2)、0(0/5)。提示HBV可以通过母婴垂直传播并感染胎儿大脑组织。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产前免疫阻断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不同方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HBV宫内感染的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并了解其对病毒变异的影响。方法以无症状HBV携带孕妇及其新生婴儿为研究对象,将无症状HBV携带孕妇在产前检查时随机分为HBIG A组:26例孕妇于产前3、2、1妊娠月和分娩前分别肌肉注射HBIG200~400U(HBsAg阳性者注射HBIG200U、HBsAg和HBeAg双阳性者注射HBIG400U);HBIG B组:29例孕妇于产前3、2、1妊娠月分别肌肉注射HBIG200U;对照组:26例孕妇产前未接受任何特殊治疗。3组均留取孕中期产检时(应用HBIG前)和临产日使用HBIG前后的静脉血标本,新生儿于生后联合免疫前留取外周血,酶免疫测定法(EIA)检测HBV标志,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HBV DNA以及PCR扩增HBV DNA S基因区片段并测序。结果55例新生儿为HBIG组(A和B)母亲所生,宫内感染率为14.5%,对照组为35.7%(χ^2=4.896,P=0.027)。HBIG A组HBsAg和HBeAg双阳性母亲所生的8例新生儿有3例宫内感染,对照组8例新生儿均有宫内感染(χ^2=7.273,P=0.007);HBIGB组7例新生儿有5例宫内感染,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37,P=0.104)。3组孕妇孕中期血清HBsAg与HBV DNA水平相当,但分娩前HBIG A组孕妇HBsAg及HBV DNA均低于HBIG B组和对照组。HBIG A组新生儿血清抗-HBs检出率为38.5%。3组产妇分娩前均未检测到抗-HBs。HBV S区碱基替代突变率和氨基酸变异数在HBIG组(A和B)和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8例宫内感染儿,HBV S区碱基替代突变率和氨基酸变异数在HBIG组(A和B)和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孕妇产前注射HBIG阻断HBV母婴传播的免疫效果肯定,按HBV携带不同状态使用两种不同剂量HBIG,并于分娩前加用一次,效果更佳;经胎盘使胎儿获得被动免疫是HBIG重要作用机制;无症状携带HBV孕妇产前使用HBIG并未增加HBV S区的变异,HBV S区变异并非是发生宫内感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胃镜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消毒模拟试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胃镜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带来了乙型肝炎病毒的污染问题,其消毒越来越受到重视犤1犦。由于给HBsAg阳性患者行胃镜操作时,粘附在胃镜的镜身、活检钳上的病毒含量不同,难以标准化。为此,我们用已知浓度的HBsAg涂布在胃镜镜身、活检钳钳瓣上,然后对胃镜进行手工清洗、戊二醛消毒及不同时间超声雾化内镜消毒机清洗消毒。收集消毒前、后的标本,分别检测HBsAg,以探讨胃镜污染HBsAg后手工消毒效果与机器消毒所需最短时限。一、材料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纯抗原HBsAg(1g/L),由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惠赠,将原液用5%小牛血清稀释成…  相似文献   

15.
孕妇中HBsAg的携带率为5%~10%,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的发病率为0.025%~1.6%。笔者就1995年-2002年12月诊治的13例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3例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患者均为门诊及住院患者,年龄21~32岁,平均25岁。其中11例为早期妊娠  相似文献   

16.
鲍晖  郭青  袁媛 《山东医药》2000,40(10):64
近几年来 ,米索前列醇广泛应用于足月妊娠引产 ,不仅效果迅速安全 ,而且副作用小 ,仅有胃肠反应 ,偶有皮肤瘙痒和轻度眩晕等。自 1998年 5月我院将米索前列醇用于足月妊娠引产以来 ,发现服药后致过敏反应 1例。现报告如下。孕妇 2 8岁 ,孕 1产 0 ,因过预产期无产兆而入院。查体各项均无异常。当日给予米索前列醇 50 μg口服 ,每 2小时重复用药 1次 ,至正式临产 ( 10分钟内有 2次宫缩 ,每次宫缩持续 30~ 35秒 )。孕妇自服用米索前列醇 16小时后顺利分娩一活婴。产后第 2天 ,产妇全身出现广泛皮肤荨麻疹 ,伴发热。因产妇产前除口服米索前列醇…  相似文献   

17.
临产产妇的心理护理体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决定分娩的因素除了产力、产道、胎儿外,产妇的精神心理因素也能影响机体的平衡适应力。产妇情绪稳定,精神放松,体力充足,可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促进自然分娩。现将临产产妇心理变化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子宫颈扩张球囊与催产素应用于足月妊娠引产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住院分娩的60例足月妊娠孕妇随机分为球囊组30例和缩宫素组30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宫颈Bishop评分变化情况、给药后临产发动时间及分娩方式、分娩时间、产妇及围产儿一般情况。结果球囊组治疗前后宫颈成熟度Bishop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球囊组治疗开始至临产时间、临产至分娩时间均短于缩宫素组(P<0.01);球囊组顺产率高于缩宫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颈扩张球囊用于足月妊娠引产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9.
2002年以来,我们对120例产妇采用笑气吸入性分娩镇痛,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年龄24~35岁,孕周37~42周,分娩新生儿最重4100g。笑气为北京市北氧特种气体研究所产,瓶装安桃乐(ENTONOX)气体,内含50%笑气和50%氧气。使用设备包括一个供气阀和一个带自动活瓣的面罩,两者用软管连接。在活瓣自动控制下进行吸入性供气。产妇在宫口开大3cm以后开始自控吸入50%笑气。宫缩即将来临前30~40秒,产妇手持面罩扣住口鼻作深呼吸3~5次后,取下面罩如  相似文献   

20.
《肝脏》2017,(2)
目的探讨常规免疫预防措施在阻断HBeAg阴性HBV感染母婴传播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HBeAg阴性乙型肝炎孕妇250例及其新生儿272例,并进行随访。记录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情况、采血检测HBsAg和抗-HBs阳性情况及喂养方式等,并记录孕妇分娩方式及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e globulin,HBIG)注射情况等。结果所有新生儿均接种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新生儿均采集脐带血,其中脐带血显示有44例HBsAg呈阳性,但随访中,对272例儿童采血检测HBsAg和抗-HBc,均呈阴性,其中有210例儿童抗-HBs呈阳性;孕妇分娩方式对其出生子女抗-HB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6,P=0.901);孕期是否接种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对提高新生儿应答乙型肝炎疫苗作用无明显效用(χ~2=0.474,P=0.491);随访期间,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及混合喂养的新生儿分别为148例、83例、41例,3种喂养方式的新生儿抗-HB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959,P=0.051)。结论新生儿进行常规免疫预防后,可以阻断HBeAg阴性HBV感染母婴传播;新生儿的喂养方式、分娩方式、母体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等对儿童乙型肝炎抗体应答情况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