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锦州9-3油矿自1999年投产至今已有14年的时间,目前油藏开发已经进入了中后期,随着持续的开发地层能量的逐年下降,油藏产能逐渐降低,在经历了全面注水,全面注聚等增产措施后,取得了显著地效果。在聚驱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复合驱是相对比较合适的提高采收率技术。本文旨在依据二元复合驱的特点,从现场的角度出发,分析二元驱采出液对现场流程的影响和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孙玉鹏  覃小焕 《广东化工》2012,39(16):58-59
文章针对郝家坪联合站化学驱采出液破乳脱水过程中存在的脱水速度慢、乳化层厚、脱出水含油高等问题,研制了由两种聚醚复配而成的SWT-06破乳剂,经室内和现场试验,与现用破乳剂相比,SWT-06破乳荆具有脱水效率高、使乳化层变薄及脱出水清的特点,解决了该联合站原油破乳脱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三元复合驱采出液分离装置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油田三元复合驱采出液乳化严重等特点,通过现场试验对油水分离器进行结构及操作条件的优化。现场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分离器对三元复合驱采出液的分离,油相和水相均达到采出液分离标准,且油水分离效率可达到98%以上。  相似文献   

4.
针对渤海油田聚合物驱稠油采出液,研究了聚合物对其稳定性影响;合成了不同结构原油破乳剂和絮凝剂,讨论了药剂结构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研制出了一种原油破乳剂和一种絮凝剂。结果表明:(1)随着聚合物浓度的升高,原油乳状液中水珠直径与污水中油珠直径都逐渐变小,同时污水中油珠的Zeta电位逐渐升高;(2)具有分支结构的原油破乳剂脱水率比具有线性结构的原油破乳剂脱水率高,具有星形结构的原油破乳剂脱水率比具有梳状结构的原油破乳剂脱水率高;(3)针对该污水体系,絮凝剂的最佳合成条件为单体质量浓度为1%、阳离子度为40%、反应温度为5℃,引发剂浓度为0.15mmol·L-1;(4)破乳剂FA01在脱水温度为70℃,用量为200mg·L-1,脱水时间为60min条件下,脱水率达到86%;(5)絮凝剂WS05在温度为60℃,用量为50mg·L-1,时间为30min条件下,能将含聚污水中含油率降到50mg·L-1以下。  相似文献   

5.
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随着采出液中聚合物浓度升高、粘度增大,导致油水处理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探讨了提高温度、曝氧、超声波,H2O2溶液氧化及微生物降解的不同方法进行三元采出液降粘处理.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目前提高温度是降粘的最佳处理方法,同时可以提高破乳效果.  相似文献   

6.
研发了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E表面活性剂、SP表面活性剂、AT表面活性剂组成的破乳剂,现场应用后,在加量为75 mg/L时,分离出的原油含水小于0.2%,脱出污水含油小于150 mg/L,达到了外输优质原油标准。  相似文献   

7.
聚合物驱和三元复合驱采出水流变性和采出液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室内实验 ,研究了聚合物驱和三元复合驱采出水流变性及采出液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 ,水相流变性对聚合物驱和三元复合驱采出水和采出液的稳定性有显著影响。聚合物对O/W型原油乳状液的稳定作用 ,主要是通过增强原油乳状液水相的流变性 (如视粘度、弹性模量和屈服值 )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为确定弱碱三元复合驱采出液处理技术,进行了弱碱三元复合驱采出液电脱水性质研究。利用电导率测定仪、原油智能脱水试验仪、原油介电强度自动测试仪等仪器测定弱碱三元复合驱采出液电导率、含水率、击穿场强。结果表明:弱碱三元复合驱采出液电导率测试值约在4×10~3~2×10~4μs/cm之间;在保证原油含水达标合理的情况下电场强度为1 400~1 700 V/cm,电脱时间为60~90 min;影响击穿场强主要因素是含水量、活性剂含量,其次是温度。  相似文献   

9.
针对水包油型聚合物驱采出液破乳难度大、油水分离困难等问题,研究出了新型破乳剂,并进行了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在游离水脱除器进液中投加11mg/L新研制的破乳剂,经原油脱水工艺处理后,脱水原油含水率均小于0.30%,分离采出水中油的质量浓度不超过500mg/L,达到了脱水后油中含水及水中含油指标的要求。1座处理规模为3×104m3/d的联合站使用新型破乳剂,每年可节省破乳剂费用23万元。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油藏使用CO2提高原油采收率进行了研究,室内实验和现场应用都证明,CO2是一种高效驱油剂。CO2驱是油田三次采油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一项重要手段。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主要介绍CO2驱油机理:降粘作用、膨胀作用,驱油方式:CO2混相驱,高压注CO2气体等,并对现场实施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出驱油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为油田生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根据胜利地质条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采用半经验模型,研究了CO2泡沫蒸汽驱对油藏的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CO2泡沫蒸汽驱对不同韵律地层都有较好的适应性,更适用于正韵律地层;油藏深度是影响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采用CO2泡沫蒸汽驱技术的油藏埋深下限为1400m;地层连通性好的地层,开发效果较好;该开发方式对于非均质性地层和不同粘度的油藏都有非常良好的适应性。所得结果对于现场应用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为我国处于蒸汽驱的稠油油藏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开发技术。  相似文献   

12.
二氧化碳腐蚀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NORSOK M-506模型是基于单相水循环试验的经验模型。数据源于低铁离子的液相实验。模型给出了二氧化碳腐蚀控制系统的最大腐蚀速率。试验温度在5℃~150℃。通过剪切应力参数将模型适用范围从单相介质推广到多相介质。不能应用于含H2S介质或介质中高含有机酸的情况。不能预测稳定pH值下的管线顶部腐蚀或腐蚀速率。  相似文献   

13.
基于OLGA的起伏湿气集输管道水力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多相流动的经济性,气田大部分集输管道都采用气液混输技术。集输管线在通过地形起伏的地区时,气体的压力、温度及流速将随之变化,地形起伏不均是造成气田气液混输管道生产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采用多相流模拟软件OLGA建立了湿气集输管道水力计算模型,模拟分析了地形起伏程度、管道输气量、管径、含水率对管道压降的影响。并对不同影响因素下的模拟结果进行分析,该分析结果为地形起伏地区气田集输管道的运行管理和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吴玉倩  卫晓明  王孝军  杨杰 《塑料工业》2012,40(2):31-33,48
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间歇批处理成型方法成功制备了PPS泡沫材料,同时对所得发泡制品的形态、结晶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进行分析,发现在CO2浸泡过程中PPS发生了压力诱导结晶.在温度为80℃,压力为20 MPa情况下,在CO2中浸泡2h的PPS样本可以发泡,而浸泡时间4h和8h的PPS由于结晶度较高不能发泡,为进一步探究该工艺成型发泡PPS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云南化工》2017,(5):27-29
针对页岩气田地面集输管网规划方案存在资源浪费增加页岩气集输经济成本的问题。运用VB软件进行编程,通过数学拓扑方法确定合适的集气站、处理厂等各级别站的位置、管网的连接关系。进行集输管网规划设计方案的优化,优化设计后的页岩气集输管网系统的基础建设投资和生产运行费用都明显降低,同时该方法对于其他页岩气藏集输管网优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气田集输管网参数优选是气田地面工程规划设计的关键,开展集输管网参数优化可以有效降低集气系统投资。针对气田常用管网结构和工艺流程,考虑伴热带传热对于管道工艺计算的影响,建立了以管网建设费用最小为目标,以温压平衡、经济流速、节点流量平衡等为约束条件的气田集输管网参数优化数学模型,根据模型的结构特点设计了粒子群智能求解算法,结合C#语言和Access数据库开发了优化设计软件。实例验证得出,模型及算法正确,粒子群求解算法可靠性和收敛性良好,优化软件稳定高效。  相似文献   

17.
NHD法脱硫脱碳净化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介绍了南化公司研究院开发的NHD法脱硫脱碳净化技术。该技术具有高效、节能、吸收能力强、选择性好、流程简单、操作方便和无腐蚀性等优点,设备和溶剂均已国产化。经生产应用表明,与碳丙法相比具有更优异的净化性能和更显著的经济效益,可适用于高酸气含量的煤制气的净化和碳铵改尿素工程。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对不饱和聚酯树脂固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超临界二氧化碳能够使不饱和聚酯树脂体系的固体时间有明显的缩短,达到原来固体时间的53.8%。随着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加入,双键反应率有明显降低,但是双键反应率并没有随着压力的升高继续减小。  相似文献   

19.
An alternative plastic‐bonded molding powder production process would use a polymeric binder dissolved in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rather than the liquid organic solvents currently used.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d the solubility and diffusion coefficients of polyethyl acrylate, a potential binder, in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Over the range of solvent conditions investigated, the dissolved polymer concentration was 0.036 wt% or less. A practical molding powder production process is not likely with such a dilute binder solution.  相似文献   

20.
Carbon dioxide removal from various gaseous streams and its subsequent recovery are of considerable industrial importance. The absorption technologies represent the most important operation to separate CO2. In this work, the mass transfer rates during CO2 absorption and desorption from propylene carbonate dimethyl ether of polyethylene glycol, and N‐methyl‐2‐pyrrolidone solutions were measured over the temperature range of 293.15–323.15 K in a baffled agitated reactor with a flat gas‐liquid interface operated in a batchwise manner. Two distinct mechanisms of desorption were observed: bubbling and diffusive desorption. The volumetric gas‐liquid mass transfer coefficients for the bubbling desorption were determined from the measured overall and diffusive desorption rates, and were correlated by the semi‐empirical equation. The proposed correlation is a power relationship of supersaturation, Reynolds and Weber numbers, and was found to quantitatively explain the observed phenomena with satisfactory agre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