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连续碳酸化分解的生产过程控制复杂,具有长流程、大滞后、非线性、强干扰、强耦合的特性,对其难以建立精确描述的数学模型.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种实时智能控制方案,将专家系统与基于模糊联想记忆(FAM)的模糊控制进行综合决策,设计成一个集成环境的实时智能控制系统,并应用于碳酸化分解过程的进料流量控制中.运行结果表明,该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铝酸钠溶液碳酸化分解过程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分析影响铝酸钠溶液碳酸化分解过程的各种因素。从工艺、溶液条件、分解技术条件三方面,讨论间断碳分和连续碳分工艺;分解原液中的氧化铝浓度、总碱浓度、悬浮物含量;碳分分解率,碳分温度,添加晶种,碳分时间,通气速度和CO2浓度,搅拌强度,碳分待出和碳分过头等因素对碳酸化分解过程及其产品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红土镍矿为原料制备白炭黑的最佳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红土镍矿为原料,采用碱熔融-碳酸化分解方法制备出白炭黑产品。通过正交试验L9(34),找到碱熔融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碱矿质量比150/50,反应温度823 K,反应时间3.5 h,原料粒度1.704 μm。该条件下放大试验二氧化硅转化率为79.10%。浸出液经碳酸化分解制得白炭黑产品符合国家HG/T3065-1999标准。碳酸化分解后所得溶液经苛化工艺实现碱和二氧化碳的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4.
在双固定床反应器和热重分析仪上研究造纸白泥在循环煅烧/碳酸化过程中的CO2捕集性能。结果表明:当碳酸化温度为700 ℃时,白泥循环碳酸化转化率最高。随煅烧温度升高,白泥碳酸化转化率迅速降低。第1次循环白泥碳酸化速率和碳酸化转化率最高,5次循环后,碳酸化速率和碳酸化转化率基本不再衰减,从第5次循环到第100次循环转化率基本维持在0.21左右。白泥初始循环碳酸化转化率较低,15次循环后体现出优于石灰石的捕集CO2性能。煅烧白泥孔隙主要分布在1~10 nm,在碳酸化过程中容易被堵塞,所以初始循环碳酸化转化率较低;经多次循环后,煅烧后白泥表面孔隙结构优于煅烧后石灰石,因此白泥取得比石灰石更高的碳酸化转化率。  相似文献   

5.
据我国饮用矿泉水现有资料,总结分析出饮用碳酸矿泉水中二氧化碳气体有四种成因:1.岩浆活动过程中,其挥发性二氧化碳的逸出;2.变质作用使某些矿物在形成过程中物质分异释放二氧化碳;3.有机物质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4.碳酸盐矿物(纯碱)的水解及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通过对饮用碳酸矿泉水中二氧化碳气体成因进行分析研究,预测和寻找碳酸矿泉产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碳酸化分解(简称碳分)法生产氢氧化铝的研究,利用连续碳分的生产方法生产出指标合格的多品种氢氧化铝,并申请了国家专利,实现了规模生产,取得了较好的经验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7.
胡晨光  李恩硕  苏航  付佳伟 《金属矿山》2022,51(11):238-245
针对沥青道路用钢渣集料的安定性不良问题,研究了碳酸化钢渣的沥青混合料体积膨胀率的变化规律,探讨了碳酸化钢渣中f-CaO含量和压蒸粉化率的变化规律和相互关系,利用背散射电子成像(BSE)、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合X射线能谱(EDS)分析了碳酸化钢渣的微观形貌。结果表明:在CO2初始压力1.0MPa下,温度低于90℃碳酸化主要消解钢渣中活性f-CaO,生成的立方体状Ca CO3颗粒尺寸较大且均匀,碳酸化钢渣中f-CaO含量与其压蒸粉化率呈直线下降相关。温度高于90℃和时间长于9h碳酸化制度可完全消解4.75~9.5mm钢渣中的活性f-Ca O,同时逐渐消解f-MgO或RO相,致使碳酸化钢渣的压蒸粉化率直线下降;并且促使大颗粒聚集矿物向小尺寸分裂和重排,促进短簇状的夹杂MgCO3、FeCO3等物质的Ca CO3生成。最终,碳酸化温度高于90℃和时间长于9h可从根本上解决钢渣安定性不良的问题,其沥青混合料养护3d体积膨胀率(约0.97%)低于标准值(1.5%)的35%,6d膨胀率(...  相似文献   

8.
我国锰矿资源锰品位低,有用矿物嵌布粒度较细,钙镁碳酸盐含量较高,矿石易泥化,导致生产成本高,选别效率低,对锰资源回收利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洗矿、重选、磁选、浮选、浸出及联合工艺在碳酸锰矿选别中的应用及进展。指出洗矿常常只作为矿物预处理手段,以减少矿泥对后续作业的影响;重选和磁选是常规锰矿石处理工艺,环境友好且成本低,但在处理入选品位较低且嵌布粒度细的矿石时效果不理想;浮选具有富集效率高、适应性强等优势,在处理微细粒碳酸锰矿石方面有优势;浸出工艺针对性强、指标好,但选矿成本高,对环境影响大。联合工艺可以实现工艺间的优势互补,提高选矿综合指标,是碳酸锰矿选矿工艺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采用响应曲面法中的Box-Behnken模式对碱式碳酸钴煅烧制备Co3O4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 建立了碱式碳酸钴煅烧制备Co3O4的二次多项式数学模型, 探讨主要因素的影响效应及其交互作用。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煅烧温度、煅烧时间以及物料量对碱式碳酸钴的分解率都有显著影响。采用响应曲面法实验设计优化得出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煅烧温度665.91 K、煅烧时间32.02 min、物料量3.32 g, 在此条件下, 碱式碳酸钴分解率预测值为99.99%, 与实验值99.92%相近, 证实回归方程拟合度良好。XRD分析结果表明, 采用响应曲面法所得的煅烧工艺参数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硝酸锰对钙基吸收剂循环煅烧/碳酸化捕集CO2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Mn(NO 3) 2对钙基CO 2吸收剂进行浸渍改性。在常压双固定床煅烧/碳酸化反应器系统上,研究了改性钙基吸收剂循环煅烧/碳酸化捕集CO 2的反应特性,并分析了其在循环反应中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Mn/Ca摩尔比、碳酸化温度、煅烧温度等对改性吸收剂循环捕集CO 2特性有较大影响。Mn/Ca摩尔比为1.0∶100和700 ℃碳酸化时,改性吸收剂可获得最大碳酸化转化率,高于相同反应条件下的未处理吸收剂的转化率;Mn(NO 3) 2的加入提高了吸收剂在高煅烧温度(>950 ℃)下的抗烧结性能;经Mn(NO 3) 2改性后吸收剂煅烧产物的孔隙结构得到了改善,这有利于CO 2的循环捕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