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观察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改变情况,评定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3.3%)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能够显著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绞痛发作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麝香保心丸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香玉 《中国医药导报》2009,6(32):39-39,42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6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发作间期,Hoher24h缺血总时间、心电图T波及ST—T改变。结果:治疗组在疗效、症状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麝香保心丸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3.
李广 《当代医学》2010,16(22):145-146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脂的变化及观察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心电图的改变。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检测血脂水平与对照组相对比下降幅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肯定,安全,优于常规治疗心绞痛方法。  相似文献   

4.
徐传山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0):151-151,23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脂和运动耐量的变化。方法观察组36名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口服一次,连用4周;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4周,观察血脂和运动耐量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经过治疗后,TC、TG、LDL—C血浆浓度明显降低,运动耐量较对照组改善。结论阿托伐他汀早期干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可提高运动耐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和血管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6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组,两组患者均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阿托伐他汀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20mg,1次/晚,共8周。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水平变化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患者血脂水平改善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明显降低血脂及减轻血管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6.
廖继全 《右江医学》2005,33(2):121-122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82 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1例,对照组41例。对照组给予硝酸甘油、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 20 mg/d,睡前口服,连服8周。结果 治疗组显效25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95.12%。对照组显效17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 70.73%。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2=8.61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有效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缩短持续时间及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脉平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9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硝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则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加用脉平片和阿托伐他汀.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心绞痛症状改善及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95.83%(46/48),高于对照组的77.08%(37/48)、75%(36/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脉平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是一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效、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8.
常立东 《当代医学》2021,27(28):57-59
目的 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8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丹红注射液静滴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及血管内皮功能.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一氧化氮(NO)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内皮素-1(ET-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红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能减少不稳定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与阿托伐他汀联用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C-反应蛋白(CRP)和血脂的影响.方法:107例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1给予阿托伐他汀及常规治疗、治疗组2为厄贝沙坦联用阿托伐他汀及常规治疗.比较3组治疗前、治疗后6周、12周C-反应蛋白及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可明显降低C-反应蛋白及血脂水平,而厄贝沙坦联用阿托伐他汀更优于阿托伐他汀治疗组.结论:早期厄贝沙坦联用阿托伐他汀能有效控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及血脂水平,控制程度优于单用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10.
赵宝胜 《中外医疗》2009,28(17):89-89
目的对比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和常规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分别使用常规药物和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效果对比。结果2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有效、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葛根素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葛根素注射液16 ml(含葛根素400 mg)加入250 ml生理盐水中静滴,每日1次,阿托伐他汀10 mg,每晚睡前服用1次。治疗期间观察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的变化;监测心电图ST-T变化等。结果 (1)治疗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2.5%,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5%,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62.5%,而对照组为40.0%,两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和葛根素注射液联合应用可以有效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够显著改善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优于常规治疗,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均给予肠溶阿司匹林、依那普利、美托洛尔和单硝酸异山梨酯等药物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阿托伐他汀20 mg口服,每晚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生理盐水250 mL加丹红注射液30 mL,静脉点滴,每日1次;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观察两组心绞痛症状、心电图变化和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脂、血清C反应蛋白(CRP)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电图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血脂水平、CRP浓度治疗前后均有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能明显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症状,比单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效果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曲美他嗉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12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用曲美他嗉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9%,两组显效率、总有效率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一般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曲美他嗉与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显著提高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少,患者依从行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尿酸、明胶酶A/B(MMP2、MMP9)和心绞痛发作的影响。方法入选110例伴有高尿酸血症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AV)组、辛伐他汀(SV)组和对照(NC)组进行治疗,比较治疗1个月后3组患者血尿酸、MMP2、MMP9水平及心绞痛发作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治疗组患者TC、LDL-C、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较对照组均有所降低(P<0·05),两治疗组比较,上述指标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治疗组患者MMP2、MMP9不同程度下降,SV组降幅更大;AV组患者血尿酸显著降低,SV组无明显变化。结论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都能够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总胆固醇和LDL-胆固醇,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症状。在治疗合并高尿酸血症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时,他汀类药物的选择以阿托伐他汀为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入选的10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治疗4个月心绞痛患者的血脂、心电图及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 治疗4个月阿托伐他汀组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下降( P<0.01),高密度脂蛋白(HDL-C)明显升高( P<0.01);心绞痛症状及心电图均明显改善(P <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降脂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与单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其中对照组45例再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4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6%高于对照组的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单用阿托伐他汀,并且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少,值得临床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强化降脂治疗老年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76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强化降脂组和普通降脂组进行疗效比较。普通降脂组常规服用阿斯匹林、硝酸盐类、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另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强化降脂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40mg。结果2组患者用药后,ST段压低数值总和(∑ST)均较用药前下降,强化降脂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P〈0.01),未见强烈副作用。心脏事件在普通降脂组也出现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降脂对协助控制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绞痛发作安全可靠,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8.
梁伦昌 《海南医学》2005,16(9):153-154
目的 探讨曲美他嗪、低分子肝素、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方法 对治疗组采用曲美他嗪、低分子肝素、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治疗,多方面比较疗效。结果 治疗组在症状改善、心电图改变、运动耐量、降低糖化血红蛋白、防治心血管事件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 曲美他嗪、低分子肝素、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患者多方面受益。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内皮功能和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 入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7例,分为瑞舒伐他汀组(34例)和阿托伐他汀组(33例).两组患者均常规使用抗心肌缺血和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瑞舒伐他汀组加用瑞舒伐他汀钙10 mg/晚;阿托伐他汀组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晚,均连续服用1个月.另入选健康成人30例作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治疗前后血清GMP140和采用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舒张功能(FMD)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两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中GMP140水平均显著增高,FMD明显降低(P<0.01).经治疗1个月后,两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低密度脂蛋白和GMP140显著下降,FMD明显改善.同阿托伐他汀组患者相比,瑞舒伐他汀组GMP140降低更明显[(7.73±4.62)vs(5.62±3.26) pg/mL,P <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均可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的活化,改善肱动脉内皮功能,但瑞舒伐他汀降低血小板活化更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2月~2011年12月确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52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结果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共同改善心肌血供,减少心绞痛的发作次数,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