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有效封堵高渗透层注水窜流通道,设计一种用于封堵非均质储层水流优势通道的聚合物微球调驱体系.基于室内动态物理模拟装置,通过双管并联驱替实验模拟不同渗透率级差的储层,研究聚合物微球调驱体系储层渗透率级差界限.结果表明:当储层渗透率级差偏大时(>7.01),聚合物微球调驱体系无法封堵高渗透层,不能有效挖潜低渗储层剩余油;在一定的渗透率级差范围内(2.44~5.21),聚合物微球能有效封堵高渗透岩心,启动低渗透层,挖潜低渗岩心剩余油;当储层渗透率级差偏小时(<1.62),高低渗岩心渗透率接近,驱替规律相近,低渗透岩心提高采收率不明显.实验说明储层渗透率级差对该体系调驱效果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高分子溶液与微乳液的混合粘度:Huggins参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宗淇  陈立滇 《油田化学》1994,11(2):157-162,167
本文研究了聚丙烯酰胺的分子量和水解度对聚丙烯酰胺/微乳混合液粘度的影响,利用混合高分子稀溶液的比浓粘度与浓度关系式,从Huggins参数研究了大分子线团与微乳液滴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非均质条件下孔喉尺度弹性微球深部调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孔喉尺度弹性微球调驱技术设计原理的特殊性,引入粒径匹配系数,通过非均质平行填砂管岩心实验,研究了不同粒径匹配关系下弹性微球的封堵性能以及渗透率级差对剖面改善能力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弹性微球调驱现场试验。室内实验结果表明,在较佳的粒径匹配系数范围内,岩心的残余阻力系数和封堵率最大,封堵效果最好;弹性微球可选择性优先封堵高渗透层,使高、低渗透管的分流率均趋于50%,对渗透率具有明显的选择性;渗透率级差对弹性微球调驱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较佳的粒径匹配系数范围和较低的渗透率级差条件下,弹性微球的剖面改善能力较好。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在粒径匹配系数为1.52和渗透率级差为3.1的条件下,弹性微球可对吸水剖面进行有效控制,调剖目的层67小层和65小层的剖面改善能力高达98%;运用粒径匹配系数和渗透率级差指导弹性微球深部调驱现场试验具有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聚合物弹性微球乳液调驱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大多数油田存在非均质性严重、调剖效果不理想的状况,中科院理化所研制了一种暂命名为“聚合物弹性微球乳液”的新型调剖驱油剂。对这种新型用剂进行了3种岩心实验模拟研究:人造短岩心实验表明,在多孔介质中这种新型乳液具有良好的封堵性能和稳定性;人造长岩心实验表明,该调驱剂在多孔介质中呈现出良好的黏弹性和拉伸性,能够起到深部调剖作用;三管并联短岩心非均质实验表明,这种新型乳液不仅能显著地降低高渗通道的分流量,具有良好的调剖效果,还具有较好的驱油效率。对新型乳液不同浓度对驱油效率的影响也进行了研究,表明聚合物弹性微球乳液是一种具有潜力的调剖驱油剂。  相似文献   

5.
海外河油田是一个由复杂断块组成的常规水驱稠油油田,目前已经进入了"双高"期采油阶段,为了控制含水上升速度,根据油田储层层间非均性严重,层间渗透率级差大实际情况,采用周期注水方法,见到较好稳油控水效果。  相似文献   

6.
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驱油用交联聚合物微球,研究了交联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的溶胀性、耐温性、封堵和驱油性.扫描电镜实验结果表明,该体系具有较好的溶胀性,NaCl的质量分数越高,交联聚合物微球的溶胀倍数越小.核孔膜实验结果表明,该体系溶胀30d后,封堵能力减弱,但对核孔膜仍可形成有效封堵;溶胀温度达到90℃时,该体系通过核孔膜的时间为3.48min,表明仍具有一定的封堵能力.岩心实验结果表明,注入18倍孔隙体积的孤岛油田污水配制的质量分数为0.03%的微球分散体系,采收率可提高8.3%.该微球分散体系具有较好的封堵性能,克服了交联聚合物溶液对配制水质和油藏温度的苛刻要求,是一种具有潜力的调剖驱油剂.  相似文献   

7.
混相气水交替注入已在世界上很多油田实施,同时开展了大量的数值模拟来研究速度、重力、段塞尺寸、非均质性对气水交替的影响。但是关于气水交替驱油效率的实验室研究还没有见到文献报道。本文报道了在玻璃珠人造岩心的模型上进行了一系列气水交替驱替试验的研究结果,目的在于:(1)研究一次接触混相气水交替注入法对原油采收率的影响;(2)阐明驱替过程的驱油机理;(3)为有效开展油藏数值模拟提供基准数据系列。研究中使用玻璃珠人造岩心而不用岩心是为了使我们首次直观地观察每个气水交替试验过程中流体的相互作用。一系列的间接混相气水交替驱油试验是按气水比分别为1:1、4:1、1:4进行的。在一定的流速范围内完成这些试验以研究毛管数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并把它们的驱替动态与水驱和简单的混相驱试验相比较。结果表明:驱油效率是速度和气水比的函数,还发现模拟用油-水和溶剂-水相对渗透率是不同的,尽管事实上油和溶剂是一次接触混相。如果这一结论对油藏流体成立的话,则清楚地表明一次接触混相将影响气水交替驱油效率的预测。  相似文献   

8.
刘雪峰  柯强  王艺之  杨旭  陈清 《石油化工》2020,(10):974-979
采用饱和溶液反析法,通过溶解一定量的氯化钠后,加入氯化钙、氯化钾等沉淀剂反析出氯化钠晶体,并辅以分散剂、稳定剂、缓蚀剂等助剂,使析出的晶体颗粒稳定分散于溶液中,制备了一种稳定悬浮的氯化钠无机盐型晶体颗粒暂堵剂,并进行了实验室初期评价和现场应用测试。实验室初期评价结果表明,暂堵剂和地层水、常规压裂液的配伍性优异,并具有良好的抗温性。岩心驱替和现场应用测试结果显示,暂堵剂具有良好的封堵能力和优异的解堵性能,原材料易得、成本低,对环境友好,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针对纵向非均质欠注水井高效酸化技术难题,提出了注水井微泡暂堵液分流酸化技术。研发了具有无固相、封堵空间尺寸不受限、“有限封堵”和“无限保护”特点的耐酸性微泡暂堵液,在含裂缝岩心中承压能力达25.00 MPa以上,封堵性能稳定,表观黏度、塑性黏度等24 h后降幅超过50%,具有良好的自降解性,降解后渗透率恢复率>85.00%。该技术在长庆油田累计应用10余井次,改善了注水井吸水剖面不均衡程度,措施后注入压力平均降低了2.80 MPa以上。  相似文献   

10.
微乳液体系相对渗透率曲线的非稳定法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乳液驱油机理的研究是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中十分重要的基础研究内容之一.通过试验,用非稳定法较全面地研究了微乳液体系的两相及三相相对渗透率曲线,数据处理采用新的Welge/JBN法.实验结果表明所采用的实验设计与处理方法是适宜的,它与稳定法的实验结果有较好的相容性,通过分析和讨论低界面张力下微乳液相对渗透率曲线的特征、润湿滞后效应及界面张力和流体粘度对相对渗透率的影响,获得了大量有益的结论.进一步完善了对微乳液体系相对渗透率曲线及微乳液在油藏岩石中渗流机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泡沫封堵及选择性分流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采用岩心分流驱替实验装置,研究了泡沫对单一含油岩心、含水岩心的封堵能力以及对不同渗透率级差含油、含水并联岩心的分流能力。结果表明,在单一泡沫驱替岩心实验条件下,泡沫具有封堵叠加的作用;而在并联岩心驱替实验条件下,泡沫不仅对含油、含水岩心具有选择性,而且对高、低渗透率岩心也具有选择性。泡沫具有较好的选择性暂堵分流效果,适用于非均质地层。  相似文献   

12.
该文概要介绍了国内外有关影响冻胶类堵剂封堵性能的因素的研究情况,具体分析了冻胶类型及组成、岩心含油饱和度、渗透率、岩石的润湿性、驱替相类型对堵剂封堵性能和堵水调剖效果的影响,表明冻胶本身的结构特性是影响冻胶封堵率的根本因素;冻胶的封堵率随着岩心含油饱和度的增加而减小,同时受到岩石的润湿性和驱替相类型的影响;冻胶对亲水岩石的封堵率大于对亲油岩石的封堵率,对水相的堵塞程度大于对油相的堵塞程度。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了调剖堵水施工中堵剂封堵率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好地了解礁灰岩储层中的流体在微观渗流过程中的渗流规律和分布特征,文中以流花油田D5P1井为例,利用礁灰岩岩心制作了岩心薄片模型,采用可视化技术微观模拟水驱油过程,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4种孔隙类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实验观察发现,裂缝方向与微观流体渗流和剩余油的分布密切相关,孔洞的存在有利于提高岩心采收率,在驱替结束时基质中普遍存在大量的剩余油。这些发现为该油田下一步进行注水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室内实验测定了魔芋粉堵剂的粘度、溶胀性、凝胶强度、热稳定性、成胶性能、耐冲剧力及突破压力,评价了该堵剂的性能。2001年7月在胜坨油田施工5口注水井,截止年底,对应的19口油井中有14口见效,累积增油2816.5t。  相似文献   

15.
交联聚合物堵漏剂室内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一种吸水膨胀性很强的交联聚合物堵漏剂GWS-1。对该堵漏剂进行了室内实验研究,分别评价了其在不同基液中的膨胀性能、耐温抗盐性能以及与水基钻井液的配伍性能,并分析了其堵漏机理。结果表明,GWS-1在几种基液中的体积膨胀倍数基本一致,常温下约为5~6倍;随着温度的升高,膨胀倍数相对增大,盐水矿化度对其膨胀性能没有明显影响,且与水基钻井液配伍性好。对GWS-1进行模拟堵漏实验得知,其配合常规桥塞材料能成功封堵3 mm裂缝,承压能力达到4 MPa以上,具有良好的堵漏效果。  相似文献   

16.
17.
利用微观模型研究乳状液驱油机理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利用真实砂岩微观模型研究和分析乳状液在多孔介质中的驱油机理及其特性,结果表明,经过乳状液驱替后,水驱油形成的各类残余油均有减少.乳状液的驱油机理主要有两种:①利用乳状液堵塞大孔喉带产生的分流作用,减少绕流形成残余油的数量;②借助乳状液进入孔隙喉道中产生的挤压、拉、拽作用,有效驱赶分布在边缘及角隅部位的残余油.实验结果表明,经过乳状液驱替后,驱油效率可提高6%左右.图3表1参13  相似文献   

18.
19.
修井液用新型油溶性暂堵剂DFA的室内性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解决渤海湾海上油田渗透性漏失"能堵不能解"的技术难题,研制出新型油溶性暂堵剂DFA.DFA为有机低分子量化合物,不溶于水,但极易溶于煤油,在煤油中的油溶率高达99.9%,而且对原油粘度基本无影响.试验表明,在堵漏修井液(海水 (1.0%~1.2%)增粘剂DFZ 2.0%粘土稳定剂HCS)中加入3%~5%的DFA暂堵剂,流变性能满足工程泵送需要,能在渗透性砂床上形成有效封堵,堵漏层承受的最大压力达到7.0 MPa;也能自行解堵,2 h内渗透率恢复值在92%以上.  相似文献   

20.
ASP驱油体系各组分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研究ASP驱油体系各组分对原油乳状液的影响,有助于改善ASP驱油体系,进一步提高驱油效率。以NaOH为碱组奇,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石油磺酸盐为表面活性剂组分,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为聚合物组分,考察了ASP驱油体系中的碱、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以及无机盐等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实验原油,NaOH的质量分数为0.40%,石油磺酸盐的质量分数为0.02%,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的质量分数为0.03%时,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较好。针对不同特性的原油,可按照ASP驱油体系各组分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规律来调整各组分的比例,从而达到最佳的驱油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