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河南织机洞旧石器遗址的洞穴堆积和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IS3阶段晚期是末次冰期中一个气候比较温暖的间冰阶,当时人类活动相当活跃,在世界各地这一时期的人类文化遗址不仅数量多,而且文化面貌也发生明显的变化。织机洞遗址是一处以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为主的洞穴遗址,洞穴中堆积地层可以划分为四层:下部含丰富的打制石器称下文化层,属旧石器中晚期;中部不含石器;上部含少量打制石器称中文化层,属旧石器晚期;顶部含有裴李岗和秦汉时期的文化遗存称上文化层,属全新世时期。根据光释光年代测定,文化遗存最为丰富的下文化层,年龄为距今3·5—5万年,相当于MIS3阶段的中晚期,正处于"旧石器晚期革命"的前夕。孢粉分析结果表明,下文化层所处的MIS3阶段气候比较温暖湿润,为暖温带草原-疏树草原环境,良好的气候环境有利于当时古代人类的生存与繁衍。  相似文献   

2.
大珠山遗址是青岛市首个具有地层依据的旧石器遗址。该遗址的发掘不仅丰富了我国沿海地区的旧石器考古材料,更对探讨早期人类的生存适应和迁移扩散等问题具有深远意义。解译遗址中的环境背景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当时人类的生存状态。本文通过花粉和磁化率等指标,重建了该遗址所在区域的环境演变过程。研究结果显示:1)大珠山遗址的光释光年龄为65.7-52.9ka,对应MIS4-MIS3c;2)从MIS5b到MIS3b(86.0-45.0ka),区域植被经历4个演替阶段,依次为落叶林草原、落叶阔叶林草原、温带草原和疏林草原,其反映的气候趋势与区域背景下的环境变化过程基本一致;3)MIS4-MIS3c期间迅速回暖的气候,稳定适宜的生存环境,均为早期人类的活动提供良好的生态背景。随后气候转冷,海岸线后退,该地区的人类遗存明显减少,可能指示人类活动减弱或者迁出。这种不同时期内的人类活动强度的变化,表明气候主控下的生存环境变化深刻影响着近海地区早期人类的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3.
侯家窑遗址是目前国内外综合研究水平较高的旧石器遗址之一。恢复和重建遗址形成时期的气候和环境背景,对还原侯家窑人生存条件,理解古人类进化过程和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最新的地层学、年代学和古生物学综合研究显示:侯家窑人生活在距今24—13万年,下文化层属牛轭湖相沉积,由泥河湾古湖退却和消亡过程中形成的冲沟或水道被随后发育的NNW—SSE向古河流切割阻塞形成;上文化层对应于后期发育的古土壤层。距今13—8万年,遗址区被冲洪积层掩埋。轨道参数引起的太阳辐射量变化是导致研究区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孢粉资料显示,研究区古气候、古环境经历了明显的冷暖交替过程,与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MIS 7阶段气候相对温和,植被景观为稀树灌丛草原;MIS 6阶段气候寒冷,年均温较现今下降3℃—4℃,发育典型的针叶林植被;MIS 5阶段气候温暖,植被景观为针阔叶混交林—草原。侯家窑文化经历了由温和向寒冷的气候变化,表明寒冷的气候条件并未导致侯家窑人灭绝,相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侯家窑文化的进步;MIS 5阶段以来,河流作用破坏了侯家窑人原有的生存条件,是导致侯家窑文化中断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鸽子洞遗址经过1973和1975发掘,发现大量石制品、用火遗迹和动物化石。笔者在鸽子洞所出的动物碎骨中拣出三件人类化石,它们的形态特征及尺寸都和现代人没有区别,属发展阶段的晚期智人,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5.
侯家窑遗址是目前国内外综合研究水平较高的旧石器遗址之一。恢复和重建遗址形成时期的气候和环境背景,对还原侯家窑人生存条件,理解古人类进化过程和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最新的地层学、年代学和古生物学综合研究显示:侯家窑人生活在距今24—13万年,下文化层属牛轭湖相沉积,由泥河湾古湖退却和消亡过程中形成的冲沟或水道被随后发育的NNW—SSE向古河流切割阻塞形成;上文化层对应于后期发育的古土壤层。距今13—8万年,遗址区被冲洪积层掩埋。轨道参数引起的太阳辐射量变化是导致研究区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孢粉资料显示,研究区古气候、古环境经历了明显的冷暖交替过程,与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MIS 7阶段气候相对温和,植被景观为稀树灌丛草原;MIS 6阶段气候寒冷,年均温较现今下降3℃—4℃,发育典型的针叶林植被;MIS 5阶段气候温暖,植被景观为针阔叶混交林—草原。侯家窑文化经历了由温和向寒冷的气候变化,表明寒冷的气候条件并未导致侯家窑人灭绝,相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侯家窑文化的进步;MIS 5阶段以来,河流作用破坏了侯家窑人原有的生存条件,是导致侯家窑文化中断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泥河湾盆地板井子遗址(约90 kaBP)2015年出土的动物骨骼为材料,通过骨骼表面痕迹分析、骨骼单元出现频率研究及长骨破碎方式的统计,辨识自然作用与人类行为对动物骨骼造成的不同影响,讨论深海氧同位素5阶段(MIS 5)中国北方古人类获取、搬运及处理动物资源的综合性策略。研究结果显示:1)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为古人类活动所遗留,自然营力对动物骨骼有改造作用,但并未影响我们对古人类行为的辨识;2)古人类在捕获马科动物之后,将其完整地带回了遗址并肢解;3)在处理猎物遗骸时,肌肉和骨髓富集的部位是古人类利用的重点。结合河南许昌灵井遗址的动物遗存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在MIS 5阶段前后,中国北方已经出现了可以高效利用动物资源的人类群体;稳定、充沛的能量来源,或是他们应对北半球中高纬度干旱草原环境气候波动的重要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7.
丹江口库区位于东秦岭南麓,是连接我国南北文化的重要地带,本文全面梳理了该地区目前已发掘的旧石器遗址,重新厘定了遗址的年代。结合年代和石制品特征,本文得到以下几点认识:1)该地区文化发展可以被划分为三个阶段:阶段1(相当于MIS 27~MIS 8)石器工业为石核-石片类型,阶段2(相当于MIS 7~MIS 3c)出现了大型切割石器组合,阶段3(约晚于MIS 3b)以小型石片石器为特征;2)在文化阶段性发展的同时,石核-石片技术一直贯穿于本地区的更新世期间,体现了区域文化发展的连续性;3)丹江下游石器技术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来自华北和秦岭地区的文化辐射,显示出融合性的技术特征;4)100~50 ka BP期间,丹江口库区汉水上游的现代人石器工业中可能包含了大型切割石器组合。  相似文献   

8.
方家沟遗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方家沟村,2014~2015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两次发掘,发现大量石制品和动物化石以及原地埋藏的遗迹现象。石制品类型包括备料、石核、石片、断块、碎屑、石锤、石砧、工具等,整体面貌属于华北常见的石片石器工业。古人类在自然沟内短期活动形成的遗迹(G1)蕴含了空间利用方式的信息,对于进一步研究嵩山东麓MIS3阶段人类活动与行为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2004年金盆洞遗址被第二次发掘。新的化石材料表明,金盆洞产有8目18科25属31种的化石。金盆洞动物群的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的最晚期, 相当于MIS6,或欧洲的RISS冰期, 或世界上的倒数第二次冰期。这个动物群既展示了森林环境, 也展示了灌木丛林和草原环境。长江以南的茂密的丛林阻碍了江南各哺乳动物群之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10.
乌兰木伦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的乌兰木伦河左岸,该遗址主要包括第1(Loc.1)、第2(Loc.2)和第3(Loc.3)三处旧石器地点。其中,第2地点发现于2010年,并于2011年进行试掘。2014年开始,在试掘基础上将发掘面积扩大至25m2,并进行系统发掘,截至2015年,第2地点共揭露文化层位5个,出土石制品318件,动物化石8件,并发现大面积动物脚印化石遗迹两处。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片和工具(锯齿刃器、凹缺器、刮削器、尖状器、端刮器、石锥)等。乌兰木伦遗址第2地点发掘材料的详细研究,增加了我们对于遗址环境和文化面貌的认识,为我们探讨中国北方晚更新世阶段古人类技术与适应性行为等提供了重要材料。光释光测年表明第2地点的年代距今约6万年,处于晚更新世中期。  相似文献   

11.
Magnetostratigraphic studies have established a first-order chronological framework for the Paleolithic sites in the Nihewan Basin (North China), which enabled tracking early human evolution in East Asia. However, to fully understand how well early humans were adapted to climate change, a truly precise dating of the Paleolithic sites is required. Here, we established a high-resolution astronomical timescale for the Xiantai and Donggutuo fluvio-lacustrine successions at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Nihewan Basin employing low-field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χ) as a climatic indicator, aiming to further refine the ages of the Xiantai, Donggutuo and Maliang Paleolithic sites. Starting from an initial age model constrained by geomagnetic reversals, larger-scale χ cycles were firstly tuned to orbital obliquity using an automatic orbital tuning method. This first-order tuning was followed by simultaneously tuning χ to both obliquity and precession. The finally tuned χ records can be correlated almost cycle-by-cycle with the quartz grain-size record of the Chinese loess sequence and the marine δ18O record. The astronomically estimated age of the Xiantai Paleolithic site is ca. 1.48 Ma, corresponding to paleosol layer S20 of the Chinese loess sequences or marine oxygen isotope stage (MIS) 49, an interglacial period. The astronomical estimate for the Donggutuo Paleolithic site ranges from ~ 1.06 Ma to 1.12 Ma, corresponding to paleosol/loess layers S11-S12 or MIS 31-33, spanning both interglacial and glacial periods. The astronomically estimated age of the Maliang Paleolithic site is ~ 0.79 Ma, corresponding to loess layer L8 or MIS 20, a glacial period. This astronomical finding further implies that early humans may have permanently occupied China as far north as 40oN since at least 1.1 Ma, and before this time the occupation may be intermittent.  相似文献   

12.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Lower to the Middle Paleolithic in the Levant is a crucial event in human evolution, since it may involve the arrival of a new human population. In the current study, we present thermoluminescence (TL) dates obtained from 32 burnt flints retrieved from the late Lower Paleolithic (Acheulo-Yabrudian) and Early Middle Paleolithic (Mousterian) layers of Misliya Cave, Mount Carmel, Israel. Early Middle Paleolithic industries rich in Levallois and laminar products were assigned mean ages ranging from ∼250 to ∼160 ka (thousands of years ago), suggesting a production of this industry during MIS 7 and the early part of MIS 6. The mean ages obtained for the samples associated with the Acheulo-Yabrudian (strengthened by an isochron analysis) indicate a production of this cultural complex ∼250 ka ago, at the end of MIS 8. According to the Misliya TL dates,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Lower to the Middle Paleolithic in the site took place at the limit MIS 8/7 or during the early part of MIS 7. The dates, together with the pronounced differences in lithic technology strongly suggest the arrival of a new population during this period.  相似文献   

13.
老鸦洞遗址是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该遗址上世纪80年代被发现并发掘,出土大量石制品及动物碎骨。为进一步研究该遗址,明确遗址文化及年代性质,2013年7月至8月,发掘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再次系统发掘,出土包括石制品、骨制品、古人类牙齿化石、动物化石、植物果核、碳屑在内的标本两千余件,其中,石制品在制作技术上显示了典型的小石片石器传统特征。另有未统计碎骨上万件。碳十四测年结果表明,这些出土物及遗迹记录了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37000-20000年,以及距今14000年古人类在老鸦洞内生存的历史,是毕节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最初阶段古人类生存栖息的证据。多个石制品及碳屑、灰烬富集的层位表明了古人类对该洞穴的长时间反复利用,以及末次冰期最盛期期间人类活动的消退现象。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阎家岗遗址地区野外调查和遗址发掘资料整理,初步探讨阎家岗遗址地质背景, 获得如下认识: 阎家岗遗址早期人类生活于末次盛冰期来临前的暖期, 相当于深海沉积MIS3后期并开始向MIS2转变, 气候由温湿转向干冷, 植被以温带疏林草原为主, 适于成群的食草类动物在此生活。阎家岗遗址地处松花江曲流带, 多沙洲、河汊、河曲, 人类在沙洲或河曲凸岸构筑狩猎用的设施, 舍弃后被洪水带来的细沙掩埋, 成为今天所见的动物骨骼围圈遗迹。动物骨骼围圈的堆积体与掩埋它的细砂层为不整合关系, 骨骼多层叠置, 有的直立, 骨骼之间大多并不相互接触, 说明它们不是流水作用产物, 而是人工堆砌的狩猎设施。  相似文献   

15.
末次盛冰期环境恶化对中国北方旧石器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末次冰期间冰段时,中国北方地区水热条件普遍较好,旧石器文化也比较发达。然而,进入末次盛冰期后,随着气温的普遍降低和降水量的明显减少,草原和沙漠带急速向南扩张,动物群也大举南迁。对于这种严酷的生存环境,中国北方的旧石器文化是如何响应的呢?本文以宁夏彭阳PY01-02,PY03和PY05等地点的地层剖面和石制品的研究为基础,首先提出彭阳地点群地层沉积相由河湖相沉积迅速转变为黄土堆积说明由末次冰期间冰段到末次盛冰期自然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其次,通过对上述两种不同沉积相中出土石制品的大小、重量、原料以及技术上的比较说明随着环境的变化石制品本身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层河湖相堆积中出土的石制品粗大笨重,主要以各种石英岩为原料,与同期泾水上游旧石器文化的特征相近,应是当地文化特征的一种具体体现。上层马兰黄土中的石制品的普遍较小,主要以石英和燧石为原料,其中用燧石制成的细石器具有宁夏灵武水洞沟下文化层同类制品的特征,而用石英制成的小石器则同海原一带的史前文化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据此作者推测这可能与史前人类在环境日益恶劣的情况下向南迁移有关。山西南部地区的下川和柿子滩遗址的地层和石制品证据亦表明,末次盛冰期前后该地区旧石器文化的明显差异可能也与末次盛冰期环境恶化时人类的迁徙有关。最后,中国北方地区考古遗址的空间分布变化为上述史前人类南迁的推测提供了有力证据。因此,作者认为末次冰期的环境恶化对中国北方旧石器文化的影响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16.
许家窑-侯家窑遗址地层穷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卫奇  吴秀杰 《人类学学报》2012,31(2):151-163
许家窑-侯家窑遗址是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一处重要的考古遗址, 出土的化石"许家窑人"属于早期智人。按照现行地层古生物学常规判断, 其地层应该属于上更新统。目前, 许家窑组是泥河湾盆地乃至东亚地区发现的上更新统包含古人类及其旧石器文化遗物和古哺乳动物化石相当丰富的一个地层剖面, 但断代存在理念误区。  相似文献   

17.
李锋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18,37(2):176-191
现代人的起源与扩散是当今古人类学界极具争议的问题。目前,"多地区进化"假说和非洲起源为主的"同化"假说是该争议的两大阵营。在"多地区进化"假说的基础上,立足中国的化石材料,吴新智提出了中国乃至东亚古人类"连续演化、附带杂交"的假说,认为中国的现代人主要由本地古老类型人类演化而来。本文从现代人扩散关键时段的考古材料出发,讨论氧同位素5~3阶段(大约13~3万年)考古材料在研究中国现代人形成中的作用和存在的挑战。首先,概括介绍现代人起源的主要假说和现代人扩散的假定路线——南线和北线的多重证据;其次,在此背景下,通过对中国境内考古材料的概括,分析不同石器技术可能反映的现代人来源;最后,简要探讨立足考古材料研究现代人起源与扩散的挑战。总体而言,氧同位素5~3阶段的旧石器考古材料支持中国北方南部和中国南方古人类的连续演化,同时也指示了非洲扩散而出的现代人人群自西北地区和南方地区进入中国的可能性。该模式支持中国古人类"连续演化、附带杂交"假说,然而我们也认识到中国现代人起源研究的考古基础仍十分薄弱,使用考古学材料研究现代人扩散的理论基础也需探讨。目前,细化、完善基础考古数据仍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和古人类学学者努力的主要方向之一。如此,我们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将人类化石与考古学证据融合,进而结合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更为全面地理解现代人的起源与演化。  相似文献   

18.
丹江口库区彭家河旧石器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裴树文  关莹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08,27(2):95-110
丹江口库区彭家河旧石器遗址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土台乡彭家河村三组,埋藏于汉水右岸第三级基座阶地的红色黏土层中。2006年11月—2007年1月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600m2,出土石制品184件,砾石80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器、石核、石片和断块等。石制品总体以大型居多,但也存在少量小型石片和碎屑。古人类选择阶地底部河卵石为原料进行剥片和加工石器;石器以大型为主,手镐和砍砸器是主要类型;古人类多在砾石或石核一端采用锤击法打制石器。石器面貌具有中国南方旧石器主工业的鲜明特点。发掘显示彭家河遗址为原地埋藏,地貌和地层对比显示该遗址形成于中更新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