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减负”,路在何方?我们争论了十几年。剪不断,理还乱,一种摆不上桌面的“理论”在指挥着人们的行为:认为“减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隐患,要增效就不能“减负”,要“减负”就无法增效。我以为事实并非如此。“减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减负”不能也不应该以牺牲质量为代价。  相似文献   

2.
颜林忠 《学子》2012,(4):21-22
每年一到开学和期末,为学生“减负”就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就有那么一些人,简单地把“减负”理解为不给学生布置作业,或作业布置得越少越好:“减负”就是减去学生的一切负担,放松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减负”就是减去一些所谓的“副科”,不得进行补课,不进行各种分析排队等,总而言之,就是不能给学生增加负担,  相似文献   

3.
赵学成 《家长》2023,(11):105-107
<正>“减负”问题,既是教师和父母关心的话题,也是社会重点关注的话题。小学时期的教育,对学生的逻辑思考和兴趣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数学教学理念中,想要熟练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要经过长期的量化训练。但是在“减负”的大环境下,教师教学面临着一个新的任务,即“既要降低学习负担又要提升教学质量”。一、小学数学学科“减负”“减负”对于小学来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仅仅依靠政府出台的“减负”政策是不可能完全实施的。学校方面也要按照“双减”的具体要求,实施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  相似文献   

4.
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特别是各地在贯彻落实《谈话》精神,针对“减负”出如的各项措施及做法,引起社会关注面之广,人们立场、态度反差之大,既在情理之中,又在预料之外,教育改革-这一牵动关千家万户神经的话题,如今再次成为社会的聚焦。“若不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不改变教学方法,‘减负’就等于自杀”,一位老教育工作者的肺腑之言让人震撼,的确,在目前“减负”自身需要有一个不断调整、不断纠偏=不断定位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我们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的过程,因此,围绕“减负”引发的争论,实际上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急论。  相似文献   

5.
“减负”与“应试”的博弈,症结不在于纠结中高考考什么、怎么考才能为学生“减负”,而应该明确,中高考最终为了导向什么、“增强”哪些方面的素养要求。教育主管部门通过考试改革为学生“减负”,但在实际中却不断遭遇“应试”反弹,一考就重视、一放就丢弃,这让教育部门无奈。  相似文献   

6.
幼儿园也需要“减负”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界定什么是“减负”。我们需要考虑对儿童来说“负担”是什么.哪些要求是合理的,哪些负担是要“减” 的?我们不可能想当然地以为“没有了 家庭作业”、“老师不再占用时间给孩子 补课”就是减负了,我们不应当把接受 教育变成没完没了、无边无际、表面热 闹而实际空虚的玩乐。教育应当促进发 展。而对于幼儿园和小学这两个不同阶 段的儿童,“减负”的含义也是不同的。 首先,教育应当使儿童发展,也应 当使儿童欢乐。儿童对学习是有一种渴 望的。他对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他对 世界有太多…  相似文献   

7.
减负随想     
减负,其实是一种雷声大、雨点小的“空想无作业时代”,是不可能实现的。 减负,只是一阵微风拂过校园。老师担心学生成绩下降,家长担心孩子变坏,就学生们说减负好。2:1,我们在家长与老师织成的密网中,没能感觉到一些凉意。 减负,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学生上学就会有作业,没有作业是不可能的。减负,教育部也没划定要减到什么程度,如果你每晚做三四个小时作业,也只能怪你速度太慢  相似文献   

8.
编稿人语关于在当前语文“减负”中要把握好六个关系的意见值得重视。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对“减负”问题的思考和认识也应现进一步。确实,“减负”不只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事,也并非是一个浅层次问题,它涉及许多方面。其中教学观念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如果应度教育凤念不转变,教师很难在学生的学法指导,能力培养等方面下功夫,就不会致力于课内的“增效”和学生心理负担的减轻,也就难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  相似文献   

9.
涂皓 《教育》2013,(5):24-25
在北京各区县中,家长们一向认为西城区的学校相对均衡、学生课业负担相对也比较轻。但清明节假期的第…天,西城区某名校读初中的王莉雅下午就有“课”,要到培训班参加考试——学校减负,作业少、考试少了,培训机构的课和测试就多起来了。她告诉《教育》旬刊记者:“老师说了,你们如果现在给自己减负,将来后悔都来不及。”不仅培训班的老师这样说,学校的老师也这样说,只不过后者不公开说。王莉雅的母亲、一位高学历的中央媒体工作者直言不讳地说她不赞成“减负”:学校减了,孩子只能到校外培训机构去。  相似文献   

10.
詹文龄在 2000年 6月 24日《中国教育报》撰文指出,要辩证地看教育“减负”与竞争压力。说到减负,有人就凭字面把它错解为一个“量”的概念,因此就提出了类似“谁为老师减负”这样的问题。其实只要有兴趣,再重的担子挑起来也轻松,反之,再轻的担子也挑不动。这对成人和孩子来说都是一样的道理。有人在谈到减负问题时说:“所谓作业负担、考试负担只是表现,实际上都是竞争负担。只要竞争压力没有减轻,学生同样会为‘素质’之试疲于奔命。考试的激烈竞争源于教育资源的严重短缺”。其实,缓解教育资源的短缺未必就能减轻竞争压力。大学…  相似文献   

11.
减负提质 措施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真正做到“减负“不“减质”、“减负”不“减责” ,全面提高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这是当今教育的热门话题 ,我们的做法是 :  一、提高认识 ,真正认识“减负”内涵。  “减负”是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的需要 ,减掉那些妨碍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不堪忍受的学习重负和心理压力。减负绝不是降低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江泽民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的精神实质 ,牢固树立质量意识 ,真正做到“减负”不“减质”、“减负”不“减责”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总书记“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的指示和《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动员令,为我们教育系统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指明了方向。实施素质教育,当前必须从做好“减负”和加强德育工作入手。本文就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和提高教育质量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减负”工作 易谈难做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一贯重视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多次坚决纠正加重学生负担的不正当做法,教育行政部门也多次对“减负”问题专门部署。去年 6月全教会上明确指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已成为推进…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 :“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 ,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 ,家庭、社会各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 ,多管齐下 ,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  当前 ,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成了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 ,尤其是学生家长们对“减负”更给以特别的重视。如果没有家长的积极参与、社会的热情支持 ,“减负”不可能落到实处 ,也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何引导家长正确看待“减负” ?转型时期 ,家长应如何进行家庭教育 ?应教会自己孩子…  相似文献   

14.
最近,“减负”问题又成了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特别是对普通高中“减负”更是众说纷纭。我认为“减负”本身不是目的,“减负”的目的是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面向21世纪具有高素质的一代新人。“减负”是一场深刻的具有持久性的教育革命,从这个意义来说,普通高中“减负”势在必行。而“减负”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这就为普通高中的“减负”提出了新的思考:即内外兼治,重在治内,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  相似文献   

15.
“减负”,这是学校教育多年来一直没有能够很好解决的问题。这一方面归根于人们的教育观念没从根本上更新,另一方面对“减负”的理解浮于表面或片面。为了很好地剖析有关“减负”的问题,本文试图探讨“减负”所蕴含的深层范畴,就“减负”作一些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6.
未成年人过重学习负担问题既与我国化传统中过分重视考试的倾向有关,又受当前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影响,因而十分复杂。学校作为这一问题的汇聚点,长期以采备受关注。尤其是近年来,过重负担问题越来越成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不和谐因素,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中“减负”。对学校教育系统而言,影响学生学习负担的关键因素有哪些?我省中小学在“减负”中有哪些值得推广的经验?学校还可以为“减负”作些什么?日前,省教科院、省创新教育研究会举办“减负增效”论坛,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以期为我省“减负”的切实、稳步推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减负”是现代教育形势的需要,也是党中央的要求。“减负”应抓好三方面工作,处理好四个关系,达到“减负”增效,防止“减负”步入“误区”,“减负”管理应多管齐下标本兼治,联系实际,提高“减负”的自觉性,确保“减负”工作制度化。  相似文献   

18.
中小学生“减负”的关键和突破口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若把工作重点放在“不补课、不留作业”上,“减负”工作则步入了“误区”。要真正“减负”,要从强调学生主体性、实施创新教育、成功教育入手。  相似文献   

19.
“减负”一说,由来已久。关于“中小学生要‘减负’的呼声从没断过。今年1月17日,教育部已是建国以来第49次就“减负”问题发出通知。最近,人民日报又发表了评论员文章和江泽民的《关于教育的谈话》,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全国各地纷纷制定了为广大中小学生“减负”的具体措施。“减负”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然而,由于我们对“减负”的宣传力度不够,在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跟不上形式,造成一些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家长对“减负”的认识非常模糊,产生不少错误的看法。在此,仅从两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见解。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20.
当前,在全国教育“减负”的大背景下,在许多学校里,学生课业负担的确有所减少,但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负担过重的现象。因此,减负不仅要减“有形的”不合理的学业负担,而且还要减掉“无形的”过重的心理负担。 一、当前学生心理负担过重的原因 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过重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教育者对减负的认识不一致,影响减负的实效性。由于受传统的人才观、质量观的影响,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对减负问题认识不统一,造成所施加的教育影响不统一,出现了多重矛盾。   1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之间的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