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T波峰末间期及T波峰末间期离散度与室速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桦  姚居荣 《吉林医学》2009,30(19):2306-2307
目的:探讨室速患者T波峰末间期(Tpe)、T波峰末间期离散度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2例室速患者及20例非室速患者分别测量其同步导联动态心电图的Tpe间期,得出Tpe离散度(最长Tpe减去最短Tpe之差),计算心率校正值。结果:室速组的Tpe/√RR、Tpe离散度/√RR较非室速组明显延长(P〈0.01)。结论:室速发作前的Tpe间期、Tpe离散度延长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故Tpe间期、Tpe离散度延长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Tpe间期及Tpe离散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55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和54例正常健康者,分别测量其入院后24小时第1份心电图QT、QTp(自ORS波的起点至正向T波的顶点或负向T波的最低点的距离),计算T波顶点至T波终点的距离,即Tpe(p-e=QT-QTp),以及Tpe离散度(最长Tpe与最短Tpe之差)。结果:扩张型心肌病患者Tpe及Tpe离散度较对照组明显延长。结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Tpe及Tpe离散度较对照组明显延长,表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跨壁复极离散度增大。  相似文献   

3.
扩张型心肌病T波峰-末间期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T波峰.末间期(Tpc)和校正T波峰-末间期(Tpe RR)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82例DCM患者进行12导联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Tpe、Tpe RR的变化,并与6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 各组Tpe、Tpe RR比较,DCM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心源性猝死组显著高于存活组和进行性心力衰竭死亡组(P<0.05);室性心动过速组显著高于室性早搏组(P<0.05)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P<0.01),室性早搏组又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P<0.05);NYHAⅢ-Ⅳ级患者显著高于NYHA Ⅰ-Ⅱ级患者(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Tpe、Tpe RR与室性心律失常、NYHA分级、心源性猝死相关(P<0.05),与左室射血分数无关(P>0.05).结论 Tpe能够反应DCM患者跨壁复极离散度的变化,Tpe间期有望成为预测DCM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1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T波峰-末间期(Tpe)对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测量分析234例心肌梗死患者的Tpe和校正心率后的T波峰-末间期(Tpr√RR),平均随访32±10月.结果 随访期间共发生心血管临床事件45例,发生率为19.2%,临床事件组Tpe、Tpr√RR明显高于非事件组(P<0.001).经Kaplan-Meier曲线分析Tpe>140ms组临床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Tpe≤140ms组(P<0.001).利用COX回归单因素分析,以临床事件为终点,比例风险比为2.48(P<0.01),利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在调整年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左室射血分数等因素后比例风险比为2.66(P<0.01).结论 Tpe与心肌梗死预后关系密切,是一个独立预测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临床事件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T波峰末间期(Tpeal-Tend inferval, Tp-Te)及校正心率后的T波峰末间期(Tpe/√RR ,Tcpe)对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53例AMI患者作为观察组,60例正常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测量正常健康者体检时及AMI患者入院24小时内第一份12导联心电图的Tp-Te,并计算Tcpe,把AMI患者分为恶性心脏事件组和非恶性心脏事件组,分析比较AMI观察组和正常对照组,恶性心脏事件组和非恶性心脏事件组的Tp-Te间期及Tcpe间期.结果 AMI患者的Tp-Te、Tcpe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AMI组中事件组的Tp-Te、Tcpe均较非事件组明显延长(P<0.01).结论 AMI患者的Tp-Te及Tcpe增大,表明AMI患者心室肌跨壁复极离散度增大,易发生恶性心脏事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肥厚型心肌病患者T波峰-末间期(Tpeak - Tend interval,Tpe)的特点,探讨Tpe在评价心室复极离散度中的意义.[方法]对已确诊的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21例及正常人1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测量体表心电图12个导联的Tpe和Qr间期离散度(dispersion of QT interval,Q...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T波峰-末间期(Tpeal-Tend inferval,Tp-Te)及校正心率后的T波峰-末间期(Tpe/√RR,Tcpe)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的疗效及预测价值。方法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溶栓成功组22例、溶栓失败组20例、非溶栓组26例,分别在入院当时、发病后第2d、第1周末及第2周末记录标准12导联心电图的Tp-Te,并计算Tcpe。结果三组Tp-Te及Tcpe入院当时无差异(P >0.05),但起病后第2d、第1周末及第2周末溶栓成功组Tp-Te及Tcpe较溶栓失败组与非溶栓组小(P <0.05),溶栓失败组与非溶栓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成功的早期溶栓治疗能使Tp-Te及Tcpe值减小,提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再通能减小心室肌跨壁复极离散度,降低早期恶性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T波峰末间期(Tpeal—Tend inferval,TpTe)是指T波顶峰至T波终末之间的一段时间,可作为反映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的量化指标。国内外较多文献报道已证实,心室肌跨壁复极离散度是一个正常存在的电生理现象,并且发现异常增大的跨壁复极离散度是多种室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心性猝死)发生的主要基质。  相似文献   

9.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T波峰-末间期(Tpe )在心率减速力(DC)和连续心率减速力(DRs)危险分层的意义。方法 选择2021年6月~2021年11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275例ACS患者,其中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173例(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102例(UAP组),另选取健康对照者10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和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应用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分析得出DC及DR2、DR4、DR8值,常规心电图检查计算出Tpe和校正的T波峰-末间期(Tpe√ ̄RR)值。比较AMI组和UAP组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前和治疗后与健康对照组DC、DR2、DR4、DR8、Tep、Tpe√ ̄RR 的差异。比较AMI组和UAP组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前后DC、DR2、DR4、DR8、Tep、Tpe√ ̄RR 的差异。比较AMI组和UAP组中室性心律失常组与非室性心律失常组 DC、DR2、DR4、DR8、Tep、Tpe√ ̄RR 的差异。根据DC和DRs进行危险分层,比较AMI组与UAP组中高危、中危和低危组患者Tpe、Tpe√ ̄RR 的差异,分析AMI组和UAP组DC与Tep,DR2、DR4、DR8与Tep的相关性。结果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前 AMI组和UAP组DC、DR4、DR8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Tep、Tpe√ ̄RR 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β受体阻滞剂治疗前 AMI组Tpe、 Tpe√ ̄RR 显著高于UAP组(P<0.05)。β受体阻滞剂治疗后AMI组和UAP组DC、DR4、DR8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Tpe、Tpe〖KF(〗RR〖KF)〗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AMI组和UAP组中室性心律失常组DC、DR4、DR8显著低于非室性心律失常组对照组(P<0.05),Tpe、Tpe√ ̄RR 显著高于非室性心律失常组(P<0.05)。根据 DC进行危险分层,AMI组和UAP组中高危组Tpe、Tpe√ ̄RR 均显著高于中危组(均P<0.05);中危组Tpe、Tpe√ ̄RR 均显著高于低危组(均P<0.01)。根据 DRs进行危险分层,AMI组和UAP组中高危组Tpe、Tpe√ ̄RR 均显著高于中危组(P<0.05),中危组Tpe、Tpe√ ̄RR 均显著高于低危组(P<0.01)。AMI组和UAP组DC与Tpe,DR2、DR4、DR8与Tpe均呈显著负相关(均P<0.01)。结论 ACS患者DC、DRs与Tpe呈负相关,DC、DRs和Tpe是ACS高危患者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 M I)患者体表心电图上T波峰末间期(T p-T e间期)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对近期临床的观察.方法 选取52例AMI患者作为观察组,40例正常健康者为对照组,并将观察组患者在急性期有无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分为两组.测量正常健康者体检时及A M I患者入院24h内第1份12导联心电图的T p-T e间期,计算12导联平均T p-T e间期,对测量结果分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12导联平均T p-T e间期均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观察组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较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12导联平均Tp-Te间期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体表心电图Tp-Te间期能够反映AMI跨壁复极离散度的变化,AMI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较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Tp-Te间期明显延长,Tp-Te间期有望成为预测AMI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立体心电向量(3D-VCG)技术,对正常人和心肌梗死患者的T波峰-末间期(Tp-Te)及其他复极参数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采用3D-VCG技术,分别测量109例心肌梗死和116例正常人的Tp-Te、T环总时间和T环最大振幅参数,比较组间差异性。结果心肌梗死组Tp-Te较正常组显著延长[(114.26±27.54)ms vs(100.40±13.61)ms,P〈0.05)],T环总时间两组差异不大[(238.70±40.20)ms vs(241.00±38.25)ms,P〉0.05],而心肌梗死组T环最大振幅显著减小[(0.39±0.17)mV vs(0.64±0.23)mV,P〈0.001]。结论 3D-VCG显示心肌梗死患者复极参数异常,Tp-Te延长提示其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疑似冠心病患者运动平板试验中QT间期、心率校正的QT间期(QTc间期)、T波峰末间期(Tp-Te间期)、Tp-Te/QT、Tp-Te/RR、Tp-Te/QTc及其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4年5月既往无冠心病病史因胸痛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1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运动平板试验及冠状动脉造影,根据运动平板试验结果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组:运动平板试验结果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均阴性(A组,20例),运动平板试验结果阳性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阴性(B组,69例),运动平板试验结果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均阳性(C组,88例),记录3组患者一般资料、运动平板试验前与运动峰值时运动平板试验结果及Duke评分。结果 C组男性比例、吸烟率高于B组(P<0.05)。A组患者运动峰值时QT间期、Tp-Te间期、Tp-Te/QTc较运动平板试验前降低(P<0.05)。B组患者运动峰值时QT间期、Tp-Te间期、Tp-Te/QT、Tp-Te/RR、Tp-Te/QTc较运动平板试验前降低,QTc间期较运动平板试验前升高(P<0.05)。C组患者运动峰值时QT间期、Tp-Te间期、Tp-Te/QTc较运动平板试验前降低,QTc间期、Tp-Te/QT、Tp-Te/RR较运动平板试验前升高(P<0.05)。B组患者Tp-Te间期差值较A组升高(P<0.05);C组患者QT间期差值较A组升高(P<0.05);C组患者Tp-Te间期差值、Tp-Te/QT差值、Tp-Te/RR差值、Tp-Te/QTc差值较A组和B组升高(P<0.05)。B组和C组患者Duke评分较A组降低(P<0.05);C组患者Duke评分较B组降低(P<0.05)。Tp-Te间期差值(r=-0.26,P<0.01)、Tp-Te/QT差值(r=-0.35,P<0.01)、Tp-Te/RR差值(r=-0.32,P<0.01)、Tp-Te/QTc差值(r=-0.17,P=0.03)均与Duke评分呈负相关。结论 冠心病和非冠心病患者运动前后QT间期、QTc间期、Tp-Te间期、Tp-Te/QT、Tp-Te/RR和Tp-Te/QTc变化不同,其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储红斌 《安徽医学》2014,35(1):66-6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表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经心率校正的Tp-Te间期(Tp-Tec)和Tp-Te间期离散度(Tp-Ted)与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方法 分析我院治疗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的Tp-Te、Tp-Tec和Tp-Ted,观察其与心肌梗死不同时期的关系.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是否发生过室性心动过速(VT)或心室颤动(VF))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31例)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19例),分析心肌梗死急性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Tp-Te、Tp-Tec和Tp-Ted的差别,分析Tp-Te及其相关指标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的Tp-Te、Tp-Tec及Tp-Ted长于心肌梗死恢复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p-Te、Tp-Tec及Tp-Ted与AMI患者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呈正相关(r=0.671,P〈0.05;r=0.703,P〈0.05;r=0.694,P〈0.05).结论 Tp-Te、Tp-Tec及Tp-Ted在AMI急性期较恢复期延长,Tp-Te、Tp-Tec及Tp-Ted可能成为预测AMI患者发生多种室性心律失常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T 波峰-末间期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T波峰-末间期(Tpe)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范围的关系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PCI)对其影响.方法 观察187例不同狭窄程度和病变范围的冠心病患者及重度狭窄者行PCI治疗前后的Tpe变化.结果 重度狭窄组Tpe(138.9±16.2 ms)高于中度狭窄组(116.5±13.7 ms),中度狭窄组Tpe高于轻度狭窄组(86.4±12.9 ms),(均P<0.05);3支病变组Tpe(140.7±17.8 ms)高于双支病变组(118.6±14.9 ms),双支病变组Tpe高于单支病变组(100.5±13.2 ms),单支病变组Tpe高于无病变组(84.3±12.4 ms),(均P<0.05).Tpe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病变支数呈正相关(r=0.52、0.46,P<0.05).重度狭窄组行PCI术后2、24 h和术后1周Tpe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 Tpe可反映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和病变范围,Tpe可以成为判断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程度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运动平板负荷试验(TET)T波峰末间期(Tpe)与冠心病(CHD)心肌缺血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20年3月-2021年3月于普宁市人民医院治疗的100例CHD患者,依据冠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单支病变(SV)组(42例)、双支病变(DV)组(36例)、多支病变(MV)组(22例).测量Tpe间期,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冠心病(CHD)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122例冠心病患者按照有无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发生,分为A组为恶性心律失常组与B组为非恶性心律失常组,测定每位患者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即Tp_Te值,以及超声心动图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LVEF.结果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的Tp_Te、(LVEDD)值明显高于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P<0.05),而射血分数(LVEF)值明显低于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P<0.05).Tp_Te与LVEDD显著正相关(r=0.72,P<0.01),与LVEF显著负相关(r=-0.68,P<0.01).两组用药前、后Q-T间期\Q-Td、Tp-Te、Tp-Ted的比较:A、B两组患者治疗前、后Q-T间期\Q-Td、Tp-Te、Tp-Ted之间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P<0.01).结论 Tp_Te可能反映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的变化,能预测CHD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对评价心功能不全的预后也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艾庆  申强  包忠武  周俊  邹宇   《中国医学工程》2014,(4):168-169
目的探讨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导管射频消融后T波峰末间期的变化。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42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导管射频消融,检测Tp-Ted、Tp-Tecd、QTd、QTcd变化情况,并选取42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其差异性。结果室性心律失常者手术后Tp-Ted、Tp-Tecd、QTd、QTcd和手术前对比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和对照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可以提高心肌复极稳定性,减少Tp-Te间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T波峰末-间期老年心肌梗死患者跨壁复极离散度增大与室性心律失常、梗死程度及冠脉事件发生的关系,为老年心肌梗死预后评估提供指导意见.方法 选取该院心内科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3例,女47例,平均年龄(62.37±11.34)岁.另选取其他心脏疾病的老年患者76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42例,女34例,平均年龄(59.56±12.64)岁.分析不同分组患者T波峰末-间期及离散度和校正心率后T波峰末-间期及离散度.结果 入院时对照组与AMI组间、AMI组内急性期患者与恢复期患者的T波峰末-间期、离散度及校正心率后T波峰末-间期、离散度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不同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校正心率前后T波峰末-间期、离散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前间壁、前壁、下壁、高侧壁与多支梗死患者之间的校正心率前后T波峰末-间期、离散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校正心率后不同T波峰末-间期患者死亡及入院时冠心病事件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波峰末-间期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关系密切,对AMI老年患者的近期预后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T波峰-末间期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T波峰-末间期(Tpe)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范围的关系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PCI)对其影响.方法 分析187例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资料,观察不同狭窄程度和病变范围的患者行PCI治疗前后Tpe的变化.结果 重度狭窄组Tpe(138.9±16.2 ms)高于中度狭窄组(116.5±13.7 ms),中度狭窄组Tpe高于轻度狭窄组(86.4±12.9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支病变组Tpe(140.7±17.8ms)高于双支病变组(118.6±14.9ms),双支病变组高于单支病变组(100.5±13.2 ms),单支病变组高于无病变组(84.3.4±12.4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pe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病变支数呈正相关(r=0.52、0.46,P<0.05).重度狭窄组行PCI术后2、24h和术后1周Tpe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pe可反映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和病变范围,成功的PCI术可明显缩短冠状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Tpe,Tpe可以成为判断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程度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20.
王哲 《医学综述》2013,19(12):2154-2157
近年来对于心电图T波的形成机制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虽然仍未完全阐明,但已经提出比较重要的学说———跨壁复极离散度(TDR)以及在体心室整体复极离散研究。由于这些学说的提出,T波峰末(Tpeak-Tend)间期及Tpeak-Tend与QT间期(Tpeak-Tend/QT)比值的概念应运而生,对于它们的临床研究也不断进行。多数研究发现,Tpeak-Tend间期可反映TDR,而TDR增大又与恶性心律失常密切相关,因此提出Tpeak-Tend间期及Tpeak-Tend/QT比值对室性心律失常具有预测价值。但Tpeak-Tend间期作为新近提出的心电概念其目前研究有限,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以明确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