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研究了采用近红外光谱测定汽油中芳烃含量的方法,通过汽油单体分析法获得汽油中芳烃的基础数据。在1000~2000nm波长范围内,应用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交互检验偏最小二乘法对使用的近红外光谱数据进行优化,所得校正模型对训练集样品预测的相对平均误差为0.42%,相关系数为0.9696。对未知样品将近红外预测结果与GC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相对平均误差为0.45%。作为一种快速分析技术,近红外光谱测定汽油中芳烃含量是简便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蔡莲婷  龚德词  丁玫 《当代化工》2009,38(3):315-321
研究了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测定共聚聚丙烯中乙烯基含量的分析方法.在中红外透射法得到的测定数据基础上,采用漫反射方式和偏最小二乘法(PLS)及NORRIS平滑等技术,建立了共聚聚丙烯乙烯基定量分析数学模型.通过对工艺技术的研究,得到了比较适宜聚丙烯三井油化工艺的分析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近红外分析法和实验室标准分析方法测定结果之间无显著差别,模型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中红外光谱用于车用汽油组成快速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多种汽油标号通用的苯、芳烃、烯烃和MTBE含量的校正模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9939、0.9942、0.9793、0.9987,对车用汽油中苯、芳烃、烯烃和MTBE含量的预测标准偏差为0.0179、0.354、0.695、0.0345,实验证明中红外光谱测定值和色谱法测定值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该方法能为生产和储运销环节的质量控制快速提供分析数据。  相似文献   

4.
在标准方法测定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了非成品汽油的辛烷值、芳烃、烯烃含量的近红外光谱校正模型,并用常规分析方法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和重复性。实验表明,近红外光谱法能在3~5min内快速、准确地一次测定非成品汽油的辛烷值、芳烃、烯烃含量。  相似文献   

5.
聚氯乙烯塑料中多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同时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在线监控聚氯乙烯塑料中增塑剂的含量,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ATR技术测定样品的红外光谱,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对所测红外光谱进行分析,建立了一种无损快速分析方法,定量地测定聚氯乙烯塑料中多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含量。该方法测量精密度的变异系数小于6%,测量准确度的变异系数小于3%。该方法不受基体的干扰,简单快速,适合于流水线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6.
李雁如 《山西化工》2014,34(4):38-39
利用IROX2000傅立叶红外光谱仪测定不同甲醇含量的甲醇汽油样品,与气相色谱方法进行了对比,找出了红外光谱法准确测定甲醇汽油中甲醇含量的范围,并验证其可靠性。实验证明,中红外光谱法具有分析快速、重复性好、分析成本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ATR技术测定样品的红外光谱,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对所测的红外光谱进行分析,建立了一种无损快速分析方法,定量地测定聚氯乙烯塑料中多种己二酸酯类增塑剂的含量。该方法测量精密度的变异系数小于6%,测量准确度的变异系数小于2%;并且不受基体的干扰,简单快速,适合于生产流水线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用多维气相色谱法测定汽油中的苯含量与标准SH/T0713汽油中苯甲苯分析法(内标法)测定汽油中苯含量对比,由对比数据可得内标法和多维气相色谱法结果误差达到内标法要求的重复性(0. 03x+0. 01)范围内。且采用多维气相色谱仪测定,操作简单,并且不需要接触有毒有害试剂,安全环保,并且可直接将汽油族组成和汽油中苯含量直接报告,两方法合一既节省人力物力又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9.
张晓菊  刘守江 《广东化工》2012,39(11):191+196-191,196
利用红外光谱分析法和光电直读光谱分析法,对10个不同厂家生产的轴承进行碳元素含量的测定进行对比,并根据两种分析方法的原理,结合轴承钢标准中规定的碳含量定义,得出在测定GCr15钢中碳元素含量时,应采用红外光谱分析法测定值。  相似文献   

10.
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ATR技术测定样品的红外光谱,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对所测红外光谱进行分析,建立了一种无损快速分析方法,定量测定了聚氯乙烯塑料样品中阻燃增塑剂—磷酸三甲苯酯的含量。该方法测量精密度的变异系数小于6%,测量准确度的变异系数小于5%,最低可检量为1.2mg/g。该方法不受基体的干扰,结果可靠;简单快速,适合于流水线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1.
田蛟  赵军霞 《山东化工》2010,39(10):35-37
介绍了近红外光谱在汽油生产控制分析中的应用。在标准方法测定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适合催化汽油和成品汽油测定RON、芳烃、烯烃的分析模型,并用大量试样对所建分析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的测定结果与标准方法的测定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分析效率,降低分析成本,对装置的平稳运行和成品汽油的优化调和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一个有串联双柱-反吹系统的气相色谱仪分析检测汽油中的苯含量。样品组分首先进入一非极性的预切柱按沸点高低顺序分离,通过切换六通阀反吹放空重组分,使辛烷及轻烃组分进入具有强极性的TCEP分析柱,芳烃和非芳烃经分离后进入TCD检测器。该方法确定了最佳阀切换反吹时间和操作条件,以丁酮为内标物,通过建立苯的校正曲线定量计算样品中苯的体积浓度。实验的回收率在93.8%~99.1%,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RSD)≤2.45%。  相似文献   

13.
为了简便、快速地测定柴油凝点,建立了一个基于ELM算法的近红外光谱校正模型。首先选择KS法按4:1划分样本集,并以"一阶导数+矢量归一化"方法进行光谱预处理;以校正集数据训练ELM模型并进行参数优化后,代入测试集光谱数据完成预测。通过136个柴油样品数据建模验证,结果表明用近红外光谱的ELM校正模型测定柴油凝点是完全可行的,且其准确度、稳健性和速度均优于PLSR模型和LS-SVM模型。  相似文献   

14.
润滑油基础油粘度性能的近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延东 《化工时刊》2008,22(4):9-12
本文采用傅立叶(FT)近红外光谱仪,在近红外长波光谱范围内,测定了不同润滑油基础油的近红外光谱,分别建立润滑油基础油40℃粘度、100℃粘度和粘度指数3项指标的偏最小二乘和BP神经网络近红外光谱分析的校正模型。研究数据表明,近红外光谱能够获得与润滑油基础油粘度相关的光谱信息。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作为一种处理非线性问题的数据分析手段,能较好的定量研究近红外光谱信息与润滑油基础油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邹勇  郭桦  毛佳伟 《化工时刊》2013,(11):18-20
运用日本岛津公司生产的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汽油及碳酸二甲酯进行扫描,获得不受其它组分干扰的碳酸二甲酯的特征吸收峰;并根据朗伯-比尔定律,对碳酸二甲酯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傅里叶中红外光谱法可以准确测定汽油中的碳酸二甲酯,该方法具有分析速度快、重复性好、分析成本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运用日本岛津公司生产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汽油及甲缩醛进行扫描,获得不受其它组分干扰的甲缩醛的特征吸收峰;并根据朗伯-比尔定律,对甲缩醛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傅里叶中红外光谱法可以准确测定汽油中的甲缩醛,该方法具有分析速度快、重复性好、分析成本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运用IR Affinity-1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汽油及乙酸仲丁酯进行扫描,获得不受其它组分干扰的乙酸仲丁酯的特征吸收峰;并根据朗伯-比尔定律,对乙酸仲丁酯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傅里叶中红外光谱法可以准确测定汽油中的乙酸仲丁酯,该方法具有分析速度快、重复性好、分析成本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烟草中葡萄糖、果糖、蔗糖和麦芽糖分析的近红外预测模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96327、0.96138、0.93968、0.95638,交叉验证均方残差分别为:0.240、0.189、0.126、0.049。  相似文献   

19.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烟叶中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含量,采用偏最小二乘法的近红外预测模型,建立了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测定烟叶中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分析方法。方法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09和0.9861。  相似文献   

20.
Partial least squares (PLS) is a commonly used (and sometimes misused) chemometric technique for calibrating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allows the analysis of a variety of quality parameters associated with edible oils. Peroxide value (PV) is a typical parameter of interest; however, developing a robust, optimal, and reliable calibration method can be a daunting task. This paper examines and compares the use of interval PLS as a tool to develop a PLS PV calibration method for a single‐bounce attenuated total reflectance accessory relative to full spectrum PLS and experienced PLS, making use of correlation, variance, and pure component spectra. Using mixtures of fresh and oxidized oil covering a PV range of 1–20 meq/kg, backward interval PLS could systematically produce quality calibrations without the need to resort to experienced PLS. The experienced PLS requires a degree of spectral knowledge as well as diligent and tedious spectral examination, including largely unstructured iterative calibrations and cross‐validations to improve calibration performance. The backward interval PLS is also better than the full spectrum PLS in terms of model performance. In addition, the general model developed could account for the errors caused by oil typ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