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古籍医案内风病证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探讨药物配伍规律及内风病证的病机特点。方法以《中华医典》为来源,系统收集古籍医案中记载的内风病证医案777份,对药物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药物信息数据库,对用药情况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内风病证常用药对配伍:当归与柴胡,茯苓与柴胡,茯苓与泽泻,茯苓与山药,当归与黄芪等;三味药常用配伍:当归、柴胡、茯苓,半夏、竹沥、生姜,茯苓、人参、陈皮,半夏、陈皮、钩藤,当归、黄芪、人参等;四味药常用配伍:茯苓、陈皮、半夏、甘草,人参、白术、茯苓、当归,茯苓、白术、白芍、甘草,当归、白术、白芍、甘草等;五味药常用配伍:白芍、白术、甘草、当归、茯苓,当归、白术、人参、甘草、茯苓等。结论关联规则分析在古籍医案中有较好的应用,可以反映病证药物配伍情况以及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利用先进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国医大师张磊治疗妇科疾病的用药规律和临床经验。方法 从国医大师张磊2006年至2017年11038份临床真实病例建立的医案数据库中抽取妇科月经病临床医案243条,根据排除纳入标准,得到205条完整医案。建立张磊治疗妇科月经病的医案数据库,利用Python语言可视化技术对医案数据进行科学计算和可视化输出。结果 共纳入标准医案205例,处方205首。共涉及中药176味,累计用药频次2468次,平均用药频次为14,最多使用频次为141次,频数≥20次的中药有40味,其中当归、白芍、甘草是处方中使用频次最高的3味中药。通过对处方中药进行性味归经统计:药性主要以温性、平性和寒性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药物归经以肝、肾、脾为主。基于HBE-Apriori算法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分析:置信度最高的药对依次为“川芎—当归”、“桃仁—红花”、“柴胡—当归”;置信度最高的3味药组合为“柴胡and茯苓—白芍”、“茯苓and白芍—当归”、“柴胡and茯苓—当归”;置信度最高的4味药组合为“柴胡and当归and茯苓—白芍”、“柴胡and白芍and甘草—茯苓”、“白芍and茯苓and甘草—当归”。利用Canpoy-K-means聚类算法和频繁闭项集压缩算法,对张磊教授治疗月经病的临证遣药规律进行研究挖掘。结论 可视挖掘技术可以充分而且有效协助挖掘张磊教授治疗妇科月经病的特色经验,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和学习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Hp) 感染相关疾病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检索古今医案云平台医案库中有关中医药治疗Hp 感染相关疾病的医案,建立标准化医案数据库,借助平台的数据挖掘技术对其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功效、性味归经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医案64 则,诊次164 次,涉及处方42 首,中药197 味。高频药物有甘草、黄连、半夏、白术、茯苓等;性味以苦、甘、辛为主,主入脾、胃、肺经,功效类别以补虚药、清热药为主。关联规则提示半夏-甘草、白术-甘草、白芍-甘草为临床常用药对。聚类分析获得4 个组合,有缓急止痛、温中助运、益气健脾、消食和胃之效。复杂网络分析提取出的核心处方为六君子汤加减。结论:中医药治疗Hp 相关疾病的核心药物为甘草、黄连、半夏、白术,以“扶正、祛邪”为治疗大法,多采用补虚、清热、理气药,临床可用芍药甘草汤、六君子汤等方加减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4.
基于数据挖掘的国医大师颜正华含陈皮处方用药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研究在收集处方的基础上,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构建数据库,进而应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常用单味药物频次、药物组合频次、关联规则与核心药物组合等。研究显示,含陈皮处方常用于治疗胃痛、咳嗽等病证,高频次药物组合包括“陈皮-茯苓”、“赤芍-陈皮”等,置信度为1的关联规则包括“甘草→陈皮”、“白芍-香附→陈皮”、“茯苓→陈皮”等,处方所用药物多具理气活血等功效,用药较为集中,组方法度清晰。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陈为教授治疗岭南地区原发性头痛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16 年 1 月—2021 年12 月在陈为教授门诊治疗的岭南地区原发性头痛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 台(V3.0) 提供的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统计处方中的用药频次,分析与挖掘 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和核心组合等。结果:共收录处方200 首,涉及152 味中药,其中用药频次较高的有甘 草、白芷、葛根、柴胡、党参、牛膝、白芍、陈皮、茯苓、泽泻等。药性以温为主,平、寒次之。药味以甘为 主,辛、苦次之。药物归经分布较广,涉及十二经脉,其中频次居前5 的为肺、脾、胃、肝、心经。常用的药 物组合有甘草-白芷、甘草-白芍、葛根-柴胡、陈皮-泽泻、白芷-白芍、柴胡-茯苓、柴胡-白术等。形成3 种 处方聚类药物核心组合,分别为“党参、牛膝、泽泻、陈皮、甘草”“白芷、茯苓、葛根、白芍、甘草”“白 术、川芎、蔓荆子、白芷、甘草”。结论:陈为教授治疗岭南地区原发性头痛以“温、补、和”三法为主,“扶 正御邪、平调阴阳”学术思想贯穿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对中医古代医案的数据挖掘,希望找出古代中医学治疗高血压的用药规律。方法以《中华医典》收录的医案类古籍为主要研究对象,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古代医案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医案中出现频次前十位的药物依次是:茯苓、半夏、甘草、当归、陈皮、白芍、白术、茯神、牡蛎、生地黄。结论古代医家用药常常从治痰、补虚、泻火、熄风等方面论治本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庄礼兴教授诊治慢性胃炎之临证经验。【方法】 收集庄礼兴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门诊有效病案的资料及处方,采用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复杂网络构建方法等探讨庄礼兴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用药规律。【结果】 共纳入157首处方132味药物。药物频次居前的药物依次为白芍、枳壳、柴胡、陈皮、法半夏、甘草、川楝子等;药物分类主要分为理气药、补虚药、清热药等;归脾经或胃经药物最多,其次是肝、胆经。聚类分析将高频药物聚为3类,即C1类:枳壳、柴胡、白芍、陈皮、法半夏;C2类:川楝子、延胡索、甘草;C3类:白术、熟党参、茯苓、炙甘草、砂仁、厚朴。关联及复杂网络分析得到海螵蛸-枳壳、竹茹-法半夏、柿蒂-枳壳、川楝子-枳壳-白芍-柴胡、白芍-枳壳-法半夏-陈皮-柴胡等药物组合。【结论】 庄礼兴教授诊治慢性胃炎的思路为:把握病因病机,辨清标本虚实与轻重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重视理气,强调中焦气机与少阳枢机的调节。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精研整理《临证指南医案》中月经后期医案,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处方用药规律,探讨叶天士治疗月经后期学术思想及用药特色,为吴门医派经验传承及临床治疗月经后期开拓新思路。方法:整理《临证指南医案》中所有月经后期医案,将处方所涉及药物标准化,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药物的出现频次、性味、归经、药物类别。结果:整理医案37篇,总用药频次267次,用药83种;出现频次较多的药物为茯苓、当归、甘草、白芍、桂枝等,药性以温为主,药味以甘为主,主要归脾、肝经;药物类别排前5位的依次是补虚药(31.84%)、解表药(11.61%)、理气药(10.86%)、活血化瘀药(10.49%)、清热药(8.99%)。结论:叶天士治疗月经后期注重调摄肝脾,擅用甘味药、补虚药,旨在调补气血阴阳、温经通络以调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挖掘古代医家治疗郁证验案中的用药规律,以期为郁证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检索、收集、整理《医案类聚》中的古代郁证医案,提取医案中的中药处方数据,对获取的处方中药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并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 5集成的数据挖掘功能对中药数据进行频次统计、聚类分析、关联分析、复杂网络分析,得到古代医家治疗郁证的常用药物及其属性、分类,常用药对,核心方药组成。结果:经过筛选,共纳入医案数据364案,461诊次,中药处方数据439条,涉及古籍67本。共涉及中药607味,总用药频次4 127次。高频药物有茯苓(186次),陈皮(115次),甘草(113次),人参(101次),当归(98次)和白术(94次)等,常用中药性味以温、平、苦、辛为主,多归于脾、肺、心、肝四经。常用药对有白术-茯苓、茯苓-甘草、茯苓-当归、白术-甘草、人参-茯苓等,核心方药组成以丹栀逍遥散为基础加减。结论:古代医家治疗郁证用药以健脾补益气血、疏肝理气、养心安神为原则,气血兼顾、肝脾心同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挖掘和分析古今医家诊治郁病的用药规律。[方法]建立古今医家治疗郁病的数据库,运用相关软件使用频数统计、聚类分析、关联规则等技术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1)频数分析:古籍用药频次前10依次是甘草、香附、陈皮、茯苓、川芎、栀子、苍术、半夏、生姜、当归;当代文献依次是柴胡、白芍、甘草、当归、香附、郁金、丹参、白术、茯苓、陈皮。2)聚类分析:古籍文献中黄芩与黄连,青皮与枳壳,白术与人参,白芍与柴胡,香附与川芎,苍术与神曲,茯苓与半夏等各聚为一类。当代文献中枳壳与川芎,白术与茯苓,白芍与当归,郁金与丹参等各聚为一类。3)关联分析:古籍文献主要相关联的药物是香附、川芎、半夏、甘草、茯苓、苍术、陈皮、栀子。当代文献中相关联的药物是柴胡、白芍、当归、甘草、茯苓、香附、白术。[结论]古今医家都认为肝气郁结是郁病主要病机,疏肝理气健脾是主要治法。但古代医家更侧重理气,且用药成分更为丰富,当代医家更侧重疏肝。古代医家以香附、川芎、半夏、甘草、茯苓、苍术、陈皮、栀子为主药,体现了越鞠丸的组方精髓。当代医家则以柴胡、白芍、当归、甘草、茯苓、香附、白术为核心处方,与逍遥散一致。对于郁病的诊治,无论古籍文献还是当代名老中医经验都具有临证参考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光明中医》2021,36(4)
目的采用关联分析法探讨庞氏中医眼科用药规律。方法数据处理应用Clementine 12.0数据挖掘软件,统计指标采用置信度、支持度,筛查和挖掘常用中药和药物组合规律。结果整理庞氏中医眼科相关书籍及文献,总结出93首方剂共150味中药,分析结果中显示,单味中药出现频次最多的前10位依次为甘草、当归、白术、茯苓、银柴胡、生地黄、黄芩、白芍、防风、熟地黄,排除甘草的149味中药中,支持度示多频次药物组合前5位为白芍-当归、白术-当归、银柴胡-白术、银柴胡-茯苓、银柴胡-当归;置信度示多频次药物组合前6位为当归→白芍-白术-茯苓、当归→白芍-白术、当归→银柴胡-白术-茯苓、茯苓→银柴胡-白术-当归、当归→白芍-茯苓、茯苓→银柴胡-当归。结论通过对庞氏相关方剂的数据挖掘发现,庞氏在治疗眼病中善用舒肝解郁明目的方法,同时展现了庞氏在活血、祛风、补虚及清热方法中的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检索1985—2020年中国知网(CNKI)有关中医药治疗IBS-D的临床研究。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建立中药处方信息表,利用SPSS20与SPSS Modeler 18软件进行频数、性味归经、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以挖掘中医药治疗IBS-D的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文献366篇,中药处方417首,涉及中药205味。药物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有白术、甘草、白芍、茯苓、陈皮、防风等。治疗药物以补虚药、理气药为主;药味多见甘味,药性以温、平性为主,多归于脾、胃、肺经。治疗常用药对组合有白术-白芍、白术-白芍-茯苓、防风-白术-茯苓等。聚类分析得出5类处方,主要功效为调和肝脾、健脾祛湿、温阳止泻、补虚止泻等。结论:中医药治疗IBS-D主张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采用调和肝脾、健脾祛湿、温阳止泻等法治疗,临床常用痛泻要方、四神丸等加减方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分析中医药专家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方法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及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所有关于慢性胃炎专家经验报道的文献,并人工查阅《临证治验》《张泽生医案医话集》筛选慢性胃炎的有效医案。提取医案中四诊信息、中医证素诊断、治法及方药信息并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科研病例采集系统制定结构化电子病历采集模板,采集医案资料建立数据库,并根据系统数据挖掘平台对慢性胃炎症状、证素、治法及用药频次进行描述性统计,对症状-证候-治法-药物之间的关系、药物配伍规律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筛选了108位中医药专家的278则有效医案。慢性胃炎症状出现频次前5位为胃脘痛(200)、胃脘胀满(176)、纳呆(139)、嗳气(101)、反酸(87);证素出现频次前5位为脾气虚(128)、肝郁(92)、气滞(82)、胃热(53)、湿热(50);治法出现频次前5位为健脾(141)、清热(109)、理气(95)、疏肝(93)、化湿(58)。278则医案共使用中药239味,其中出现频次≥10次的有80味,出现频率≥10%的有甘草、半夏、白芍、陈皮、白术等40味。白芍、茯苓、陈皮、白术分别与甘草,党参、白术、陈皮分别与茯苓,茯苓、白术、陈皮、甘草分别与砂仁两者之间,麦芽、山楂、神曲,白术、陈皮、茯苓三者之间为慢性胃炎最常见药物配伍。结论慢性胃炎以脾虚、肝郁为本,以气滞、湿热、血瘀为标,治疗以健脾益气、疏肝解郁为基本大法,根据兼挟的不同分别佐以行气、清热、化湿、活血、养阴和温阳之法。  相似文献   

14.
谢知慧 《新中医》2016,48(1):202-204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对清代名医沈金鳌运用中医药治疗妇科疾病的用药特色进行研究。方法:将清代名医沈金鳌所撰《妇科玉尺》治疗妇科疾病的中药方剂录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用药配伍特色。结果:整理中药方剂440首,涉及中药299味,总用药次数3562次。所用核心单味药为当归、甘草、白芍、川芎、人参、白术、熟地黄、茯苓等,占总用药率的33.45%;药类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解表药、理气药为主,占总用药率的71.39%;药味以甘、辛、苦为主,累计频率达88.39%;药性以温、平、寒为主,累计频率达94.71%;归经以脾、胃、肺、肝、心、肾为主,累计频率达87.41%。结论:临床治疗妇科疾病可选用:1核心单味药以当归、甘草、白芍药、川芎、人参、白术、熟地、茯苓等为主。2药类主要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解表药、理气药为主。3核心药恰组成两个经典方:四君子汤和四物汤。4核心药物中突现出四个药对:活血化瘀止痛:当归-川芎;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白芍-甘草;健脾和胃降逆止呕:白术-茯苓;下气平喘:熟地-当归。  相似文献   

15.
黄镛  李成辉  王琳  朱晨 《新中医》2023,55(13):52-57
目的: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挖掘真实世界中医药治疗小儿疳积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21 年 1 月—2021 年10 月广东省中医院儿科门诊病案资料,运用统计、关联规则、复杂网络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分 析中医药治疗小儿疳积的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216 个医案,处方216 首,涉及中药193 味。小儿疳积主要 临床证型有肝旺脾虚证、脾虚湿困证、虚实夹杂证、脾肺两虚证等。中医药治疗小儿疳积高频药物有白术、甘 草、茯苓、白芍、芒果核、陈皮等;治疗中药的药性为平、温性为主,以甘、苦、辛、酸味多见,多归于脾、 胃、肺、肝经。关联分析得出常用药物组合有白术-甘草、白术-茯苓、甘草-茯苓等。聚类分析得到防风-陈 皮-木香、鸡内金-山药-柿蒂-砂仁-孩儿草-糯稻根、甘草-白术-茯苓、麦芽-白芍-芒果核-布渣叶-莱菔子- 钩藤-山楂-稻芽4 个组合。复杂网络分析核心处方为白术-甘草-茯苓-白芍-芒果核-陈皮-布渣叶-莱菔子-山 楂-稻芽-麦芽-砂仁-钩藤-柿蒂。结论:中医药治疗小儿疳积以健脾消食、柔肝为主要治法,辅以行气化湿, 临床常采用木香顺气散、四君子汤、保和丸等加减方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常用健脾类中成药组方规律。方法:收录《新编国家中成药》中的健脾类中成药处方,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方法,确定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等。结果:高频次药物包括茯苓、白术、甘草、党参、陈皮等;高频次药物组合包括“白术、茯苓”“甘草、茯苓”“甘草、白术”等;置信度较高的关联规则包括“陈皮->白扁豆”“陈皮->半夏”等。结论:处方用药中除常见的健脾类中药外,尚包括具有健脾作用的部分理气药、消食药及其他类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析中医药治疗儿童慢性腹泻的组方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2002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1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关于中医药治疗儿童慢性腹泻的文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相关药物进行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获得文献125篇,方剂155首,药物142味。药物总使用频次为1506次,单味药物使用频次排名前5位的药物分别为白术、茯苓、党参、陈皮、甘草;药物功效种类17类,频次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收涩药、理气药、化湿药;药性以温、平、寒为主,药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以脾、胃、肺、肾经为主。得到药对关联规则18条,置信度>90%的药对4条,分别是白术→诃子、茯苓→广藿香、白术→莲子、茯苓→砂仁;频率较高的药对8组,分别为白术-茯苓、白术-党参、茯苓-党参、白术-陈皮、茯苓-陈皮、白术-山药、茯苓-山药、茯苓-木香。对频次≥10次的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得到核心药物组合4组。结论:中医药治疗儿童慢性腹泻以补脾抑肝温肾为主,对于疗效不佳、久治不愈者,可从理气、化瘀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究名老中医运用中医中药治疗以胃痛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提供诊疗依据。方法 借助古今医案云平台,搜索“名医病案库”中诊断胃痛且属萎缩性胃炎的案例,提取相关信息,进行标准化处理,对医案信息进行证候、中药频数、性味归经、功效、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分析。结果 共得到医案105例,共计114个中药复方,合计使用中药196味,结果显示:胃阴不足证为最常见证候,中药四气以温、平药物为主,五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归脾、胃、肝、肺经为主;频次>20的中药共25味,有白芍、甘草、白术等;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发现常用药对16个,包括白芍-甘草、茯苓-白术、陈皮-半夏等;药证间关联规则结果显示,胃阴不足证常用白芍、石斛等,脾胃虚弱证常用白术、党参等,脾胃湿热证常用黄连、半夏等,脾虚湿阻证常用白术、陈皮,寒热错杂证常用黄连、黄芩等,肝胃气滞证常用白术、茯苓等,肝胃郁热证常用丹参、白芍等,胃络瘀血证则常用黄芪、丹参;通过聚类分析,将高频使用药物归为6大类。结论 通过数据挖掘,可发现该疾病临床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中胸痹防治用药规律。方法: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164首治疗胸痹的方剂进行数据挖掘,得出药物频次、药物组合频次统计,提取出治疗胸痹的核心组合。将分析结果与《中药成方制剂》数据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肉桂、陈皮、茯苓、半夏、当归、白术等应用较多,常用药对组合有"甘草-茯苓""人参-甘草""人参-茯苓"等,置信度为0.7的关联规则为"半夏,茯苓→甘草""前胡,甘草→茯苓""厚朴,茯苓→白术"等。结论:《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胸痹方剂的组方以理气健脾、祛湿化痰药和温中散寒、补中益气药居多,治病求本。  相似文献   

20.
丁丽敏  盂超  麦晓浩 《河南中医》2019,39(1):142-145
目的:分析《孙文垣医案》中含人参处方的用药规律。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处方录入office 2010中,建立"《孙文垣医案》中含人参处方数据库",通过IBM SPSS Modeler 14. 1,分析含人参处方的药物频次、药类、性味、核心组合与高置信度关联规则等。结果:共收集含人参处方231首,人参与生甘草、白术、茯苓、陈皮、当归出现频次较高,高频药物药类则为补虚药、解表药及清热药居前三位,高频性味为温(87)、甘(83)、辛(82)、苦(75)出现较多,排名前三名的对药为人参、生甘草(172),人参、白术(134),生甘草、白术(117)。排名靠前的角药为人参、白术、生甘草(134),人参、茯苓、白术(116)等。两项关联规则分析得出人参→生甘草,人参→白术,人参→茯苓两两组合使用概率较高,三项关联组合多为四君子汤加减配伍理气养血之剂。含人参处方常用药物组合网络图提示支持度 50%时,核心药物组合为人参+白术+生甘草+茯苓+陈皮+当归+白芍+柴胡。结论:《孙文垣医案》用人参常以补为本,以通为用,临证法尚温补,慎用温燥,常寒温通用,力荐以辛苦之品,通畅气机。重视脾胃,好彰土德,常以归芍六君子汤加减以健运脾胃,温补气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