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情况。方法通过整理、查新及检索相关的文献,对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作用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大多数活血化瘀的中药在血小板功能、血液流变学、血液黏度、抗凝、血脂与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结论积极发现与提取中药成份中的有效单一的化合物、研究新剂型、探寻新配伍,将是深入研究活血化瘀中药、研发其新药的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髓涂片联合血小板参数在血液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经临床确诊的血液疾病患者86例作为研究组, 其中急性白血病49例,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0例, 再生障碍性贫血17例。另抽取同期非血液疾病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骨髓涂片及血小板参数检查。比较两组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和骨髓涂片结果, 分析血小板参数、骨髓涂片检查对血液疾病的诊断效能。结果研究组患者PLT、PCT水平低于对照组, MPV、PDW水平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参数检查检出率为76.74%(66/86), 骨髓涂片检出率为80.23%(69/86), 联合检查检出率为95.35%(82/86), 联合检查诊断符合率相较于单一使用血小板参数、骨髓涂片检查符合率明显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血液疾病患者使用骨髓涂片配合血小板参数检验具有积极意义, 能更快做出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糖尿病患者寿命的延长,血栓性疾病成为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危害之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最终形成血栓,是导致血栓性事件的共同通路[1]。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损伤部位前列腺环素2(PGI2)合成减少,血管对肾上腺素的敏感性增强,使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更易聚集。因此,抗血小板治疗成为减少糖尿病患者血栓性事件的关键。1糖尿病血小板功能紊乱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功能发生多种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及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的变化和意义。方法抽取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43例为观察组, 另抽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3例为对照组。记录两组不同诱导剂(胶原、花生四烯酸、二磷酸腺苷)下血小板聚集率, 比较两组血小板参数及观察组中不同梗死类型者血小板参数。结果观察组在不同诱导剂(胶原、花生四烯酸、二磷酸腺苷)下血小板聚集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LT低于对照组, 观察组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高于对照组(P<0.05)。大面积梗死者PLT低于小面积梗死者及腔隙性梗死者, MPV、PDW高于小面积梗死者及腔隙性梗死者(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在脑梗死血栓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检测PLT及MPV对脑梗死预防、治疗、预后判断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银屑病患者的血脂水平与血小板参数以及二者在银屑病临床诊治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银屑病患者100例纳入观察组,选取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100例纳入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血脂水平、载脂蛋白水平及血小板参数。记录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Apo B)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比容(PC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较于健康人群,银屑病患者表现为血脂异常,血小板计数升高、MPV增大,上述改变可能对银屑病的发展以及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发生左心房或左心耳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130例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左心房或左心耳是否发生血栓事件将其分为血栓组(39例)与非血栓组(91例),比较两组患者CHADS2评分、CHA2DS2-VASc评分、卒中发生率、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房内径、外周血中血小板活化因子(p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α-颗粒膜蛋白(alpha granule membrane protein,GMP-140)、β-血小板球蛋白(β-thromboglobulin,β-TG)、血小板因子4(platelet factor 4,PF4)水平,并分析房颤血栓栓塞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血栓组患者CHADS2评分、CHA2DS2-VASc评分及卒中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血栓组(P<0.05)。与非血栓组比较,血栓组患者左心房内径明显增加,LVEF明显降低,外周血PAF、GMP-140、β-TG、PF4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A2DS2-VASc≥2分、PAF≥25 ng/ml、左心房内径≥47.5 mm、LVEF<45%为影响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CHA2DS2-VASc≥2分、PAF≥25 ng/ml、左心房内径≥47.5 mm、LVEF<45%为房颤血栓形成危险因素,PAF可能参与房颤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骨髓细胞和血小板参数联合检测方法在血液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择选2017年2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9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疾病类型差异分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组(AA)、急性白血病组(AL)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组(ITP),每组分别有28、38和31例患者,另择选35例于本院接受健康检查的正常人为对照组。四组患者均接受骨髓细胞与血小板参数联合检测方法,观察并对比四组患者的骨髓细胞情况和各项血液指标情况。结果对比四组患者的PLT和PCT水平情况,对照组患者要高于AA组、AL组和IT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骨髓细胞检测结果表明,AA组骨髓增值程度发生明显的下降,AL组和ITP组的骨髓细胞增值情况相对活跃。幼稚型是对照组之外三组巨核细胞数的主要表现形式,而三组的血小板以单个偶见分布为主。对照组巨核细胞数主要表现为成熟产板型,血小板则以堆式分布为主。结论临床上使用骨髓细胞和血小板参数联合检测方法,可以较准确地获得对象体内的骨髓细胞情况信息和各项血液水平信息,对于血液疾病的诊断有着较高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对卵巢癌患者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的影响。方法抽取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住院并行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的卵巢癌患者140例(卵巢癌组), 按照治疗方法又将其分为腹腔热灌注化疗+静脉化疗组(80例, 以下简称热灌注化疗组)和单纯静脉化疗组(60例, 以下简称静脉化疗组)。另抽取同期住院的良性疾病(子宫肌瘤和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80例作为良性疾病组。所有患者入院第2天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4 ml行血常规、凝血五项检验并记录结果, 观察良性疾病组和卵巢癌组患者凝血功能[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的差异性。热灌注化疗组从术后第1天开始每天1次腹腔热灌注治疗, 连续3 d, 第3天加用顺铂, 术后第5天给予紫杉醇注射液静脉化疗;静脉化疗组于术后第5天给予紫杉醇+卡铂化疗。抽取两组卵巢癌患者术后第1、4、8天清晨空腹静脉血4 ml进行血常规、凝血五项检查并...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抗凝血酶Ⅲ降低对心血管术后血栓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收治的210例行心血管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血栓进行分组,血栓组100例,无血栓组110例。收集两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血小板五项参数、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国际标准化比值及抗凝血酶Ⅲ水平,分析抗凝血酶Ⅲ降低对心血管术后血栓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血栓组抗凝血酶Ⅲ低于无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年龄、性别、心功能分级、病情、基础疾病、体重指数、血小板五项参数、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国际标准化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抗凝血酶Ⅲ预测心血管术后血栓风险的阈值为60.3%,即当抗凝血酶Ⅲ<60.3%时,心血管手术患者术后血栓形成风险显著增加,AUC面积为0.646,通过抗凝血酶Ⅲ预测心血管术后血栓风险特异度(85.46%)较高,但敏感度(55.32%)较低。结论:抗凝血酶Ⅲ降低可作为心血管手术术后评估血栓风险的有效指标,当抗凝血酶Ⅲ<60.3%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临床检测中重度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MP)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及血小板相关参数的意义,以期对疾病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借鉴。方法选择2015年12月—2018年11月收治的80例ACMP患者,按照疾病的严重程度分为ACMP中度组(38例)与重度组(42例),均在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检测D-dimer及血小板相关参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结果中毒第1、7、14、21 d时,重度组D-dimer水平明显高于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随着中毒时间的延长,重度组MPV、MAR%水平虽呈降低趋势,但均高于同期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对ACMP患者,加强D-dimer、MPV、MAR%水平的监测,有助于评估ACMP患者急性期血栓前状态的严重性,同时对临床救治工作的开展及并发症的预防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及血栓弹力图检测在血小板输注中的应用。方法选择需要输注血小板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血小板抗体及血栓弹力图检测,根据血小板抗体的检查结果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根据血栓弹力图检测结果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结果出血组的血小板计数(PLT)、最大血块强度(MA)值均低于未出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抗体阴性组的血小板校正增加指数(CCI)、输注无效率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NHTR),与阳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血小板输注前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以及血栓弹力图检测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与血小板计数和常规凝血检测指标的相关性,为TEG用于中国冠心病患者凝血功能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5年3月于本院心内科就诊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TEG及常规凝血检测患者凝血功能,分析血小板计数和常规凝血检测指标(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与纤维蛋白原水平)与TEG参数(凝血反应时间、凝血形成时间、凝固角、最大振幅与血凝块力度强度)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确诊冠心病患者101例,患者TEG参数中凝血形成时间、最大振幅、血凝块力度强度与血小板计数呈线性相关(P<0.001),最大振幅和血凝块力度强度与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呈线性相关(P<0.001)。结论中国冠心病患者TEG参数与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相关,进一步证实了TEG可用于我国冠心病患者凝血情况的临床评价。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低剂量氯吡格雷在冠状动脉再狭窄家猪模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健康家猪6头,抽取静脉血测定ADP(Adenosine Diphosphate,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作为基础值,然后开始喂食氯吡格雷(25mg/d)和常规剂量的阿司匹林,开始给药后第4天行介入手术构建冠状动脉过度扩张再狭窄模型并行支架植入术,同时在给药后第4、8﹑14天再次抽血测定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评价氯吡格雷对血小板聚集率的抑制效果,记录术后压迫止血情况及术中、术后的安全性,14天时处死动物并血管取材评价支架内血栓情况。采用SPSS1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家猪平均体重为(23.1±4.4)Kg,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基础值为(43.08±5.06)%。用药后第4天,血小板聚集率值较基础值明显下降[(29.05±9.26)%:(43.08±5.06)%,P=0.008],用药后8天血小板聚集率值进一步下降,用药后14天,血小板聚集率值趋于稳定,达到并维持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术中和术后24小时均未发生冠状动脉事件,14天时血管取材病理切片未见支架内血栓形成。结论在冠状动脉再狭窄家猪模型中,低剂量氯吡格雷可以达到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效果,同时低剂量氯吡格雷联合常规剂量的阿司匹林可以保证冠状动脉再狭窄家猪模型的安全性,并降低实验费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小板Toll样受体4(TLR4)表达变化与血小板活化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ICU 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72例脓毒症患者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期门诊健康体检对象50例为健康组,比较病例组患者入院时与入院后不同时间点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表面TLR4、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阳性表达率的差异。根据预后情况将病例组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并比较两组患者相关指标差异。结果病例组患者入院时、入院后3天和7天血小板计数(PC)均显著低于健康组(P<0.05)。病例组患者入院时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TLR4、PAC-1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入院后3天PDW、TLR4、PAC-1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入院后7天TLR4、PAC-1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病例组患者自治疗至出院,死亡27例(37.5%)。存活组患者入院时、治疗7天后TLR4、PAC-1阳性表达率、降钙素原(PCT)水平、急性生理功能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感染相关器官功能衰竭评分系统(SOFA)评分均显著低于死亡组(P<0.05)。TLR4预测脓毒症患者不良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816,PAC-1的AUC=0.782,PCT的AUC=0.844,预测能力依次为PCT>TLR4>PAC-1。结论脓毒症患者TLR4表达上调伴随血小板活化,TLR4阳性表达率升高可作为脓毒症患者预后评估的一项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5.
丹参为活血化瘀类中药,用药历史悠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丹参的主要化学成分有二萜醌类、酚酸类和其他类化合物等,药理作用主要有抗炎、保护心血管、抗胃溃疡、抗肿瘤、保护肝脏、抗肺纤维化等作用,临床多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本文综述了中药丹参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以期对合理利用丹参的药用资源提供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测定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本院行PCI术的1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监测组和对照组,各80例。其中监测组患者在术后3天和术后1周连续2次测定血小板活化功能,并相应地调整抗血小板药物的治疗方案。结果监测组患者的严重出血(颅内出血)和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结论 PCI术后连续监测血小板活化功能,并相应地调整抗血小板用药能够显著降低严重出血的风险,降低急性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概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的相关因素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抽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96例, 根据入院48 h内血小板减少事件发生情况分为血小板减少组(47例)和血小板未减少组(249例)。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的影响因素。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血小板减少组心肌肌钙蛋白含量、合并慢性肾脏病者比例、围术期使用氯吡格雷者比例高于血小板未减少组, 肌红蛋白含量少于血小板未减少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心肌肌钙蛋白含量(OR=4.33, 95%CI 1.945~9.628)、肌红蛋白含量(OR=2.90, 95%CI 1.457~5.766)、慢性肾脏病(OR=6.51, 95%CI 2.043~20.725)、围术期使用氯吡格雷(OR=5.51, 95%CI 1.774~17.097)是AMI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患者住院期间, 血小板减少组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血小板未减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对规律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的冠心病患者进行药物效果及敏感性的分析研究。方法入选2015年2月-2016年12月于我院心内科住院的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后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冠心病患者12例,对所有规律服药的患者或未服药给予负荷剂量进行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测,通过血栓弹力图仪测得两组患者的血小板MA值,通过不同的诱导途径计算得出血小板抑制率,以服用阿司匹林的AA途径血小板抑制率大于50%和氯吡格雷ADP途径血小板抑制率大于60%对于药物敏感作为衡量标准,对比两组的影响因素,12例患者中,有5例(41.7%)存在抗血小板药物低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的例数及比例为7(58.3%)、5(41.7%);两组患者在用药方面对于ACEI/ARBS、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他丁类药物等药物作用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对于应用质子泵抑制剂上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患者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后仍发生心肌缺血缺血事件,影响抗血小板药物敏感性的药物因素是质子泵抑制剂,而其他ACEI/ARBS、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他丁类药物等药物对药物的敏感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并比较不同镇痛方式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将2020年2月—2022年3月邵武市立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A组40例和B组40例。A组术后进行静脉自控镇痛,B组术后进行硬膜外自控镇痛。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低切黏度及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及血细胞比容)及血小板活化指标(CD41、CD61及CD63)。结果:两组术前VAS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小板活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12 h、24 h、48 h的VAS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小板活化指标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自控镇痛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疼痛的控制效果优于静脉自控镇痛,且可更为有效地控制血液流变学及血小板活化状态,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血栓防控中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chemotherapy-induced thrombocytopenia,CIT)为化疗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肿瘤类型、治疗方案和化疗周期等有关。CIT可能导致化疗药物剂量强度降低或化疗时间延迟,甚至需要输注血小板,增加了治疗费用、降低了化疗效果和生存质量,影响预后。CIT的治疗主要包括输注血小板和给予促血小板生长因子。对高危患者进行一、二级预防有助于降低CIT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基于近期文献和临床研究,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化疗专业委员会和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制定了《中国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专家诊疗共识(2019版)》,旨在为中国肿瘤学医师提供更合理的诊疗方案以帮助CIT患者改善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