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引言一些典型的事实结果常常引起人们进行反事实思维,例如,当学生考试失败了会自动产生“如果我学习再用功一些,那么我就会通过这次考试了”、“如果我考试的时候注意运用考试策略,我的成绩可能就会好多了”、“如果我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完美主义、结果效价对大学生反事实思维的影响。方法:用近乎完美量表修订版的中文修订版和反事实思维问卷,对南京市两所高校共529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1全体被试在完美主义量表中的高标准维度、差异维度的中位数分别为30和45,4类完美主义人群的比例为:积极追求卓越者21.4%、临床完美主义者32.9%、自我满足者25.1%和自我挫败者20.6%;2完美主义类型在大学生自我导向(F=4.81,P0.01)和他人导向(F=4.19,P0.01)反事实思维上的主效应显著;结果效价在大学生自我导向(t=-5.12,P0.001)和他人导向(t=4.19,P0.001)反事实思维上的主效应显著;完美主义类型和结果效价在他人导向反事实思维上的交互效应显著(F=2.47,P0.05)。结论:完美主义类型和结果效价会对大学生的自我导向和他人导向的反事实思维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抑郁症状大学生对正、负性生活事件产生的反事实思维的数量和合理性.方法:采用自我报告法,诱导被试就所回忆的正、负性生活事件进行反事实思维,对其数量和合理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对正、负性事件产生的反事实思维数量,轻中度抑郁症状组均明显多于正常组和重度抑郁症状组(P<0.05).对负性事件产生的反事实思维数量,重度抑郁症状组明显少于正常组(P=0.020).②随着抑郁程度的加重,合理性反事实思维指数明显降低(P=0.000).③与正性事件相比,对负性事件产生的反事实思维数量,正常组和轻中度抑郁症状组均更多(t值分别为2.50、3.23,P值分别为0.013、0.002),而重度抑郁症状组无明显差异(t=0.059,P=0.95).对负性事件的合理性反事实思维指数,轻中度和重度抑郁症状组均较低(t值分别为3.09、2.68,对应P值为0.003、0.015),而正常组无明显差异(t=0.85,P=0.40).结论:产生的反事实思维数量,轻中度抑郁症状组最多,重度抑郁症状组最少;随着抑郁程度的增加,合理性逐渐下降.事件的性质对反事实思维的数量和合理性存在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4.
考察大学生自尊对状态愤怒、特质愤怒和愤怒表达的影响。结果:①大学生的自尊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自尊要高于男生;大学生愤怒也存在性别差异,男生的状态愤怒、内部表达愤怒和外部表达愤怒高于女生。②大学生自尊存在生源地的差异,城市大学生的自尊要高于农村大学生;大学生愤怒也存在生源地的差异,来自城市大学生控制内部表达愤怒和控制外部表达愤怒要高于农村大学生。③大学生是否为独生子女间的自尊存在差异,独生子女的自尊要高于非独生子女。④大学生自尊和愤怒显著相关,大学生自尊能够负向预测状态愤怒、特质愤怒、内部表达愤怒和外部表达愤怒,能够正向预测控制内部表达愤怒和控制外部表达愤怒。结论:大学生的自尊对愤怒及其愤怒表达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何浩  罗小漫 《校园心理》2015,(3):155-157
采用特质愤怒量表、自尊量表与宽恕量表对460名高等职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高等职业生特质愤怒处于中等水平,自尊与宽恕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特质愤怒与自尊、自我宽恕以及宽恕他人均呈负相关,而自尊与自我宽恕、宽恕他人呈正相关;自尊对特质愤怒与宽恕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不同,对宽恕他人的调节作用显著,而对自我宽恕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前事实思维是心理模拟的一种形式,经常把前事实思维看过是从反事实思维分离出来的概念,前事实思维对意图有反馈的作用。目前对前事实思维并没有一个完全一致的定义,在本文中,将前事实思维定义为一种可能发生在未来的关于行动-结果的条件命题,如果我才去行动X,那么会导致结果 Y。前事实思维是一种包含因果信念的思维,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可能性很高。本文从前事实思维的定义、心理发展轨迹、神经机制以及前事实思维是如何影响行为决策这几方面,对国内外的文献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学生无聊倾向、特质愤怒、冲动性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以648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特质愤怒量表、Barrat冲动性量表、Buss和Perry攻击问卷进行测试。结果:1相关分析显示,无聊倾向、特质愤怒、冲动性、攻击行为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2多重中介效应检验表明,无聊倾向、特质愤怒和冲动性对攻击行为的直接效应显著;无聊倾向既通过特质愤怒和冲动性分别间接预测个体的攻击行为,还通过特质愤怒——冲动性中介链对攻击行为产生间接效应。结论:特质愤怒和冲动性在无聊倾向预测大学生攻击行为中起到多重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3-5岁儿童反事实思维的发展状况.方法:采用2个前提反事实任务,对96名儿童进行测试.结果:3岁儿童的表现显著差于4岁和5岁儿童,4岁儿童显著差于5岁儿童;上行反事实显著多于下行;加法反事实显著多于减法和替代.结论:3-5岁儿童能产生各种方向和结构的反事实论断,年龄是影响儿童反事实思维发展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社会排斥与反应性攻击的关系及其内在机制——敌意归因偏向和特质愤怒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使用大学生社会排斥问卷、社会信息加工-归因偏差问卷、状态-特质愤怒量表、反应性-主动性攻击问卷对605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1)社会排斥与反应性攻击呈显著正相关。(2)敌意归因偏向和特质愤怒在社会排斥对反应性攻击影响中的中介作用显著,该中介作用包含三条中介路径——敌意归因偏向和特质愤怒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敌意归因偏向和特质愤怒的链式中介作用。结论:社会排斥不仅能直接影响反应性攻击,还能通过敌意归因偏向和特质愤怒间接影响反应性攻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特质愤怒量表(TAS)在大学生中的适用性及信度和效度检验。方法:以方便抽样抽取653名大学生完成TAS量表的初测,再以整群抽样的方法,在重庆、四川等七省市各抽取1所高校,以年级分层抽取1866名大学生完成TAS量表的正式施测,同时完成攻击问卷,症状自评量表中的敌意分量表,激惹、抑郁和焦虑自评量表中的外向型激惹分量表,以检验校标效度。对185名大学生4周后重测TAS量表,以检验重测信度。数据资料采用相关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进行处理。结果:TAS量表中文版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0,重测信度为0.83,各条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30(0.43~0.72),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出2个因子(特征值分别为3.72、1.42),验证性因素分析揭示了二维的量表结构(χ2/df=7.02,RMSEA=0.06,RMR=0.02,NFI=0.97,CFI=0.97,IFI=0.97,GFI=0.98,AGFI=0.97,RFI=0.95),并有良好的效标关联效度,与各效标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9、0.56、0.60、0.42。结论:特质愤怒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大学生特质愤怒水平评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特质愤怒个体对负性情绪刺激注意偏向的潜在机制。方法:采用同中选异实验范式,以高、低特质愤怒大学生各24名为被试,对比分析高、低特质愤怒被试在中性干扰刺激中搜索情绪靶刺激(注意敏感)及在情绪干扰刺激中搜索中性靶刺激(注意锁定)反应时的差异。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注意敏感实验中,以11、19张中性面孔为干扰刺激时,皆存在靶刺激主效应及靶刺激与组别交互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高特质愤怒被试对愤怒面孔为靶刺激的反应时皆显著短于以快乐面孔为靶刺激的反应时。注意锁定实验中,以11、19张情绪面孔为干扰刺激时,皆存在干扰刺激主效应及干扰刺激与组别的交互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11张情绪面孔为干扰刺激时,高特质愤怒被试以愤怒面孔为干扰刺激的反应时显著长于以快乐面孔为干扰刺激的反应时,以19张情绪面孔为干扰刺激时,两组被试以愤怒面孔为干扰刺激的反应时皆显著长于以快乐面孔为干扰刺激的反应时。结论:高特质愤怒者对威胁性刺激的警觉——锁定是其对威胁性刺激产生注意偏向的潜在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驾驶员人格对驾驶愤怒的影响。方法:采用驾驶愤怒问卷(DAQ)和大五人格问卷(BFI)对406名驾驶员进行测试。结果:男女驾驶员在驾驶攻击,发泄报复,不文明驾驶和轻度厌恶上得分差异显著(F=9.471,-10.228,5.435,-7.308;P0.05)。回归分析发现,在愤怒认知上,大五人格的外倾性和神经质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0.153,0.133;P0.05)。在愤怒行为上,大五人格的宜人性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0.185,P0.05),外倾性和神经质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0.134,0.167;P0.05)。结论:驾驶员人格对驾驶愤怒认知和驾驶愤怒行为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特质反刍思维与状态反刍思维对大学生行为抑制的影响。方法:采用特质反刍思维量表筛选出高、低特质反刍思维组大学生各42例,通过"沉思分心"任务诱导被试进入反刍状态与注意分散条件,记录被试在改进的情绪信号停止任务中"停止"反应类型上的抑制时间及虚报率。结果:在"停止"反应类型中,高特质反刍思维组被试在状态反刍思维条件下对负性面孔的抑制时间比对正性面孔的抑制时间更长[(286±16) ms vs.(266±14) ms,P<0.001],虚报率更高[(0.7±0.1) vs.(0.5±0.1),P<0.001],而在注意分散条件下对两类面孔的抑制时间和虚报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特质反刍思维组被试在两种实验条件下对正性和负性面孔的抑制时间和虚报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特质反刍思维个体在状态反刍条件下表现出对负性面孔的行为抑制缺陷,这种行为抑制缺陷是由高特质反刍与状态反刍共同导致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特质愤怒个体对负性情绪刺激注意偏向的潜在机制。方法:采用同中选异实验范式,以高、低特质愤怒大学生各24名为被试,对比分析高、低特质愤怒被试在中性干扰刺激中搜索情绪靶刺激(注意敏感)及在情绪干扰刺激中搜索中性靶刺激(注意锁定)反应时的差异。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注意敏感实验中,以11、19张中性面孔为干扰刺激时,皆存在靶刺激主效应及靶刺激与组别交互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高特质愤怒被试对愤怒面孔为靶刺激的反应时皆显著短于以快乐面孔为靶刺激的反应时。注意锁定实验中,以11、19张情绪面孔为干扰刺激时,皆存在干扰刺激主效应及干扰刺激与组别的交互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11张情绪面孔为干扰刺激时,高特质愤怒被试以愤怒面孔为干扰刺激的反应时显著长于以快乐面孔为干扰刺激的反应时,以19张情绪面孔为干扰刺激时,两组被试以愤怒面孔为干扰刺激的反应时皆显著长于以快乐面孔为干扰刺激的反应时。结论:高特质愤怒者对威胁性刺激的警觉——锁定是其对威胁性刺激产生注意偏向的潜在原因。  相似文献   

15.
康园园 《校园心理》2017,(5):339-341
该研究采用结果反事实推理任务,选取85名3~5岁幼儿为被试,考察了其反事实推理能力的发展。结果表明:(1)3岁儿童的表现显著低于4、5岁儿童,4、5岁儿童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领域知识的主效应显著,儿童在物理和心理领域下的表现好于生物领域;(3)幼儿做出的加法式和减法式的结果反事实推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选择问题下的表现显著好于解释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依据中医“怒伤肝”的理论,探讨人在愤怒状态时时机体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和内分泌的影响,如何导致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失调,使肝脏缺血、缺氧、肝糖原耗竭、钠水潴留、免疫机能下降,及肝细胞自溶、坏死,造成肝脏受损,从而研究愤怒情绪对人体的伤害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模拟式启发"训练对执行维和任务军人思维形式和情绪状态的影响,探索心理训练的有效方法。方法随机抽选维和任务部队军人实验组(A)、对照组(B)各98名,维和任务前后进行反事实思维、症状自评量表(SCL-90)心理测评,对A组进行"模拟式启发"训练。进行任务前后、组间及与常模比较。结果 A、B两组间任务前反事实论断表现无差异,任务后除无关论断外其他论断表现均有差异。A、B组任务前后上行与下行反事实论断表现有显著差异。SCL-90任务前A、B组间各因子分无差异,任务后A组焦虑、敌对明显低于军人常模(P<0.01),B组焦虑、敌对及抑郁各因子分高于任务前(P<0.05),抑郁及焦虑高于军人常模(P<0.01)。结论 "模拟式启发"训练能够在消极结果的事件中产生下行反事实思维改善情绪表现,可以提高心理调试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影响分娩前NST的性格因素。方法 采用围产期孕妇一般情况调查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63名孕妇进行调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公婆关系恶劣程度与收缩压、舒张压呈正相关,内、外向分与NST加速反应呈正相关。结论 性格因素可能影响NST。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的宽恕水平对愤怒表达及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宽恕水平对愤怒表达及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使用人际侵犯动机问卷(TR IM-18)、状态特质愤怒表达问卷-2(STAX I-2)及一般健康问卷(GHQ-28)对随机抽取的24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运用独立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女生的人际侵犯动机及宽恕水平无显著差异;低宽恕组的状态怒、特质怒、内向怒和外向怒都高于高宽恕组的(P<0.05),而在愤怒控制方面却低于高宽恕组(t=-3.676,P<0.05);低宽恕组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高宽恕组的(t=4.065,P<0.05)。结论宽恕确实影响愤怒表达和心理健康,可以通过宽恕干预,改善愤怒表达,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0.
咨询师的个人特质对心理咨询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促进和推动我国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事业的健康发展,我刊于2001年开始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推出了与心理治疗及心理咨询相关问题的讨论专栏,专栏的目的在于讨论和澄清有关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工作中的一些基本问题,重点问题和疑难问题,以达到“百家争鸣”和普及与提高之目的。今年本专栏将继续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希望国内外同行继续支持和关注本专栏的讨论,踊跃来稿,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也希望大家将自己认为重要的、值得讨论的问题告诉我们。我们将分期、分批整理和筛选大家的意见予以刊登,或在必要时分别邀请不同心理治疗学派的专家、学者发表意见。来信请寄本刊(100083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51号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中国心理卫生杂志)。请在来稿中写明作者的工作单位、职业,以及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和电子邮箱地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