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复合径路治疗性鼻窦真菌病疗效。方法对36例性鼻窦真菌病行鼻内镜下复合径路手术,术后随访1~4年,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全组36例均治愈,未见复发。结论鼻内镜下复合径路治疗性鼻窦真菌病有明显的优越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随着免疫功能受损宿主的增加、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及其在侵袭性诊疗技术的广泛使用,肺真菌病日渐增多,引起广泛关注.然而在临床上对肺真菌病的认识仍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对肺真菌病的警惕性不高、认识不足,常出现漏诊误诊,错失治疗机会;另一方面,由于肺真菌病的病原体绝大多数都是条件致病菌,痰标本分离出的真菌并不足于诊断,所以临床上又常出现过诊过治现象.在各类肺真菌病中,侵袭性肺真菌病病情最严重,病死率最高.因此,有必要规范侵袭性肺真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3.
鼻腔鼻窦真菌感染的基础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近20多年来,尤其是抗生素与皮质类固醇激素广泛应用后真菌感染所造成的真蓖病的发病率大为升高,这需要广大医务工作者给予重视,要认识到真菌病,尤其是深部真菌病的防治不可忽视.为此我们对60例鼻腔鼻窦真菌病的基础综合诊断方法的诊断意义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4.
接合菌病(zygomycosis)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真菌病,最常侵犯的部位为鼻窦,可伴有或不伴有肺及其他组织器官的累及.接合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属于条件致病菌,一般仅在免疫抑制宿主中导致严重的侵袭性感染,临床上即使给予强有力的抗真菌治疗和外科手术,其死亡率仍非常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系统侵袭性真菌病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1年1月至2008年6月华山医院感染科收治的21例多系统侵袭性真菌病,分析多系统侵袭性真菌病的病原菌、感染部位、患者的基础疾病、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等.结果 21例患者中17例有基础性疾病,11例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主要病原菌为新生隐球菌、曲霉菌、念珠菌等.累及部位包括:肺、脑16例(其中2例又同时累及皮肤,1例又同时累及淋巴结),肺、腰椎2例,心脏瓣膜2例,肝、脾及骨髓1例.治疗痊愈8例、显效6例、死亡7例.结论 21例多系统侵袭性真菌病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者,致病菌以新生隐球菌多见,肺、脑为常见累及部位.预后与早期诊断及积极治疗相关.  相似文献   

6.
随着广谱抗生素、肿瘤化疗药、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大量应用,侵袭性肺真菌病的发生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其中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是最常见的肺真菌病之一.该病病情严重,病死率高.因此,对侵袭性肺曲菌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有效治疗是提高免疫受损患者治疗成功的关键.我们应用伊曲康唑静脉滴注、口服序贯治疗慢性侵袭性肺曲霉菌病1例,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侵袭性真菌病诊治指南的解读与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人们对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IFD)认识的提高和新的诊断技术的发展,近年来:IFD的发病率明显上升.IFD已成为导致器官移植受者、恶性血液病和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受损者以及其他危重病患者的死亡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侵袭性真菌病是HIV/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近2年来国内外多部关于HIV/AIDS感染者侵袭性真菌病诊断与治疗的指南与共识相继发布, 真菌病原学诊断、抗原抗体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均取得了新的进展。治疗方面, 国内外对于念珠菌病、隐球菌病、肺孢子菌肺炎等HIV/AIDS患者不同类型侵袭性真菌病的治疗方案求同存异, 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及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的优化也进一步推动了侵袭性真菌病诊疗的进步。本研究针对HIV/AIDS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相关的诊断及治疗进展予以综述, 以期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及其高危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真菌在正常人的皮肤、口腔、肠道、阴道等均可分离到,多为念珠菌,属正常菌群或条件致病菌.真菌病可根据真菌侵犯部位的不同而分为浅部真菌病和侵袭性真菌病.浅部真菌病系指表皮、毛发和甲板的真菌感染,又称癣.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伏立康唑治疗白血病合并肺部侵袭性真菌病的疗效。方法以伏立康唑治疗8例诊断为肺部侵袭性真菌病的白血病患者,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8例患者中,显效6例,总有效率75.0%,治疗有效中有4例治愈;进步1例;无效1例。用药期间2例出现皮疹,对症处理后均缓解。结论伏立康唑是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高效及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11.
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IFD)系指真菌侵入人体,在组织、器官或血液中生长、繁殖,并导致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的疾病.中国侵袭性真菌感染工作组经反复讨论,并参照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侵袭性真菌感染协作组(EORTC/IFICG)和美国真菌病研究组(MSG)标准[1]、美国抗感染学会(IDSA)指南[2-3]及欧洲白血病抗感染委员会指南[4-5],对我国原有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6]进行了再次修订.  相似文献   

12.
侵袭性肺真菌病诊治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侵袭性肺真菌病(invasive pulmonary fungal diseases,IPFD)已经逐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所认识,尤其是国内外各种有关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治指南不断问世,如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侵袭性真菌感染协作组(EORTC/IFICG)和美国真菌病研究组(MSG)制定的共识[1],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制定的曲霉病和念珠菌病临床实践指南[2-3],我国血液、呼吸和ICU等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有关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诊治原则以及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肺真菌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4]等,极大地提高了临床医生对侵袭性真菌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但同时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也发现,即使按照共识或指南的要求去做,依然还有许多问题不能解决,如早期诊断的可靠性、生物标志物的临床诊断价值、经验性治疗的时机和疗程等.随着近年来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增多,这些问题逐渐有了新的解释和认识,现结合自己的临床诊治体会谈点浅知拙见,供大家参考指正.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及侵入性诊疗技术等的广泛应用,侵袭性真菌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1];而老年患者基础疾病多,整体状况差。  相似文献   

14.
侵袭性真菌病实验室诊断方法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引起临床多学科关注,早期确切诊断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其方法主要包括真菌直接镜检、真菌培养和鉴定、真菌血清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测和组织病理学检查。为了促进临床医师深入了解并合理应用这些方法,提高侵袭性真菌病诊断水平,我们邀请多学科专家共同编写了此共识。本共识对侵袭性真菌病诊断方法的应用人群、送检要求、结果解读及临床意义进行了介绍并提出建议,强调对于侵袭性真菌病高危患者,应综合应用多种诊断方法、正确取材送检、提高结果解读能力、了解不同方法的临床意义,以便合理应用,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相似文献   

15.
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引起临床多学科关注,早期确切诊断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其方法主要包括真菌直接镜检、真菌培养和鉴定、真菌血清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测和组织病理学检查。为了促进临床医师深入了解并合理应用这些方法,提高侵袭性真菌病诊断水平,我们邀请多学科专家共同编写了此共识。本共识对侵袭性真菌病诊断方法的应用人群、送检要求、结果解读及临床意义进行了介绍并提出建议,强调对于侵袭性真菌病高危患者,应综合应用多种诊断方法、正确取材送检、提高结果解读能力、了解不同方法的临床意义,以便合理应用,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相似文献   

16.
Yu KJ  Liu DW 《中华内科杂志》2007,46(11):891-892
随着医学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对重症疾病诊治水平的提高及临床治疗手段的增多,重症患者的病死率下降,生存期明显延长。同时,组织或器官移植、导管相关技术的广泛开展,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的广泛应用,使免疫功能受损患者的比例不断增加,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或侵袭性真菌病的发病率、病死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是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主要的感染并发症及致死原因之一.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均显示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而且IFI的临床确诊困难,延迟治疗又会导致死亡率升高.临床研究显示念珠菌和曲霉菌感染死亡率近40% ~ 50%,严重影响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的长期生存[1-4].中国侵袭性真菌感染工作组参照欧美标准制定了我国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下称指南),并先后进行了二次修订,提高了国内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水平[5].在既往指南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国内血液病/恶性肿瘤真菌感染流行病学和临床治疗的最新进展和国外指南,经过反复讨论,工作组制定了中国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笔者就新版指南的主要特点,特别是重要的概念更新,做进一步的分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阳  李青  高阳 《临床肺科杂志》2008,13(7):876-878
随着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导管介入的广泛应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日益引起人们关注.由于糖尿病有真菌易感因素,故易继发侵袭性真菌感染.本文就糖尿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原体、特点、危险因素及其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米卡芬净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查注射用米卡芬净钠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的疗效。方法2007年2月至10月对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省血液病研究所12例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患者,应用注射用米卡芬净钠,剂量100mg/d,分析其疗效、起效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临床总有效率为66.7%,临床诊断病例与拟诊病例有效率分别为57.14%(4/7)和80%(4/5);临床诊断病例与拟诊病例有效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注射用米卡芬净钠起效时间1~5d。结论注射用米卡芬净钠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对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患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的广泛应用和手术导管、插管的应用、器官移植的日益增多以及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的流行,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明显增多.本文就侵袭性真菌病的现状、诊断标准、治疗和真菌的致病机制、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