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LGLL)的临床特征及诊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LGL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者均以淋巴细胞增多起病,病情进展缓慢,其中2例为T-LGLL,免疫表型特征为CD3+ CD4-CD8+ CD56-CD57+,1例为NK-LGLL,免疫表型特征为CD3-CD4-CD8-CD56+ CD57-.2例患者暂时不需要临床干预,1例患者因粒细胞缺乏及反复感染给予环孢素治疗.结论 LGLL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其临床特征及预后各不相同.流式细胞术免疫表型分析及TCRVβ基因谱型分析、TCR基因重排等检测有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对儿童成熟NK细胞白血病伴肝肺综合征的认识。方法对1例成熟NK细胞白血病伴肝肺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为男性,11岁,因肝脾大2年余,发热10 d入院。主要表现为口唇轻度紫绀,肝脾大,肝功能异常,外周血大颗粒淋巴细胞增多;免疫表型为CD2+、cCD3-、CD7+dim、CD16+、CD56+、CD94+;TCR重排阴性;平卧位血氧饱和度74%~76%,立位时血氧饱和度62%~63%。经氟达拉滨、异环磷酰胺及吸氧等综合治疗,病情暂时缓解。结论儿童EB病毒阳性的成熟NK细胞白血病与肝肺综合征密切相关。成熟NK细胞白血病患儿伴缺氧时,应想到肝肺综合征。成熟NK细胞白血病伴肝肺综合征治疗困难,预后差。  相似文献   

3.
采用系列单克隆抗体(McAbs)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研究35例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与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和T细胞受体(TCR)γ、δ基因重排。结果表明,20例表达不同分化阶段B细胞表面标记,其中18例发生IgH基因重排,8例TCRγ基因重排.2例TCR_δ基因缺失。8例表达不同分化阶段T细胞表面标记,均检测到TCRγ和、或TCR_δ基因重排,无IgH基因重排。3例同时表达T、B细胞表面抗原者均发生IgH和TCRγ基因双重重排。4例缺乏表面抗原表达者中3例发生TCRδ或TCRγ基因重排。2例完全缓解病例经PCR扩增证明存在残留白血病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 提高对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ANKL)的认识.方法 报道1例ANKL患者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ANKL病情呈高度侵袭性,生存期短,以发热、淋巴结肿大、脾脏大、黄疸、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外周血及骨髓中发现大颗粒淋巴细胞增多,免疫表型特征为CD2^+、CD7^+、CD56^+、CD38^+、HLA-DR^+,TCR重排阴性.患者短期内出现多脏器衰竭,预后差.结论 ANKL是一种较罕见的白血病,易误诊,应及时进行免疫学表型、基因重排、病理组织学及细胞遗传学检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5.
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加强对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ANKL)的认识。方法:报告我们新近诊断的1例ANKL患者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ANKL高发于亚洲人群,其发病与EB病毒感染高度相关;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表型特征为CD2^ 。sCD3^-,CD3^ ,CD56^ ,TCR重排阴性:临床病程进展快速,预后差;主要应与结外NK/T淋巴瘸和惰性NK细胞淋巴细胞增生性疾患相鉴别。结论:ANKL是一种少见的白血病。遇有疑似病例应及时做免疫学表型、基因重排和病理组织学检测,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T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T-cell large granular lymphocytic leukemia,T-LGLL)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生存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9年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21例T-LGLL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预后情况。  结果  T-LGLL患者多为中老年男性,主要临床表现为乏力(61.9%)、感染(28.6%)、脾肿大(61.9%),6例患者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T-LGLL患者血常规通常表现为白细胞减少(42.9%)和(或)贫血(71.4%),骨髓涂片可见大颗粒淋巴细胞增多,骨髓活检可见粒红系增生受抑,典型的T-LGLL免疫表型为CD3+ CD4- CD8+ CD57+ CD16+,88.9%患者TCR基因重排阳性。T-LGLL通常疾病进展缓慢,免疫抑制治疗总有效率为60%,血液学完全缓解率为20%,部分缓解率为40%。  结论  T-LGLL为一种以血细胞减少、骨髓及外周血中大颗粒淋巴细胞克隆性增多为特征的疾病,常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疾病进展较慢,一线免疫抑制治疗效果尚可。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T淋巴细胞异常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克隆造血中的作用。方法 对76例MDS患者的染色体核型、T淋巴细胞亚群及激活状态进行分析。结果 正常核型36例,异常核型40例,异常发生率52.6 %。40例异常核型中,三体8(+8)24例,占异常核型的60.0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MDS患者CD+3 CD-19、CD+3 CD-4 CD+8以及CD+3 HLA-DR+细胞百分率显著升高,CD-3(CD16 CD56)+细胞的百分率明显降低。将MDS患者进行核型分组,异常核型组CD+3(CD16 CD56)+细胞的百分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将+8核型从MDS异常核型中独立出来进行分析,CD+3 CD+4 CD-8细胞的百分率明显低于正常核型以及其他异常组,CD4/CD8的比值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结论 MDS存在T淋巴细胞异常,异常核型MDS可能恶性克隆增殖更为优势,预后更差。+8 核型MDS存在更为严重的免疫监视功能下降,导致恶性克隆过度增殖与残存造血过度受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鼻NK/T细胞淋巴瘤(NK/TCL)的免疫表型、EBV感染及TCRγ基因重排,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诊断鼻NK/TCL48例患者石蜡包埋标本,用免疫组化SP法标记LCA、CD79α、CD20、CD56、CD3、CD45RO及EBV抗体研究其免疫表型;EBER探针原位杂交方法检测EBV编码的小分子RNA(EBER);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方法检测TCRγ基因重排。结果 48例鼻NK/TCL均表达LCA,CD3、CD45RO、CD56和EBV阳性率分别为44%、52%、73%和19%,CD79α和CD20均阴性;EBER阳性率为81%;TCRγ基因重排阳性率为19%。结论 鼻NK/TCL免疫表型不一致,并非所有病例CD56阳性,石蜡切片中CD3阳性定位于细胞质;EBER在肿瘤细胞中高表达,提示它们可能为NK细胞来源;部分TCRγ基因重排阳性病例应为鼻NK样T细胞淋巴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探讨流式细胞术(FCM)对其诊断的价值。方法 分析1例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患者持续高热、肝脾进行性增大、血三系细胞减少,骨髓中可见不典型细胞,FCM检查示骨髓中NK细胞约占淋巴细胞的83.3 %,免疫表型为CD34-、CD2+、CD7+、CD3-、CyCD3+、CD5-、CD16+、CD56+、CD30-、CD4-、CD8-、CD117-、CD11c-、CD19-、CD45++、SSC+~++,TCR、IgH基因重排阴性,染色体正常,诊断为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结论 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是一种少见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疾病进展迅速,早期容易误诊,FCM免疫分型结合骨髓细胞学涂片具有简便、快捷、可行、创伤性小的优势,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作为首选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提高对NK/T淋巴瘤的认识。方法 报道1例原发于肠道的NK/T淋巴瘤的诊断、治疗经过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结果 患者经3次肠镜及免疫组织化学确诊,肿瘤细胞免疫表型为CD+56、CD+45RO、CD+3ε,CD-20、CD-5、CD-79α,经EPOCH及Hyper-CVAD化疗无缓解,诊断3个月后死亡。结论 NK/T细胞淋巴瘤恶性程度高,进展快,易误诊,预后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对侵袭性自然杀伤细胞白血病(ANKL)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 ANK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ANKL 呈高度侵袭性,疾病异质性强,多以不明原因高热、肝脾淋巴结肿大、黄疸、肝损害、血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外周血及骨髓中可见大颗粒淋巴细胞浸润,免疫表型 CD2+、CD7+、CD56+,TCR 重排阴性,病程进展快,多数患者短期内死于多脏器衰竭。例1患者经培门冬酶、吉西他滨为主的化疗后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获长期生存。结论 ANKL 是一种少见类型的白血病,预后差,以培门冬酶、吉西他滨为主的化疗方案以及 allo-HSCT 有望改善 ANKL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以会阴部包块为主要表现的自然杀伤细胞白血病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提高对侵袭性自然杀伤(NK)细胞白血病(ANKL)的认识。方法 报道以会阴部包块为主要表现的NK细胞白血病1例。结果 ANKL高发于亚洲人群,其发病与EB病毒感染有关;临床病程进展迅速,侵袭性强,预后差;白血病细胞形态特征似原、幼淋巴细胞,过氧化物酶染色阴性,免疫表型有CD56的高表达,髓系及T、B淋巴细胞分化抗原表达均为阴性。结论 ANKL为少见白血病,临床表现和细胞形态可疑者应及时行免疫表型、基因重排和病理组织学检测,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克隆性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和T细胞受体γ(TCRγ) 排在淋巴细胞来源的肿瘤的检测意义。方法 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15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25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0例多发性骨髓瘤(MM)、4例慢性B细胞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B-CLL)和20例正常人骨髓、周围血和(或)淋巴结中单个核细胞(MNCs)IgH、TCRγ基因重排。结果 IgH和(或)TCRγ基因重排在淋巴细胞来源的恶性肿瘤检出阳性率为92.6%(50/54),在NHL为84.0%(21/25),在ALL为100%(15/15)。IgH重排在T-NHL和B-NHL中阳性率分别为20.2%(2/10)和86.7%(13/15),TCRγ是排在T-NHL和B-NHL中分别为80.0%(8/10)和53.3%(8/15)。22例NHL患者骨髓形态学检查阳性率50.0%(11/22),基因检测阳性率81.8%(18/22),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10例MM和4例B-CLL均检出IgH重排。20例正常人未检测出克隆性IgH、TCRγ基因重排。结论 IhG、TCRγ基因重排检测可用于NHL、ALL、MM和CLL等淋巴细胞来源的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并判断NHL的早期骨髓浸润和临床预后。TCRγ、IgH基因重排在T、B淋巴细胞来源的肿瘤之间有交叉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1例髓系/NK前体细胞急性白血病(M/NKPAL)的诊断过程,提高对M/NKPAL的认识。方法 对1例M/NKPAL采用细胞涂片染色、细胞化学染色方法和流式细胞术进行细胞形态学和免疫表型分析,并应用细胞遗传学和PCR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及T细胞受体、白血病融合基因的检测,同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骨髓原始细胞为90.4%,绝大部分白血病细胞形态学类似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2型,过氧化物酶染色阴性,偶见Auer小体。免疫表型为CD34、HLA-DR、CD33、CD7、CD56、CD38阳性和cyCD3弱表达,而cyMPO、CD3、CD4等阴性。存在染色体核型异常,未检测到克隆性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和白血病相关的融合基因。结论M/NKPAL临床少见,诊断复杂,仅依据形态学难以诊断,应注意与伴有髓系抗原表达的T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T/髓系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和母细胞性NK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1例确诊的γ/δT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提高大家对该病的认识。方法系统整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骨髓行常规的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染色体核型分析、流式细胞分析、RT-PCR检测免疫球蛋白重链和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结果临床上以肝脾显著的肿大最具特征;骨髓检查白血病细胞POX染色阴性;流式细胞分析CD33,CD7,CD3,CD56,CD16阳性;染色体核型分析见7号长臂等臂染色体且伴有8号染色体3体。结论患者经各项检查确诊为γ/δT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按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取得完全缓解,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T-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T-LGLL)伴纯红细胞再生障碍(PRCA)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方法:报告2例T-LGLL合并PRCA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为老年女性,临床进展缓慢,主要表现为贫血,无淋巴结和肝脾肿大,无反复感染和类风湿性关节炎表现,血涂片以大颗粒淋巴细胞为主,免疫分型符合T-LGLL,TCRγ基因重排阳性,骨髓红系细胞明显减少。结论:T-LGLL为少见疾病,亚洲患者临床特征与西方患者有明显差异,尤其是合并PRCA的发生率高,对免疫抑制剂治疗反应良好。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提高对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ANKL)的认识。方法 报道1例ANKL患者临床诊疗经过,复习国内外文献,介绍ANKL目前相关研究进展。结果 该例为中年女性患者,以头痛、皮下出血为首发症状,伴反复低热、脾大,骨髓中异常细胞增多。细胞免疫表型CD+56、 CD+2、CD+7、CD+38、HLA-DR(+)、TCRα/β(-)、CD-3、CD-4、CD-5、CD-8。确诊为ANKL,予VMLP及VTLP等方案多疗程化疗,并行阿糖胞苷鞘内注射,达到部分缓解。结论 ANKL临床罕见,病程多呈爆发性发展,临床表现多样,初期极易误诊,缺乏大宗循证医学证据,化疗疗效差,中位生存期2个月左右。细胞免疫表型、骨髓病理甚至染色体核型分析可协助诊断。以左旋门冬酰胺酶为基础的化疗可能对ANKL的诱导缓解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研究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NK细胞的表达及动态变化,分析其与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66例肺癌患者(肺癌组)、60例肺结核患者(肺结核组)和60名健康人(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CD+3、CD+3 CD+8、CD+3 CD+4、Th/Ts、CD+16 CD+56的表达;肺癌组还检测了化疗前后第3、7和20天外周血CD+3、CD+3 CD+8、CD+3 CD+4、Th/Ts、CD+16 CD+56 的表达。结果 肺癌组CD+3、CD+3 CD+4、Th/Ts、CD+16 CD+56表达明显降低[(54.23±10.37)%、(34.23±8.03)%、1.35±0.20、(25.18±4.34)%],与肺结核组[(63.09±9.19)%、(39.46±12.74)%、1.51±0.41、(26.45±3.96)%]和健康对照组[(69.68±8.31)%、(42.31±13.29)%、1.89±0.48、(29.44±2.5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D+3 CD+8 表达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化疗组中,化疗缓解组化疗后第3天CD+3、CD+3 CD+4、Th/Ts和CD+16 CD+56 表达较化疗前均显著降低(均P<0.01),而CD+3 CD+8表达显著升高(P<0.01);第7天各项指标基本恢复到化疗前水平;第20天CD+3、CD+3 CD+4、Th/Ts和CD+16 CD+56 表达较化疗前均显著升高(均P<0.05),而CD+3 CD+8表达显著降低(P<0.05)。化疗未缓解组化疗前后各项指标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肺癌组中,ⅢA期、ⅢB期与ⅠA期比较、淋巴结转移N3组与N0组比较,CD+3、CD+3 CD+4、CD+3 CD+8、Th/Ts和CD+16 CD+56 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病理分型间各项指标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动态监测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NK细胞可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并有助于评估患者免疫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探讨CD38及ZETA相关蛋白(ZAP-70)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分期的关系,分析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2例CLL患者CD38及ZAP-70的表达水平,根据Rai分期将患者分为高危组(Ⅲ、Ⅳ期)(25例)和低中危组(0、Ⅰ、Ⅱ期)(17例),了解CD38和ZAP-70表达在Rai分期的分布情况,结合患者病情进展、化疗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CLL患者中CD+38者占47.6 %(20/42),其中高危组 64.0 %(16/25),低中危组 23.5 %(4/1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45,P=0.014); ZAP-70+者占40.5 %(17/42),其中高危组 60.0 %(15/25),低中危组 11.8 %(2/1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72,P=0.003); ZAP-70+ CD+38和ZAP-70+ CD-38 患者多分布在高危组中,而ZAP-70- CD-38患者多分布在低中危组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076、9.346、6.005,均P<0.05)。随访48个月(1~136个月)后 ZAP-70+ CD+38及ZAP-70- CD-38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19.0和58.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488,P=0.003),而ZAP-70+ CD-38和ZAP-70- CD+38 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43.5和51.7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5,P=0.784)。结论 CD38和ZAP-70在CLL病程后期(Rai分期Ⅲ期和Ⅳ期)表达高于病程早期(Rai分期0期、Ⅰ期和Ⅱ期),CD38和ZAP-70均阳性CLL患者较单阳性患者病情进展快,生存期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儿童系统性EB病毒阳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CSEBV+T-LPD)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基因重排技术,分析11例CSEBV+T-LPD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并进行随访.结果 临床特征:男性5例,女性6例,中位年龄13岁(3~19岁),中位病程6个月(3~25个月).其中4例诊断为淋巴瘤,男女各2例,中位年龄15岁,中位病程4.5个月.11例患者主要症状有反复持续发热(10例)、多发淋巴结肿大(10例)、脾大(7例)、肝大(4例).组织病理学特征:4例淋巴瘤患者表现为淋巴细胞片状或弥漫性增生,细胞体积中等偏大,增生细胞较单一;7例良性病变者增生细胞较混杂,增生淋巴细胞散在其中,体积中等偏大或大.免疫表型:全部患者增生细胞大多数为T细胞,均强弱不等地表达CD3ε.2例淋巴瘤患者、1例良性病变者中CD8单阳性,4例淋巴瘤患者、1例良性病变者有T细胞抗原丢失.全部患者EBV-EBER阳性.T细胞受体(TCR)基因检测:3例淋巴瘤患者、1例良性病变者检测到克隆性重排.病理分级:淋巴瘤患者均为A3级,良性病变者1例为A2级、6例为A1级.结论 CSEBV+T-LPD是一系列涵盖不同发展阶段的疾病谱,诊断需结合临床特征、病理形态、免疫表型、EBV-EBER原位杂交及TCR基因检测等综合分析.患者年龄偏大,增生细胞较单一、 弥漫或片状,CD8单阳性,T细胞抗原丢失尤其CD5、EBV-EBER高表达,TCR克隆性重排,病理分级为A3级等因素对于鉴别良、恶性病变可能有重要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