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上游式尾矿坝的沉积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游式尾矿坝的设计建造和安全管理中常用到一些基本参数。如初期坝高度、堆积坝外坡比、沉积滩长度、尾矿颗粒沿滩面的分布规律等。目前常用的断面概化方法是勘察和筑坝实验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研究了分散排矿条件下常见尾矿的冲填沉积规律,推荐了一个上游式尾矿坝计算断面的概化方法。  相似文献   

2.
尾矿坝地质剖面概化及其对渗流场计算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坚  纪伟  刘志敏 《金属矿山》2003,(12):24-27,74
分析了上游堆筑法尾矿坝坝体尾矿砂分布特点,提出地质剖面概化原则,并对比分析了概化剖面对渗流场的影响。认为概化地质剖面,对于深入研究尾矿坝渗流规律和提出防渗排水工程措施是必需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以尹庄尾矿库为工程背景,通过现场沉积滩面及钻孔取样进行室内筛分试验、渗透试验,获得了上游式尾矿颗粒在库内沉积规律,建立了尾矿库概化地质模型,并通过三轴试验得到了概化模型中不同地层尾矿的应力应变关系;以测定的饱和含水量、残余含水量及饱和渗透系数及各尾矿颗粒级配曲线为基础,利用Fredlund-Xing模型获得了土-水特征曲线及渗流模型;以有效应力理论为依据,建立上游式尾矿库流-固耦合数学模型,对该库的应力场与渗流场进行分析,获得了坝体的应力场及孔隙压力的分布规律。研究成果可为尾矿库的设计、施工和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水力旋流器主要应用于中线式和下游式尾矿坝,在上游式筑坝中应用不多。本文根据其分级特性,以国内某尾矿库为例,研究旋流器底流筑子坝在上游式尾矿坝中的应用,提出"旋流器底流筑子坝、旋流器溢流和其余未接旋流器的尾矿支管沿沉积滩前均匀分散放矿"的上游式尾矿坝筑坝新方法。本文研究成果可为水力旋流器在选矿厂相关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毛宏宇  卢晨怡 《现代矿业》2013,29(8):64-65,68
介绍了静力触探在上游式尾矿坝勘察中的应用,准确、连续地反映堆积尾矿的承载力特性等,非常适合尾矿沉积的不均匀性特征,为尾矿堆积坝的后续生产与稳定性分析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针对上游式湿排尾矿库入库尾矿粒度偏细、浓度偏高、不易分选的特点,为实现尾矿的安全堆存,采用分级分区放矿,将粗细尾矿分级后,粗颗粒尾矿优先在坝前放矿,细颗粒尾矿在上游库内排放。通过在南京梅山山景尾矿库实施旋流器分级分区放矿筑坝试验,将入库尾矿经FX-250型水力旋流器在0.1 MPa压力下进行分级,将沉砂质量浓度稀释至35%以下排放在坝前,取样检测表明,坝前20 m范围内+0.075 mm尾矿占比在90%左右,坝前40 m范围粗颗粒含量明显增加。通过在粗尾矿沉积的坝前区构筑池填法子埂,使粗尾矿集中在坝前最小干滩长度范围内沉积形成安全超高区;将溢流汇集后经管道输送至上游库内排放。试验结果表明,上游式尾矿分级分区排放工艺能够很好地解决细粒高浓度尾矿采用坝前水力冲积放矿存在的防洪不足及坝体稳定性不高的问题。该尾矿堆存工艺在南京梅山山景尾矿库成功应用,既解决了尾矿库前期运行存在的潜在安全隐患,又节省了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7.
针对上游式湿排尾矿库入库尾矿粒度偏细、浓度偏高、不易分选的特点,为实现尾矿的安全堆存,采用分级分区放矿,将粗细尾矿分级后,粗颗粒尾矿优先在坝前放矿,细颗粒尾矿在上游库内排放。通过在南京梅山山景尾矿库实施旋流器分级分区放矿筑坝试验,将入库尾矿经FX 250型水力旋流器在0.1 MPa压力下进行分级,将沉砂质量浓度稀释至35%以下排放在坝前,取样检测表明,坝前20 m范围内+0.075 mm尾矿占比在90%左右,坝前40 m范围粗颗粒含量明显增加。通过在粗尾矿沉积的坝前区构筑池填法子埂,使粗尾矿集中在坝前最小干滩长度范围内沉积形成安全超高区;将溢流汇集后经管道输送至上游库内排放。试验结果表明,上游式尾矿分级分区排放工艺能够很好地解决细粒高浓度尾矿采用坝前水力冲积放矿存在的防洪不足及坝体稳定性不高的问题。该尾矿堆存工艺在南京梅山山景尾矿库成功应用,既解决了尾矿库前期运行存在的潜在安全隐患,又节省了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供了尾矿坝材料(尾矿砂、尾矿泥)的地下剪切波速度的原位孔内测定结果,研究了这些筑坝材料的剪切波速度随深度和沉积距离的变化规律.这一规律,可为中国通常使用的上游筑坝的尾矿坝进行地震反应分析及坝体稳定性计算提供有用的数据.文中列举了我国最高尾矿坝动力稳定分析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9.
桦甸东山尾矿坝的地震时程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桦甸东山尾矿坝现场勘察的基础上,将坝体实测主轴剖面进行合理概化和延伸,建立有限元数值模型,对处于正常运行条件下的尾矿坝渗流场进行数值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用动力有限元法研究了该尾矿坝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反应规律,计算结果显示,该尾矿坝对地震时程反应不大。  相似文献   

10.
针对某尾矿坝动力稳定性问题,基于尾矿库实测地形图与岩土地层勘察资料,依据地形概化的方法,建立反映尾矿库地形、地质结构特征的数值计算模型。运用GEO-Studio的QUAKE分析模块进行现状及最终尾矿坝动力稳定性分析,研究了该尾矿坝在地震波作用下的液化情况、加速度响应、位移变化、安全系数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该尾矿坝可在洪水工况下稳定运行,可以作为工程设计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对四川某高堆尾矿库地质勘查资料进行整理,合理概化了坝体主轴剖面,采用等效黏弹性模型,对处于洪水工况下的该尾矿坝用GeoStudio有限元软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研究了该尾矿坝在EI Centro地震波作用下的反应加速度、位移变化、液化范围、安全系数、动力稳定性的规律,研究结果显示该尾矿坝可在洪水工况下稳定运行,为其他尾矿坝的动力稳定性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鞍钢矿业公司风水沟尾矿坝是由初期坝和尾矿堆积坝组成,目前坝高已达65.0m,其稳定性直接影响到该坝体继续加高的可能性.为此,基于鞍钢矿业公司风水沟尾矿坝工程地质勘测资料,经过对实测主轴剖面的合理性概化和延伸,建立坝体渗流场数值模型,采用有限单元法对该尾矿坝坝体渗流场进行了数值分析,得出了正常工作状态下的坝体渗流规律,并以此对坝体渗流稳定性作出了评价,结果表明,在正常工作状态下该尾矿坝渗流稳定,不会产生如管涌、流土等渗流破坏.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中线式尾矿堆积坝沉积滩坡度非常缓的情况,结合纸坊沟尾矿库,通过数值分析的方法,分析论述这类尾矿坝的防洪安全问题。由于中线式尾矿坝调洪高度的局限,初期坝坝高和排洪系统布置都是影响防洪安全的重要因素,但主要取决于排水井直径。建议尾矿坝设计时,重点比较初期坝方案和排洪系统方案。  相似文献   

14.
尾矿坝特殊的筑坝方式和筑坝材料,使得坝体在地震作用下容易失稳破坏,对下游居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威胁。针对尾矿坝动力响应问题,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运用等效线性原理进行尾矿坝动力响应分析。分析计算了在地震荷载作用下某上游式尾矿坝的动位移、响应加速度、动应力以及库区液化的分布情况。计算结果表明:在静力作用下,尾矿坝处于稳定状态。顺河向加速度放大系数最大值出现在3h/4坝高节点处;堆积坝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均为压应力;坝体顺河向、垂直向最大动位移较小。通过Matlab语言编写后处理程序,生成不同地震时程下的坝体液化区域,结果显示液化区主要集中在浸润线以下的沉积滩浅层区域,未贯穿整个坝体。  相似文献   

15.
尾矿坝是尾矿库重要的安全设施,根据尾矿库的溃坝事故来看,坝体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后期子坝堆筑方式。池填法尾矿筑坝是上游式筑坝的一种,主要应用于尾矿库的后期子坝堆积。在坝前构筑围埝形成池,池内放矿尾砂沉积、固结后,人工修整形成子坝,坝体稳定性高,操作维护简单,成本低,运用范围广,适宜于不同粒度的尾砂筑坝,特别是对于尾矿上升速度较快,存在干滩长度与回水质量矛盾的尾矿库,选用池填法筑坝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6.
尾矿堆积坝,特别是上游式尾矿堆积坝的勘察是尾矿库运行中后期的一项重要工作。对尾矿堆积坝勘察工作中常见的不规范现象进行了剖析,分析了其后果及内在成因,并进一步探讨了可行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沉积尾矿是一种特殊性土。坝体沉积尾矿的动力力学性质直接影响到尾矿坝坝体的安全与稳定,动强度试验是坝体动力稳定性分析的前提,通过对尾矿坝坝体沉积尾矿的动三轴试验,分析了坝体沉积尾矿的动强度特性,从而为坝体的动力稳定性分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尾矿坝增高后浸润线位置对抗滑稳定性的影响远大于坝体加高的影响,故尾矿坝稳定性计算中浸润线位置的确定尤为重要。本文以陕西省洛南炼石钼业有限公司刺沟尾矿坝为例,从大范围着手,通过上游式尾矿坝渗流计算法,绘制渗流计算简图,重点研究现状尾矿坝增高后浸润线的计算确定,为后续尾矿坝增高后的稳定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张家口金矿尾矿坝加固加高工程设计中,利用已积累的资料,经一定的踏勘,浅层取样,试验综合分析等方法找出了尾矿沉积规律和必要的物理力学指标。这不仅缩短了工程周期,同时。也节省了大量勘察费用。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矿山尾矿坝位移监测方法及监测数据管理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形观测是矿山尾矿坝监测的重要内容,介绍矿山常用的尾矿坝位移监测方法,探讨矿山尾矿坝位移监测的精度要求。阐述了矿山尾矿坝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以及系统的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