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PEEK材料椎间融合器在后路腰椎间融合固定的近期疗效.方法 38例患者采用后路全椎板减压,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以PEEK材料椎间融合器放入椎间隙植骨融合.结果 38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8个月,术后X线片示融合率97.3%,手术效果按Nakai标准评定:优30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达92.1%.结论 PEEK材料椎间融合器行后路腰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疗效可靠,能够维持腰椎生理曲度,融合率高,对于恢复脊柱稳定性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腰椎间盘摘除联合单枚椎问融合器与椎弓根螺钉系统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手术疗效.方法 对2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腰椎不稳患者采用后路椎间盘摘除及神经根管减压,斜向植入单枚椎问融合器加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结果 22例患者随访6~23月,平均10.5个月,22例患者临床疗效评价,优15例,良5例,可2例,未见症状加重或椎间高度丢失等情况,无神经根损伤、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腰椎间盘摘除联合单枚椎间融合器与椎弓根螺钉系统行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是治疗腰椎问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背景: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比较少见的一种腰椎间盘突出类型,目前的治疗方法多样,但治疗效果和复发率报道不一。 目的:探讨应用腰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置入椎间融合修复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09年1月行腰椎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椎间融合器置入椎间融合治疗的19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目测类比评分标准及Macnab评价标准进行疗效判定,观察治疗后腰椎稳定性,通过数据库文献检索方法评估腰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置入椎间融合修复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结果与结论:19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3年。所有患者治疗后即有下肢及腰部疼痛不同程度的缓解,治疗前目测类比评分为(7.3±1.3)分,治疗后为(2.1±0.8)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根据Macnab评价标准,优15例,良3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为9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断钉、断棒及松动现象,所有椎间融合器均达到融合,未发生继发性腰椎管狭窄。提示腰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置入椎间融合修复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缓解快,内固定牢固,可获得良好的腰椎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选择性后路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选择21例首次或再次手术时采用全椎板切除者,术中减压需切除小关节者,术前动力位x线片提示存在腰椎不稳及滑脱者的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根据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JOA评分(29分法)及影像学结果评价手术效果。结果再手术平均手术时间3.1h,术中平均出血580ml。21例获平均23.6个月随访,手术前后JOA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JOA评分平均改善率72.3%,未见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椎间植骨均在4~6个月获骨性融合。术中硬膜撕裂4例,术中均予修补,未出现脑脊液漏。术中神经根牵拉伤3例,经应用神经营养药治疗,均在3个月内恢复。结论有选择性的应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常用的椎间融合方法较多,有自体骨块、同种异体骨及钛合金为主的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器等方法,但各有其优缺点。
  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生物活性椎间融合器用于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疾患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患者16例,均置入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生物活性椎间融合器。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随访10-24个月,腰痛均明显减轻,末次随访时腰痛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腰椎JOA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5)。随访过程中均未发现内固定出现松动、断钉等情况;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均获得骨性融合,未见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生物活性椎间融合器移位及下沉。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生物活性椎间融合器用于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治疗能够重建腰椎稳定性,提供置入后的即刻稳定性,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性能。  相似文献   

6.
背景:对于仅有一侧腰腿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需手术治疗的患者,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腰椎椎板开窗减压和全椎板切除加压加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但其治疗效果均不理想。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单枚腰椎椎间融合器置入治疗出现一侧腰腿痛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新疆石河子人民医院对40例一侧腰腿疼痛为主要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单枚腰椎椎间融合器置入+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治疗前后按日本骨科学会(JOA)1984年制定的腰腿痛疗效标准分别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和治疗后的随访评分,计算治疗后的改善率和优良率;并按Suk标准评定椎间融合率。结果与结论:4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60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切口感染。治疗后6个月JOA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优良率为88%。按Suk标准评定,38例患者影像学资料符合确认植骨融合或可能融合,椎间融合率为95%。剩余2例患者在治疗后9个月随访时达到上述标准。提示单枚椎间融合器置入加单侧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仅有一侧腰腿痛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探讨应用经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6例腰椎滑脱症患者施行后路减压,单节段RFⅡ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及腰椎融合器融合TFC(threaded fusion cage)的治疗。对照手术前后的X线平片和JOA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随访6—33个月,平均16个月,经X线检查,椎间隙的融合率为93%,JOA评分计算术后综合改善率为87%,平均椎间高度由术前4mm恢复至11mm。结论:采用椎板切除神经根减压、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和腰椎间融合器手术治疗腰椎滑脱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后路椎间融合及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融合及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及其适应证。方法:选择18例有严重神经根症状的腰椎滑脱患者采用后路全椎板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手术,观察复位情况、融合率、客观疗效评价及并发症等。结果:随访时间8~48个月,完全复位14例,部分复位4例。全部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疗效评价:优14例,良3例,可1例。结论:有严重神经根症状的腰椎滑脱需进行充分减压,椎弓根钉复位提供良好的固定作用。椎间单纯植骨与使用椎间融合器一样有较高的融合率,并且减少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腰椎不稳、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源性腰腿疼等腰椎退行性疾病常需实施椎间融合,但采用哪一种植入物进行植入好?还存在争议。 目的:比较L4、5侧路单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与传统开放后路单椎间融合器联合单侧钉棒内固定的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标准的L4、5单节段退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行侧路单椎间融合器内固定治疗(试验组),45例行后路单椎间融合器联合单侧钉棒内固定的椎间融合(对照组),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37个月,平均13个月。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试验组1例出现内固定后椎间融合器移位但无相应症状发生。两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率、住院天数、引流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植入治疗时间及植入治疗中出血量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患者的治疗后ODI及JOA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种方式治疗部分腰椎退变性疾病效果相当,但侧路单椎间融合器内固定创伤小、治疗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后路椎间融合加椎弓根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的手术疗效。方法患腰椎滑脱症经手术减压,神经根松解,行椎间植骨融合(posterior lumber interbaby fusion)加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38例。按meyerding分类,Ⅰ度2例,Ⅱ度33例,Ⅲ度3例。结果术后随访时间2~4年3个月,平均2年8个月,32例术后症状全部消失,4例仍有劳累时轻度腰部及臀部疼痛,1例骶尾部褥疮致切口感染,经后期处理愈合,1例椎间融合器移位,嘱患者卧床休息,减少腰部活动后融合。结论椎弓根内固定结合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效果良好。二者起到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作用。详细了解,全面掌握椎弓根内固定及椎间融合术的技术特点,才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脊柱可获得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11.
背景:腰椎滑脱症的治疗目的是重建脊柱序列和椎体稳定性,解除神经压迫,达到永久腰椎融合的作用。目的:探讨腰椎滑脱症患者腰椎融合及植入物内固定后椎体稳定性的恢复。
  方法:腰椎滑脱症最常采用Wiltse分型将其分为发育不良性、峡部裂性、退变性、创伤性以及病理性,将腰椎侧位X射线片的上位椎体相对于下位椎体的滑移程度分为5级,根据腰椎滑脱症患者的分型和分级以及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
  结果与结论:坚强融合内固定,植入物与椎体间是刚性连接,常用来稳定脊柱、矫正畸形,骨融合率较高,减少了假关节形成。动态融合内固定是用弹性材质或微动装置分散坚强内固定负荷传导,减少应力遮挡效应及邻近节段的应力集中。动态非融合内固定能改变脊柱运动节段的负荷传递方式,阻止脊柱运动,预防邻近节段退变,使失稳的腰椎达到其正常状态的活动特性,实现动态重建腰椎序列。峡部关节缺损部位直接修复植骨,适用于青壮年有症状不伴有退行性椎间盘疾病的滑脱患者。腰椎滑脱症选择哪种材料植骨和植骨部位以及哪种入路方法融合和植入物内固定可以得到理想的融合内固定效果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目前尚未达成统一。  相似文献   

12.
背景:腰椎融合已广泛应用于腰椎疾患,但腰椎融合后对邻近节段的影响尚存争议,不同融合方式的节段稳定性及对邻近节段的影响尚不清楚。目的:利用动物模型研究腰椎融合节段生物力学稳定性及相邻上节段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前路椎体间融合组(切除L5~6椎间盘,终板去皮质化,自体髂骨移植)、后外侧融合组(L5~6双侧横突去皮质化后自体髂骨移植)、环状融合组(先行前路椎体间融合,1周后作后外侧融合)、对照组(不作手术)。术后12周处取标本作影像学检查、手触测试、生物力学测试。对融合标本分别施加屈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6个方向的纯力矩,比较不同融合方式融合节段的稳定性及邻近节段运动范围。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前路椎体间融合组、环状融合组、后外侧融合组L5~6节段屈曲活动度分别下降86.24%(P〈0.05),88.74%(P〈0.05),73.10%(P〈0.05),融合节段近上节段L4~5屈曲运动范围分别增加52.22%(P〈0.05),55.89%(P〈0.05),27.11%(P〈0.05)。说明3种融合方式均显著提高融合节段稳定性,环状融合提供的节段稳定性最高,后外侧融合提供的节段稳定性最低。3种融合方式均使融合节段邻近上节段运动范围显著增加。前路椎体间融合,360°融合使邻近上节段屈曲运动范围增加无统计学差异。后外侧融合使邻近上节段屈曲运动范围增加最少。  相似文献   

13.
背景:腰椎融合已广泛应用于腰椎疾患,但腰椎融合后对邻近节段的影响尚存争议,不同融合方式的节段稳定性及对邻近节段的影响尚不清楚。目的:利用动物模型研究腰椎融合节段生物力学稳定性及相邻上节段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前路椎体间融合组(切除L5~6椎间盘,终板去皮质化,自体髂骨移植)、后外侧融合组(L5~6双侧横突去皮质化后自体髂骨移植)、环状融合组(先行前路椎体间融合,1周后作后外侧融合)、对照组(不作手术)。术后12周处取标本作影像学检查、手触测试、生物力学测试。对融合标本分别施加屈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6个方向的纯力矩,比较不同融合方式融合节段的稳定性及邻近节段运动范围。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前路椎体间融合组、环状融合组、后外侧融合组L5~6节段屈曲活动度分别下降86.24%(P<0.05),88.74%(P<0.05),73.10%(P<0.05),融合节段近上节段L4~5屈曲运动范围分别增加52.22%(P<0.05),55.89%(P<0.05),27.11%(P<0.05)。说明3种融合方式均显著提高融合节段稳定性,环状融合提供的节段稳定性最高,后外侧融合提供的节段稳定性最低。3种融合方式均使融合节段邻近上节段运动范围显著增加。前路椎体间融合,360°融合使邻近上节段屈曲运动范围增加无统计学差异。后外侧融合使邻近上节段屈曲运动范围增加最少。  相似文献   

14.
15.
Lumbar hernias occur infrequently; however, after trauma, they can present challenging problems in management. Unlike congenital or primary acquired lumbar hernias, posttraumatic lumbar hernias result from a disruption in normal anatomic boundaries and may require extensive reconstruction. We describe a case of lumbar hernia in a patient who had been crushed between two train cars, review the anatomy of the lumbar region, and identify treatment options.  相似文献   

16.
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仍有10%-30%的患者症状缓解不明显,统称为腰椎术后失败综合征,而腰椎不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目的:探讨Quadrant系统下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和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2011年12月至2012年10月应用Quadrant系统行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加融合器置入、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患者62例,男38例,女24例。年龄37-69岁,平均年龄为53.7岁,治疗后随访评价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手术时间为90-210 min,平均时间145 min。术中失血量50-300 mL,平均失血量120 mL。治疗后住院时间5-9 d,平均住院时间6 d。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3-10个月,平均7.2个月。JOA评分治疗前为(10.25±2.34)分,治疗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8.31±3.12)分和(25.35±2.61)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1)。目测类比评分治疗前为(8.24±1.15)分,治疗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97±1.12)分和(1.13±0.39)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1)。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效果,优53例,良9例。证明Quadrant系统下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和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Trauma has various presentations ranging from common injuries that are easily managed to uncommon presentations such as traumatic hernia that may be missed.

METHODS:

Despite being operated for fracture of the femur after a road traffic accident, a 50-year-old female patient remained undiagnosed with a right sided traumatic lumbar hernia for nearly six months after the accident. In this period, the patient underwent incision and drainage thrice for swelling in the right flank which was diagnosed as an infected hematoma by a doctor.

RESULTS:

The patient underwent surgery for repair of traumatic lumbar hernia by combined fascia lata graft and mesh hernioplasty. She remains well on follow-up.

CONCLUSION:

This case underscores the need for awareness of this entity for correct diagnosis and appropriate management that are the key to avoiding complications.KEY WORDS: Trauma, Femur, Hematoma, Hernioplasty, Fascia lata  相似文献   

18.
19.
20.
目的:通过与传统开放手术进行比较,探讨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mini-open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ni-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1-10月,采用经Mast Quadrant通道下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Sextant)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19例,传统开放手术治疗24例.比较两组手术出血量、手术前后腰腿痛VAS评分、JOA评分、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angle,LLA)及腰椎活动度(range of movement,ROM).结果:本组所有病例都得到5~ 12个月随访,平均8.9个月,其中,微创组手术出血量为50~380 mL,平均177 mL,开放组手术出血量为400~1 240 mL,平均706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两组术后一周及末次随访时腰、腿痛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术后一周及末次随访时微创组腰痛VAS评分较开放组更低(P< 0.001),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两组腿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末次随访时腰椎前凸角及腰椎活动度均大于开放组(P<0.05).结论:经Quadrant通道下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Sextant)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具有创伤小、手术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更好的保留腰椎曲度及活动度等特点,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