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生素D除了参与钙磷代谢和调节骨骼稳态作用外,还具有调节机体免疫等广泛的生物学调节功能。维生素D不足使免疫细胞增殖和分化偏移而产生异常免疫反应。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也是一种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多基因遗传病。近些年研究表明,维生素D缺乏会增加哮喘易感性和严重程度,与哮喘的遗传和非遗传因素共同参与哮喘的发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维生素D3受体(VDR)在1,25(OH)2D3及其类似物调节人骨肉瘤细胞系HOS-8603增殖中的作用。方法: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明确HOS-8603细胞中是否有VDR表达;瞬时转染VDR报告基因技术观察HOS-8603细胞中VDR的功能活性;并进一步利用稳定表达VDR反义mRNA的细胞株VDRas3细胞研究VDR被阻断后细胞增殖以及基因转录的变化。结果:HOS-8603细胞有VDR表达,此内源性VDR具有激素依赖性的转录激活活性。在内源性VDR被阻断后,1,25(OH)2D3及其类似物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以及对VDR的靶基因p21 mRNA表达的诱导作用均明显减弱。结论:1,25(OH)2D3及其类似物对HOS-8603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是由VDR介导的。  相似文献   

3.
维生素D的主要生理学功能是调节机体的钙磷平衡,近年来随着认识的深入,发现其调节免疫功能方面新的重要功能。如对细胞免疫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对单核/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以及胸腺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影响。这些新的内容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其在体内重要生物学调节作用,拓展其临床应用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作为一种新发现的免疫调节剂,1,25(OH)2D3及其类似物,既能达到预防和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目的,又不产生全身性的免疫抑制作用,在临床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就有关维生素D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最新研究表明维生素D的缺乏会加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和发展,其通过与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结合而发挥作用,不仅参与机体钙磷代谢、骨盐沉积,而且作用于机体免疫系统,调节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抑制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从而有效的防止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在治疗和预防类风湿性关节炎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本文就维生素D系统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检测胃癌患者血清中维生素D(VD)含量及癌组织中维生素D受体(VDR)的表达水平,探讨VD对胃癌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胃癌患者及健康人群血清中的VD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胃组织中的VDR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胃癌患者的血清VD水平较健康人群低(P<0.05),且与胃癌细胞分化程度明显负相关(P<0.001);胃癌组织中VDR表达显著低于正常胃黏膜(P<0.05),且VDR的表达水平与癌组织分化程度之间有显著联系,高、中、低分化3组VDR的表达水平依次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患者中,VDR表达阳性者的无疾病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均较VDR阴性者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D可能是胃癌发病中的一个保护性因素,其VDR的表达水平可作为判断胃癌分化程度的依据之一,VDR可作为胃癌术后的一个有效预后因子.  相似文献   

6.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多态性是否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结局相关联。方法以184例慢性乙肝患者和205名无症状HBV携带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length polymorphism,PCIR-RFLP)方法,分析VDR基因第2外显子Fok Ⅰ位点、第9外显子Taq Ⅰ位点的多态性分布。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ok Ⅰ位点FF基因型在慢性乙肝组的频率44.6%显著高于无症状HBV携带组的31.7%(P〈0.05)。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混杂作用后,结果仍然显示FF基因型在慢性乙肝组与无症状HBV携带组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OR=1.95,P〈0.05)。FokⅠ位点与TapⅠ位点组成的FT单倍型在慢性乙肝组的分布频率显著高于无症状HBV携带组(OR=1.45,P〈0.05),fT单倍型在慢性乙肝组的分布频率显著低于无症状HBV携带组(OR=0.72,P〈0.05)。结论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HBV感染的遗传易感性。  相似文献   

7.
维生素D作为一种脂溶性类固醇激素,其缺乏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且与糖尿病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发生发展有关。许多研究观察了低维生素D水平与DPN之间的关系,发现维生素D通过与维生素D受体结合,促进神经因子分泌,调控神经细胞生长和修复,通过调控相关信号通路、参与神经细胞生长和分化等直接作用机制,以及拮抗高糖毒性、调节糖代谢,降低炎性因子,抗氧化应激,调节脂代谢,抗动脉粥样硬化,改善凝血功能,延缓微血管病变发生等间接作用机制干预DPN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VDR)起始密码子(Fok Ⅰ位点)和启动子区CDX2结合位点多态性与绝经后妇女钙剂补充对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和骨转换指标作用的关系。方法200名受试对象(均为上海市汉族无亲缘关系的绝经后妇女)分为两组:高钙组(日服元素钙1000mg和维生素D400IU)和低钙组(日服元素钙300mg和维生素D300IU)各100名,期限1年。检测治疗前后BMD和骨转换指标,以及VDR基因Fok Ⅰ位点和CDX2结合位点多态性。结果其中171名完成整个研究。研究人群础Ⅰ基因型频率分布依次为Ff(48.0%)、FF(31.0%)和ff(21.0%);CDX2基因型频率分布依次为AG(56.7%)、GG(25.7%)和AA(17.6%),上述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整个人群或2亚组中均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无论在整个人群组、或是2亚组中,Fok Ⅰ或CDX2各基因型间各部位BMD和各骨转换指标的基线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钙剂补充1年时,各部位BMD和骨转换指标的终点值和变化的百分数与Fok Ⅰ或CDX2多态性均无相关性。结论高钙或低钙的补充对上海市汉族绝经后妇女BMD或骨转换指标的影响与VDR基因Fok Ⅰ或CDX2多态性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多态性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易感性的相关性,探讨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遗传易感因素。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及基因测序等技术测定34例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息儿和52名正常儿童的VDR基因多态性,比较两组VDR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AA、Aa、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7.6%、50.0%、32.4%和7.7%、28.8%、63.5%,A、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2.6%、57.4%和22.1%、77.9%。两组AA、Aa、aa基因型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13,P=0.017),两组A和a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r=8.217,P=0.004),佝偻病组中A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结论VDR基因ApaⅠ酶切位点多态性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存在相关性,携带A等位基因的个体存在对佝偻病的易感性,提示VDR基因ApaⅠ酶切位点多态性可能在决定个体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遗传易感性方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维生素D对非三阴性乳腺癌(non-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Non-TNBC)和TNBC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 收集TNBC和Non-TNBC患者乳腺组织,原代培养TNBC和Non-TNBC患者乳腺细胞;免疫荧光检测乳腺细胞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HER2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检测Non-TNBC和TNBC乳腺癌组织和乳腺细胞中VDR蛋白表达;CCK-8检测细胞活力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变化;光学比色法检测细胞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 GS)活力的变化;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和胞内谷氨酰胺的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GS和VDR蛋白表达的变化;CHIP-PCR检测VDR对GS的转录调控。结果 TNBC患者外周血中维生素D水平和癌组织VDR蛋白表达明显低于Non-TNBC患者(P<0.05)。相比于原代Non-TNBC乳腺癌细胞,原代TNBC患者乳腺癌细胞低表达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HER2蛋白表达;TNBC乳腺癌细胞VDR表达水...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绝经后妇女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并进一步研究其与骨密度的关系。 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CP)等生物学技术检测203例绝经后广州地区妇女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型,同时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检测腰椎、股骨颈、瓦氏三角、大转子处骨密度(BMD)。 结果:203例受试对象中,VDR基因型分别为BB型17例(占8.3%)、Bb型60例(占29.6%),bb型126例(占62.1%), b等位基因频率为76.85%、B等位基因频率为23.05%,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分析其基因型与骨密度的关系显示:只有bb与Bb、BB基因型在腰椎骨密度存在差异(P<0.05)、Bb与BB的腰椎BMD无差异(P>0.05),其余部位3种基因型骨密度无差异(P>0.05)。 结论: VDR基因型与BMD间存在着一定关联,但尚不能作为预测广州绝经后妇女发生骨质疏松危险性的遗传标志。  相似文献   

12.
维生素D3(VitD3)不是内分泌细胞合成的激素,但在体内经修饰活化后可成为一种重要的激素-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它与靶细胞内的核受体结合后,能够影响基因转录,发挥多种生物学效应.1,25(OH)2D3以及维生素D受体在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细胞周期的进程以及细胞因子的产生方面存在广泛的影响.本文综述了1,25(OH)2D3的主要作用机制,以及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三种脂溶性维生素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生素A、维生素D和维生素E是主要的三种脂溶性维生素,通常人们只认识到它们预防夜盲症、促进骨骼生长和抗衰老等一些营养保健作用,而对其刺激免疫细胞、调节细胞因子和增强免疫功能等方面的作用及其重要性却知之甚少.近年来研究表明:维生素A是T细胞生长、分化、激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子,其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维生素D[1,25(OH)2D3]是一种新的神经内分泌一免疫调节激素,对组织和细胞均有影响,主要对细胞免疫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而维生素E则增强了免疫系统的功能,可以降低机体对传染病和肿瘤的易感性.临床上适量补充上述维生素有助于免疫功能恢复正常,可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维生素D3受体(VDR)在正常人胎脑的分布,进而探讨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与正常人胎脑发育的关系,本实验按合法程序收集2~7月龄正常人胎脑,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VDR在正常人胎脑的时空表达情况。结果显示:阳性产物在海马结构存在于胞核,3月龄出现表达的高峰,此后逐渐下降;在额叶皮质以及中脑部位的胞核和胞浆都可存在,其表达随胎龄增长。以上结果表明VDR在2~7月龄的人胎脑额叶皮质、海马结构和中脑有表达,且各部位的表达模式不同,提示1,25-(OH)2D3通过VDR可在人胎脑不同部位发育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任丹丹  朱晓冬 《现代免疫学》2021,(2):170-172,176
维生素D属固醇类衍生物,是维持人体生命稳定的一种营养素.活性维生素D通过与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结合而发挥生物学效应.自VDR和1α-羟化酶(cytochrome P450 27B1,CYP27B1)在免疫细胞中被发现以来,维生素D的免疫调节作用便引起了人们极大关注.研究表明,维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早期补充不同剂量维生素D对哮喘大鼠肺组织CC族趋化因子嗜酸粒细胞激活趋化因子(eotaxin)和受体CCR3表达的影响。方法对用卵清蛋白(OVA)建立的大鼠哮喘模型进行1,25-(OH)2VitD3干预,分为低、中、高三个剂量,采用细胞计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哮喘大鼠肺组织炎症和eotaxin及CCR3的变化。结低中剂量维生素D可以减轻哮喘的炎性浸润,表现为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总数减少,嗜酸粒细胞(EOS)百分比下降,eotaxin和CCR3蛋白质表达减弱。相反,高剂量维生素D则促进哮喘的发作。结论早期补充低中剂量的维生素D对哮喘大鼠肺组织中eotaxin和CCR3有抑制作用,而高剂量维生素D则会促进eotaxin和CCR3的表达,从而加剧大鼠哮喘的气道炎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维生素D3[1,25(OH)2D3]及其类似物抑制人树突状细胞分化,但保持细胞生存是否通过调节集落刺激因子(CSF-1)及其受体来实现。方法 在体外将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分化成树突状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RT-PCR和ELISA法分析1,25(OH)2D3及其类似物对树突状细胞表达和产生GSF-1及其受体的作用。结果 1,25(OH)2D3和他骨化醇(taealeitol)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显著上调树突状细胞对CSF-1 mRNA的表达,并增高其蛋白分泌水平,而细胞表面CSF-1受体以及mRNA的表达均受到抑制。溶剂乙醇和24,25(OH)2D3对CSF-1及其受体均无调节作用。1,25(OH)2D3对树突状细胞表达GM-CSF受体mRNA无影响。结论 1,25(OH)2D3对树突状细胞分化的抑制与其特异性地调节CSF-l及其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对被动致敏人气道平滑肌细胞(HASMCs)中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HASMCs并使之被动致敏,以1,25-(OH)2D3作为干预因素。EMSA法检测NF-κB的DNA结合活性;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技术观察NF-κB p65的核易位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IκBα)及p-IκBα蛋白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维生素D受体(VDR)、维生素D 24-羟化酶(CYP24)和IκBα mRNA的表达水平;放线菌素D处理实验检测IκBα mRNA的表达。结果:(1) 1,25-(OH)2D3显著削弱被动致敏HASMCs中NF-κB的DNA结合活性及其亚单位 p65的核易位;(2) 1,25-(OH)2D3能通过增加被动致敏HASMCs中IκBα的mRNA稳定性及减少其蛋白磷酸化水平2个途径显著上调细胞中IκBα的表达;(3) 1,25-(OH)2D3显著上调被动致敏HASMCs中VDR的mRNA表达并诱发其功能性反应。结论:1,25-(OH)2D3能通过上调被动致敏HASMCs中IκBα的表达抑制细胞NF-κB信号通路,且这一作用与VDR有关,这可能是其调控被动致敏HASMCs的重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9.
维生素D(Vitamin D)是调节骨盐平衡的主要内分泌激素之一,其活性形式1,25(OH)_2D_3一般通过与特异核内受体(VDR)相结合对靶基因的表达进行调节。此外,1,25(OH)_2D_3也可通过快速的非基因通路即通过与膜受体或膜识别元件相结合,白蛋白激酶C和/或依赖cAMP的蛋白激酶激活电压依赖的钙通道,从而产生生物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β-catenin和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 VDR)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 DTC)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2例DTC、43例良性病变和17例瘤旁正常组织中β-catenin和VDR的表达。结果 DTC中β-catenin异常表达及VDR表达均高于良性病变和瘤旁正常组织(P0.01)。β-catenin表达与DTC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VDR表达与DTC肿瘤大小、钙化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β-catenin与VDR的表达呈正相关(r=0.441,P0.01)。结论β-catenin和VDR异常表达与DTC的进展和转移密切相关,且二者具有相关性。β-catenin和VDR联合检测可能对DTC的生物学行为分析、临床诊断及靶向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