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原大鼠颅脑损伤局部脑组织氧分压变化特点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建立模拟高原条件下大鼠开放性颅脑损伤的实验模型,探讨模拟高原颅脑战伤伤情特点,为高原颅脑战伤救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民用射钉枪射击建立大鼠开放性颅脑损伤的模型;通过低压氧舱模拟高原条件,并与正常平原环境条件下对照,观察模型的伤情特点;应用LICOX CMP组织氧监测仪进行局部脑组织氧分压动态监测.结果本实验条件下所制备的大鼠开放性颅脑损伤模型,伤情稳定,可重复性好;局部脑组织氧分压于伤后1 h开始明显下降,在伤后24~48 h下降到最低,之后开始恢复;高原对照组与平原对照组相比,局部脑组织氧分压无明显差异,在伤后1 h仍无明显差异,在伤后6~72 h高原组则明显低于平原组.结论通过民用射钉枪射击致伤,并结合低压氧舱持续减压,可以成功建立模拟高原条件下大鼠低速低能投射物所致的开放性颅脑损伤模型;与平原对照组相比,高原缺氧对照组大鼠局部脑组织氧分压无明显变化,但模拟高原条件下开放性颅脑损伤伤后伤区局部脑组织缺氧下降更为严重、持续时间更长,表明局部脑组织氧分压监测能较好地反映颅脑损伤后缺血缺氧状态,尤其在高原缺氧环境下更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颅脑损伤后免疫状态的改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型颅脑损伤后,患者的全身及脑组织局部免疫状况均会发生一系列改变.免疫功能下降导致临床上各型感染几率增加,而免疫功能不适当的激活又可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及神经元继发性损伤.  相似文献   

3.
酒精中毒大鼠脑血管病变及相应脑组织损伤的病理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观察酒精中毒后大鼠脑血管病变、脑组织损伤情况及探讨相关机制。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酒精灌胃 4周造成慢性酒精中毒模型。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酒精中毒后大鼠脑血管的病理变化及相应脑组织的损伤。结果 酒精中毒组大鼠额叶脑内小血管内弹力膜厚薄不一 ,出现皱褶 ,内皮细胞部分脱落 ,中膜平滑肌细胞及外膜胶原纤维增生 ;大脑皮质、海马、小脑皮质等部位均有神经细胞数目缺失及不同程度的细胞变性及损伤 ,但以小脑皮质的改变尤为明显。结论 酒精中毒后可以引起脑血管自身结构的改变并影响脑血流 ,造成缺血缺氧性改变 ,可能是酒精中毒后脑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5.
大鼠脑缺血预处理后脑组织内皮素含量的改变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脑缺血预处理后脑组织内皮素 (ET 1)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脑缺血耐受产生之间的关系 ,采用改良四血管阻断法对实验大鼠分组进行全脑缺血预处理 ,用RIA法测定大鼠脑组织中ET 1含量。现介绍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4 0只健康Wistar大鼠 ,抽签分为 :A组 :对照组 ;B组 :全脑缺血3分钟处理后 12小时处死 ;C组 :全脑缺血 3分钟处理后 2 4小时处死 ;D组 :全脑缺血 3分钟处理后 72小时处死。腹腔内注射麻醉 ,沿颈正中线切开游离暴露双侧颈总动脉 ,实验组用无损伤动脉瘤夹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及左、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 ,造成全脑缺血 3…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大鼠脑创伤后促炎症细胞因子TNF α、IL 6、IL 8和抗炎症细胞因子IL 10的动态变化及其作用。方法 :①采用气体冲击致大鼠局部脑创伤模型 ;②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 ;③采用放射免疫检测 (radioimmunoassay ,RIA)技术测定假手术组和创伤组大鼠脑组织内TNF α、IL 6、IL 8和IL 10在各时段的含量。结果 :①脑创伤组与假手术组比较 ,TNF α、IL 8和IL 10从 3h ,IL 6从2 4h开始 ,含量显著性升高 ,并均持续较长时间 (本实验为 168h) ;②促炎症细胞因子TNF α、IL 6与抗炎症细胞因子IL 10呈相关性。结论 :促炎症和抗炎症细胞因子均参与了继发性脑损伤 ,其具体作用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弥漫性轴索损伤后脑组织中c-fos与HSP70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鼠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后c-foa mRNA和HSP70 mRNA的表达。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探讨了鼠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后c-fos mRNA和HSP70mRNA的表达。结果:打击后10后钟时,皮层中即出现c-fos mRNA表达,2小时表达强度增加,6小时达高峰,24小时开始下降。海马、丘脑及脑干部位的c-fos mRNA表达方式与皮层相拟。打击后6小时,皮层与海马中开始出现HSP70mRNA的表达,24小时时表达强度增加,丘脑及脑干等部位未见HSP70 mRNA的表达。结论:(1)DAI后可出现脑组织中c-fos mRNA和HSP70mRNA的表达;(2)DAI后c-fos mRNA的表达早于HSP70mRNA;(3)c-fos mRNA于脑组织中的表达较为弥散,而HSP70mRNA的表达则局限于皮层和海马区;(4)c-fos mRNA和HSP70 mRNA在DAI后的表达,对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荧光法测定了完全性脑缺血大鼠部分脑区一氧化氮(NO)代谢产物亚硝酸盐的变化。结果发现,脑缺血后,在大脑皮层、海马及纹状体,均有亚硝酸盐含量的明显升高,以缺血后10分钟最高,30分钟时已开始下降,60分钟时降至正常水平;进一步证实在脑缺血早期具有NO的急剧升高,其病理生理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用磁共振波谱研究了鼠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后,局部脑组织代谢的变化。结果表明:颅脑损伤后伤区脑组织乳酸含量于伤后3小时已显著增高,伤后24小时仍然明显高于正常。胆碱(Cho)于伤后3小时已有明显升高,24小时达高峰。N-乙酰门冬氨酸(NAA)含量自伤后3小时明显降低,伤后24小时~168小时仍然显著低于正常。谷氨酸(Glu)自伤后30分钟开始明显降低,3小时到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免疫功能紊乱的相关炎性介质与时间动态变化的关系,即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IL-6、IL-8和抗炎细胞因子IL-10 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150 例,分为轻、中、重型3组血清IL-6、IL-8、IL-10含量的变化,分析血清中IL-6、IL-8、IL-10含量之间的动态关系与急性颅脑损伤分级以及变化趋势.结果 重型组1 d、2 d、3 d、7 d、14 d5个时间点的IL-6、IL-8、IL-10水平较轻、中型明显升高;IL-6 水平于第2天达到最高峰,IL-8水平于第3天达到最高峰,IL-10水平于第7天达到最高峰;IL-6、IL-8、IL-10达到最高峰后均出现迅速下降趋势.结论 血清中IL-6、IL-8、IL-10 水平的变化与急性脑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即脑损伤程度越重,IL-6、IL-8、IL-10的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大鼠颅脑损伤后促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和抗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其脑保护作用。方法采用Feeney法制作颅脑损伤模型,将7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颅脑创伤组及NAC干预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分析假手术组、NAC干预组及颅脑创伤组IL-6和IL-10血清表达水平的变化,并用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结果颅脑创伤组IL-6表达时相为高峰期时IL-10表达水平也较高,二者存在正相关关系;而NAC干预组IL-6表达水平较颅脑创伤组自3h后相应时间点明显降低(P〈0.01),IL-10在3h后相应时间点明显升高(P〈0.01);NAC干预组伤侧脑组织含水量在3d和5d时较假手术组相应时间点脑组织含水量下降,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时间点伤侧脑组织含水量虽有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C可能通过抑制颅脑损伤后促炎因子的过度表达,同时可提高抗炎因子的表达水平,从而减轻脑创伤后过度炎性反应,减轻脑水肿,发挥其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甲基强的松龙对大鼠颅脑损伤后血、脑组织中NOS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20只)、对照组(20只)、正常组(5只),均采用骨窗形成后硬膜外打击法造成鼠脑挫裂伤。正常组麻醉后,只行开颅手术,不作头颅打击,治疗组大鼠致伤后即刻腹腔内注射30mg/kg甲基强的松龙,对照组则注射30mg/kg生理盐水。对照组和治疗组大鼠分别在伤后1h、6h、12h、24h断头取脑,对大鼠脑外伤后脑组织中一氧化碳合成酶(NOS)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大鼠脑皮质中的NOS活性在伤后1h较正常组显著性升高(P <0.01),6h开始下降,12~24h降至基础水平。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组在伤后1h(P <0.01)、6h(P <0.05)NOS活性较损伤组显著性降低。结论颅脑损伤后,受损脑组织中NOS活性升高,甲基强的松龙可通过抑制损伤后NOS活性起到保护创伤神经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Tissue thromboplastin (TTP) is an integral membrane protein contributing to coagulopathy after trauma of brain, which is a rich source of TTP. AIMS: A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establish the TTP content of various areas of normal brain and estimate the changes in TTP activity of brain in response to varying degrees of trauma. MATERIALS AND METHODS: Samples from different areas of brain of ten cadavers were used as controls and they were compared with contused brain tissue obtained after surgery in 25 head injury (HI) patients of varying severity. RESULTS: In the study group, the TTP activity of the frontal, parietal, and temporal lobes after HI was significantly raised in contrast to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TTP activity was also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severe HI patients than those having moderate HI. The mode of injury and the time lapse after HI had no significant bearing on the TTP activity. Subjects above 40 years of age demonstrated a higher mean TTP activity after HI, though it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 The study provides quantitative data on TTP activity of normal brain and highlights the role of TTP in coagulopathy following HI through its increased activity after HI, more so in the severe HI group.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难治性癫痫大鼠脑组织与外周血p-糖蛋白(P-glycoprptein,pgp)的变化规律并探讨两者的关系。方法 (1)利用苯巴比妥钠(PB)对杏仁核成功点燃的大鼠进行耐药筛选,将其分为药物有效与耐药组大鼠,其后两组动物均每日腹腔内注射PB抗癫痫治疗,同时观察两组大鼠的痫性发作。(2)利用免疫组化及流式细胞仪方法分别于1、2、3、4w测定两组大鼠不同区域脑组织及外周血pgp的表达。结果 (1)除小脑外耐药组大鼠各区域脑组织及外周血pgp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及有效组大鼠(P<0.01,0.05)。(2)除小脑外耐药组大鼠各区域脑组织及外周血pgp表达在1、2、3、4w 4个不同时间点有统计学差异(P<0.01);且两者表达的pgp有随病程增长呈同步增多趋势。结论耐药大鼠外周血pgp水平可作为脑组织pgp表达的简易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外周血WBC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对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评估。方法120例经手术治疗后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对照组。亚低温组于手术后予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降至33~35℃,对照组体温维持存36.5~37.5℃。共治疗3~7 d,分别于术后第1 d和第8 d对两组患者的外周血WBC及中性粒细胞进行检测和GCS进行评估,6个月后进行GOS预后评估。结果亚低温组和对照组在术后第1 d的GCS和WBC及中性粒细胞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到第8 d则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亚低温组的GCS及WBC和中性粒细胞均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随访6个月亚低温组GOS预后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亚低温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有效手段之一,并且外周血WBC及中性粒细胞的变化是评估颅脑创病人预后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自发性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内神经胶质细胞的组织形态学特点及焦亡相关蛋白caspase-1、IL-18和IL-1β的表达水平变化。方法 高血压性脑出血死亡者(发病后3Symbol~A@33h死亡)的全脑标本5例,出血侧为实验组,非出血侧为对照组; 血肿周围的脑组织(1×1×0.3 cm3)的石蜡切片行常规H&E染色及caspase-1、IL-18和IL-1β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脑组织内神经胶质细胞的组织形态特点及caspase-1、IL-18和IL-1β蛋白的表达水平变化,计数阳性细胞的数量,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和费舍尔最小显著差异确定显著性水平。结果 血肿周围脑组织内的神经胶质细胞胀大,核质凝集、碎裂和溶解; caspase-1、IL-18和IL-1β蛋白表达在神经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壁细胞的胞浆内,IL-18和IL-1β蛋白还同时表达在上述细胞的细胞外基质内; caspase-1、IL-18和IL-1β蛋白表达明显增强,阳性细胞显著增多(P Symbol|@@0.01)。结论 自发性ICH后血肿周围脑组织内的神经胶质细胞胀大,核质凝集、碎裂和溶解; caspase-1、IL-18和IL-1β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这提示神经胶质细胞的焦亡途径被启动,其可能是脑出血后脑组织继发性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杏仁核电点燃及海人酸点燃难治性癫大鼠模型脑组织及外周血P糖蛋白(Pgp)过度表达的可能机制,并比较不同方法致难治性癫大鼠脑组织及外周血中Pgp的表达趋势。方法应用电刺激点燃及海人酸点燃方法对大鼠杏仁核进行点燃,制作难治性癫模型;将其分为A组(杏仁核电点燃,12只),B组(杏仁核海人酸点燃,12只),另设C组(杏仁核埋入电极而不点燃,且给予卡马西平灌胃,8只),D组(杏仁核注射生理盐水,且给予卡马西平灌胃,8只),E组(杏仁核埋入电极而不点燃,且给予生理盐水灌胃,8只),F组(杏仁核注射生理盐水,且给予生理盐水灌胃,8只);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两种模型大鼠脑组织及外周血Pgp的表达。结果A组、B组大鼠脑组织及外周血Pgp表达明显高于其余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D组大鼠脑组织及外周血Pgp表达高于E组及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与B组大鼠脑组织及外周血Pgp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组织及外周血Pgp的过度表达可能是未能控制的癫发作、服用抗癫药(AEDs)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难治性癫发生1个月后,脑组织中Pgp高表达的大鼠外周血中Pgp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出血大鼠脑组织白介素(IL)-10和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表达的变化.方法 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脑出血1 d组、3 d组、7 d组、14 d组和21 d组,用自体血注入法制作成右侧纹状体脑出血模型.在相应时间点分别给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然后处死大鼠,取右侧脑组织用免疫组化法和原位杂交法检测IL-10和caspase-3蛋白及mRNA阳性细胞数.结果 脑出血1 d组神经功能评分最高,3~21 d组逐渐降低.脑组织IL-10、caspase-3蛋白和mRNA阳性细胞数在脑出血3 d组最多,7~21 d组逐渐减少,21 d组最少;脑出血3 d组与21 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脑出血7 d组IL-10 mRNA和caspase-3蛋白阳性细胞数亦明显多于21 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脑出血后早期IL-10和caspase-3表达显著增高,随着病程进展逐渐降低,两者的表达可能与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糖尿病大鼠脑组织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的变化.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1个月组、糖尿病3个月组及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采用逆转录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脑组织Occludin mRNA和蛋白的水平.结果:糖尿病1个月组和3个月组大鼠脑组织Occludin mRNA水平[(0.20±0.21),(0.06±0.02)]均较正常对照组(1.00±0.00)显著降低(均P<0.05),且糖尿病3个月组Occludin mRNA水平明显低于糖尿病1个月组(P<0.05).糖尿病1个月组和3个月组大鼠脑组织Occludin蛋白水平[(0.58±0.01),(0.29±0.01)]比正常对照组(1.02±0.06)显著降低(P<0.05-0.01),且糖尿病3个月组Occludin蛋白水平明显低于糖尿病1个月组(P<0.05).结论:糖尿病大鼠脑组织Occludin表达明显降低,并随着病程延长其降低更明显;提示糖尿病使血-脑屏障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20.
严重创伤早期大鼠下丘脑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GRK)在大鼠下丘脑的分布和严重创伤后时相变化及其与应激早期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分泌的关系。方法采用胸部撞击和单侧股骨中段骨折进行致伤。50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创伤组,通过免疫组化实验研究GRK在下丘脑的分布,Westernblot实验研究室旁核GRK的蛋白表达,RT-PCR技术研究室旁核CRH的转录活性。结果在下丘脑室旁核有GRK2/3的分布,但未发现GRK6的阳性染色;GRK2/3的总蛋白在创伤后30min显著下降(P<0.05),90min恢复近正常水平;CRHmRNA表达在伤后30min显著升高(P<0.05),60min、90min的升高非常显著(P<0.01)。结论在创伤应激过程早期GRK2/3的蛋白表达受到了抑制,推测下丘脑室旁核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1型受体(CRHR1)的同源性脱敏受到了抑制,间接促进了下丘脑室旁核CRH的分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