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评价上海市奉贤区社区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了解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临床检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并分析血糖控制影响因素.结果 193名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平均值为(7.7±1.4)%.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协会(CDS)的控制目标,24.4%的患者HbA1c达标(<6.5%),根据ADA控制目标,34.2%的患者HbA1c达标(<7.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血糖控制效果的因素有人均月收入低、病程长、有家族史和无规律运动.结论 目前奉贤区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达标率较低,血糖控制受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金山区社区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描述2型糖尿病患者的用药现状.方法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本区2型糖尿病患者110人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检.结果 110位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平均值为(7.3±1.3)%.根据2007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推荐的控制目标,28.2%的患者HbA1c达标(<6.5%),4.5%的患者HbA1c、血压(BP)和甘油三酯(TG)都达标(HbA1c< 6.5%,BP< 130/80 mm Hg,TG< 1.5 mmol/L);降糖药使用位居前3位的依次为磺脲类、双胍类、胰岛素,分别占使用降糖药总人数的63.5%、50.0%和15.4%;血糖控制组患者单用口服药比例高于糖控制不良组患者.结论 本区2型糖尿病患者仍有相当比例患者HbA1c水平不达标,接受胰岛素治疗患者比例低,需要加强糖尿病预防控制工作,逐步改善糖尿病防治状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骨密度变化及其糖代谢相关生化指标分析。方法将86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骨密度分为单纯2型糖尿病组和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组,比较两组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病程等,并对以上指标与骨密度进行相关性分析。以9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健康体检者骨质疏松发生率明显低于2型糖尿病患者[28.0%(26/93)比59.3%(5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组(51例)HbA1c、FINS、骨密度、病程与单纯2型糖尿病组(35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57±2.59)%比(7.26±1.68)%、(13.21±4.73)μU/L比(17.54±5.91)μU/L、(0.764±0.130)g/cm2比(0.993±0.123)g/cm2、(11.4±6.4)年比(8.6±4.7)年,P〈0.05]。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与病程、HbA1c、FINS呈负相关(r=-0.306,-0.185,-0.269;P〈0.05或〈0.01),而与FBG无相关性(P〉0.05)。结论长期血糖控制不良、体内胰岛素水平低下、病程长是2型糖尿病患者易合并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2型糖尿病社区管理和治疗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2型齄尿病社区管理和治疗的效果。方法抽取社区111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社区组,按照同等病情抽取同期医院内科门诊111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医院组。比较两组管理和治疗1年后病情控制、生活质量和医药费用情况。结果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BG)社区组为6.7mmol/L、8.8mmol/L,医院组为7.9mmol/L、11.5mmol/L,两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糖化血红蛋白(HbA1c)社区组为7.2%,医院组为8.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两组每日平均能量摄入量无差异,在社区组的饮食中三大营养素构成之比更趋于合理。社区组生活质量评分为85.1分,医院组为71.5分,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对于HbA1c≥9%的患者,社区组控制良好率为39.3%,医院组为74.3%,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社区组中HbA1c≥9%的患者的医药费用增加5.1%,医院组下降29.5%;社区组中HbA1c〈9%的患者的医药费用下降22.8%,医院组增加7.8%。结论HbA1c〈9%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管理和治疗优于医院内科治疗;对于HbA1c≥9%的患者,社区卫生服务应以上级综合性医院为依托,建立双向转诊网络,实行优势互补,有效预防2型糖尿病患者的慢性并发症,从而达到优化治疗效果和减轻医疗支出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短期干预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社区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干预效果。方法抽取上海市杨浦区686名中老年2型糖尿病确诊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n=369)和对照组(n=317),进行为期1a干预。对干预组给予强化综合干预、强化控制达标、规范随访;对照组给予一般干预措施。结果对照组干预后糖负荷2h血糖(2hPG)下降1.7mmol/L,较干预前下降13.26%,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下降0.75%,降幅11.14%,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分别下降3.65mmHg、3.76mmHg,降幅为2.65%,4.54%;干预组空腹血糖(FPG)下降1.39mmol/L,降幅16.69%,6,2hPG下降1.02mmol/L,降幅10%,HbA1c下降0.86%,降幅11.62%,SBP、DBP分别下降4.47mmHg、3.34mmHg,降幅为3.25%,3.96%。两组间比较,干预后HbA1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99,P〈0.05)。干预组糖尿病知识认知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短期干预可以使血糖获得良好改善,血压水平得到较理想控制。短期综合干预对部分糖尿病知识认知水平提高的作用显著,坚持糖尿病知识宣传教育有必要且有成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不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对颈动脉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根据HbA1c水平分组,6%≤HbA,C〈7%为第1组(30例),7%≤HbA1c〈8%为第2组(31例),8%≤HbA1c〈9%为第3组(29例),HbA1c≥9%为第4组(30例)。分别进行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的检测以及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记录。结果四组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内皮素1(ET-1)与一氧化氮(NO)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第4组ET-1与NO最高[(89.34±19.2)ng/L、(59.5±9.3)μmol/L],其次为第3组[(85.9±16.4)ng/L、(56.44±8.9)μmol/L]和第2组[(83.44±17.3)ng/L、(52.3±8.3)μmol/L],差异有计学意义(P〈0.05)。四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第4组颈动脉IMT最大[(2.90±0.62)mm],其次为第3组[(2.40±0.73)mm]和第2组[(1.90±0.4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颈动脉斑块总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P〈0.01),两两比较,第4组颈动脉斑块总检出率最高[93.3%(28/30)],其次为第3组[79.3%(23/29)]和第2组[61.3%(1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颈动脉斑块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10,P〈0.01),HbA1c与颈动脉斑块分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r=0.56,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HbA1e水平和颈动脉内皮细胞功能与斑块之间存在较强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重庆涪陵地区已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等指标的治疗和达标情况.方法 门诊和住院已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1 340例患者,收集病例一般信息、自我管理信息、治疗方案、临床指标等数据.测量HbA1c、血糖,血脂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空腹血糖达到推荐控制目标的比例为33.0%,HbA1c<6.5%和<7.0%的达标率分别22.61%和35.52%,总胆固醇达标比例为44.25%,甘油三酯达标比例为55.2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标比例为52.2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标比例为56.32%.结论 涪陵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正规治疗率很低,HbA1c达标率低,亟需进一步的系统管理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与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双“C”治疗)联合应用对血糖控制的效果。方法将6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双C组(33例)和单纯CSII组(35例)。双C组行CGMS连续监测血糖,单纯CSII组采用血糖仪每日8次监测指尖血糖(SMBG);两组患者均应用CSII治疗2周控制血糖,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调整胰岛素剂量;观察两组强化治疗两周后血糖控制情况及血糖达标时间、血糖达标时的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均能有效的控制血糖,但双C组血糖控制达标更快[(3.36±0.49)dvs(4.37±0.65)d,P〈0.05],血糖达标时胰岛素用量更少[(45.06±5.04)u/dVS(53.63±4.58)u/d,P〈0.05],低血糖发生明显减少。结论两组患者的强化降糖治疗均有效,双“C”治疗可以使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在短期内理想而稳定的达到血糖控制目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38例应用诺和灵30R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患者,加服拜糖苹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临床观察38例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诺和灵30R(二次/日,皮下注射),疗程在2~4周,诺和灵30R用量已调至58-66u,血糖仍未达标(且有9例患者于午餐前出现轻度低血糖症状)。联合口服拜糖苹(50~100mg次/日)治疗2~4周,比较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P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低血糖发生及胰岛素用量变化情况。结果诺和灵30R联合拜唐苹治疗后FPG、2hPG、HbA。。均有明显下降,FPG(P〈0.05),2hPG(P〈0.01),HbA1c(P〈0.05),平均全日胰岛素用量较前减少16%,无低血糖发生。结论诺和灵30R联合拜糖苹治疗2型糖尿病可使血糖平稳达标,胰岛素用量较前减少16%,无低血糖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健康管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探讨针对糖尿病患者不良生活方式切实有效的健康管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07年7月经健康体检科确诊的1152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检资料,包括生化指标如空腹血糖(GLU)、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每位患者既往的身体活动、饮食与遵医依从性等生活方式调查问卷,建立标准,进行评价,据此,将生活方式相对较好的283例(A组)和较差的869例(B组)患者纳入队列,进行队列研究,分析生活方式与糖尿病控制效果的关系;同时,将其中完整接受1年强化健康管理(包括饮食、运动、遵医依从性、健康教育等)的241例患者的管理前(c组)和管理后(D组)生化结果进行比对。结果 A组GLU和HbA1c的控制满意率分别为60.1%和56.5%,明显优于B组的49.0%和45.5%(Х^2=10.44和11.05,P〈0.01);不科学的生活方式是糖尿病GLU和HbA1c控制不满意的危险因素(RR=1.28和1.25);D组营养与运动知识总知晓率(63.5%)明显高于C组营养与运动知识总知晓率(25.7%),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Х^2=4.51,P〈0.05),强化生活方式管理后GLU和HbA1c的控制满意率分别为61.8%和64.3%,明显优于管理前的58.5%和47.8%,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Х^2=7.94和4.18,P〈0.01和0.05)。结论 生活方式与2型糖尿病血糖的控制效果密切相关,健康管理能够培养患者良好的生活方式,帮助患者获得满意的血糖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2型糖尿病门诊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了解该人群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糖尿病中心抽取2型糖尿病患者677例,收集患者的基本人口学特征、体格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测资料等。运用单因素分析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结果]677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lc)平均值为7.27%,HbAlc≥7.00%的患者有313例,占46.23%。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血糖控制效果的因素有舒张压(DBP)、体质指数(BMI)和三酰甘油(TG),OR值分别为1.03、1.17和1.40。[结论]2型糖尿病门诊患者的血糖控制现状不容乐观,血糖控制状况受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社区离退休职工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控制不良相关因素,为该人群血糖控制及并发症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上海市石化社区离退休职工T2DM患者810例,按照血糖控制情况分为三组:理想控制组(n=153)、一般控制组(n=303)、控制不良组(n=354),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腰围和臀围,检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生化指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家族史、病程、血糖检测的规律性、用药情况、饮食及运动情况等一般指标,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血糖控制不良相关因素。结果各组间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合并理想控制组与一般控制组作为一组,与控制不良组相比,前者女性患者比例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理想控制组相比,一般控制组年龄较高,控制不良组病程较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理想控制组比较,一般控制组和控制不良组TC、TG、LDL-C水平均显著升高,HDL-C水平显著降低,收缩压水平显著升高,血脂异常及肥胖患病率均显著升高,体力活动的强度显著降低,使用降糖药的个数显著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但体力活动的时间以及饮食过量的发生率在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糖控制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女性、年龄>65岁、初诊糖尿病时的血糖水平>7.8mmol/L、病程>10年、腹型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血糖检测不规律和运动强度过低(OR值分别为2.331、1.581、4.227、1.691、3.222、2.263、1.766、1.920和1.804)。结论女性、高龄、初诊糖尿病时的血糖水平高、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血糖检测不规律和运动强度过低等为中老年T2DM患者血糖控制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甲状腺激素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3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组)及312例非糖尿病患者(对照组)进行甲状腺超声检查,检测两组的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等指标。同时测定血清总三碘甲腺原氨酸(TT3)、总甲状腺素(TT4)、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及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水平,按不同HbA1c水平分为HbA1c〈7.5%组(132例)、HbA1c7.5%~9.0%组(211例),HbA1C〉9.0%组(93例);按不同病程分为病程≤1年组(65例)、1年〈病程≤5年组(133例)、5年〈病程≤10年组(195例)及病程〉10年组(43例),对比分析各组患者甲状腺功能及甲状腺超声的变化。结果老年糖尿病组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生率为19.7%(86/436),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与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与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发生率[14.4%(63/436)比5.3%(23/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老年糖尿病组TT1、FT3水平明显降低[(1.274±0.20)nmol/L比(1.60±0.34)nmol/L、(3.71±0.49)pmol/L比(4.454±0.62)pmol/L],TGAb、TPOAb水平及甲状腺体积明显增高[(74.73±41.25)kU/L比(40.05±18.28)kU/L、(87.46±36.81)kU/L比(42.39±20.84)kU/L、(17.14±3.0)ml比(13.7±2.5)m1],甲状腺肿大及存在甲状腺结节比例升高[17.66%(77/436)比4.17%(13/312),59.86%(261/436)比29.49%(92/3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HbAlc的升高,TSH及rITr3水平逐渐下降(P〈0.05)。HbA1c〉9.0%组的FT3,水平明显低于HbA1c〈7.5%组及HbA.c7.5%-9.0%组[(3.46±0.39)prnol/L比(3.73±0.47)、(3.75±0.49)pmol/L](P〈0.05),甲状腺肿大、存在甲状腺结节及甲状腺回声异常的比例明显高于HbA。c〈7.5%组及HbA,c7.5%~9.O%组[36.6%(34/93)比11.4%(15/132)、13.3%(28/211);90_3%(84/93)比50.0%(66/132)、52.6%(111/211);45.2%(42/93)比12.9%(17/132)、15.2%(32/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病程延长,TSH、TGAb水平逐渐增高,而TT3,、FT3水平逐渐下降。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应注意筛查和随访。甲状腺功能对老年糖尿病病情的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临床路径的方法在社区2型糖尿病管理中的效果。[方法]将"临床路径"理念引入社区糖尿病管理,使2型糖尿病的防控及诊疗质量实现规范化、信息化,以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糖尿病主要指标控制水平作效果评价。[结果]空腹血糖均值和收缩压2012年比2011年平均有所降低,分别降低(0.28±2.72)mmol/L和(1.58±14.92)mmHg(P均<0.05)。分层分析后发现,糖化血红蛋白高于正常者,其空腹血糖均值和糖化血红蛋白均值2012年与2011年比较,分别降低(1.49±3.02)%和(1.22±1.56)%(P均<0.05)。而糖化血红蛋白均值正常者,空腹血糖均值和糖化血红蛋白均值2012年与2011年比较,分别升高(0.38±2.29)mmol/L和(0.63±1.23)%(P均<0.05)。[结论]应用临床路径式管理对社区2型糖尿病的达标管理及成本控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全科医师进行糖尿病患者的日常健康管理提供重要的信息辅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情景式健康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 将98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9例,试验组男19例,女30例,平均年龄(49.6±15.8)岁;对照组男23例,女26例,平均年龄(50.5±14.7)岁.试验组接受情景式教育模式,对照组接受糖尿病常规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后1年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等反映糖尿病疗效的代谢指标以及自护行为能力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成组t检验进行组间指标的比较.结果 干预前两组FPG、2hPG、HbA1c及自护行为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1年后,两组FPG、2hPG、HbA1c均较干预前有显著下降,试验组FPG(6.5±1.6)mmol/L、2hPG(7.9±2.0)mmol/L、HbA1 c(6.7±1.2)%都显著低于对照组[(7.8±2.4)mmol/L,(10.6±3.5)mmol/L,(7.5±1.4)%;t=2.71,3.35,2.90;P=0.03,0.02,0.04];试验组饮食控制(22.6±2.8),规律运动(14.8±2.3),遵医嘱服药(15.6±1.6),血糖监测(15.7±1.7),足部护理(17.2±2.1),高低血糖处理(16.9±1.7),患者的各项白护行为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19.7±3.2,11.9±2.4,13.5±1.6,12.5±2.0,15.6±1.6,14.6±1.9; t=7.36,6.51,5.24,5.07,6.57,6.77;P均<0.05).结论 情景式健康教育可促进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改善其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短期集中强化糖尿病健康教育加后续网络化随访对糖尿病患者代谢水平影响的效果。方法对115例糖尿病患者分别采用5d集中强化糖尿病健康教育加后续网络化随访(实验组,57例)和传统的分次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方式(对照组,58例)进行健康教育,在入组时及健康教育后3个月、6个月后分别评价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血脂、血压变化。结果糖化血红蛋白:对照组下降1.13%(6个月),达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下降2.10%(6个月),达标率由于预前的26.32%增加至80.79%(3个月)。体重指数达标率:实验组由干预前的43.86%增加至68.42%(6个月),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压干预前后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短期集中强化糖尿病健康教育对改善代谢控制的影响效果优于传统的分次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与尿微量白蛋白对早期诊断2型糖尿病肾病的价值。方法:对42例糖尿病患者进行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尿微量白蛋白(m—ALB)、胆固醇(CHo)、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同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血常规测定,并将结果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按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结果分为低值组(HbAlc〈6.79%)、中值组(HbAIc6.8%~10%)、高值组(HbAlc〉10.1%)。结果:糖尿病患者HbAlc、FBG、CHo、TG、LDL-C的血清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HDL-C的血清浓度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随着HbAIc的增高,FBG、m—ALB随之增高。结论:糖尿病肾病与HbAlc的增高有关,血脂异常可增加糖尿病患者肾病微血管病变的危险性。m—ALB是糖尿病早期肾小球损伤标志物,可作为慢性肾病的筛查指标。同时联合检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尿微量白蛋白有利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检出,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染色体13q31.1-rs359790多态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的影响。[方法]2006年10月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浦东新区934例2型糖尿病患者,2011年9~10月采用重复调查研究的方法追踪随访508例。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生化检测,了解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膳食摄入、生理指标和血糖控制水平;采用Taqman等位基因分型试验对13q31.1-rs1359790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广义线性模型分析rs1359790位点多态与血糖控制水平的关联。[结果]所研究人群的rsl359790G/A基因型频率为彳40.078、AG0.404、GG0.518,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O.971o广义线性模型分析显示,在调整可能混杂因素后,rsl359790基因型与两次调查间糖化血红蛋白下降幅度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0.031),该位点的风险等位基因G可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下降幅度。膳食纤维摄入与染色体13q31.1-rs1359790多态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存在负向交互作用(P=0.016),在低膳食纤维摄入组中,AA+AG基因型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下降幅度高于GG基因型患者(P=O.002o[结论]染色体13q31.1-rsl359790多态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有影响,且膳食纤维摄入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受该多态修饰。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