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研究ABO血型不相容的亲属捐献肾移植围术期处理措施,及针对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方法 收集2020年7月—2021年4月肾移植病区完成的12例ABO血型不相容肾移植供受者的相关资料。其中,A型捐给O、B型分别为2例、1例,B型捐给O、A型分别为6例、1例,AB型捐给B型2例。根据首次化验的血型抗体滴度的数值,采用利妥昔单抗(美罗华)、血浆置换和免疫抑制剂相结合的不同脱敏治疗方案。并监测受者围术期血型抗体滴度、肾功能、淋巴细胞计数等变化趋势。结果 12例受者经简化的脱敏方案处理后,血型抗体滴度水平均达到术前目标。术后半个月内,4例受者血型抗体效价升高,需要血浆处理干预。术后发生肌酐正常后反弹、重度贫血、反复腹泻、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尿BK病毒阳性等并发症各1例,治疗后肾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采用精简预处理方案可达到理想的血型抗体滴度,个体化精准防治并发症,能实现满意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方案利妥昔单抗在ABO血型不相容肾移植(ABOi-KT)中应用的利弊,总结合理利用利妥昔单抗使用方案.方法 33例ABOi-KT受者,术前均使用MMF+FK506等10~14 d,配合血浆置换和血浆双重滤过.利妥昔单抗的使用有如下4个不同方案:方案一,术前24 h内单次使用利妥昔单抗500 mg;方案二,术前1周和术前24 h内各使用利妥昔单抗500 mg;方案三,术前2周、术前1周和术前24 h内分别使用利妥昔单抗200、200、500 mg;方案四:术前2周、术前1周和术前24 h内分别使用利妥昔单抗200、200、100 mg.监测4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型抗体滴度.统计各组血浆处理次数、使用血浆量,比较不同组别对比术后人肾脏存活率、1年内的感染发生率.结果 除方案二中1例出现急性排斥反应,行移植肾切除外,余32例ABOi-KT均取得成功,未出现大出血和肾功能延迟恢复.方案一配合血浆置换和血浆双重滤过次数最多,使用血液制品也最多,方案三和四最少;方案三和四中术后2周内血型抗体滴度反弹较其他方案慢.结论 (1)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血浆置换和(或)双重血浆置换、利妥昔单抗等方法处理ABOi-KT受者是安全有效的;(2)早期低剂量使用利妥昔单抗方案(方案四)是安全有效的,同时可以减少移植受者血浆处理次数,减少术后血型抗体反弹概率,减少手术费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临床上预存供者特异性抗体(donor specific antibody,DSA)患者术后易发生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MR),术后发生并发症和移植失败的风险相对较高。本研究旨在探讨DSA阳性肾移植临床治疗效果并分析术前预处理在DSA阳性肾移植中的作用与安全性,为临床DSA阳性肾移植提供单中心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的15例DSA阳性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8例为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来源(organ donation after citizen’s death,DCD)肾移植受者,其中3例在术前未作脱敏治疗(DCD未处理组,n=3),5例受者在术前使用利妥昔单抗作脱敏治疗(DCD预处理组,n=5);其余7例为亲属活体供者(living related donors,LRD)肾移植受者,术前接受利妥昔单抗和血浆置换脱敏治疗(LRD预处理组,n=7)。收集受者肾功能,DSA水平变化,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年、3年及5年受者和移植肾存活情况等,并比较3组患者的恢复情况与术后并发症的差异。结果:15例受者术前...  相似文献   

4.
2000年5月,我院成功地进行亲属活体供肾肾移植1例,现作报道.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受者男,29岁,已婚.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4个月,HBV抗原、抗体均为阴性,HCV抗体阴性.供者为受者胞兄,男,33岁,未婚.术前检查均正常.肾动脉造影提示双侧肾动脉均为单根.HBV抗原、抗体均为阴性,HCV抗体阴性.供、受者ABO血型均为A型,淋巴细胞毒交叉试验为1%.  相似文献   

5.
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是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有效药物。最近的文献报道称,利妥昔单抗可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抗体有效,因此,本研究采用最大剂量静脉输注利妥昔单抗(375mg/m^2,每月1次,共4次)治疗9例副肿瘤性神经系统综合征(PNS)相关Hu抗体或Yo抗体阳性患者。在本项利妥昔单抗的非对照非盲试验中,根据Rankin量表(RS),3例患者的症状改善程度≥1分,1例边缘叶脑炎患者的症状改善显著(RS得分从5到1)。尚有待于对利妥昔单抗治疗PNS抗体的疗效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1例肌肉特异性酪氨酸激酶(M uSK)抗体阳性肌无力的56岁女性患者,主要表现为延髓症状和呼吸功能不全。常规免疫抑制治疗(泼尼松龙、硫唑嘌呤、霉酚酸酯)难以维持最初通过重复血浆置换法所取得的临床效果。因此,开始对患者实施利妥昔单抗治疗。经利妥昔单抗治疗2个月后,患者出现明显的与血清M uSK抗体减少相关的临床症状改善。该患者在前期治疗结束后,又巩固治疗12个月。该病例报道表明对于M uSK抗体阳性重症肌无力患者,利妥昔单抗是一种有效且可耐受的治疗方法。利妥昔单抗成功治疗MuSK抗体阳性重症肌无力患者@Hain B.$Departm…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ABO血型不相容的供肝在儿童活体肝脏移植中应用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2020年7月于我院完成的62例首次儿童活体肝移植患儿临床资料。根据供体与受体ABO血型匹配情况分为3组:ABO血型相同(ABO-Id)组33例;ABO血型不同但相容(ABO-C)组10例;ABO血型不相容(ABO-In)组19例,3组中位年龄均为5月龄。ABO血型不相容组中4例受体因合并肝功能衰竭、2例受体因血型抗体效价≥1∶32,术前予以血浆置换。所有ABO血型不相容受体术前血型抗体效价<1∶32。3组受体均采用背驮式肝移植术,均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和抗凝治疗。术后随访截止2020年12月31日或死亡日期,随访时间为5~20个月(中位数12个月)。分析3组受体基础临床资料、术后生存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  结果  3组受体移植月龄、性别、基础疾病、手术史、Child-Pugh评分、供者年龄、移植物与受者质量比(graft to recipient weight ratio, GR/WR)、冷缺血时间、热缺血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免疫抑制剂使用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BO-Id组围手术期死亡1例,术后死亡2例。ABO-C组术后死亡1例。ABO-In组围手术期死亡1例,术后死亡1例。3组受体整体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感染、急性排斥反应、胆道吻合口狭窄以及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儿童ABO血型不相容活体肝移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可有效增加供肝来源,挽救终末期肝病患儿的生命。  相似文献   

8.
背景:利妥昔单抗是一种选择作用于B淋巴细胞的抗CD20嵌合抗体。近来报道其治疗寻常型天疱疮有效。目的:本研究旨在回顾利妥昔单抗治疗寻常型天疱疮(PV)的英文文献,确定其疗效及对临床结果的影响。材料和方法:回顾性调查采用利妥昔单抗治疗PV的文献资料。描述10例个案报道中17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利妥昔单抗联合血浆置换治疗特发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符合诊断标准的特发性TTP患者28例,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确诊的特发性TTP患者为治疗组12例,行利妥昔单抗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既往确诊的特发性TTP患者为对照组16例,仅给予血浆置换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为6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小板在治疗后第3、5、12天后数值上升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1、28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月,治疗组复发率9.09%,对照组为5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血浆置换可有效治疗特发性TTP ,且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体内存在抗体的受者 ,用血浆置换 (PE)治疗减少肾移植后严重排斥反应疗效。方法 :选择 30例肾移植肾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 (PRA)阳性 ,强度≥ 30 %患者作肾移植和 36例 (PRA)阳性 ,强度≥ 30 %患者 ,先作血浆置换后才作肾移植 ,比较二组患者术后短期内 (4周 )严重排斥反应情况 ,二组血型 ,HL A配型及免疫抑制剂使用基本相同。结果 :36例患者作PE治疗 2~ 4次 ,每次置换血浆 2 5 0 0~ 30 0 0ml,后 PRA从 30~ 88%下降至 <1 0 %或阴性 ,肾移植后严重排斥反应发生率为 2 2 .2 % (8/36 ) ,30例未作 PE治疗 ,肾移植后严重排斥…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肝癌危险因素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应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探讨原发性肝癌 (HCC)的危险因素。方法 在江苏省海门市收集以队列为基础的病例对照资料 ,应用SAS软件进行两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经两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发现HBsAg( )携带者和饮河沟水者患肝癌的风险较大 ,其OR值分别为 19.5 6(P <0 .0 0 1)和 4 .95 6 (P <0 .0 0 1)。交互作用分析表明 ,饮河沟水、表面抗原 乙肝、表面抗原 家族史三项进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 ,OR分别为 2 .4 9(P =0 .0 0 3)、7.0 92 (P <0 .0 0 1)和 4 .0 0 4 (P <0 .0 0 1)。经多分类logis tic回归分析 ,与对照组比较 ,发现河沟水对HBsAg(- )肝癌人群和HBsAg( )肝癌人群均是一危险因素 ,其在不同模型中的OR值分别为 5 .2 6 3(P =0 .0 0 0 3)、2 .174 (P =0 .0 377) ;而肝癌家族史在HBsAg( )肝癌人群中是一危险因素 ,OR =3.185 ,P <0 .0 0 1。当HBsAg( )组与HBsAg(- )组比较 ,提示饮河沟水仍然是一危险因素 ,OR =2 .373(P <0 .0 5 )。家族史未能引入这一模型。结论 HCC受多因素影响 ,尤其是HBsAg和饮河沟水是两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另外也提示存在一定的家族聚集现象  相似文献   

12.
杨业春  柳青 《循证医学》2009,9(5):287-291
目的为评价人群患肝癌的风险,用Meta分析方法计算肝癌主要危险因素——乙肝病史、饮酒、饮用不洁水和经常食用黄曲霉毒素污染食物的综合危险度,并建立综合风险评价模型。方法在PubMed和CBMDisc电子数据库中检索并通过电子检索和手工查阅的方式获得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章共34篇,计算各因素的合并效应综合危险度。结果以社区人群为对照的文献显示乙肝对肝癌发生的综合危险度为6.66[95%可信区间(5.57,7.97)];而以医院人群为对照文献的综合危险度高达25.09[95%可信区间(18.59,33.86)];饮酒、饮用不洁水和经常食用黄曲霉毒素污染食物的综合危险度分别为2.14[95%可信区间(1.97,2.34)]、1.39[95%可信区间(1.17,1.65)]和1.36[95%可信区间(1.13,1.64)]。结论综合风险评价模型可以根据社区个体的生活习惯和疾病史等情况评价个人患肝癌风险的大小,据此可给予其个性化的筛查方案,这将大大提高肝癌筛查的效率和成本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与结直肠癌的关系,为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1∶1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四川省肿瘤医院400例经病理学确诊的新发、原发结直肠癌患者和400例同期未患结直肠癌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直肠癌的相关因素。结果 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每日静坐时间≥8h(OR=2.01,95%CI: 1.15~3.50)、食用腌泡菜≥3次/周(OR=2.19,95%CI: 1.48~3.23)、食用腊制食品≥2个月/年(OR=4.12,95%CI: 2.59~6.55)、经常食用脂肪及糖类食物(1~2种OR=1.97,95%CI: 1.03~3.76;3~5种OR=3.41,95%CI: 1.68~6.93)和结直肠癌家族史(OR=3.46,95%CI: 1.37~8.75)是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而经常饮茶(OR=0.61, 95%CI: 0.40~0.94)、经常运动(OR=0.36,95%CI: 0.23~0.56)、食用豆类及豆制品≥3次/周(OR=0.46,95%CI: 0.28~0.75)是结直肠癌的保护因素。经常食用脂肪及糖类食物在结肠癌的发生中作用突出(1~2种OR=7.53,95%CI: 1.75~32.34;3~5种OR=10.57,95%CI: 2.38~46.95),未发现在直肠癌发生中起作用。结论 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应通过开展健康教育等方式进行干预,积极倡导群众适当运动,平衡膳食,以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广西地区人群DNA修复酶X线修复交叉补体因子1(XRCC1)codon 399 Gln多态性与肝细胞癌(HCC)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外周血白细胞DNA进行PCR-RFLP检测分析140例HCC患者和536例对照人群XRCCl基因399位点多态性。结果:①XRCC1 codon 399 Arg/Arg为HCC保护基因型,XRCC1 codon 399(Gln/Gln Arg/Gln)为HCC风险基因型(校正OR=2.18,95%CI=1.27~3.74);②在AFB1暴露有中低度与高度两个层次,XRCC1 399 Gln多态性在AFB1中低度暴露群体中增加HCC危险性(校正OR-2.06,95%CI-1.01~4.20)。结论:XRCC1 399 Gln多态性与HCC风险相关,且在AFB1中低度暴露时更易感HCC。  相似文献   

15.
 为调查上海市长宁区学龄儿童消化不良症状的发生情况,研究膳食模式对其影响,于2019年9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从长宁区5所小学选择304名7~11岁健康儿童,使用问卷调查基本信息、生活习惯、食物消费情况和消化不良症状的发生情况。采用因子分析提取膳食模式,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膳食模式与学龄儿童消化不良症状的关系。半年内腹痛、腹泻、便秘和口臭分别占42.4%(123/290)、48.3%(140/290)、39.1%(115/294)和50.7%(148/292)。年龄大、男孩、母亲超重或肥胖、吸烟和饮水量低可能是消化不良症状的危险因素,父母高学历可能是消化不良症状的保护因素。处于海产品膳食模式高分组的儿童半年内腹泻(OR=1.87,95% CI:1.10~3.20)和便秘(OR=1.80,95% CI:1.06~3.06)发生率较高。处于奶制品膳食模式高分组的儿童半年内腹痛(OR=0.54,95% CI:0.32~0.91)和腹泻(OR=0.51,95% CI:0.30~0.87)发生率较低。处于传统膳食模式高分组的儿童半年内腹泻(OR=0.51,95% CI:0.30~0.87)发生率较低。处于高热量膳食模式高分组的儿童半年内腹痛(OR=1.78,95% CI:1.06~2.99)和口臭(OR=1.86,95% CI:1.11~3.12)发生率较高。上海市长宁区学龄儿童消化不良症状发生情况较高,膳食模式可能影响学龄儿童消化不良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背景 高尿酸血症(HUA)与多种慢性病密切相关,是继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之后的“第四高”。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东社区人口老龄化严重,但尚不清楚该社区老年人群HUA的流行状况。目的 调查上海市高东社区老年人群HUA的流行现状及可能危险因素,为HUA及相关慢性病的防治和社区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高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8年3-5月开展的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项目,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健康档案信息收集、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分析HUA患病率以及人群分布,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HUA的影响因素。结果 8 600名老年体检人群的HUA粗患病率和标化患病率分别为21.76%(男性24.15%,女性19.66%)和24.10%(男性24.21%,女性20.58%);男性HUA粗患病率高于女性(χ2=25.312,P<0.001);60~69岁年龄组,男性HUA粗患病率高于女性(χ2=51.121,P<0.001);70~79岁及≥80岁年龄组,不同性别HUA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及不同性别HUA粗患病率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P<0.001)。HUA组和非HUA组社区老年体检人群性别、年龄、退休前职业、文化程度、吸烟情况、饮酒情况、运动情况、高血压、中心性肥胖、肥胖、CKD、冠心病、高脂血症、痛风患病率、白细胞计数、总蛋白、血清清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1.27,95%CI(1.11,1.45)〕、年龄〔OR=1.01,95%CI(1.00,1.02)〕、饮酒情况〔经常饮酒对比从不饮酒OR=1.43,95%CI(1.19,1.70)〕、运动情况〔经常运动对比不运动OR=0.84,95%CI(0.73,0.98)〕、高血压〔OR=1.47,95%CI(1.30,1.66)〕、糖尿病〔是,血糖控制不佳对比否OR=0.76,95%CI(0.65,0.88)〕、中心性肥胖〔OR=1.29,95%CI(1.13,1.48)〕、肥胖〔OR=1.43,95%CI(1.23,1.66)〕、CKD〔OR=4.59,95%CI(3.91,5.38)〕、痛风〔OR=5.07,95%CI(3.54,7.28)〕、白细胞计数〔OR=1.08,95%CI(1.04,1.11)〕、总蛋白〔OR=1.04,95%CI(1.03,1.06)〕、血清清蛋白〔OR=1.03,95%CI(1.01,1.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OR=1.01,95%CI(1.00,1.01)〕与社区老年体检人群HUA患病有回归关系(P<0.05)。结论 上海市高东社区老年体检人群HUA患病率较高,且与许多不良临床指标有关联,需加强社区居民HUA的防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结石发病的相关因素,为提出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基于北京市某区医院的病例对照研究,以调查时间范围内经B超、X线或静脉肾盂造影确诊为肾结石的住院患者100例作为病例组;同一调查时期,与病例同性别且年龄相差5岁以内,排除尿路结石及内分泌代谢疾病者100人作为对照组,进行1∶1配对;以自制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面对面调查,内容涉及一般人口学特征、用水问题、膳食习惯及结构、遗传和疾病史。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有10个变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进入模型的变量有:经常饮茶(OR=1.463,95%CI:1.033~2.071)、继往尿路结石史(OR=2.127,95%CI:1.065~90.145)、劳动强度(OR=0.622,95%CI:0.435~0.889)、常饭后饮水(OR=0.316,95%CI:0.122~0.815)、平时喜欢饮水(OR=0.232,95%CI:0.084~0.642)、多食蔬菜(OR=0.571,95%CI:0.328~0.993)。结论:经常饮茶、继往尿路结石史、脑力劳动是肾结石发病的危险因素,平时喜欢饮水、多食蔬菜是肾结石发病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中国成年人群的哮喘患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中国12个地区的常住居民为研究 对象,评估不同特征人群哮喘的患病状况;采用logistic回归对2009年和2011年中国健康营养调查(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CHNS)的数据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中国成人哮喘患病率为1.25%(95% CI:1.06%~1.43%)。年 龄、性别、地区、城乡、吸烟、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受教育程度、婚姻、幸福感等在哮喘患者与非哮 喘患者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正常人群比较,哮喘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的 风险较大(均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成人哮喘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OR=1.042,95% CI:1.032~1.053)、 性别(男性OR=1.533,95% CI:1.080~2.167)、地区(北京OR=2.470,95% CI:1.155~5.308)、城市(OR=1.355,95% CI: 1.026~1.786)、BMI(OR=1.021,95% CI:1.000~1.037)、吸烟(OR=1.428,95% CI:1.028~1.989)、饮酒(OR=0.711, 95% CI:0.515~0.976)、受教育年限(OR=0.964,95% CI:0.930~0.999)、短期健康状况欠佳(OR=5.295,95% CI: 4.055~6.934)、主观幸福感(低OR=2.219,95% CI:1.272~3.887)、打游戏机(OR=2.732,95% CI:1.023~6.088)、看电视 (OR=1.695,95% CI:1.036~2.941)。结论:中国成年人哮喘患病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 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 gene C677T (MTHFR C677T) polymorphism and diabetic retinopathy (DR).Methods A total of 6971 subjects including 2707 DR patients and 4264 controls from 23 studies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 A random-effects model was applied to estimate the overall effects and the stratified effects of the MTHFR C677T polymorphism on the risk of DR, and study quality was also assessed.Results Strong associations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MTHFR C677T polymorphism and DR. The carries of MTHFR C677T were more likely to be found in the DR group in relative to the healthy control group with odds ratio 1.68, 2.55, and 2.31 respectively in allele contrast model (T vs. C, 95%CI: 1.29-2.18, P<0.001, I 2=78.4%), homozygous model (TT vs. CC, 95%CI: 1.70-3.83, P=0.008, I 2=54.4%) and dominant model (TT+CT vs. CC, 95%CI: 1.62-3.29, P<0.001, I 2=74.7%). This association can also be found in contrast to the Ncd (non-complicated diabetic mellitus) group (allele contrast, OR=1.50, 95%CI: 1.07-2.11, P=0.032, I 2=62.1%; homozygous, OR=2.39, 95%CI: 1.06-5.38, P=0.017, I 2=66.7%; dominant, OR=1.59, 95%CI: 0.97-2.62, P=0.056, I 2=56.5%). For the heterozygous model (CT vs. CC), the association was significant in contrast to the healthy control group (OR=1.46, 95%CI: 1.64-3.69, P=0, I 2=77.3%), while in contrast to the Ncd control group the association was not statistically meaningful (OR=1.38, 95%CI: 0.87-2.18, P=0.131, I 2=43.7%). For the recessive model, 1.92-fold increased risk was found only in contrast to the Ncd control group (95%CI: 1.07-3.43, P=0.064, I 2=55.0%).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found in the models in contrast to the DM control group.Conclusion In this meta-analysis, we found an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MTHFR C677T polymorphism and DR, especially in contrast to the Ncd control group. Further studies are required to establish more definite relationship.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食管癌高发区肥城市男性食管癌的影响因素。方法 在肥城市一食管癌高发乡镇40~69岁队列人群中,采用染色内镜和活检病理诊断方法确诊男性食管癌64例,另选取肥城市人民医院男性食管癌住院患者116例,将其作为病例组;选取内镜检查正常者22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食管癌家族史、吸烟、饮酒等与食管癌的关联,以OR及95%CI作为评价关联强度的指标。结果 将年龄和文化水平作为调整因素,未发现食管癌家族史与食管癌有统计学关联;以吸烟指数=0为比较的基线水平(OR=1.0),吸烟指数<550和≥550的OR分别为1.552(95%CI 为0.844~2.851)、2.273(95%CI 为1.248~4.142);以饮酒指数=0为比较的基线水平(OR=1.0),饮酒指数<130和≥130的OR分别为2.887 (95%CI 为1.468~5.679)、3.281 (95%CI 为1.780~6.045);以不吸烟+不饮酒为比较的基线水平(OR=1.0),吸烟+饮酒的OR为2.907 (95%CI 为1.372~6.162)。结论 吸烟、饮酒是男性食管癌的危险因素,其影响具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二者共同暴露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在食管癌高发区,应提倡戒烟戒酒,以减少和预防食管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