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旷玉妍 《考试周刊》2011,(73):29-30
《论语》是一本集合了孔子及其门下弟子言行的智慧语录,它所体现的儒家先贤思想流传至今影响后世。其中“仁”的思想贯穿于孔子思想体系的全过程.成为孔子思想的核心部分。“仁”不仅体现了孔子对道德及人文精神的关注.而且展示了孔子仁爱、博大的精神风范。  相似文献   

2.
《论语》与《理想国》分别提出了其核心概念:仁与正义。二者在概念分层上都蕴含着个人层面和国家层面,在具体制度安排上既相似又有差别,在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上分别期待的是伦理王国与正义之国。总之,前者是伦理中心主义,后者是道德理想主义。  相似文献   

3.
"礼"是《论语》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在书中多次出现。自先秦以后,历代学者都对《论语》中"礼"之内涵做出过自己的解读和评价。"礼"的实质是爱人之心的自然流露,对"礼"的实践贯穿于一个人成长各个阶段。在"礼"与"仁"的关系方面,二者是内在与外在的有机统一,"克己复礼为仁","仁"不仅以"礼"为评判维度,同时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更有超越"礼"的部分,即是对全体人的大爱和对人的生命的尊重。  相似文献   

4.
借助《论语正义》可以厘清“仁”字的诸多内涵:作为价值标准是“爱人”、“已欲立而力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价值目标是理想境界;作为目标的实现途径是克己复礼、刚毅质朴等等.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弘扬仁义,凝聚共识,守住我们自己的精神命脉,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仅两万字的《论语》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与精华,而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可对于“仁”,孔子却始终没有作出一个确切的解释。虽然后人进行过种种解读,遗憾的是该问题至今仍莫衷一是,没有一个让众人信服的结论。本文欲从《论语》“仁学”提出的背景对“仁”字的含义以及其对孔子思想的统帅作用做一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黄玉霞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7):81-82,109
"仁"学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在《论语》英译过程中,不同译者对"仁"做出了不同的翻译。阐释学翻译为分析"仁"学思想在韦利和刘殿爵《论语》译本中的阐释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仁”的思想是孔子儒家学说最富有特色的重要精髓,在孔子思想学说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从“仁”产生的历史渊源入手,分析“仁”的本质内涵,具有积极的历史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语》中的论仁章句看起来是散乱的,没有一定的章法,不成体系,但仔细分析这些章句,就会发现,孔子围绕"仁",谈了倡导仁的原因、何为仁、如何达到仁、如何施行仁等一系列问题,用一条线索串联起来,即为何要倡导仁以及仁的重要性——何为仁——如何达到仁——谁来施行仁,如何施行仁。  相似文献   

9.
《论语》中有三个十分重要的概念,首先是"仁","仁"是《论语》一书的核心思想,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一生都在实践着"仁",并且提出了实现"仁"的两种方式,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次是"礼","礼"是《论语》一书中仅次于"仁"的重要概念,"礼"是"仁"的表现形式,而"仁"是"礼"的思想内容。再次是"中庸",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就是说,"中庸"是一种"至德",一般人是无法企及的;而"子见南子"正是"中庸之德"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0.
"仁"是《论语》思想体系的核心,前人已对"仁"作了多方面的探讨,本文主要就《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仁者与不仁者的表现,如何修养仁,推行仁之艰难,以及孔子心目中仁的标准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比较正确地领会孔子"仁"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兴”的术语解说经历了错综复杂过程,它直接导致了对于《论语》中“诗,可以兴”的错误判断。“诗,可以兴”无涉于艺术或美学问题,而仅仅指特定场合下对于诗句的引用。今天的美学家诠释兴、观、群、怨、不过是以“六经注我”的方法来表达某种善良的愿望,并不出于对《论语》及其“兴”这一语词的准确理解。  相似文献   

12.
李鸥 《考试周刊》2014,(62):143-144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有重大影响。《论语》中的"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的教育标准,让新世纪教师能学到哪些为师之道呢?文章就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3.
对《论语》中的“为”字做了穷尽性统计,得出全书“为”字有170个,约占全书总字数的0.8%。其中以动词用法为主,共有123例,约占“为”字总数的72.4%。“为”作名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的例子为数很少,其中名词、助词仅各一见。  相似文献   

14.
于洋 《考试周刊》2013,(85):15-16
《论语》中真正出现修正的条目较少,却很重要.本文以论语中的“正”为核心,探讨了论语的修正思想.在《论语》中,“正”分为修己以正、修己以正人、修己以安百姓三个层次.并且认为这三个层次就可以概括《论语》的绝大部分内容,是《论语》思想的纲领,而所有这些思想的前提就是修己以正.  相似文献   

15.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着力塑造了一个相当完美的“君子”形象:内省修己;别于小人;志于天下。其中凝聚了孔子对世间所有美德的向往,也是孔子自律和他律的准则。凡此种种道德修炼要求,主要是针对处于由被统治阶层向统治阶层过渡的士子们而提出的。  相似文献   

16.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自然观。在孔子的观念中自然界有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精神意义。《论语》中的自然观有许多理性因素和人格化的特点,通过孔子对待自然事物的方式和他对自然事物的感悟,人们可以从自然观的角度解读"仁""礼""德""理"这些概念的内涵。《论语》中体现的自然观是多元的,这是早期儒家对天地自然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7.
怎样才能做到与众不同呢?我想,除了达到孔子所说的作为君子的仁义礼智信等最起码要求以外,还要有新的时代内容,还要有更加坚定地理想信念,还要更加与时俱进,掌握更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18.
在《论语》中,孔子把“执中”作为处理事物的正确方法和态度。强调“因时择中”、“执中有权”,个体通过自身知行的储备积累,由自觉地“执中”到自然而自由地时时“执中”,便到这了道德修养的至高境界——“中庸”。这种既有既定的原则,又有能因时而变、灵活机智的处事方法,对今天的人们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语》共载入十三则弟子向孔子问仁的对话,去除非直接性的问仁,余有八则.针对弟子问仁这一共同的问题,对孔子给出不同答复这一现象作进一步的归纳分析,通过比较分析樊迟、仲弓、司马牛、子贡、子张、颜渊问仁所得到的答复,得出孔子对颜渊问仁犹为推重,表明颜渊在孔门弟子中地位之重,是孔子最为倚重的衣钵传承者.同时,这也可用来解释颜渊受世人推重的现象及其对儒学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论语·述而>十五章"夫子为卫君"历来注解争议纷纭,学者的焦点多集中于父子争国和兄弟让国的伦理、政治的类比之中,本文作者认为这种解读方向值得商榷,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孔子在当时的政治处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