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孕妇血清铜蓝蛋白氧化酶活力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孕妇血清铜蓝蛋白氧化酶活力的变化。方法:以O-Dianisidin为基质,采用联大茴香胺酶比色法测定87名孕妇和65名健康非妊娠妇女血清铜蓝蛋白的活力。结果:妊娠小于8周的妇女与健康非妊娠妇女的SCP活力水平差异无显著性,在于8周的妇女SCP活力均高于健康非妊娠妇女,而晚期妊娠女SCP活力均高于其他各组。结论:妇女妊娠8周后SCP升高是其对妊娠期铜、铁代谢改变的一种适应;地一些临床疾病的  相似文献   

2.
尘肺患者血清铜蓝蛋白活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尘肺对患者血清铜蓝蛋白(CP)活力的影响。方法:采用联在茴香胺法对包钢131例尘肺患者血清CP活力进行了测定。结果:与健康中青年比较,尘肺患者血清CP活力明显升高(P0.01),且随年龄增大CP活力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P对尘肺患者肺组织纤维化病变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甲亢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铜蓝蛋白水平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铜蓝蛋白(CP)的关系,本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50例甲亢患者血清SOD和CP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健康人SOD含量为18.56±7.00nmol/L,甲亢患者为36.07±12.49nmol/L;健康人CP含量为347.83±60.30mg/L,甲亢患者为429.48±51.94mg/L,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并讨论了引起甲亢患者血清SOD和CP升高的原因,提示甲亢患者联合检测体内SOD和CP水平的变化,对病情的观察及预后的判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一氧化氮,肿瘤坏死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一氧化氮(NO)的相互关系,探讨在临床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测定老年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45例,稳定期35例及健康人15例血清TNFα、NO2^-水平。TNFα测定用ELISA法,NO2^-测定用萘乙烯二胺盐酸盐比色法。结果老年COPD患者急性期血清TNFα、NO2^-均显著高于COPD稳定期及健康人(P〈0.01),TN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45例食管、贲门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铜蓝蛋白(SCP)含量的变化,并与44例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表明:食管、贲门癌病人手术前后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手术后病人SCP呈递减趋势,72h后SCP开始明显下降,与手术前对照(P<0.05)。并观察到术后有转移的患者SCP持续保持高水平。病情稳定者,SCP趋于正常。由此认为:SCP可以作为食管、贲门癌的诊断、判断预后、有否转移和复发的一项重要辅助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铜蓝蛋白氧化酶(sCP)活性变化与妇科肿瘤的关系。方法:采用联大茴香胺酶比色法测定良性肿瘤30例、恶性肿瘤47例、恶性肿瘤根治术12例正常对照组125名女性的血清sCP活性。结果:恶性肿瘤患者sCP活性明显高于良好性肿瘤患者、行根治术后的恶性肿瘤患者及正常对照组(P〈0.01);而良性肿瘤患者、行根治术后的恶性肿瘤患者及正常对照组sCP活性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sC  相似文献   

7.
对30例慢性上颌窦炎病人血清中MDA含量及SOD活力测定结果表明:与健康人相比,MDA含量和Mn─SOD活力显著增加(P<0.001;P<0.01),T-SOD和CuZn-SOD活力显著减少(P<0.05;P<0.01)。  相似文献   

8.
采用ELISA法测定50名健康人及36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唾液中的CEA。结果发现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唾液中的CEA明显高于健康人(P〈0.01),提示测定唾液CEA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普查,诊断,预后分析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血清铜蓝蛋白的检测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奇伟 《当代医学》2009,15(31):78-79
目的探讨铜蓝蛋白作为非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40例正常人,4组共100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的铜蓝蛋白的含量,并对数据做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人组中,男性和女性血清中的铜蓝蛋白含量无差别,4组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的铜蓝蛋白的含量均较正常人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铜蓝蛋白检测阳性率为81%。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脑脊液髓磷脂碱性蛋白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酶联免疫测定法对66例急性脑血管病(CVD)患者血清和脑脊液(CSF)的髓磷脂碱性蛋白(MBP)进行了连续动态检测。结果:急性CVD患者血清和CSF的MBP平均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急性CVD中的脑出血、脑梗塞和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的血清和CSF MBP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分析表明,急性CVD患者血清和CSF MBP含量之间呈  相似文献   

11.
呼吸系统肿瘤血清铜蓝蛋白氧化酶活力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观察调节因子X5(regulatory factor X5,RFX5)在消化系统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方法: 通过分析美国癌症和肿瘤基因图谱计划(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中常见消化系统肿瘤的RNA测序数据,获得RFX5 mRNA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表达水平。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5例癌组织和配对的癌旁多肿瘤组织芯片中食管鳞状细胞癌、胃腺癌、结肠腺癌、直肠腺癌、肝细胞肝癌和胰腺腺癌的RFX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初步研究显示,上述6种消化系统肿瘤中RFX5 mRNA和蛋白水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且在胃腺癌和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上调最为显著。 结论: RFX5 mRNA和蛋白在常见消化系统癌组织中均呈过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老年消化系统肿瘤患者Th1/Th2类细胞因子及IAP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患者血清中IL-2和IL-4水平;采用琼脂扩散实验测定免疫抑制酸性蛋白(IAP)含量。结果 肿瘤患者血清中IL-2水平明显下降(P<0.01),IL-4及IAP水平显著升高(P<0.01,P<0.01)。结论 Th1/Th2类细胞因子及IAP联合检测对评价肿瘤患者机体免疫水平、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EB病毒与消化道肿瘤发生的关系。方法 用双温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出EB病毒Bam W区的121bp DNA片段,对233份消化道肿瘤和83份消化道良性疾病的内镜活捡标本进行了EB病毒DNA检测。结果消化道肿瘤内镜活检组织中EB病毒阳性率为6.44%(15/233),30例癌旁、远离癌灶5cm以上组织和非肿瘤病交均阴性。结论 消化道肿瘤内镜活检组织中EB病毒感染率低,两者关系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EB病毒致瘤机制的阐明。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测定与血清癌胚抗原做对比,探讨其变化水平在临床判断病情和评估预后中的价值。方法: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原理定量测定90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并选取5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同时测定血清癌胚抗原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消化道恶性肿瘤组,血浆D-dimer水平明显升高(P〈0.01)。在胃癌无转移、淋巴结转移、远处脏器转移3组患者之间,血CEA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道恶性肿瘤转移与无转移组之间CEA及D-dimer比较,均有显著差异。结论:D-二聚体可作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病情评估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刘晓阳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12):1581-1583
目的:探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清细胞质胸苷激酶(TK1)检查在临床应用上的意义.方法:利用免疫印迹增强化学发光法,检测144例消化系统肿瘤患者和6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清TK1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消化系统肿瘤患者TK1阳性率为5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7%(P〈0.01);腺癌阳性率72.7%,肝细胞癌阳性率68.6%,均较鳞癌的20.0%升高(P〈0.05);胃癌、肝癌、胰腺癌及结肠癌TK1阳性率均较食管癌升高(P〈0.05).结论:TK1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阳性率较高,尤其在胃、结肠和胰腺的腺癌和肝细胞癌患者中明显升高,提示TK1检测对消化系统腺癌有一定特异性.血清TK1高表达对于筛查和诊断胃肠道腺癌及肝细胞癌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脂肪降解中起重要作用的脂质降解因子锌α-2-糖蛋白(zinc-α-glycoprotein,ZAG)在消化道不同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的表达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这些肿瘤患者的脂质代谢状态与ZAG的关系。方法实验采集了不同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相应良性病变及正常健康人血清样本,每种疾病及正常血清样本各6例,检测了所有样本的脂代谢相关指标。采用蛋白免疫印迹的方法对血清中锌α-2-糖蛋白(zinc-α-glycoprotein,ZAG)的含量进行了半定量鉴定。结果在各疾病组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在血清中的含量在健康对照组、良性组、恶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胃病组、结肠疾病组、直肠疾病组中,锌α-2-糖蛋白(ZAG)在恶性、良性和正常组中的表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589,P=0.618,P=0.864)。而ZAG在肝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与正常健康人、良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P=0.008),但正常健康人与良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4)。结论锌α-2-糖蛋白(ZAG)在消化道不同肿瘤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癌组相对于胃癌组、结直肠癌组的表达具有临床诊断意义。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相比,它在评价肝癌患者脂代谢状态方面更加灵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sIL-2R、sCP水平对肿瘤患者化疗前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IASA)和比色法测定45例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血清sIL-2R、sCP浓度。【结果】所有肿瘤患者化疗前血清sIL-2R、sCP活力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化疗6个月后复发患者血清sIL-2R、sCP水平持续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复发患者血清sIL-2R、sCP活力水平略高于正常对照组,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sIL-2R、sCP表达水平对评价肿瘤患者化疗前后的病情和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