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究中央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卫生支出的影响,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2003—2014年中国30个省的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无论是比重指标还是人均指标,中央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卫生支出促进效应有限;人均转移支付指标促进效应要优于转移支付比重指标;转移支付的使用效果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结论:政府应加强中央转移支付用于卫生支出使用的透明度管理,强化地方政府的问责机制;以效率和公平为政策导向谨慎调整中央转移支付内部结构;中央转移支付政策供给应当寻求精细化;中央转移支付政策要同其他政策配套实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我国政府卫生支出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公平性进行评价分析,为优化政府卫生支出、促进全国卫生健康事业协调发展提供依据。方法:从空间视角出发,运用空间差异分析、集中指数法,对2011—2020年我国各省份政府卫生支出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部、东北地区的人均政府卫生支出低于东部、西部地区,而东部地区政府卫生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在4个地区中最低;按人口数、经济水平、床位资源为评价标准的政府卫生支出集中指数为正,显示公平性不高。结论:政府卫生支出空间分布地区间差异较大、公平性不高,应因地制宜优化中央转移支付结构、提高地方政府尤其是省级政府投入力度,促进区域政府卫生投入更加均衡。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我国深化卫生健康事权和支出责任改革的现状分析。发现以下问题:缺乏法律政策依据,效力、约束力和可操作性偏弱;共同事权数量繁多,支出责任划分不规范;转移支付力度不足,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过多;缺乏协同性,未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医改有效衔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机制不合理,抑制了地方卫生支出的积极性。基于以上问题可以得出以下建议:加快法律政策的制定,在不同层面上指导改革;明确卫生事权清单,制定卫生服务标准;积极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理顺同级政府内卫生事权;以财税体制改革为契机,增强卫生转移支付力度;转变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方式,促进政府服务以公民为中心。  相似文献   

4.
研究我国人口结构演变对政府卫生支出的影响。利用我国31个省市1998-2011年的动态面板数据,基于广义矩估计方法显示:老年人口抚养比率对政府卫生支出有显著正的影响,少年儿童抚养比率降低也会增加政府卫生支出,而对地区间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中,老年人口抚养比和少年人口抚养比对东部地区的影响均显著为正,对中部地区影响不显著,而对西部地区的影响分别为正和负。因此,要进一步提高政府卫生支出在卫生总费用中的比重,对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地区,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以缩小地区差异、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我国政府卫生支出的趋同趋势,为促进政府卫生支出区域间的均衡配置提出政策建议。方法:采用我国31省市2000-2010年的数据,利用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进行政府卫生支出的收敛性分析。结果:我国各省市人均政府卫生支出存在σ收敛,不存在β绝对收敛,当加入制度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卫生因素以后,我国各省市人均政府卫生支出存在β条件收敛。结论:我国各省市政府卫生支出有趋同趋势。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30个贫困县1978~1993年间,政府卫生支出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及其对卫生机构补偿的变化趋势的分析发现:1.在农村贫困地区,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远高于全国水平,体现了当地政府对卫生的极大支持,但由于其财力有限,人均政府卫生支出却远低于全国水平;2.政府卫生支出存在分配的不公平性和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3.政府卫生投入与卫生机构的业务收入呈负相关,且政府对其投入的变动会引起其业务收入的大幅度变动;4.社会经济及政策因素直接影响政府卫生支出的额度和分配结构。因此,1.上级政府对贫困地区应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倾斜;2.有必要调整其分配结构,通过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增加政府对农民的直接卫生投入,提高农民卫生服务的需求水平;3.加快公费医疗制度的改革,提高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4.政府在调整其卫生投入的分配结构时,更应注重完善卫生机构的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2009-2011海南省卫生总费用(THE)筹集水平与结构的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趋势,评价海南省各项卫生经济政策的合理性与公平性,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和调整卫生经济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来源法统计海南省2009-2011年卫生总费用.结果:2009、2010、2011年海南THE总额分别为94.69、113.25、163.30亿元;THE占GDP比重为5.72%、5.49%、6.47%;人均THE为1095.98、1303.24、1862.06元;政府卫生支出占THE的比重为41.46%、35.40%,34.11%;社会卫生支出占THE的比重为27.22%、38.21%,39.70%;居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占THE的比重为31.32%、26.38%,26.19%.结论:THE总额持续增长,绝对值低;人均THE由低于发展到超过全国平均水平;THE占GDP比重先降后升;政府卫生支出及居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占THE的比重逐年下降;社会卫生支出占THE的比重逐年增长.  相似文献   

8.
财政收入分权反映地方政府的财权,支出分权则代表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责任。在我国,财政支出分权远远大于财政收入分权,地方政府责任能力不匹配,目前尚没有研究关注二者对财政卫生支出的影响。中国1997-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表明:财政收入分权的增加会抑制当地人均政府卫生支出;而财政支出分权的增加则有利于政府卫生支出。所以有必要合理调整财政分权制度,安排与之匹配的政策,保证足够的卫生支出。  相似文献   

9.
以我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划2003—2010年相关统计数据构成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变系数回归模型,以最小二乘法(OLS)研究政府卫生支出对围产儿死亡率效果。发现政府卫生支出显著地降低了围产儿死亡率,而且存在一定的边际递减效应。因此,认为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卫生转移支付是缩小区域健康差距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以政府公共支出为研究对象,测算分析我国政府公共支出的空间效应。方法 莫兰指数测算政府公共支出的空间演变,面板空间模型进行空间效应分析。结果 三大支出均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依赖性。政府公共支出不仅受本地区人均财政收入、千人口床位数、生师比、老年抚养比等指标影响,相邻地区指标也会产生空间溢出效应。结论 固定效应的面板空间杜宾模型更切合实际。地方政府在制定公共支出政策时,需综合考虑本地区和相邻地区的各政策环境,以达到资源要素最优配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我国2007—2017年人均政府卫生投入的空间分布,观察政府卫生投入的公平性,提出改善和优化的建议,促进政府卫生投入的优化配置。方法:利用空间自相关法、LISA指数法、Getis-Ord Gi^和Kriging插值预测法等对政府卫生投入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并对政府卫生投入分布的公平性进行预测与评价。结果:我国人均政府卫生投入省际间存在明显差异;2007—2017年人均政府卫生投入的全局Moran’s I指数为正值(0.216),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Z=3.092)。LISA指数研究显示,我国人均政府卫生投入省际间存在局部聚集性;Getis-Ord*Gi进一步研究显示,中南部省份为人均政府卫生投入的热点聚集区,无明显的冷点聚集区。Kriging插值预测分析显示,未来人均政府卫生投入的冷热点将发生明显的变化,热点区集中在中部地区,而冷点区集中在西部和东部地区。结论:我国人均政府卫生投入省际间分布存在局部空间自相关,人均政府卫生投入存在聚集区,仍需进一步优化财政支付手段,因地制宜制定不同的财政帮扶政策。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影响我国人均卫生费用的宏观影响因素。方法:采用2011-2014年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卫生费用的数据,分别使用混合回归和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我国人均卫生费用的宏观影响因素。结果:固定效应模型适用于分析人均卫生费用的宏观因素,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65以上老年占总人口比重影响人均卫生费用,且两者均与人均卫生费用呈正相关。结论:关注低收入的省(市、自治区)居民的健康需求以及积极推动医养结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深入研究卫生保健商品或服务的相对价格对人均卫生费用的短期与长期影响。方法:基于1986—2009年宏观时间序列数据,在考虑人均GDP、政府卫生投入等因素前提下,采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RDL)与误差修正模型(ECM)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⑴卫生保健商品相对价格对于人均实际卫生费用的影响要明显大于卫生保健服务相对价格和政府卫生投入比例增长率的影响;⑵相对于其他消费品,卫生保健商品相对价格的持续下降会促使人均实际卫生费用增长率也呈现下降趋势;卫生保健服务相对价格的下降可能会刺激人们卫生保健服务需求,提高实际人均卫生费用的增长率;⑶政府卫生投入比例的上升会导致实际人均卫生费用增长率增加,产生明显的正向效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全国各地区人均医疗卫生费用的分布差异,分析医疗卫生费用充足区域和不足区域居民的健康水平与医疗卫生费用的关系,为我国医疗卫生费用的合理投入提供政策依据。方法整理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采用相关和线性回归的分析方法,对人均医疗卫生费用和居民健康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总体上,人均医疗卫生费用与期望寿命和死亡率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353和-0.457,但在医疗卫生费用充足区域,医疗卫生费用对死亡率和期望寿命的回归系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卫生费用不足区域,医疗卫生费用与死亡率和期望寿命的回归系数为0.320和-0.589。结论医疗卫生费用的持续增长并不能带来居民健康水平的持续显著性的提高,当人均医疗卫生费用达到一定程度,增加医疗卫生费用对居民健康状况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aims to asses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hinese out-of-pocket payments and government health spending, investigating their variation ratio in the context of OECD countries. Aggregated time-series data of 37 countries (from China and official OECD member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World Bank Open Data source and analyzed using the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s. Benchmarking approach was applied to evaluate the causes of healthcare expenditure rise per capit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hina's government health expenditure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out-of-pocket payment rise, with a higher variation score of 42.70%. The association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t 5%. Likewis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expenditure and out-of-pocket payment in the OECD countries was positively significant at 1%, and their variation score was 2.41%. Health financing in OECD countries showed higher stability and equity than that in China.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China is to reduce the distributional disparity of government health funds by tax adjustments in health services, universal health coverage, the removal of social health insurance disparities, and a single health payment method.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文从均等化的视角分析我国近年来政府卫生支出的地区差异及其变化。方法:计算近10年来各省间和东、中、西部地区政府卫生支出的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并分析历年变化及原因。结果:基尼系数从2003年的0.31下降至2013年的0.11;泰尔指数从2003年的0.027 0下降至2013年的0.000 4,其中2011年及2012年有所反弹。东部地区泰尔指数由正转为负,其优势逐渐转为劣势;中部地区泰尔指数为负值但向0靠近,处于劣势但有所改善;西部地区2006年以前泰尔指数为负,但2009年以后为正,其相对劣势逐渐转化为相对优势。结论:近年来由于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政策实施,各省间政府卫生支出的整体公平性上升,东高、中低、西较低的格局有所变化。建议: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应适当增加河北、山东、广东、湖南及河南等人口大省的政府公共卫生投入。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卫生总费用指标的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选用国内外通用性更好的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广义政府卫生支出占GDP比重两个卫生费用指标,以及出生时的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个健康产出指标,分析不同GDP水平下,卫生费用指标处于何种水平时,会与"优"的健康产出有关。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官方网站,覆盖214个国家、1995—2012年的数据。结果:不同人均GDP水平下,卫生费用指标与人均GDP之间的散点分布有不同的规律,结合了健康产出也是如此。不同人均GDP水平下,卫生费用指标取值不一定越高,健康产出越好。建议:在GDP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动态的进行相关研究。影响卫生费用和健康产出的因素更多更复杂,可以根据数据的可得性纳入更多的影响因素进入研究。人均GDP区间划分可以更细,但不宜过细。不能一味要求卫生总费用各项指标持续增长,同时要考虑社会、居民的承受能力以及投入产出。一套标准不可能适用于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卫生总费用投入的评价,要根据本国的实际特点做出分析。对于卫生工作的考核,要充分考虑到卫生事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改善居民的健康水平而非增加投入。  相似文献   

18.
泰国和中国有相似的社会人口学状况和卫生服务提供体系,也同样面临卫生资源配置不平衡问题和推进全面医保的挑战。两国人均卫生总费用水平相似,但中国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费用比例及占财政支出比例均明显低于泰国;泰国政府卫生筹资职责主要由中央政府承担,而中国则在相当程度上依赖地方政府。通过对政府卫生支出总额和结构分析,发现中国卫生事业发展主要与地方经济有关,这一关联也导致了地区间资源分布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To analyse the impact of per capita income and environmental air quality variables on health expenditure determinants.MethodIn this study, we analy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ir pollution and health expenditure in 29 OECD countries over the period 1995-2014. In addition, we test whether our findings differ between countries with higher or lower incomes.ResultsThe econometric results show that per capita income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health expenditure, but is not 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s expected when lag-time is incorporated. In addition, an anchorage effect is observed, which implies that about 80%-90% of previous expenditure explain current expenditure. Our empirical results are quite consistent between groups and when compared with the full sample. Nevertheless, there appear to be some differences when broken down by financing scheme (total, public, and private).ConclusionsOverall, our findings could be used to clarify the appropriate health expenditure level or to obtain better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social well-being. That is, empirical support is provided on how health management and policy makers should include more considerations for the use of cleaner fuel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相似文献   

20.
In Finland, municipal health care expenditure varies from FIM 3 800 per capita to FIM 7 800 per capita.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stimate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economic, structural and demographic factors on the per capita costs of health services and care of the elderly. Using regression analysis we attempted to explain observed differences in expenditure by determining separately the effects of allocative and productive inefficiency and the effect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mand for services. We found income level of local population, generosity of central government matching grant, allocative efficiency (the mix of care between institutional and non-institutional care), productive efficiency of service providers, an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need of services (age structure, morbidity)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determinants of health care expenditure. Our results reveal that municipalities have the means at their disposal (by shifting resources to outpatient care and increasing productivity) to significantly reduce expenditure on health services and care of the elder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