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采用路面抗滑性能测试车SCRIM 3000对广东某高速公路7座隧道段路面横向力系数进行测试,得到隧道段路面横向力系数分布规律,即隧道外的路面抗滑性能普遍优于隧道内路面;同时结合其近几年隧道交通事故的统计分析研究了隧道段路面抗滑性能与交通事故的相关关系,得到隧道段路面抗滑能力不足和其出入口内外路面抗滑性能差异过大是影响隧道行车安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为了给湿热地区隧道路面结构选型和养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对广东省83座隧道的工作环境、路面类型、路面横向力系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隧道路面抗滑性能衰减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相对沥青路面,隧道内水泥路面的横向力系数衰减更快;隧道越长、水泥路面抗滑性能衰减越快。隧道水泥路面抗滑性能衰减的原因主要与隧道内的特殊环境有关,同时与交通量、施工质量、原材料等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介绍广东省高速公路隧道水泥路面抗滑性能的主要改善措施,并对典型路段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改善前后的路面横向力系数SFC进行了检测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Novachip超薄磨耗层罩面对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抗滑性能提升幅度较大,且使用效果良好,因此,Novachip超薄磨耗层罩面是改善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的较优方案。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铣刨工艺对隧道内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的影响,对四川省内两条高速公路的典型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铣刨前后抗滑性能跟踪检测,分析了用水量、刻槽工艺对横向力系数的影响,以及铣刨工艺对抗滑性能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用水量、刻槽工艺对横向力系数无明显影响;与精铣刨相比,常规铣刨对抗滑性能改善效果更明显;铣刨后,随运营时间增长,抗滑性能不断衰减。  相似文献   

5.
对抗滑性能不足的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不同改善措施及其效果进行分析,从处治前后路面抗滑性能提升情况来看,Novachip技术效果最好,处治后路面横向力系数SFC提升均值为50.4;水冲洗措施效果最差,路面抗滑性能几乎没有增长。从处治后的路面横向力系数SFC来看:NovachipMRSGAC-16HOG纹理化UTAC-10精铣刨技术水冲洗。  相似文献   

6.
2007版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中采用路面抗滑性能指数评定路面的抗滑性能,其是以评定单元内路面横向力系数算术平均值为唯一自变量指数函数,未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评定结果的保证率不明确。因此,提出了一种根据路面横向力系数代表值计算路面抗滑性能指数的评定方法,这种修正的评定方法更全面地反映了评定单元内路面横向力系数的总体水平,评定结果具有可靠的保证率。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某高速公路隧道路面抗滑性能进行跟踪调查,基于高速公路隧道内事故情况,阐述了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与交通事故的关联性,分析了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的衰减机理,并结合工程实践,比较了多种改善隧道路面抗滑性能措施的优缺点,为类似工程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路面抗滑性能测试方法的适用性,有效地评价沥青路面抗滑性能,结合实体路段检测,采用横向力系数测试方法和激光构造深度测试方法分别进行测试,比较两种方法的适用性和优劣;通过研究成果调查及实体道路测试数据分析,对横向力系数和构造深度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横向力系数和构造深度均可以准确地评价路面抗滑性能,但应用范围有所差异;两者在特定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SMA-13路面早期抗滑性能不佳的现象,分析已有研究成果并实体检测,发现大构造路面不能提供良好的早期抗滑性能检测值。基于撒布磨耗料的原理,提出了两种改善SMA路面早期抗滑性能的方法,确定磨耗料粒径为2.36~4.75 mm,撒布量为0.82 kg/m2,验证了方法的安全性。检测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可小幅提高摆式抗滑系数,方法2改善保证率更高;方法 1实施后动态摩擦系数、横向力系数提升10%、13.2%,横向力系数仍不能满足要求,方法 2使动态摩擦系数、横向力系数上升73.2%、77.8%;两种方法均使构造深度降低,但仍维持在0.8 mm以上,认为构造深度并非越大越好,宜设置上限以保证初始抗滑性能。两种方法对路面长期抗滑性能的影响还需研究。  相似文献   

10.
路面抗滑性能是评价路面使用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我国规范采用横向力系数(SFC)作为路面抗滑性能的主要检测指标,因此横向力系数的准确测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单轮式横向力系数测试系统(SCRIM)的组成、测试原理以及规范规定的测试结果修正方法,提出了我国现有规范所规定的SCRIM测定路面摩擦系数试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1.
汤东  陈军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3):158-162,M0017,M0018
为研究SMA-13沥青混合料的抗滑衰变规律,对比分析了路面摩擦系数以及宏观构造这两个表征,并且对于沥青路面抗滑性能的检测方法以及指标进行了观察,在此基础上,采用自研的路面材料加速磨耗测试仪,对SMA-13混合料进行加速磨耗试验,通过摆式摩擦仪和人工铺砂法,分别测试了不同程度加速磨耗试验后的SMA-13混合料试件的摩擦系数和构造深度,进而研究SMA-13的抗滑衰变规律,结果表明:SMA-13混合料的构造深度与摩擦系数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在荷载作用初期,构造深度和摩擦系数衰减较快,后期趋于稳定。表明SMA路面的抗滑性能衰减主要发生在路面通车1~2 a的早期阶段,后期趋于稳定。采用对数法进行拟合,建立了摩擦系数和构造深度的相关性模型,将室内试验结果与工程实践进行对比,进一步验证了SMA-13沥青混合料及其路面抗滑性能的衰变规律。  相似文献   

12.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事故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高速公路隧道内时常发生交通事故,为研究其特点和规律,收集2 193起高速公路隧道交通事故资料,对这些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隧道中交通事故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事故形态、事故车型以及发生原因。结果表明:一天中的9:00~10:00、11:00~12:00、13:00~15:00是交通事故的频发时段,周末发生的交通事故数约占总数的40%,1、2、4、5、7月易发生交通事故;追尾和碰撞隧道壁是隧道交通事故的主要形态;违章超速和天气变化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交通事故的车型主要为底盘较轻的轿车和重型货车。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彩色路面的成型方式,剖析了彩色防滑涂料的结构、颜色构成,按照不同的分类原则对防滑涂料进行了分类,并介绍了彩色路面防滑涂料的国内外应用状况。同时,结合路面防滑涂料交通行业标准编制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产品性能,对防滑涂料的通用理化性能、热熔型和冷涂型防滑涂料特定理化性能、防滑骨料理化性能进行了系统论述,提出了考核的技术指标,并结合相关具体试验方法论述了防滑涂料的测试技术,为正确认识彩色防滑路面、防滑涂料和了解相关测试技术提供了参考依据,有助于防滑涂料的生产单位更好地改进产品质量,同时有利于相关施工、监督单位更好地控制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14.
冯店隧道交通事故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成南高速公路冯店隧道交通事故的时空分布特性。冯店隧道(79~80km)的交通事故主要集中于79.62~80km路段、成都至南充(成南高速公路)方向,多数发生在夜晚,事故形态主要是撞击固定物和侧翻。分析了隧道、道路线形等因素对驾驶员的影响,认为隧道79~80km路段的线形组合和超速行驶不仅诱发事故、也是事故具有明显集中性、方向性和时间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广深高速公路自2002~2003年对全线进行SMA-13罩面维修,路面在超负荷、不限载的重交通环境下运营4年多后,路基段路面基本保持良好状态,但局部路段(长安~新桥段5km范围)桥面出现较为严重的车辙,最大深度达83mm,严重影响行车安全。经过对该段沥青混凝土桥面产生车辙的原因进行内、外在影响因素的研究和分析,提出维修...  相似文献   

16.
采用宏观统计与微观深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某高速公路长大纵坡交通事故特征、线性特征、运行速度特征以及导致长大下坡事故多发情况下各种因素的特性,全面、客观地分析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为制定高速公路的安全保障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针对公路隧道内交通事故的动态感知问题,在传统检测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声学检测理论与方法,研究基于异常声音检测的隧道交通事故智能检测方法。通过分析短时能量(short term energy,STE)和梅尔倒谱系数(Mel-scale frequency cepstral coefficients,MFCC)检测方法在事故段特征表征以及精度干扰方面的缺陷,提出1种改进的融合特征MFCCE研究隧道环境下的交通事故检测。提取STE和MFCC特征并使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进行特征融合得到新的融合特征MFCCE。以真实行车事故数据为基础,构建包含刹车与碰撞声的2段隧道噪声实验样本数据,分别对应早高峰时段(07:00—08:00)及平峰时段(12:00—13:00)的行车条件对隧道内的事故环境进行模拟分析,利用端点检测对所提方法进行验证并与其余2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使用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法作为最终的评价方法,通过该方法计算得到的相关系数r对比三种检测结果与原始样本的正相关相性。实验结果表明:STE在平峰及早高峰时段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  相似文献   

18.
高速公路隧道构造特殊且通行环境复杂,因而通常事故多发。为探究高速公路隧道路段与开放路段事故影响因素和严重程度致因机理的差异,采集沪昆高速邵怀段2011—2016年期间1 537起事故为研究样本;以事故发生路段为响应变量构建逻辑回归模型,解释各种风险因素对事故发生路段倾向性的影响差异;分别针对隧道路段与开放路段建立模型研究事故伤害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建立二元Logit回归模型分析事故的发生倾向性和2类路段的事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采用随机参数Logit模型以反映异质性条件对参数的影响。统计表明:与疲劳驾驶、未保持安全距离相关的事故发生在隧道路段的概率更高,其事故发生概率分别是开放路段的2.373和2.482倍;与隧道路段事故严重程度正相关的因素包括下坡(坡度2%以上)、夏季和超速行驶,其中下坡(坡度2%以上)段的严重事故发生的概率为上坡(坡度2%以上)的3.397倍,夏季的严重事故发生概率为秋季的3.951倍,超速行驶相关的严重事故发生概率为其他不当驾驶行为的4.242倍;与开放路段事故严重程度正相关的因素包括超速行驶和疲劳驾驶,其中超速行驶相关的严重事故概率是其他不当驾驶行为的2.713倍,疲劳驾驶相关的严重事故概率是其他不当驾驶行为的4.802倍。研究表明,山区高速公路隧道路段与开放路段的事故发生概率及其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研究结论可为山区高速公路差异管理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突起路标(RPMs)是高速公路隧道内常见的交通安全设施,对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具有重要作用。针对高速公路长大隧道RPMs作用效果,从驾驶人角度出发,基于驾驶模拟试验测试,分析RPMs对驾驶人的影响,实现以微观驾驶行为和眼动数据为基础的高速公路长大隧道RPMs作用效果评估。设计2种RPMs方案(RPMs-B:设置在隧道检修道和车道边缘线;RPMs-C:设置在车道分界线和边缘线)与未设置RPMs(RPMs-A)的隧道形成对比;招募32名持照驾驶人,获取细粒度驾驶行为及眼动数据,选择平均速度、加速度、横向偏移等7项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探究各项指标的显著性及效应量水平,进而采用基于熵权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比3种RPMs方案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RPMs对驾驶行为及心理、生理具有较显著的作用,具备不同程度的现实意义;驾驶人心理、生理负荷程度降低,焦虑情绪得到缓解,驾驶舒适性良好;速度调控能力增强,对车辆横向位置感知及操纵水平上升,车辆行驶更加平稳;在隧道曲线段RPMs使得平均速度明显增加,增加了事故风险;模糊综合评估结果显示在隧道全程、曲线段和中间段,RPMs-C均为最优方案,即RPMs设置在车道分界线及两侧边缘线位置。研究结果为隧道安全设施的评估及优化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也为进一步形成隧道安全设施设置指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