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探讨 5 2例药物性肝病的病因、药物种类和临床特点 ,以加深对药物性肝病的认识 ,减少发病率。方法 :根据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测及血清标志作出综合分析。结果 :引起 5 2例肝病的有关药物中 ,抗痨药物占 2 3.0% ,抗甲状腺药物占 13.5 % ,抗精神药与抗真菌药占 7.7% ,其它类药物占 48.1%。经停药后治疗 ,多数预后较好 ,个例仍危重。结论 :药物性肝病有增多趋势 ,引起临床重视 ,以预防为主 ,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2.
金友国 《海峡药学》2010,22(2):179-180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点及致病药物。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对105例药物性肝病住院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治疗转归进行分析。结果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抗结核药35.24%、抗生素21.90%、中草药20.00%、其他22.86%。结论引起药物性肝病的常见药物为抗结核药、抗生素及中药,应当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总结近年来本院药物性肝病(DILD)的情况,提高本病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回顾调查本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各种药物致药物性肝病147例,分析统计每年药物性肝病发病例数的变迁及临床情况。结果DILD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占同期急性肝炎的15.36%。引起此病的药物种类多,中药制剂、抗结核药、化疗药、抗菌药物、抗甲亢药是主要的损肝药物。其中中药制剂占34.01%,抗结核药占27.89%,抗肿瘤化疗药占10.20%,抗菌药物占8.84%,抗甲亢药占6.80%;用药1-3月出现肝损害占97.28%,无临床症状者占17.01%,有症状者占82.99%,主要表现为乏力、恶心、呕吐、尿黄、黄疸及肝大等。肝功能损伤表现为ALT、AST、TB、GGT及ALP明显升高。肝细胞损伤型92例,胆汁淤积型22例,混合型33例。经综合治疗后,95.92%治愈或好转,2.72%无变化或加重,1.36%死亡。肝细胞损伤型DILD患者治疗后肝功能较胆汁淤积型DILD患者恢复快。结论DILD发病率上升,涉及药物种类多,临床表现与病毒性肝炎相似,无特异性;药物性肝病的早期诊断与重视程度和认识有关,加强规范合理用药及用药监测可以预防本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6例急性药物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因及其治疗转归进行分析,总结药物性肝损伤的常见药物,及保肝药物的应用。结果36例药物性肝病患者在服药过程中起病;药物性肝损伤临床表现特异性不强,各种保肝药物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以中药、抗结核药及免疫抑制剂常见,停用相关药物后,预后良好,加强监测是预防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丁虹  陆忠华  黄利华  陈卫 《药品评价》2007,4(6):408-409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70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临床分型以及治疗预后作综合判断。结果多种药物可引起肝损害,居前三位的依次为抗结核药(30.0%),中药或中草药(25.7%),抗风湿药及解热镇痛药(5.7%),药物发生的时间大多在1~8w,同种药物引起的肝损害发生时间长短不一,与机体对药物的代谢异常和特异性体质有关。临床类型主要为肝细胞损害型,其次是胆汁淤积和混合型。结论重视药物性肝病的诊断,及时积极的治疗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及药物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我科住院病人中药物性肝病2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现除多种常用药物有损肝作用外,一些中药的损肝作用亦不容忽视,药物性肝病临床表现以乏力、纳差、黄疸为主要症状,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改变与病毒性肝炎均无。结论 药物性肝病的 发生与药物毒性对机体的损害程度,机体对药物的反应等多种因素有关,大多数药物性肝炎停药后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29例药物性肝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及药物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我科住院病人中药物性肝病2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除多种常用药物有损肝作用外,一些中药的损肝作用亦不容忽视,药物性肝病临床表现以乏力、纳差、黄疸为主要症状,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改变与病毒性肝炎均无.结论药物性肝病的发生与药物毒性对机体的损害程度,机体对药物的反应等多种因素有关,大多数药物性肝炎停药后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的常见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对本院收治的48例药物性肝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药物性肝病的常见药物为中药制剂、解热镇痛药、抗甲状腺功能亢进药物、抗结核药、抗生素;临床表现以消化道症状及黄疸为主;绝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结论坚持合理用药,注意药物毒副作用,才能预防和减少药物性肝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余琼华 《医药导报》2011,30(2):256-258
目的了解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综合分析2001年9月~2010年9月就诊的42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基本情况、用药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情况与预后。结果在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中居前3位的分别是抗结核药10例(占23.8%),抗感染药8例(占19.1%),中药6例(占14.3%);多为急性肝损害(36例,占85.7%),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24例,占57.1%);临床治愈38例,好转3例,死亡1例。结论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较多,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以排除法为主,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一般预后良好,预防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更显重要。  相似文献   

10.
药物性肝病4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玲  张栓龙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4):192-193
目的:对43例药物性肝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43例药物性肝病住院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病原学标志以及治疗转归做出综合判断。结果:引起药物性肝病的相关药物中,中草药占23.25%(10/43),抗结核类药占18.60%(8/43),抗肿瘤类药占13.95%(6/43),抗精神病药占11.62%(5/43),解热镇痛类药占9.30%(4/43),抗生素类药占6.97%(3/431,抗甲状腺及糖尿病药占6.97%(3/43),抗真菌药占4.65%(2/43),其他药物占4.65%(2/431。临床分型:急性药物性肝病41例,其中肝细胞型20例,胆汁淤积型19例,混合型2例,慢性药物性肝病2例。41例预后良好,1例转院,1例死于肺部真菌感染。结论:临床医师应重视防范药物性肝病的发生,注意慎重选药和用药过程中严密监测。  相似文献   

11.
急性药物性肝损害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警惕和认识,规范用药,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并对该病及早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0年1月止2004年12月间我院住院的药物性肝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医学科学国际组织委员会(CIOMS)推荐的药物引起的肝损伤的评价标准分型,对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涉及的药物进行总结。结果42例患者临床分型:肝细胞损伤型34例,占80.95%,胆汁淤积型5例,占11.90%,混合型3例,占7.14%。引发肝损害的药物中药类16例,占38.10%;抗结核药9例,占21.43%;抗肿瘤药5例,占11.90%;抗生素类3例占7.14%;神经、精神系统药物2例,抗甲亢药物2例,解热镇痛药2例,各占4.76%;降脂药、降糖药及毒品各1例,各占2.38%。结论中药引起的肝损害有增多趋势,应引起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12.
药物性肝病7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72例药物性肝病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与预后,以加深临床医师对药物性肝病的认识。方法:对72例药物性肝病患者进行分析。结果:药物性肝炎患者中,中药类21例,占29.2%,居首位,抗生素类(包括抗结核药物)16例,占22.2%,解热镇痛药物13例,占18.1%。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纳差、黄疸、右上腹部不适等,临床急性肝炎最常见,用药至发病时间3~90d,急性肝炎肝功能恢复时间为(3.6±3.3)周,淤积型肝炎恢复时间为(6.8±4.2)周。结论:药物性肝病随着药物的不断开发应用而逐步增加,应重视药物的肝毒性,预防药物性肝炎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致药物性肝病的药物种类及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点和预防措施.方法:对2009年1月~12月住院治疗的58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前3位为抗结核药占62.1%(36/58),中草药占19.0%(11/58),抗微生物药占3.4%(2/58);临床表现为乏力纳差35例(60.3%),恶心呕吐18例(31.0%),发热5例(8.6%),皮肤瘙痒5例(8.6%),无任何症状21例(36.2%),皮肤巩膜黄染20例(34.5%),肝大4例(6.9%),皮疹3例(5.2%);治疗1个月后痊愈29例(50.O%),好转24例(41.4%),未愈3例(5.2%),死亡2例(3.4%).结论:临床上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种类很多,用药期间应严密观察不良反应,定期随访肝功能试验,以便及早发现肝损害,及时停用有关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90例药物性肝损伤病例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190例药物性肝损伤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用药、临床表现和预后转归情况。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品种繁多,其中抗肿瘤药占首位56例(29.4%),中药50例(26.3%);临床分型以肝细胞型为主152例(80.0%),胆汁淤积型24例(12.6%);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其中无任何临床表现者84例(44.2%),有明显黄疸者48例(25.3%);经治疗后治愈30例(15.8%),好转150例(78.9%),死亡0例,10例失访。结论近年来药物性肝损伤呈明显增加趋势,以抗肿瘤药及中药为主,一般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因和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加强临床的合理用药。方法对72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肝组织病理以及治疗转归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研究对象均有明确用药史,自服不明成分中药者36例,占50%,服用多种抗生素者16例,占22.2%,服用抗结核药8例,占11.1%,长期服用类固醇激素者4例,占5.6%,服用不明成分治疗胃病药者3例,占4.2%,因患恶性肿瘤化疗者2例,占2.8%,持续服用某保健药品半年者3例,占4.2%,7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肝脏损害,停药给保肝及人工肝支持治疗,72例预后良好,其中3例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结论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很多,滥用药物导致肝损伤,并可能诱发自身免疫性肝病。  相似文献   

16.
药物性肝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114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肝损伤的药物种类繁多,以中草药为首(41.23%),其次为抗结核药(15.79%)和非甾体抗炎药(14.04%)。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乏力、厌食、恶心呕吐、腹胀多见;大部分病例(84.21%)预后较好,预后较好组血清总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水平显著低于预后较差组(P<0.001)。结论重视药物性肝病的预防和早期诊断,尤其要警惕中草药的肝毒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探讨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79例药物性肝病的病因、临床表现、临床病理类型、治疗及预后。结果:引起药物性肝病的可能药物依次为抗肿瘤药15例(19%),抗结核药10例(13%),抗菌药10例(13%),免疫抑制剂9例(11%),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9例(11%),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6例(8%),性激素类4例(5%),中药4例(5%),口服降糖药3例(4%),调脂药3例(4%),抗癫痫药2例(3%),抗精神病药1例(1%),抗病毒药1例(1%),三醋吗啡1例(1%),黄热病疫苗1例(1%)。无任何临床表现29例(37%),纳差或呕吐38例(48%),发热24例(30%),皮疹或皮肤搔痒10例(13%),关节疼痛4例(5%)。黄疸30例(38%),肝或脾肿大12例(15%),腹水2例(2%),白陶土样大便1例(1%)。嗜酸性粒细胞增高11例(14%)。有药物过敏史者10例(13%)。病理类型:肝细胞损害型42例,胆汁淤积型8例,混合型29例。结论:药物性肝病的预后因子为年龄、基础疾病、以往发生过药物性肝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药物性肝病亟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药物性肝损伤(DILI)占总药物不良反应(ADRs)的9.5%,由药物引起的肝病占非病毒性肝病的20%~50%,占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15%~30%。在我国肝病中,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率仅次于病毒性肝炎以及脂肪性肝病(酒精性及非酒精性肝损伤),发病率较高,但由于其临床表现特异性不强或较隐匿,常常不易被发现和确诊。本文通过对药物性肝损伤的症状、发病机制及诊断预防等方面进行总结,旨在减少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发展,寻找行之有效的诊断、预防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药物性肝病     
由于药物或/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称为药物性肝病,是常见的肝病之一。近年来,随着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加,药物性肝病的发生率日趋上升,据统计,药物性肝病占药物不良反应的10%~15%,占同期住院肝病的2.1%,占所有黄疸住院病人的2%~5%,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患者约占10%,老年患者可达20%。1病因、发病机理、病理1.1目前至少有600多种药物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肝损害,其中包括中枢神经药、化学疗法药、抗生素、解热镇痛剂、抗癌药、中药、雌性激素类及口服避孕药。1.2药物在肝内进行代谢,通过肝细胞光面内质网上的微粒体内一系列的药物代谢酶,其中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106例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和临床特点.以加深对药物性肝病的认识。方法根据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及停药后的治疗效果综合判断。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多见于抗生素类(40.6%),其次为解热镇痛药(24.5%)、中草药(21.7%)、抗肿瘤药物(9.4%)等。多数病例(89.4%)呈急性起病。部分(11.5%)可表现为重症肝炎。甚至导致死亡。结论影响药物性肝病的因素有药物种类、用药时间及对肝功能的监测等。对药物性肝病要以预防为主,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