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本文分析并探讨了64例小脑幕脑膜瘤的分型、手术入路和方法。方法:本文总结了1990年至2006年期间,64例小脑幕脑膜瘤(女39,男25)行手术治疗。患者年龄19~73岁(平均43岁)。临床表现为头痛(38例)、共济失调(33例)、头昏(28例)、听力下降/耳鸣(15例)、癫痫(8例)、颅神经损害(29例)。脑膜瘤分为三型:Ⅰ型(幕上型):肿瘤主体位于幕上17例;Ⅱ型(幕下型):肿瘤主体位于幕下32例;Ⅲ型哑铃型(幕上下型)15例:肿瘤向幕上下发展。其中,又根据肿瘤主体发展方向分为两个亚型:Ⅲa型4例:肿瘤主体位于幕上,向幕上发展;Ⅲb11例:肿瘤主体位于幕上,向幕下发展。结果: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单纯幕下入路38例,单纯幕上入路19例,幕上幕下联合手术7例。手术切除的64例患者中,SimpsonⅠ级和Ⅱ级56例,Ⅳ级8例。无手术死亡的病例。结论: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及生长方向选择手术入路。术中尽量避免过度牵拉造成肿瘤周围组织及血管的损伤。此外,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可作为小脑幕脑膜瘤的补充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小脑幕脑膜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脑幕脑膜瘤约占颅内脑膜瘤的3%-5%,发病者女性较多,早期很少出现定位体征,晚期颅内压增高常为主要表现。肿瘤以向幕下延伸为多,侵及或原发于静脉窦较常见,血供常为多来源。普通的小脑幕脑膜瘤,可依据肿瘤位于幕上、幕下、内侧、外侧以及累及单双侧来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小脑幕裂孔区脑膜瘤可分成外侧(Ⅰ组)和后内侧(Ⅱ组)2组。Ⅰ组常用一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及联合颞下经颧弓入路,Ⅱ组常用幕下小脑上入路或经枕小脑幕入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脑幕脑膜瘤的临床特点、手术入路及显微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宿州市立医院2008年6月~2014年2月间住院手术的17例小脑幕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肿瘤基底附着部位和主体生长方向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幕上型脑膜瘤采用颞枕部入路2例,采用枕部入路4例;幕下脑膜瘤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6例,采用后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2例;小脑幕切迹缘采用枕下经天幕入路2例;幕上下脑膜瘤采用幕上下入路1例。结果本组患者中小脑幕脑膜瘤全切除(SimpsonⅠ级和Ⅱ级)14例,次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2例。结论小脑幕脑膜瘤适宜积极的手术治疗,合适的显微手术入路以及恰当的手术方法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天幕脑膜瘤的分类与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 1 990年 1月至 2 0 0 1年 1 0月间住院手术的 6 2例天幕脑膜瘤病例资料 ,重点讨论分类、手术入路的选择以及手术方法。结果 普通的天幕脑膜瘤 ,按肿瘤主体的位置及其延伸的方向分为前外侧、后外侧以及后内侧 3类 ,并结合肿瘤与天幕上下的关系 ,进一步分成幕上、幕下、幕上下 3型 ;天幕裂孔游离缘脑膜瘤依据解剖意义的不同分为侧方和后内侧 2组 ;肿瘤全切除 (SimpsonⅠ级和Ⅱ级 ) 5 2例 (83 9% ) ,肿瘤次全切除的 6例 (9 7% ) ,肿瘤大部分切除的 4例 (6 4% )。好转 4 6例 (74 2 % ) ,不变 9例(1 4 5 % ) ,加重 5例 (8 1 % ) ,手术死亡 2例 (3 2 % )。结论 天幕脑膜瘤适宜积极的手术治疗 ,规范分类、合适的手术入路以及恰当的手术方法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分型小脑幕脑膜瘤手术入路和显微手术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小脑幕脑膜瘤病例资料,根据肿瘤基底附着于小脑幕的位置及肿瘤主体部位所在而分为6个类型:幕上内侧型6例,幕上外侧型8例,幕下内侧型7例,幕下外侧型4例,跨幕型6例和镰幕型5例,采取个体化手术入路进行显微手术切除。结果小脑幕脑膜瘤达到SimpsonⅠ级切除18例(50.0%),Ⅱ级切除13例(36.1%),Ⅳ级切除5例(13.9%),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6~96个月,失访2例。术前KPS为(85.83±8.74),术后1个月为(65.83±10.52),术后6个月为(83.06±11.42)。5例肿瘤残留病人与2例复发病人,均采用伽玛刀治疗,随访中未见再次复发。结论根据小脑幕脑膜瘤不同分型,个体化选择手术入路并运用显微操作技术,可提高手术全切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脑幕脑膜瘤的分类与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6月~2008年11月间住院手术的11例天幕脑膜瘤病例资料,重点讨论分类、手术入路的选择以及手术方法。结果小脑幕脑膜瘤,按肿瘤主体的位置及其延伸的方向分为5型,肿瘤全切除(SimpsonⅠ级和Ⅱ级)8例,部分切除3例。结论小脑幕脑膜瘤适宜积极的手术治疗,规范分类、合适的手术入路以及恰当的手术方法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进一步提高天幕脑膜瘤的治疗效果。方法1989—2003年经显微外科治疗天幕脑膜瘤患53例,其中普通型天幕脑膜瘤42例(后外侧型32例、后内侧型10例);天幕游离缘脑膜瘤11例(前外侧型3例、后内侧型8例)。普通型天幕脑膜瘤经颢枕或枕部入路9例,枕下正中入路6例,单侧枕下入路24例,幕上下联合入路3例;天幕游离缘脑膜瘤经枕-天幕入路7例,幕下小脑上入路2例,改良翼点入路2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43例,次全切除7例,大部分切除3例;无一例手术死亡。手术后并发症主要有视野障碍(5例)、脑神经损害(7例)、偏瘫(3例)、癫痫发作(2例)、颅内感染(4例)以及手术区远隔部位硬膜外血肿(3例),均经对症治疗后痊愈。47例患接受为期7个月-8年的随访,其中恢复正常生活学习25例,改换工作11例,生活完全自理7例,部分自理4例。结论 天幕脑膜瘤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诊断主要依靠CT和MRI。显微手术是治疗该病的最佳方法。根据肿瘤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合理地使用辅助器械以及熟练的手术技巧,可有效地提高天幕脑膜瘤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镰幕交界处脑膜瘤的诊断及手术入路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镰幕交界处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本组症状均以头痛、眩晕为主。手术选择枕经天幕入路8例,幕下小脑上入路1例。结果本组肿瘤均获SimpsonⅠ或Ⅱ级切除。无手术死亡。术后出现皮质盲3例,1~3个月后恢复。随访6~44个月,平均21个月;复发1例,行2次手术。结论镰幕交界处脑膜瘤的手术入路需根据肿瘤起源及扩展方向进行选择;术中需注意保护直窦和Galen静脉系统。  相似文献   

9.
天幕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提高天幕脑膜瘤的治疗效果。方法1989~2003年经显微外科治疗天幕脑膜瘤患者53例,其中普通型天幕脑膜瘤42例(后外侧型32例、后内侧型10例);天幕游离缘脑膜瘤11例(前外侧型3例、后内侧型8例)。普通型天幕脑膜瘤经颞枕或枕部入路者9例,枕下正中入路6例,单侧枕下入路24例,幕上下联合入路3例;天幕游离缘脑膜瘤经枕-天幕入路7例,幕下小脑上入路2例,改良翼点入路2例。结果肿瘤全切除43例,次全切除7例,大部分切除3例;无一例手术死亡。手术后并发症主要有视野障碍(5例)、脑神经损害(7例)、偏瘫(3例)、癫痫发作(2例)、颅内感染(4例)以及手术区远隔部位硬膜外血肿(3例),均经对症治疗后痊愈。47例患者接受为期7个月~8年的随访,其中恢复正常生活学习者25例,改换工作11例,生活完全自理7例,部分自理4例。结论天幕脑膜瘤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诊断主要依靠CT和MRI。显微手术是治疗该病的最佳方法。根据肿瘤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合理地使用辅助器械以及熟练的手术技巧,可有效地提高天幕脑膜瘤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岩斜区肿瘤的手术入路选择,以提高岩斜区肿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经显微外科技术切除的92例岩斜区肿瘤,比较手术入路对手术结果的影响。根据肿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将岩斜区肿瘤分为四型。Ⅰ型,采用颞下-经天幕入路;Ⅱ型,采用颞下-经岩骨嵴入路,另有3例巨大型蝶岩斜坡型脑膜瘤采用经岩入路(幕上幕下联合或乙状窦前入路);Ⅲa,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Ⅲb,采用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Ⅳ型,经鼻-蝶入路切除。结果肿瘤SimpsonⅠ~Ⅱ级全切除83例。次全切除9例,其中Ⅰ型1例,Ⅱ型5例,Ⅲb型1例,Ⅳ型2例。术后新增脑神经功能障碍16例(17.4%),肢体偏瘫2例;另有2例KPS评分为50分,这2例随访3个月后基本恢复至术前状态。无死亡病例。结论对于不同类型的岩斜区肿瘤,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有助于提高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乙状窦后及其改良入路、颞下-经天幕及其改良入路是岩斜区重要的手术入路。而硬膜外岩斜区肿瘤适合于采用经蝶入路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Kawase入路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9年12月经Kawase入路手术治疗的57例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根据Kawase分型标准:上斜坡型15例,海绵窦型10例,小脑幕型23例,岩尖型9例。Simpson分级Ⅰ~Ⅱ级切除42例,Ⅲ~Ⅳ级15例。术后新发颅神经损伤6例,颅内感染2例,迟发性颅内血肿1例,脑脊液漏2例。57例中位随访时间为28个月;末次随访,症状明显改善19例(33.3%),改善32例(56.1%),无改善或恶化2例(3.5%)。Simpson分级Ⅰ~Ⅱ级42例中位随访时间为26个月,肿瘤复发2例(3.5%);Ⅲ~Ⅳ级15例中位随访时间为31个月,8例(53.3%)复发,1例术后17个月死亡。结论 岩斜区脑膜瘤解剖结构复杂,手术难度大,采用Kawase入路,根据Kawase分型标准,应用不同的手术策略,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切除程度、手术人路选择及放射治疗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岩斜区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大小、累及部位及病人的状态等选择手术人路,行颞下经小脑幕入路31例,乙状窦前人路3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17例。结果术后肿瘤SimpsonⅠ-Ⅱ级切除40例,SimpsonⅢ级切除9例,SimpsonⅣ级切除2例;SimpsonⅢ-Ⅳ级切除病人术后接受放射治疗。术后出现昏迷8例,面神经麻痹7例,肢体肌力下降11例,动眼神经麻痹15例,展神经麻痹5例.颅内感染3例;死亡1例。50例随访6-18个月,术前症状及术后并发症大部分不同程度改善,随访期内无肿瘤复发及残余肿瘤进展。结论手术全切除是岩斜区脑膜瘤的根治方法,但片面追求肿瘤全切除常产生严重并发症。术前应根据病人的综合情况为其选择个性化的手术人路。选择SimpsonⅢ-Ⅳ级切除可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术后辅助放射治疗能有效控制残余肿瘤进展,降低肿瘤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脑幕区脑膜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29例小脑幕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9例小脑幕区脑膜瘤中,SimpsonⅠ级切除19例,SimpsonⅡ级切除6例,SimpsonⅢ级切除3例,死亡1例。术后临床症状消失或缓解27例,动眼神经功能障碍1例。结论小脑幕区脑膜瘤临床表现以颅内压增高为主,合适的手术入路及术中对静脉窦的恰当处理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入路及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显微手术治疗的46例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经单侧额下-纵裂入路19例,额外侧入路13例,翼点入路9例,眶上锁孔入路5例。结果 Simpson Ⅰ级切除32例,Ⅱ级切除9例,Ⅲ级切除5例。术后出现短暂尿崩2例,1例经眶上锁孔入路肿瘤切除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无死亡病例。全部病人术后随访6~50个月,平均26个月。术前28例视力障碍中,24例视力改善,2例加重,2例失明未恢复。肿瘤复发3例。结论 根据肿瘤部位、大小、生长方式,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以及术中注意保护肿瘤比邻重要结构,是提高鞍结节脑膜瘤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DNT)继发癫痫的临床特点和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9年1月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53例DNT合并癫痫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次全切除9例,全切除23例,扩大切除21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均为DNT,其中合并局灶性脑皮质发育不良20例、海马硬化4例、神经节细胞...  相似文献   

16.
幕上巨大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附4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幕上巨大脑膜瘤的手术切除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幕上巨大脑膜瘤的临床特点、手术入路及切除方法。结果本组Simpson0-Ⅰ级切除31例(73.8%),Ⅱ-Ⅲ级切除8例(19.1%),Ⅳ级切除3例(7.1%)。无手术死亡病例。随访34例,平均28个月;复发2例。结论充分进行术前准备,术中合理应用瘤内切除技术并在显微镜下剥离瘤壁,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当肿瘤与静脉窦、重要神经结构黏连紧密时,应采取次全切除或部分切除,残留肿瘤可行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额底前纵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巨大型嗅沟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经额底前纵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10例巨大型嗅沟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按Simpson手术切除标准分级:Simpson分级Ⅰ级切除1例,Ⅱ级8例,Ⅲ级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无颅内感染及癫痫等并发症。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良性脑膜瘤。术后随访8~30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或病情加重病例。结论 经额底前纵裂入路切除巨大型嗅沟脑膜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嗅沟脑膜瘤的手术治疗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22例嗅沟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效果. 结果本组病例中冠状开颅双侧额下入路12例,冠状开颅单侧额下入路3例,翼点入路4例,眶上锁孔入路3例.Simpson Ⅰ级切除13例,SimpsonⅡ级切除7例,SimpsonⅢ级切除2例.随访16例,时间5个月~5年,均行头颅MRI检查,未见肿瘤复发. 结论 嗅沟脑膜瘤的手术人路应根据肿瘤的大小和生长部位来选择,手术者要结合自己的熟练程度灵活掌握和运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脑幕褶皱脑膜瘤的分型,并对预后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1年间在我院经手术证实的起源于天幕褶皱的连续21例脑膜瘤。肿瘤最大直径1~6 cm,平均值为2.76 cm。症状包括瞳孔大小不等、复视、上睑下垂、偏盲和共济失调等。随访周期1~36个月不等。根据肿瘤生长部位,分为三种不同亚型。结果肿瘤切除程度达到SimpsonⅡ级19例,Ⅲ级1例,Ⅳ级1例。术后出现新的暂时性神经功能障碍2例,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7例。2例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复查时得到恢复。结论小脑幕褶皱脑膜瘤术后永久性动眼神经、外展神经障碍的发生率较高,术前应予以充分考虑。并且寻找相对的平衡点,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