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总结神经内镜辅助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6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神经内镜辅助MVD治疗.结果 术后完全愈合61例,显效5例.随访66例,时间6~40个月,复发2例,再次手术后治愈.结论 MVD是目前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最有效方式,神经内镜是理想的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2.
1对象与方法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6年8月-2011年12月采用内镜辅助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56例,其中男24例,女32例;年龄40—89岁,平均67岁:病程6个月~25年,平均5.72年。疼痛位于右侧26例,左侧30例。疼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随着病程延长而逐渐加重.且药物治疗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及『腼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神经内镜辅助MVD治疗24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及随访结果。结果23例在显微镜下发现责任血管23根,运用内镜观察,发现2根遗漏责任血管;1例在内镜及显微镜下均未发现责任血管,为蛛网膜囊牵拉神经所致。24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术后疼痛完全消失22例;疼痛明显缓解1例;疼痛较术前缓解1例,术后并发面部麻木、感觉减退,6个月后完全消失。随访1~1.5年,无死亡及复发病例。结论运用神经内镜辅助下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可以消除桥小脑角Ⅸ显微手术的解剖死角,避免遗漏责任血管,协助调整Teflon垫片位置,能提高手术有效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TN)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采用神经内镜辅助下MVD治疗24例ITN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4例ITN患者中,术后22例(91.7%)疼痛完全消失;1例(4.2%)疼痛明显缓解;1例(4.2%)并发面部麻木、感觉减退,6个月后完全消失。本组无术后感染、脑出血、脑梗死、死亡。结论神经内镜辅助下MVD治疗ITN,可以消除桥小脑角区显微手术的解剖死角,避免遗漏责任血管、协助调整Teflon垫片位置,能提高手术有效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我院自2000年3月至2001年8月,应用内窥镜辅助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29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技术,在三叉神经显微镜微血管减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我科三叉神经痛手术患者共72人,其中采用神经内镜辅助MVD治疗的患者38人,其余采用常规显微镜下MVD手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疗效,术后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结果 使用神经内镜辅助手术用时(165.26±22.62) min,与常规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年后随访完全缓解36例(94.7%),疼痛减轻2例,优于常规组(P<0.05).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6例(15.79%),于2周内缓解,无严重并发症,无患者死亡.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 使用神经内镜可以更广泛清晰地显示桥小脑角区间解剖结构,全程观察三叉神经从REZ区至Meekel囊,有助于精确定位责任血管压迫点,并可了解置入Teflon棉后的减压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效果。方法 回归分析法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MVD治疗的108例PTN的临床资料,其中年龄≥60岁58例(老年组),<60岁有50例(对照组)。结果 术后3 d,老年组有效率(98.3%)与对照组(98.0%)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4.0%,32/50)明显高于老年组(37.9%,22/58;P<0.05)。老年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4.1%,14/58)与对照组(28.0%,14/50)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两组各有1例复发,均未见永久性神经功能缺失。结论 对于药物难治性、药物不良反应重以及对生活质量要求较高的老年PTN病人,应积极采用MVD治疗  相似文献   

8.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8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8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表现、术中所见、手术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84例中80例术中发现责任血管压迫,4例无血管压迫而仅见蛛网膜粘连。术后疼痛消失76例,减轻6例,无效2例。术后随访6~62个月,未见一例复发。术后并发症:切口愈合不良13例,脑脊液耳漏1例,面部感觉麻木3例,面瘫2例,听力下降2例,耳鸣3例,颅内感染2例,无死亡及致残患者。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可靠方法。对桥小脑角区局部解剖的熟悉,规范娴熟的手术操作,积极应用监测技术,神经内镜的辅助是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神经内镜在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在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1例应用神经内镜协助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手术资料及随访结果.包括101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及30例面肌痉挛患者.手术方式为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并在垫入隔片前后均置入30.神经内镜行多角度的观察,主要目的是观察神经全程及其周围血管,判别责任血管,并观察确认垫片位置,协助垫片调整.116例在内镜下观察,显微镜下行显微血管减压术,15例完全在内镜下手术操作.结果 10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后97例(96%)疼痛消失,3例(3%)疼痛减轻,总有效率99%.30例面肌痉挛患者,术后27例(90%)症状完全缓解,2例(6.7%)部分缓解,总有效率96.7%.治疗有效的12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 -82个月,平均40个月.术后3年内4例有复发,复发率3.1%.15例经神经内镜探查判定责任动脉,22例内镜探查后调整隔片位置.无一例发生颅内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应用神经内镜探查能避免遗漏责任血管、协助调整隔片位置,能提高手术有效性,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三叉神经痛术前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tomographil angiography,MRTA)结果与微血管减压(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手术疗效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67例三叉神经痛MVD术前MRTA影像学检查资料,结合手术所见压迫血管的类型,对比分析MRTA中有无责任血管与手术预后的关系.患者术后获6个月~6年随访,平均3.5年.随访结果按优、良、差进行分类.结果 144例术前MRTA阳性患者的预后明显好于23例术前MRTA阴性的患者(P<0.01).术中为单一动脉压迫患者的预后明显好于有静脉参与压迫或未发现责任血管压迫的患者(P<0.01).术前MRTA阴性且预后差的7例中,4例为单纯静脉压迫,3例神经根周围未见责任血管而仅有蛛网膜增厚粘连.结论 非动脉压迫因素是三叉神经痛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之一.MRTA有助于术前判断MVD手术的预后,为术前筛选手术病人提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pHFS)合并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2017年MVD治疗的11例pHFS合并PTN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中发现10例与椎动脉压迫密切相关.11例术后随访24年;面部抽搐术后即刻治愈9例,延迟治愈2例;面部疼痛术后即刻治愈10例,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照分析三叉神经痛的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不同成像序列表现并结合微血管减压术中所见,明确导致三叉神经痛的“责任血管”.方法 回顾128例经临床诊断为原发性三又神经痛并行微血管减压术(MVD)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行MRTA检查,采用3D— TOF、B— TFE、THRIVE及MIP序列扫描,对病变侧三叉神经进行轴位、矢状位、冠状位重建,观察血管神经走行关系,并与MVD所见进行比较分析,判断责任血管.结果 本组128例患者,分别根据MRTA的B — TFE、3D —TOF、THRIVE及MIP 4个重建断面融合图像分析患侧三又神经和责任血管存在接触或压迫,其中小脑上动脉55例(43%);小脑前下动脉38例(30%);椎、基底动脉26例(20%);岩静脉9例(7%).阳性率达90%.与术中所见有较高的一致性.结论 导致三叉神经痛的“责任血管”主要为小脑上动脉,其次是小脑前下动脉,椎、基底动脉和岩静脉.选择MRTA的3D — TOF、B— TFE、THRIVE及MIP序列扫描可以显示责任血管,并具有较高的阳性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对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术前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6年1月到2010年12月对211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行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VD)的病例资料。将术前MRTA检查情况与术中探查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211例患者MRTA显示:症状侧三叉神经血管压迫(neurovascular compression,NVC)阳性194例,阳性率达91.9%,MVD术发现血管神经压迫201例,阳性率达95.3%:其中小脑上动脉82例(38.9%),小脑前下动脉41例(19.4%),基底动脉18例(8.5%),小脑后下动脉7例(3.3%),复合压迫42例(19.9%),静脉11例(5.2%)。MRTA显示无血管压迫17例,阴性率8.1%,而术中发现无责任血管10例,阴性符合率58.8%。症状对侧血管压迫阳性38例,假阳性率18%。结论 MRTA是三叉神经痛术前评估的有效方法,阳性率高,排除器质性改变致继发性可能外,可清楚显示血管压迫的存在、来源及走向,使术者心中有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微血管减压术(MVD)出现困难减压的处理方法以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MVD治疗的408例PTN的临床资料。术中出现困难减压56例,常规减压352例。对于困难减压病人,综合采取包括安置腰大池引流、神经内镜辅助、扩大松解桥小脑角区蛛网膜粘连、经小脑水平裂-小脑桥脑裂入路解剖显露,以及“架桥”等方法妥善处理。结果 术后随访0.5~5年。常规减压组术后即刻缓解37例,延迟缓解14例,无效5例;困难减压组术后即刻缓解267例,延迟缓解62例,无效23例。常规减压组术后即刻缓解率(75.85%,267/352)与困难减压组(66.07%,37/56)无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减压组术后有效率(93.54%,329/352)与困难减压组(91.07%,51/56)无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减压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7.7%,27/352)与困难减压组(10.7%,16/56)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无手术死亡病例及严重后遗症。结论 PTN病人MVD中出现的困难减压并不是影响MVD疗效的决定性因素,只要术中处理得当,困难减压病人术后也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术前应熟悉和掌握常见的困难减压的应对方法,并且秉持适可而止的理念,减少手术并发症,可进一步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Mio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i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trigeminal neuralgia (TN) and hemifacial spasm (HFS). A complete cure cannot be obtained, and additional adjuncts for extended use of endoscopy are needed. The use of an endoscope combined with the operating microscope can enhance the surgeon’s ability to view deep structures during operation. We study the application of combined microsurgical and endoscopic techniques in 21 cases of HFS and 12 cases of TN. With these techniques the surgeon can explore the ventral aspect of the brainstem and cranial nerves without further retraction, can see the groove caused by compression of the offending artery, and can confirm the proper position of the prosthesis after attachment to the dura by fibrin glue. In HFS the most common offending vessels in 75% of cases were the 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PICA) and 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AICA) and in 25% of cases the vertebral artery (VA). In trigeminal neuralgia the offending vessel in 60% of cases was the superior cerebellar artery (SCA), and in 40% of cases the AICA. The overall success rate was 97% with minimal morbidity 3% (facial palsy) and no mortality. The aim of this work is to study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using endoscopy during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 TN and HFS. [Neural Res 2000; 22: 522-526]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疗效及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MVD治疗的164例PTN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12~4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1个月。采用巴罗神经学研究所(BNI)面部疼痛分级标准评估疗效。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 术后1周BNI分级Ⅰ~Ⅱ级139例(84.76%),Ⅲ级25例(15.24%);术后11例(6.70%)出现并发症。随访期间共复发31例,复发率为18.9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5年、减压未充分、压迫有移位是影响PTN病人MVD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MVD治疗PTN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对于病程长、未充分减压的病人,应注意加强随访,防治复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岩静脉及其分支的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9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表现,将岩静脉和其属支分为四种情况:①岩静脉主干妨碍手术操作;②岩静脉属支妨碍手术操作;③岩静脉为责任血管;④岩静脉未妨碍手术操作。结果 岩静脉主干妨碍手术操作32例,电凝切断10例;岩静脉属支妨碍手术操作40例,电凝切断28例;岩静脉及其属支为责任血管3例,电凝切断1例;岩静脉未妨碍手术操作17例,均未切断。术后疼痛消失82例,好转8例,无效2例;手术有效率为97.8%。术后随访3个月~3年,平均18个月;复发3例。术后死亡1例,为小脑梗死,术中切断岩静主干。结论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岩静脉的处理是术中重要的操作环节,同时也是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系统评价神经内镜下与显微镜下微血管性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N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CENTRAL、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MVD治疗INT的随机对照试验和临床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到2018年7月。试验组采用神经内镜下MVD治疗,对照组采用显微镜下MVD治疗。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7项研究,包括966例INT,试验组487例,对照组479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具有更好的治愈率(OR=1.43,95%CI 1.04~1.95,P=0.03)和有效率(OR=3.89,95%CI 1.17~12.97,P=0.03);同时,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明显降低(OR=0.47,95% CI 0.34~0.65,P<0.00001)。结论 本文结果表明,与显微镜下MVD比较,神经内镜下MVD治疗INT具有更好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球囊压迫术(PBC)与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21年7月手术治疗的156例PTN的临床资料。应用PBC治疗79例(PBC组),MVD治疗77例(MVD组)。结果 术后1年,PBC组有效率(93.7%)与MVD组(90.9%)无统计学差异(P>0.05)。PBC组术后面部麻木发生率(93.7%)、口唇疱疹发生率(39.2%)明显高于MVD组(分别为46.8%、3.9%;P<0.05),而耳鸣发生率(0%)明显低于MVD组(11.7%;P<0.05)。PBC组术后1年复发率(10.8%,8/74)与MVD组(5.7%,4/70)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BC与MVD治疗PTN疗效肯定,各具优势。术前影像学检查有明确责任血管的PTN,优先选择MVD治疗;顽固复发、年老体弱以及存在基础病的PTN,建议选择PBC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