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神经网络方法在高炉沉降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原理对某大型高炉实测沉降,建立了具有非线性时间序列的预测模型,通过实例验证,预测效果良好,为预测我国软土地基上大型设备基础及高层建筑的桩基沉降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大型油罐充水预压试验环墙基础不均匀沉降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型油罐软弱地基充水预压试验中环墙基础不均匀沉降预测的定量关系作研究和简述;根据实测沉降资料,采用回归分析,提出了预测关系式,并对预测的主要影响因素作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3.
论文以镇江市体育中心大型堆山项目的现场沉降监测数据为基础,分别采用Verhulst模型灰色预测法、Asaoka法和Usher-Spillman组合数学模型对山体沉降进行了预测。其中Usher-Spillman组合数学模型对山体沉降进行拟合分析,得出沉降随时间变化的拟合方程,拟合相关系数可达0.98以上,其精度远远高于Verhulst和Asaoka法。该模型具有适应性强、预测准确度高的特点。本文运用该模型对镇江市体育会展中心堆山工程的1、2号监测点地基沉降进行了预测分析,得出1、2号监测点的最终沉降量分别为538.54mm和268.84mm。  相似文献   

4.
地基处理是大型油罐建设的重要环节,介绍了某软土地区大型油罐地基的处理效果,基于沉降观测数据,分析了充水预压期间油罐环基和罐中心的沉降特性;采用泊松法预测了环基总沉降,探讨了油罐地基的平面倾斜、非平面倾斜及罐基拱度特性,分析结果为该油罐地基的纠偏加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结合上海市某大型集装箱码头建设项目,对大面积荷载作用下港区堆场的软土地基沉降进行动态监测,针对实测沉降-时间关系曲线的变化特点,引入双曲线模型对地基沉降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通过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对比分析证明双曲线模型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对地基最终沉降作出了预测,为港区的安全运营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6.
在 4 0 0gt大型土工离心机上对 5 7~ 85m厚的高填方地基的差异沉降和最终沉降变形特性进行模拟。土工离心模型预测了该地基 72个月 (包括施工期 38个月 )时间~沉降过程发展曲线。试验结果表明 ,大型离心机模型试验是研究上述工程问题的有效手段 ,所得结论对合理确定地基处理方案、加固处理深度和加固程度以及回填所需方量具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深基坑坑外降水引起土体沉降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锦剑  范巍  王建华 《岩土工程学报》2006,28(Z1):1346-1349
深基坑开挖中的降水会引起周围土体沉降。为预测基坑开挖及降水过程中周围土体的沉降,本文采用基于比奥固结理论的有限单元法在大型有限元软件中建立轴对称模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反映抽水引起的孔隙水压力变化及土体沉降变化规律,是一种实用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对某大型水池采用抗拔防浮碎石桩地基的沉降计算采用分层总和法计算,同时结合实测沉降数据用双曲线法预测最终沉降量,并用对比分析,证明了采用抗拔防浮碎石桩处理地基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9.
王辉  周卫 《山西建筑》2007,33(20):296-297
基于传统双曲线沉降预测法,分析了在软弱地基上路堤分级施工情况下用双曲线法进行沉降预测需要注意的因素,指出在合理的范围内,待预测沉降与最终沉降量可以利用实测沉降确定,并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所分析的几个因素对预测沉降与最终沉降量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基于路基沉降实测资料,用双曲线模型对某高填路基的沉降变形进行了预测分析.实测资料和理论分析表明:双曲线模型简单易行,可对高填路堤进行沉降预测尤其是对中后期的沉降预测,并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能预测路基最终沉降值从而判断路基沉降稳定状况.  相似文献   

11.
地质力学磁力模型试验技术是针对土工离心模型试验技术中获得的ng重力场存在不均匀的问题而提出的。该技术是一种利用磁力场与重力场的相似性,通过在岩土体中掺入粉体磁性材料使其在磁场中受到的磁力作用来模拟ng重力场,从而提高模型试验材料应力水平的模型试验。为了探讨地质力学磁力模型试验技术用于滑坡模型试验的可行性,设计掺入磁粉的土体滑块模型下滑试验,试验采用摄影测量方法获得该滑块在有无磁力作用两种条件下滑块的失稳临界坡角。试验结果表明:在有磁力工况下滑块下滑的临界坡角(39.44°)小于无磁力工况下临界坡角(40.54°),掺磁粉的土体滑块在磁场作用下的应力水平较无磁场作用下的应力水平有所提高,这说明了地质力学磁力模型试验技术用于滑坡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目前,黄土的应力应变曲线只能根据其形态类型选择不同的数学模式来描述,为实现描述应力应变数学模式的统一,提出了一种新的非线性模型,并给出了各参数的确定方法。通过应用新模型与现行主要的非线性模型(邓肯–张双曲线模型、指数模型、驼峰曲线模型),同时对结构性黄土常规三轴试验所得的各种类型的应力应变曲线进行模拟,并经与实测应力应变数据点对比研究表明:新模型表达式比驼峰曲线描述软化型应力应变曲线的精度高;同样新模型比邓肯–张双曲线模型、指数模型描述硬化型应力应变曲线的精度也高,说明此非线性新模型既可描述应变强硬化型也可描述应变弱硬化型应力应变曲线;既可描述应变强软化型也可描述应变弱软化型应力应变曲线。通过新模型对经典实例应力应变曲线的描述,进一步说明新模型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新模型为形态各异的应力应变曲线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3.
设计-施工总承包在工程中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鹏程  马锦明 《低温建筑技术》2011,33(6):139-140,148
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是目前国外常见的施工管理模式.文中通过对DBB模式和DB模式的相互比较,论证DB模式是我国建筑工程承发包模式的发展趋势,并指出在目前我国的建筑环境中实行DB模式需考虑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4.
考虑到拼装的缩尺模型管片环与原型管片环的纵缝接头刚度相似性难以满足要求,建议缩尺模型隧道采用开槽模型接头,并分别得到了采用两侧同时开槽、内侧开槽及外侧开槽的模型接头设计计算方法。通过开槽模型接头的管片环模型与梁—弹簧模型的计算结果比较,表明开槽模型接头的设计方法可行,开槽模型接头能很好地模拟拼装管片接头。在综合考虑开槽模型接头的开槽宽度对管片环结构内力与变形的影响与开槽模型接头的加工可行性的基础上,建议开槽模型接头对应的管片环中心角取值为3°~5°。提出的开槽模型接头设计计算理论可用于缩尺模型管片环的纵缝接头设计及在惯用法均质圆环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抗弯刚度折减的数值模型隧道的建模。  相似文献   

15.
卢春玲  王强 《山西建筑》2006,32(19):153-154
通过建立改进的BP和RBF两种神经网络模型,对混凝土的强度进行预测,将预测值与常规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改进的BP和RBF的神经网络模型能够充分考虑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各种因素,在强度预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Xu W  Chen Q 《Indoor air》2000,10(4):306-314
Most indoor airflows are mixed convection. In order to simulate mixed convection accurately and efficiently, this paper uses a two-layer turbulence model. The two-layer model combines a one-equation model for near wall flow together with the standard k-epsilon model for outer-wall flow. The model has been used to predict the mixed convection by displacement ventilation in an office. The computed results agree well with the corresponding airflow pattern and the distributions of air temperature, air velocity, air velocity fluctuation, and tracer-gas concentration. The model can predict correctly heat transfer from a wall where the standard k-epsilon model and re-normalization group (RNG) k-epsilon model with wall functions often fails. The computing cost required by the two-layer model is comparable to that of the standard k-epsilon model and RNG k-epsilon model and i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t by a low-Reynolds number model.  相似文献   

17.
为较准确反映岩体工程在地震荷载下的响应,结合Drucker-Prager屈服准则和次加载面理论,初步构建基于Drucker-Prager准则的次加载面应力路径模型,在此基础上,除计算弹性模量的率效应之外,还在Drucker-Prager准则上考虑强度的率效应,提出岩石材料的动态模型,并把该模型运用到滇中引水香炉山隧洞中。计算结果表明,相对于Drucker-Prager准则,应力路径模型能较好地描述玄武岩在循环荷载下体现的曼辛效应和棘轮效应,由于没有考虑率效应,表现出应力–应变曲线的斜率没有试验曲线大,且累计应变也比试验曲线大;在岩石循环加卸载过程中,动态模型得出的模量上比次加载面应力路径模型模拟的要大,同时变形量也较次加载面应力路径模型要小,因此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岩石的动态力学性质和变形性质;相比于Drucker-Prager准则下,采用动态模型得出隧洞的左侧监测点和右侧监测点的瞬时相对变形峰值增大了0.67 cm,同样底部和顶部以及左右两侧的永久相对变形也分别增大了0.19和0.77 cm,说明动态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围岩残余大变形;岩石动态模型相对于Drucker-Prager准则和线弹性本构,更具有滤掉高频的功能。说明该模型能很好地运用到岩石动力学中,同时也为准确分析岩体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罗小映  罗汀  吴晓光  刘琳 《工业建筑》2014,(Z1):628-634
对冻土的应力-应变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姚仰平等考虑温度的UH模型的基础上,提出考虑温度影响适用于冻土的UH模型。与原有考虑温度的UH模型相比,提出的新模型仅增加了1个抗拉强度参数,既能反映冻结黏土的前期固结压力随温度降低而升高的特性,又能反映冻结黏土随温度降低黏聚力提高的强度特性。新模型的温度适用范围为-1~-30℃,与已有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新模型能够较为合理地描述冻土的基本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尺寸效应的混凝土等效裂纹断裂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学志  刘涛  吴健  路纲 《混凝土》2006,(1):6-8,26
根据混凝土材料断裂过程区存在尺寸效应这一特点,对混凝土等效裂纹断裂模型做了一定的研究,得到了与试件尺寸相关的等效裂纹断裂模型。使之更符合断裂过程区存在尺寸效应的特点。用该模型对已有试验资料进行分析。得出此模型在采用单直线软化模型时较为准确,采用双直线模型则相差较远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组合模型在给水管网漏损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灰色模型应用于对给水管网漏损的预测,并用方差一协方差优选组合模型将灰色模型和二次指数平滑模型进行组合。实例分析表明,组合模型的预测精度优于单个模型,可用于对实际管网漏损的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