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生早期(24~72h)开始应用普伐他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03例临床确诊为AC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52例),普伐他汀组(常规治疗外加服普伐他汀,51例),于治疗前、治疗后3、6和12个月时分别测肝、肾功能、一氧化氮(NO)、C-反应蛋白(CRP)、妊娠相关血浆蛋白(PAPP-A),统计心血管缺血相关事件。结果:治疗12个月后普伐他汀能有效地降低ACS患者血清总胆固醇、CRP和PAPP-A,升高NO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 orP<0.01);对照组12个月后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RP和PAPP-A、NO、HDL-C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12个月后普伐他汀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患者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均有减少,但普伐他汀组更明显(P<0.05);12个月后其缺血相关事件有显著性差异(P<0.01)。普伐他汀组中有5例轻度转氨酶升高,3例病人出现腹胀。结论:ACS发病早期应用普伐他汀能安全、有效地降低血脂、PAPP-A和CRP,升高NO,显著减少心血管缺血相关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普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血清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 将ACS患者50例随机分为普伐他汀组25例和常规治疗组25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行血清TNF-α及MMP-9检测,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另选健康体检2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ACS组治疗前血清MMP-9、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普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清MMP-9、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MMP-9、TNF-α水平升高与ACS发病密切相关,普伐他汀可降低ACS患者血MMP-9、TNF-α水平,具有减轻病变部位炎症反应和保护内皮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研究普伐他汀辅助强化抗血小板方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将急性脑梗死患者13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脑梗死常规治疗,对照组服用普伐他汀和阿司匹林,观察组服用普伐他汀、阿司匹林和氯毗格雷,每日一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两周。检测和记录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及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并用NIHS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显示,观察组血脂水平及炎症因子水平和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因此,普伐他汀辅助强化抗血小板方案可以明显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血脂和炎症因子水平,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杨梅  石礼 《中国医药导刊》2008,10(9):1385-1386
目的:探讨普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和内皮素-1(ET-1)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将ACS患者50例随机分为普伐他汀组25例和常规治疗组25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行血清Hs-CRP、IL-6、ET-1检测,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另选同期健康体检的2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ACS组治疗前血清Hs-CRP、IL-6、ET-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O.01)。普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清Hs—CRP、IL-6、ET-1水平明显低予治疗前,但仍高予对照组(均P〈0.05)。常规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IL-6、ET-1降低不明显(P>0.05)。结论:Hs-CRP、IL-6、ET-1水平升高与ACS发病密切相关,普伐他汀可降低AcS患者血Hs—CRP、IL-6、ET—1水平,具有减轻病变部位炎症反应和保护内皮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普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 将ACS患者50例随机分为普伐他汀组25例和常规治疗组25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行血清TNF-α及IL-18检测,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另选同期健康体检的2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ACS组治疗前血清IL-18,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普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清IL-18,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但仍高于对照组(均P<0.05).常规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18,TNF-α降低不明显(P>0.05).结论 IL-18,TNF-α水平升高与ACS发病密切相关,普伐他汀可降低ACS患者血IL-18,TNF- α水平,具有减轻病变部位炎症反应和保护内皮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普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 将ACS患者60例随机分为普伐他汀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行血清TNF-α及IL-6检测,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另选同期健康体检的2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ACS组治疗前血清IL-6,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普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清IL-6,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但仍高于对照组(均P<0.05).常规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6,TNF-α降低不明显(P>0.05).结论 IL-6,TNF-α水平升高与ACS发病密切相关,普伐他汀可降低ACS患者血IL-6,TNF-α水平,具有减轻病变部位炎症反应和保护内皮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普伐他汀治疗高血压伴血脂紊乱老年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高血压伴血脂紊乱老年患者18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疗法,观察组采用普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压、血脂(TC、TG、LDL-C、HDL-C)、冠状动脉钙化积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TC、TG、LDL-C、冠状动脉钙化积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伐他汀治疗高血压伴血脂紊乱老年患者的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的血脂和动脉钙化状况。  相似文献   

8.
孟凌  高颖 《当代医学》2010,16(2):55-56
目的观察老年冠心病患者持续应用他汀类药物普伐他汀钠(福他宁)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65岁以上冠心病、同时符合高脂血症诊断的患者60例,均经过普伐他汀钠20mg/d治疗血脂达标后,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30例,继续服用普伐他汀钠10mg/d维持治疗,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68.3±3.6)岁;对照组30例,停用普伐他汀钠治疗,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69.7±4.2)岁;所有患者治疗前两周及期间均饮食治疗,其他常规治疗;观察3个月、6个月后,复查血脂水平、肝肾功能;每月记录心力衰竭、心绞痛、心律失常发作等情况,以观察调脂效果及肝肾功能。结果治疗组治疗3个月、6个月后,TC、TG、LDL-C均有明显下降(P〈0.001);而BUN、GPT、Cr均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观察3个月、6个月后TC、TG、LDL-C均有明显升高(P〈0.001)。对照组中心力衰竭加重、心绞痛、心律失常发作例数均较治疗组增多,治疗6个月时尤其明显(P〈0.05)。所有患者未出现并发症。结论普伐他汀钠(福他宁)治疗老年冠心病高脂血症患者,能明显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能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无明显肝肾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贝那普利联合普伐他汀治疗慢性肾炎伴高血压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将我院慢性肾炎伴高血压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贝那普利联合普伐他汀治疗,评估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压及血脂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Cr、CCr及UPE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贝那普利联合普伐他汀治疗慢性肾炎伴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应用普伐他汀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22例A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1例。对照组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普伐他汀,比较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血脂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脂水平均有下降,但观察组患者血脂水平降低更为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治疗中给予普伐他汀具有较好的疗效,而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秦浩珍 《中外医疗》2013,32(11):121-121,123
目的探讨脑心通胶囊对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血脂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hs-CRP)的影响。方法将84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服脑心通胶囊,4周后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两组血脂、hs-CRP的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在改善心功能、降低血脂及hs-CRP水平方面均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脑心通胶囊能有效改善ACS患者心功能,降低其血脂及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普伐他汀钠治疗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效果。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15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8例。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予普伐他汀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乳脂肪球表皮生长因子8(MFG-E8)水平,以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1年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血脂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6个月、1年、2年后TC、TG、L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3个月、6个月、1年、2年后hs-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MFG-E8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28%,低于对照组的2.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伐他汀钠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血脂水平,调节hs-CRP与MFG-E8水平,近远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普伐他汀联合杏丁注射液早期应用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影响,探讨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改善情况及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入院后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48例,随机分为4组:①A组常规治疗加普伐他汀20 mg(12例);②B组常规治疗加普伐他汀20 mg及杏丁(11例);③C组常规治疗加普伐他汀40 mg(13例);④D组常规治疗加普伐他汀40 mg 及杏丁(12例).分别在确诊后、治疗3周后检查血脂及CRP的水平并记录用药后不良反应.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分别接受上述治疗后,TC、LDL-C及CRP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与A组相比,其余3组的血脂、CRP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D组的降低水平最为明显(P<0.01);与B组相比,C、D组的血脂、CRP水平也有一定的降低,D组的治疗作用最为明显.结论 普伐他汀可以通过降低血脂及CRP水平来达到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作用,加用杏丁注射液后,其作用更为明显且临床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很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普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心绞痛患者的抗心肌缺血作用。方法:122例血脂正常的心绞痛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加服普伐他汀)69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53例。于治疗前,治疗后3、6、12个月时分别进行一次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根据获取的有关Holter参数,计算心肌缺血总负荷(total ischemic burden, TIB)并随访记录缺血相关事件;于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时分别进行一次血脂测定。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前治疗组TIB略高于对照组,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TIB略低于对照组,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TIB低于对照组,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治疗后12个月治疗组TIB进一步降低(P〈0.0001)。治疗后12个月治疗组的缺血相关事件也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但在治疗的最初3个月内两组间缺血相关事件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的血脂在治疗12个月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001),而对照组的血脂则在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结论:普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心绞痛患者具有一定的抗心肌缺血作用,可显著降低缺血相关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 (UA )应用普伐他汀钠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全组 6 0岁以上血胆固醇增高患者 8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 4 0例和常规对照组 4 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硝酸酯类等药物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普伐他汀 10 mg,每晚睡前服用 1次。治疗后随访观察记录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以及药物不良反应 ;比较血脂、C-反应蛋白 (CRP)、纤维蛋白原 (Fg)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 (10 % )显著低于对照组 (2 7.5 % )(P <0 .0 5 ) ;冠心病病死率 (5 % )显著低于对照组 (17.5 % ) (P <0 .0 5 ) ;脑卒中发生率 (2 .5 % )显著低于对照组 (15 .0 % ) (P<0 .0 5 ) ,CRP、Fg下降 ,血浆总胆固醇 (TC)下降并维持于正常水平。不良反应少。结论 :老年 U A服用普伐他汀钠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普伐他汀钠联合非诺贝特对老年混合型高脂血症的治疗。方法:分析研究510例明确诊断混合型高脂血症的老年患者,对比服用普伐他汀钠片联合非诺贝特胶囊与单独服用普伐他汀钠片后6个月后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同时监测服药6个月后转氨酶及心肌酶的变化。结果:(1)单独使用普伐他汀钠片降脂患者组,能够降低TG、TC、LDL水平(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2)使用普伐他汀钠联合非诺贝特治疗降脂患者组,能够明显降低TG、TC、LDL水平,达标率高于单独服用普伐他汀钠患者(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3)无论单独服用普伐他汀钠或服用普伐他汀钠联合非诺贝特,与对照组相比,转氨酶及心肌酶均未见异常。结论:普伐他汀钠联合非诺贝特较单独服用普伐他汀钠能够更好地降低老年混合型高脂血症的血脂水平,并且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胰岛素、贝那普利及普伐他汀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79例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胰岛素、普伐他汀及贝那普利,对照组给予口服降糖药物,检测治疗前后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和疗效判定并加以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空腹血糖和血脂水平均明显下降,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观察组则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胰岛素、贝那普利及普伐他汀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显著,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老年冠心病患者强化降脂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老年冠心病患者持续应用他汀类药物普伐他汀钠 (普拉固 )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 6 5岁以上冠心病、同时符合高脂血症诊断的患者 80例 ,均经过普伐他汀钠每天 10mg治疗后血脂已达标。随机分为 2组 ,其中治疗组 4 0例 ,继续服用普伐他汀钠每天 10mg治疗 ,男性 2 2例 ,女性 18例 ,年龄 ( 70 .3± 4 .6 )岁 ;对照组 4 0例 ,停用普伐他汀钠治疗 ,男性 2 3例 ,女性 17例 ,年龄 ( 70 .7± 4 .1)岁 ;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期间均饮食治疗 ,其他按常规治疗 ;观察 3个月、12个月后 ,抽血复查血脂水平、肝肾功能 ;每月复诊时记录心力衰竭、心绞痛发作等情况 ,以观察调脂效果、肝肾功能、肌溶解等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治疗 3个月后 ,TC、TG、LDL C均有明显下降 (P <0 .0 0 1) ,其中TC下降7.18% ,TG下降 12 .74 % ,LDL C下降 12 .0 0 % ;治疗 12个月后 ,治疗组TC、LDL C仍有明显下降 (P <0 .0 0 1) ,TG稍下降 ( P >0 .0 5 ) ;而BUN、GPT、Cr均无明显变化 ( P >0 .0 5 )。对照组观察 3个月、12个月后TC、TG、LDL C均有明显升高 (P <0 .0 0 1)。对照组中心力衰竭加重、心绞痛发作例数均较治疗组增多 ,治疗 12个月时尤其明显 ( P <0 .0 5 )。所有患者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应用普伐他汀钠 (普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普伐他汀对早冠心病患者的血脂水平及血清胱抑素C的影响.方法:选取26例正常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另选取104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治疗组,并将其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及普伐他汀10、20、40 mg/d治疗组(各26例).常规治疗组采用予以低分子肝素、波立维、阿斯匹林、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治疗,普伐他汀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普伐他汀,持续治疗8周.治疗前后分别测取患者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血清胱抑素C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冠心病患者的血清胱抑素C升高(P=0.008);与治疗前相比,20、40 mg/d普伐他汀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血清胱抑素C水平(P<0.05).结论:普伐他汀可以通过降低血脂水平,以及抑制炎症反应两种途径来改善冠状动脉疾病,且中高剂量的普伐他汀均能够起到良好降脂抗炎效果,值得临床上推广运用于冠心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普伐他汀(普拉固)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将56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普伐他汀每日10mg,晚餐后服用,疗程共4周。治疗前后检查C反应蛋白水平和血脂水平。结果治疗后治疗组C反应蛋白(CRP)水平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而血脂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普伐他汀可以显著降低CRP水平,具有抗炎作用,这种作用独立于降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