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依古籍记载,我国古代寒食节至少有三种粥疗法。其一为杏仁和小麦煮制的粥。诸如《荆楚发时记》“今寒食杏酪麦粥”。《玉烛宝典》也有“麦粥研杏仁为酪”的记载。所谓“杏酪粥”是用小麦和杏仁煮制而成。从食疗的作用看,小麦性甘温,有温中,补虚,除寒的作用。《饮善正要》还说,“小麦粥养心气,止虚汗,益肝止渴,也适用于乏力困倦。”《医宗金(钅监)》认为:“杏仁可治喘咳”。其二为“饧粥”。据《唐书》“天宝二年……常以寒食荐饧粥。”又《宋史礼志》 “寒食赐羊酒、饧粥”。可见唐宋宫廷在寒食节有赐饧粥的传统,按李时珍《本草纲目》指出:(饧糖)“主治补虚乏,止渴去血。”其三为杏仁与花煮制的粥。  相似文献   

2.
据《千金月令》记载说:“七月竹叶粥,中暑者宜用。”竹叶粥的煮制过程是,“取竹叶一把,山梔一枚,把两者煎汤去渣,然后将汁倒入米中煮粥。另外立秋时节,在太阳未升起时,探楸叶熬膏渣,治疡(疮)立愈,名‘楸叶膏’。”从药用来看,竹叶味甘,可退热安眠,又治烦渴和化痰定喘。《食疗本草》说:“(竹叶)主呃逆,消渴,痰饮,喉痹,除烦热。”山梔,即栀子,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果实可入药,是解热消炎剂。《医宗说约》讲到:“山梔性寒,解郁除烦,还可降火。”楸,植物名,分布于我国黄河及长江流域,其种子可作药用,主治  相似文献   

3.
《礼记》说:“菊有黄华。”古人早就认识到“久服黄华(菊花)令人长寿”的功用。据《太清草木方》曰:“九月九日菊花与茯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神农本草经》对菊花的药用记道:“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这种古老的重阳服菊花长寿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化为重阳食“菊花粥”。如《老老恒言》记载说:“煮粥,菊花去蒂晒干磨粉和入……菊花粥养肝血,悦颜色,清风眩,除热,解渴,明目。”《遵生八笺》中说:“菊苗粥清目宁心,甘菊新长嫩头丛生叶,摘来洗净,细切,入盐同米煮粥,食  相似文献   

4.
据《礼记》记载,“仲秋养衰老,授几杖,行麋粥饮食。”这是我国古代一种传统的敬老之礼。也是我国最早的一种老年粥疗良法。麋,即麋鹿,也叫四不象,是一种珍贵兽类。按中医说,麋肉甘温,多食有益气滋补的功效。老年人阳气不足,脾胃衰弱。平时要多以温热熟软的膳食为主。元代邹铉《寿亲养老新书·饮食调治》说:“老人之食,大抵宜其温热熟软,忌其粘硬生冷。”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也指出,老年人“凡以饮食,无论四时,常令温暖,夏月伏阴在内,暖食尤宜。”古代医学早就总结出老年人的饮食特点。仲秋时节,天气刚从夏转秋,尚存炎热之威。由于老年人阳气不足,容易导致脾胃阳虚。虽然时至夏秋,但老年人身体阴气仍内伏。加上夏秋暑热,造成老年人食欲不佳,因此老年人在仲秋时节不但要巧吃,更要注意食补。可见,对老年人来说,仲秋食“麋粥”是最佳膳养,然而麋已不是现代那么容易  相似文献   

5.
据《风土记》载:“天正日(农历二月初一),南黄践长,是日始牙幼(幼儿)为饘粥,以养幼,俗尚以赤豆为糜,所以象色也。”饘(zhān)即指“稠粥”。《丹铅录》说:“孟子粥之食,又作饘。”《说文》曰:“粥,糜也。”可见我国古代二月初有令幼儿食赤豆粥的风俗。赤豆又名赤小豆,红饭豆等。其性味甘,酸平。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钙、磷、铁和叶酸等成分。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赤小豆粥,利小便,消水肿脚气。”《日  相似文献   

6.
《世说》中有这样一段故事说,北魏时,许允在史部做官,他利用私情尽是提拔和使用同乡。魏明帝(元诩)怀疑许允拉帮结党,派虎贲(勇士)把许允抓了起来。消息传来,举家号啕大哭,当日正是炎夏,一家人哭得口干舌燥,加上伤心过度,年纪大的身体更是虚弱,这时做家厨的阮妇劝家人说:“勿忧伤,还作粟粥。”每人一碗。说来事巧,许家人刚喝完粟粥,许允正好被放回家,全家人转悲为喜。从此,夏季吃“粟粥”被认为是吉利之兆,并在民间相沿成俗。粟,方言玉米,又称粟子。性甘平,无毒,补肾益气,厚肠止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粳米,粟米,粱米粥,[气味]甘、温、  相似文献   

7.
“天人合一”的观点,即养生要和季节有机结合是我国医药学家的创造。又根据李时珍《本草纲目》,对粥疗认识:古方有用药物、粳、粟、粱米做粥,治病甚多。从而总结出独特的中国古代“月令粥疗”。我刊将全年连载,供读者选用。——编者  相似文献   

8.
《风土记》中有:“已具伏日食白粥”的记载。“具伏日”,即农历五月初五前后,这一食俗的由来与东晋政治家谢安有关。据说某年三伏日(农历五月初五),谢安在家喝热气腾腾的白米粥,吃得满头大汗也不觉得热,中书郎郗超看见后,赞道:“此乃君子所为。”从此谢安炎暑日“食白粥”被相传下来。甚至唐代韩鄂在《岁华纪丽》中把三伏日定为“谢安食白粥之辰。”白粥,是指不放任何药草纯米煮成的粥。诸如粳米粥、糯米粥、籼米粥、黍米粥等。所以“白粥”除了消暑解渴之外,它的食疗作用也是不可小视的。《本草纲目》说:“糯米、秫米、黍米粥[气味]  相似文献   

9.
《饮膳正要》中记载:制作羊肉粥“壮骨健脾,羊肉三斤切,梁米三升,同煮,下五味,作粥食。”羊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钙、磷、铁。其性温中散寒,补虚强身。汉末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载有一个羊肉疗方,名为“当归生姜羊肉汤”,主治腹中冷痛和虚劳不足等疾病。《本草纲目》记载:“羊肉主治虚劳寒冷,补中益气,丈夫五劳七伤。”羊肉粥最适用于中老年人阳气不足、久病体虚、气血亏虚、虚寒胃痛、紧脏虚冷、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健康人食之,壮骨健脾,体质大增。另外,初冬正需蓄积营养以备抗寒,而  相似文献   

10.
据《荆楚记》记载:“冬至日作赤豆粥”。《岁时杂记》也载:“冬至日以赤小豆煮粥,合门食之,可免疫。”足见我国古代冬至食赤豆粥是传统习俗。冬至食赤豆粥,虽然最初是源于迷信传说(俗传疫鬼怕红色的赤豆)“故作赤豆粥以禳之。”向鬼神祈祷消除灾殃。但是古人在与许多时令疾病的反复斗争中,逐渐认识了、掌握了不少常用医疗方法。冬至食赤豆粥就是古人针对时令疾病进行食疗的良方之一。从药性上说,赤小豆性味甘、酸,归心与小肠经,有利水消肿功用。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赤小豆粥,利小便,消水肿脚气。”吴世铠《本草经疏》曰:“凡水肿,胀满,泄泻,皆湿气伤脾所致,小豆健脾燥湿,故主下水肿胀  相似文献   

11.
据《五行书》记载:“十月一日,取大枣去皮核,于文武火上翻覆焙香,合米煮粥,食之去疾。”大枣甘温,益气生津,补脾和胃,治胃虚食少,脾虚便溏,还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神农本草经》记载:“大枣味甘,安中养脾,助十二经,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久服轻身延年。”《圣济总录》记载:“补益大枣粥,治中风惊恐虚悸,四肢沉重,大枣七枚,青梁粟米二合,上二味以水三升半,先煮枣取一升半,去津,投米煮粥食之。”清代的陆以恬在《冷庐杂识》卷五中说:“医家谓枣百益一损”。又按《脏气法时论》指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可见用梗米与大枣煮粥还有补肝的功用。十月正是秋风落叶、阳气渐衰、肝气内变之时,又气候干燥,人们常会出现口干鼻燥,干咳无痰等燥热病症,老年人更容易出  相似文献   

12.
据《崔实月令》载:“元日进柏酒……服之令人身轻.”椒,植物名,有花椒、胡椒、蜀椒多种.其中四川产的蜀  相似文献   

13.
服色由于其特殊属性而与服制的制定有密切的关系。以职官的“四等之服”为例,通过梳理各类官修史书中的相关记载,结合中国传统色彩观,探讨服色在冠服制度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作用。研究表明:职官祭服和朝服在服色表达上更多反映了传统“五行-五色”的色彩观念;祭服自唐代改用青色上衣,朝服经历五色到绛色的变化,常服四等分色后为公服所借鉴;隋唐之前服色用以区分职事的作用更加凸显,品位分等则通过色相和明度区分。  相似文献   

14.
李笑天 《酿酒科技》2002,(4):84-84,86
国酒茅台集酱香、窖底香和醇甜香于一体,发酵时间长,环境、微生物独特,水质好、无污染。炉州老窖无色透明、窖香幽雅、绵甜爽净、柔和协调、尾净香长、风格典型;窖龄长,粮、曲、水独特,工艺管理严谨。剑南春集五粮之精华,香、醇、净、爽,儒雅柔香。酒鬼酒酱香幽雅、清香灵秀、浓香醇厚。道光廿五酒醇香、幽香、雅香。汝阳杜康、双沟大曲、宝丰大曲、今世缘等文化名酒,也各具独特风格个性。(孙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