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临床开展血常规检验对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74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开展健康体检的8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开展血常规检验记录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红细胞比容、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红细胞分布宽度、C反应蛋白与血沉指标,并开展比较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伴随疾病严重等级的上升,差异越显著,各级别患者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炎症性肠病患者开展血常规检验能够起到早期诊断的作用,为早期治疗提供指向性依据,也可为治疗与预后效果起到评判价值,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与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血常规检验对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98例病理学诊断为炎症性肠病的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9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参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进行血常规检验.分析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平均红细胞比容、C反应蛋白、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红蛋白浓度及血小板计数.结果 研究组平均红细胞比容(84.02±10.03)fl、...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在炎症性肠病活动性诊断中应用血常规检查的价值,为炎症性肠病诊断工作提供参考。方法80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活动期状态不同分为观察1组(缓解期)、观察2组(活动期),每组40例。另选取同期体检的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三组受试者进行血常规检查,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及观察1组与观察2组的血常规[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C反应蛋白(CRP)、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沉(ESR)]水平。结果观察组PLT为(252.02±99.50)×10^9/L、Hb为(104.50±16.50)g/L、CRP为(67.05±15.50)mg/L、MCV为(80.50±10.20)fl、MPV为(8.02±1.03)fl、ESR为(47.90±10.05)mm/h。对照组PLT为(182.50±33.50)×10^9/L、Hb为(131.80±15.20)g/L、CRP为(9.35±3.20)mg/L、MCV为(90.30±12.80)fl、MPV为(12.50±1.40)fl、ESR为(16.88±5.20)mm/h。观察组的PLT、CRP、ESR高于对照组,Hb、MCV、MPV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2组的PLT、CRP、ESR高于观察1组,Hb、MCV、MPV低于观察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464、18.8300、3.1160、10.6496、8.6026、16.1622,P=0.0013、0.0000、0.0026、0.0000、0.0000、0.0000<0.05)。结论将血常规检验用于炎症性肠病活动性的判断中,可以了解炎症性肠病的活动性情况,为炎症性肠病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末梢血与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83例常规体检者,分别采集并检测其静脉血和末梢血,比较末梢血和静脉血检验的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容(HCT)以及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水平。结果末梢血检验的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水平与静脉血检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血检验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分别为(7.4±1.5)×10^9/L、(91.2±4.8)fl、(30.0±2.4)pg、(329.5±13.3)g/L,均高于静脉血检验的(6.1±0.9)×10^9/L、(87.0±3.1)fl、(29.1±2.6)pg、(337.6±6.1)g/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末梢血和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时检测结果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临床可在诊断过程中根据患者情况对各指标的精确度要求而使用相应的采血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12月期间来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280例,依照采血方法差异将其分别设置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40例,观察组为静脉采血法,对照组为末梢采血法,分析比较两组血常规检验指标的差异。结果对照组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以及血小板计数(PLT)水平均明显低于观察组,而白细胞计数(WBC)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血常规检验结果受到采血方法的影响,而静脉采血法下的血常规检验结果较末梢采血法准确客观性更佳,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80例血常规检查的健康体检人员(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将其依据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观察组2组,分别行末梢采血和静脉采血,对比其两组检验结果。结果观察组血常规检查的健康体检人员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而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液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静脉采血相比末梢采血准确率更高,适用于临床,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自2011年10月至2013年收治的100例行血常规检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50例,观察组患者采集静脉血,参考组采集末梢血,同时接受血常规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白细胞、红细胞、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红细胞平均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血小板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红细胞、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参考组(P<0.05),白细胞水平明显低于参考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红细胞平均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血小板、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血采集具有更大的诊断价值,血常规检验时可通过多点采集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探讨脂肪肝与健康人血常规的检验结果的差异。方法 96例脂肪肝患者作为观察组,96例健康检查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血常规检测的结果 ,探讨血常规检验指标对于脂肪肝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脂肪肝患者的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浓度(HGB)、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红细胞细胞容积(MCV)指标水平显著上升,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血小板体积(WPV)、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健康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脂肪肝患者上述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肪肝与健康人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同程度脂肪肝患者的各项血常规检验结果均出现较大的变化,能够作为临床中监测脂肪肝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对缺铁性贫血患者采取血常规检验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80例贫血患者,按贫血类型不同分为对照组(缺铁性贫血)与研究组(地中海贫血),每组40例。两组均接受血常规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以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结果研究组红细胞计数(3.13±0.92)×1012/L、平均红细胞体积(64.99±1.78)fl、红细胞分布宽度(12.35±0.82)%低于对照组的(5.21±1.51)×1012/L、(77.54±3.58)fl、(20.05±1.32)%,血红蛋白(108.54±12.76)g/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24.25±2.33)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21.58±5.22)g/L高于对照组的(82.11±10.78)g/L、(22.51±1.56)pg、(278.33±4.21)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缺铁性贫血患者采取血常规检验能有效区分缺铁性贫血与地中海贫血,利于为病情的进一步治疗做好准备,临床检验价值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在冠心病风险评估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1月-2018年11月广东省工人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0例为观察组,另外同期选取健康受检者100名为对照组,测定2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平均体积、血细胞比容、RDW、血小板计数及平均血小板体积各项指标。从性别层面分析,整理研究对象吸烟史、收缩压、胆固醇、年龄进行Framingham危险评分。将观察组患者分为单支病变亚组、双支病变亚组、三支病变亚组,比较3亚组平均红细胞体积、RDW及白细胞计数水平。结果观察组白细胞计数及RDW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平均体积、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及平均血小板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性别层面分析,整理研究对象吸烟史、收缩压、胆固醇、年龄进行Framingham危险评分,显示观察组评分结果为(9.82±4.16)分高于对照组的(6.52±2.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冠心病患者60例中单支病变亚组26例,双支病变亚组19例,三支病变亚组15例,不同病变支数红细胞体积、白细胞计数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支病变亚组RDW高于其他2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平均体积、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和RDW不存在相关性,但RDW与白细胞计数和Framingham危险评分呈正相关(r=0.129、0.216,P<0.05)。实施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RDW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RDW用于冠心病的风险评估和诊断中有重要参考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分析新型溶血素与传统溶血素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在我院行健康体检者126例,由计算机编号,按照单双数分为观察组(n=63)与对照组(n=63),对照组采用传统溶血素行临床血常规检验,观察组采用新型溶血素行临床血常规检验,比较两组检验结果。结果果:观察组红细胞计数(RBC)(3.79±0.56)×10~(12)/L、白细胞计数(WBC)(3.54±0.18)×10~9/L、血小板计数(PLT)(193.27±11.83)g/L与对照组(3.77±0.52)×10~(12)/L、(3.56±0.18)×10~9/L、(195.44±12.01)g/L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血红蛋白水平(Hb)(142.31±10.69)g/L显著高于对照组(118.76±12.64)g/L(P0.05);观察组检测时间、检测成本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为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95%(P0.05)。结结论论:新型溶血素在血常规检测中生物安全性以及检测成本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为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中应用静脉采血法与末梢采血法的临床准确性。方法:2018年11月至2020年6月,在本医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纳入研究,共164例,通过抽签将所有患者平均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静脉采血法与末梢采血法。比照两组患者的采血用时与血常规检验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进行对比,提示实验组患者略高,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平均红细胞体积与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进行对比,提示实验组患者均更高;两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与采血用时进行对比,提示实验组患者均更低;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相比于末梢采血法,为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中应用静脉采血法的效果更为理想,其临床准确性更高,能够为临床疾病诊治提供科学且准确的数据支持,同时其用时更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 100例进行血常规检验的受检者,按照随机抽号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受检者采用末梢采血方法 ,观察组受检者采用静脉血管采血方法。观察比较两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以及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水平。结果观察组受检者的WBC水平(5.22±1.13)×109/L、RBC水平(3.28±0.86)×1012/L、Hb水平(96.27±13.28)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87±1.21)×109/L、(3.84±0.88)×1012/L、(102.16±15.27)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受检者的Hct、MCV、MCHC水平分别为(30.27±20.35)%、(83.15±6.58)fl、(317.58±8.45)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2.38±20.46)%、(93.27±5.73)fl、(322.29±9.15)g/L, PLT水平(230.15±23.56)×109/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3.27±21.59)×109/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医学中不同的采血方法 ,能够明显的对受检者的血常规检验结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当前临床医学中需要依照受检者的实际情况,选取合适有效的采血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检验诊断肝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肝硬化患者设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参与本次研究的100名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并对比受试人员凝血酶原时间以及血小板参数。结果:(1)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19.9±1.6)s、血小板计数(62.8±11.4)~*10~9/L、红细胞分布宽度(20.1±0.7)fl、血小板压积(0.2±0.01)%、血小板平均体积(17.2±0.5)fl,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2)观察1组凝血酶原时间(23.4±1.6)s、血小板计数(56.2±13.0)~*10~9/L、红细胞分布宽度(24.2±2.1)fl、血小板压积(0.2±0.01)%、血小板平均体积(18.4±2.0)fl,与观察2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检验诊断肝硬化的临床价值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医药科学》2016,(3):179-181
目的探讨血常规检查中胆红素对参数的影响情况。方法选择我院生化检测中40例胆红素异常患者,与同期40例健康者对照研究。检测研究者的血常规,分析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等的变化,此外检测观察组0.5、1、2、4h的血常规,进一步分析血常规检查中胆红素对参数的影响。结果观察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血细胞比容、平均血小板体积、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压积、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常规检查中胆红素作用时间对参数无影响(P0.05)。结论胆红素增高会导致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出现假性升高,血小板计数出现假性下降,血常规检查中胆红素作用时间对参数无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烧伤初期输血治疗的具体方法,评估其在大面积烧伤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66例大面积烧伤患者,通过住院号奇偶数分为研究组(偶数)和对照组(奇数),每组33例。研究组实施烧伤初期输血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研究组不同时间点成分输血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指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及治疗效果、住院时间、合并感染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小板计数、HCT、Hb、红细胞计数分别为(125.42±2.03)×109/L、(0.43±0.11)、(100.53±2.03)g/L、(4.56±1.09)×1012/L,均高于对照组的(95.25±2.24)×109/L、(0.29±0.12)、(88.05±2.05)g/L、(3.22±1.10)×1012/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研究组患者输注红细胞、血浆量逐渐增加,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烧伤后第7、14、21天,研究组患者输注血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析血常规检验中采用不同采血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来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12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n=60)、试验组(n=60)。对照组患者采用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验,试验组患者采用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对两组患者血常规检验指标进行统计比较。结果:试验组患者红细胞(RBC)、白细胞(WBC)、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中,不同采血方法的检验结果差异较大,为此,应结合临床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采血方法,以此确保检验结果准确,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炎症性肠病的营养干预护理措施的应用。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5月医院收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2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2例)和观察组(13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增加营养干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各项营养指标。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体质量(62.3±5.9)kg,尿素氮(4.9±0.5)mmol/L,丙氨酸转氨酶(21.7±1.6)U/L,胆固醇(5.7±3.8)mmol/L,三酰甘油(1.9±0.2)mmol/L,白蛋白(41.7±7.5)mg/L,血红蛋白(123.5±8.2)g/L,总游离脂肪酸(4.4±2.1)mmol/L,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炎症性肠病患者,采取适当的营养干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各项营养指标,对患者康复更有利。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血液检验指标在冠心病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8例冠心病患者及48例正常体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冠心病患者为观察组,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2组给予不同血液检验指标检验,对比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TC)、血小板分布状态(PDW)、红细胞分布状态(RDW)等血液指标。结果 2组患者PLT、MPV、PTC、PDW等血液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P> 0.05)。观察组RDW指标为(15.65±1.30)%,对照组为(12.03±0.42)%,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果对冠心病患者实施不同血液检验指标检验,能够准确检测出患者红细胞分布状态指标,可将该指标作为冠心病检验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炎性相关指标在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7月~2010年6月收治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儿2378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的健康儿童268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人员检查时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沉、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性相关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平均住院(5.7±2.6)d。经治疗后,1861例患儿治愈,516例患儿好转,仅有1例患儿死亡。结论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沉、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等炎性相关指标在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