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确定最佳滴丸成型工艺.方法:以丸形,丸重差异、溶散时限为指标.通过药物与基质比例、滴制温度、冷却剂的选择和温度控制选出最佳滴制条件.结果:以聚乙二醇6000为基质,药物与基质比例为3:7,甲基硅油为冷却剂,控制科温在90℃时滴丸成型好.结论:该满丸成型工艺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2.
王莘  王雷 《医学教育探索》2004,(9):1002-1003
青叶胆可用于护肝降脂,同时对人体的免疫系统及变态反应还具有一定的影响,有类似于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的药理作用。本院医师在临床治疗中发现,对患有瘙痒、荨麻疹及湿疹等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患者,使用其片剂治疗时可以达到一定的疗效,且无一般抗组胺药物的不良反应。但片剂溶出度低,影响其临床效果。以聚乙二醇为载体制成滴丸,其体外溶出速度显著高于片剂,溶出量为片剂的4倍,具有溶解快、吸收好、生物利用度高等优点。因此,本实验对青叶胆滴丸的成型工艺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 确立调律滴丸的最佳制备工艺。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法,以基质种类、药物与基质配比、药液
温度、冷凝液温度作为考察因素进行正交试验,用3 个指标评定工艺的优劣。结果: 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 以
PEG 4000 为基质,药物与基质配比为1: 2. 5,药液温度为85℃,冷凝液温度为12℃ ~ 14℃。结论: 优选得到的工
艺简便易行,有良好的重现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确立调律滴丸的最佳制备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以基质种类、药物与基质配比、药液温度、冷凝液温度作为考察因素进行正交试验,用3个指标评定工艺的优劣。结果: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以PEG 4000为基质,药物与基质配比为1:2.5,药液温度为85℃,冷凝液温度为12~14℃。结论:优选得到的工艺简便易行,有良好的重现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卫矛总黄酮滴丸成型的最佳工艺。方法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以基质与药物比例、滴制时药液的温度、滴速、冷却剂的温度为考察因素,以滴丸的外观、丸重差异、溶解时限为考察指标,设计正交试验考察滴丸成型的最佳工艺。结果基质与药物比例为3∶1,滴制时药液温度为80~85℃,滴速为15~20滴/分,冷却剂二甲基硅油的温度为20℃为最佳工艺条件。结论本实验筛选出了卫矛总黄酮滴丸制备的最佳工艺,制备的滴丸符合《中国药典》要求。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香青兰滴丸的最佳成型工艺。方法通过对香青兰滴丸制备过程的试验,以滴丸的成型率、外观质量、溶散时限、丸质量变异系数为筛选指标,以药液的油浴温度、冷却剂的冷凝温度、药物与基质的最佳配比为主要考察因素,对香青兰滴丸的制备工艺进行优选,并考察了影响滴丸成型的其他因素。结果药物与基质的最佳配比为1∶2.5,药液油浴温度为75~80℃,冷却剂的冷凝温度10~15℃为最佳制备工艺条件。按照此优化条件制备香青兰滴丸成型率高。结论用最佳工艺条件制得香青兰滴丸,其外观呈黑褐色,味微苦,表面光滑,大小一致,符合《中国药典》规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优选毛冬青滴丸的最佳制备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滴丸含膏量、干膏细粉粒度、基质、冷凝剂种类对滴丸质量的影响.[结果]按最佳制备工艺制备的毛冬青滴丸,圆整均匀、色泽一致、无粘连,产品质量合格.[结论]该制备工艺简便,技术参数值合理,适合企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报》2013,(12):1865-1866
目的:研究影响满山红滴丸制备的各种因素,确定最佳工艺。方法:通过对滴丸的丸质量差异、外观、硬度及崩解时限综合评分,采用正交试验考察基质间比例、基质与药的比例、化药温度和滴头高度等条件。结果:满山红滴丸制备的最佳条件是PEG4000∶PEG6000∶药物(2∶1∶1)在90℃化药,在距冷凝剂液面5 cm处以每分钟30滴速度滴制,滴头口径45 mm,冷凝剂温度10℃。结论:在最佳条件下制备的滴丸,成型好、均匀,硬度和崩解符合要求,工艺稳定。  相似文献   

9.
溪黄草微滴丸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目的:优选天吴止痛滴丸的制备工艺.方法:以滴丸的成形度、沉降速度、圆整度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设计试验法考察基质和冷凝剂的种类、含药量、基质比、滴速和滴距等参数对制备工艺的影响.结果:优选出最佳制备工艺为含药量45%,PEG4000、PEG6000各占基质总量50%,滴速10 min,滴距3 cm.结论:优化...  相似文献   

11.
民族药小红参滴丸的部分药效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小红参滴丸进行了镇痛、抗炎和抑制血小板聚集试验。结果表明 :小红参滴丸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对ADP诱导家兔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2.
滇丹参的生药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滇丹参为云南地区习用药材,来源于Salvia yunnanensis C.H.Wright的干燥根及根茎。对其植物来源,药材性状,显微及理化特征作了研究,为滇丹参药材的鉴别及药材质量标准的规范化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臭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云南民间广泛使用的补益药臭参的基原、植物形态、中药性状、显微特征、化学成分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茜草醇提物的解热镇痛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茜草醇提物的解热镇痛作用。方法 用热板法、电刺激法、扭体法测定茜草醇提取物 (相当于生药 1.5g kg灌胃 )对小鼠痛阈值的影响及茜草醇提物对伤寒菌苗所致发热家兔的解热作用。结果 多种实验方法均显示茜草醇提取物明显提高小鼠的痛阈值 ,并降低伤寒菌苗所致发热家兔的体温。结论 茜草醇提取物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小红参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NO、氧化应激及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 选取Wistar雄性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复方丹参片组(300 mg/kg)、小红参低、中、高剂量组(56.7、170、280 mg/kg)。各组预防性给药14 d,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均通过结扎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 min,再灌注2 h的方法,复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使用试剂盒检测血清中NO含量、eNOS活性和心肌组织中ROS、CAT、T-AOC、ATP的含量及心肌细胞线粒体ATP酶和膜电位的变化。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中NO、CAT、T-AOC的含量和eNOS的活性,线粒体能量代谢ATP酶及心肌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均下降,心肌组织中ROS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小红参低剂量组对Na+-K+-ATP酶和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复方丹参片组和其它小红参剂量组均能提高NO、CAT、T-AOC的含量和eNOS的活性及线粒体能量代谢ATP酶和心肌细胞线粒体的膜电位,同时降低心肌组织中ROS水平(P<0.05)。结论 小红参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升高血清中NO水平、抗氧化及改善线粒体能量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16.
臭参的部分药效学和急性毒性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臭参的部分药效学和急性毒性进行实验研究 ,结果显示 :本品能加强胃肠蠕动 ,提高耐疲劳 ,耐缺氧能力。对免疫抑制影响及失血性血虚小鼠Hb、RBC、IgG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能提高吞噬细胞功能和淋巴细胞转化率。小鼠口服最大耐受量为 40g/kg。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安全、准确的使用茜草藤药材。方法:对茜草藤的叶、茎、籽实及其粉末进行了解剖学研究、化学成分定性试验及薄层色谱试验。结果获得了茜草藤横切面组织构造简图、茜草藤茎横切面详图、粉末末特征图及其化学成分试验结果,表明茜草藤具有明显的生药学特征。通过薄层色谱试验表明,茜草藤的正丁醇萃取液在硅胶板上可分离出清晰的7个斑点。化学成分定性试验结果表明,茜草藤中有酚类,皂苷和黄酮类物质。结论为药材鉴别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茜草总蒽醌的解热镇痛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茜草总蒽醌的解热镇痛作用。方法 用热板法、电刺激法、扭体法测定茜草总蒽醌 (6 0mg·kg-1灌胃 )对小鼠痛阈值的影响及茜草总蒽醌对伤寒菌苗所致发热家兔的解热作用。结果 多种实验方法均显示茜草总蒽醌明显提高小鼠各时间组的痛阈值 ,并降低伤寒菌苗所致发热家兔的体温。结论 茜草总蒽醌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9.
茜草中多糖成分的提取分离与抗辐射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自茜草中提取多糖类成分 ,并予以分离 ;测试茜草多糖在抗辐射方面的生理活性 ;方法 :以小鼠为实验对象 ,测试茜草多糖对其造血组织和免疫系统的保护作用 ,并以高剂量辐照后小鼠 30d的存活率作为抗辐射作用的综合指标 ;结果 :药理实验表明 ,两组多糖与对照组及茜草片组比较 ,可显著增加受 7.5gyγ -射线照射小鼠的脾重 (NP :P <0 .0 5 ;AP :P <0 .0 0 1)以及外周血白细胞数 (P <0 .0 0 1) ,并能提高受照小鼠的存活率 (AP :P <0 .0 5 )结论 :自茜草中分离的多糖NP和AP均具有抗辐射活性。  相似文献   

20.
大叶蛇葡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药用植物大叶蛇葡萄中分离得到一个淡黄色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鉴定为蛇葡萄素,该化合物系首次在大叶蛇葡萄中分得,并合成了3,5,7,3’,4’,5’-六乙酰基双氢黄酮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