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砂岩地层深部延缓酸化酸液配方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相似文献   

2.
砂岩油藏酸化增产技术在全国油田开发的较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多数油田增产幅度小。火烧山油田从开发初期就进行了酸化增产实验,酸化效果明显好于其它油田,分析要有:火烧山油田储层以钙质胶结为主,泥质含量低有利于酸化作业;储层发育隐裂缝沟通了远井地带,只要近井地带渗透率增加便可以增加供液能力;被方解石充填的充填缝被溶解后可达到后期造缝目的,渗透率呈数量级提高;储层堵水污染后,近井地带用氧化酸处理后可增加供液能力又可以启动新层;乳化酸和缓速酸体系的应用增加了酸化处理半径,多方面原因使火烧山油田酸化取得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砂岩储层酸化常规酸液体系在酸化过程中反应速度过快、有效作用距离短、易生成二次沉淀等缺陷,提出一种新型砂岩酸化MFC酸液体系。酸度特性、溶蚀率和配伍性等室内实验表明:该酸液体系能有效地溶蚀粘土矿物,且与粘土矿物的反应速度慢,有利于抑制二次沉淀;MFC酸液体系在与砂岩矿物反应过程中H+浓度降低缓慢,具有良好的缓速作用;与各种酸化用添加剂能良好的配伍,酸液润湿性为水湿;MFC酸液体系对砂岩储层具有好的酸化流动效果。  相似文献   

4.
5.
从油藏物性着手,结合化验手段分析出地层渗透率下降是由于水质变化和细菌污染所引起,需要对油层进行酸化、杀菌以解堵增注。酸化液体系主要包括预处理液、前置液、氧化杀茵液、主体酸、后置酸,在确定酸化液体系后,开展了酸化液性能评价的室内实验,实验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酸化液的腐蚀性、杀菌性、防二次伤害及穿透性,实验结果表明该酸化液体系能满足文87区块的酸化增注要求。以室内实验为依据开展现场应用,文87—8井在施工前注入压力为36MPa、日注入量为33m3,施工后注入压力为21MPa、日注入量为70m3,酸化液的各组分体积为:预处理液4m3、前置液8m3、氧化杀菌液5m3、主体酸15m3、后置酸4m3、顶替液12m3,矿场实践表明该酸化液体系能满足文87区块的酸化增注要求。  相似文献   

6.
低渗透砂岩储层低伤害缓速酸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煤层发育、软地层等原因使压裂技术尚未突破.针对宝浪油田低孔、低渗-特低渗储层岩屑含量高、孔隙中充填物含量多、孔喉半径小、通道中杂质含量高的地质特点和对酸化技术要求,研究出了一种新型低伤害缓速酸实现深部酸化.该酸液具有对岩石溶蚀能力强、缓速性能好、表面张力低、防乳破乳率高、易返排的特点.在宝浪油田应用中取得好的增产效果,为低渗透砂岩油气藏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一定条件下给出砂岩基质酸化地层温度分布数学模型的精确解。  相似文献   

8.
针对砂岩储层酸化设计开发一套砂岩储层酸化专家系统.该系统综合了砂岩酸化理论、专家系统原理和计算机技术,可实现储层伤害诊断、酸化井层选择、酸液配方设计、酸化工艺设计及酸化效果评价等功能.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砂岩基质酸化时酸液沿井筒径向流动以及关井反应的数学模型,考虑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求解,研究了酸岩反应规律,可以对酸化效果进行预测.计算结果表明:沿井筒径向HF酸浓度下降很快,其作用范围只有0.4m左右;次生H2SiF6与HF的溶解能力相当,并且是HF的有益补充,0.4~0.9m范围内快速反应矿物的消耗主要是由H2SiF6溶解,增加了土酸的穿透深度;硅胶Si(OH)4沉淀随着反应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增加,酸化结束后一定时间内残酸必须彻底返排,否则容易形成2次沉淀,影响酸化效果;地层温度越高HF酸消耗越快,有效作用距离越短,生成的硅胶Si(OH)4浓度越大;提高注酸速度有利于提高酸化穿透距离,解除地层深部伤害.  相似文献   

10.
基质酸化是砂岩油气藏增产增注的重要措施之一,由于砂岩储层所含矿物成分复杂,目前所有用于砂岩基质酸化的主体酸液体系中均含有氢氟酸或其原始化合物。概述了砂岩基质酸化目前所使用的酸液体系,并分析了不同酸液体系的特性,随着对砂岩储层勘探开发力度的加大,对酸液体系的发展做出了新的展望。  相似文献   

11.
砂岩基质酸化中的化学平衡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纯高岭土和油田实际岩心的流动模拟试验都验证了在相同温度下 ,加入盐酸会加快氟硅酸与铝硅酸盐的二次反应。在砂岩基质酸化过程中 ,H2 SiF6 AlFx(3 -x) HCl之间存在一种化学平衡 ,该平衡用以控制氢氟酸与铝硅酸盐的一次反应和二次反应的化学计量系数。在土酸酸化反应中 ,盐酸不仅用来溶解碳酸盐矿物 ,而且具有调节氟硅、氟铝配合物平衡的另一作用 ;盐酸的浓度越高 ,F/Al越低 ,所造成的酸化二次伤害几率越小  相似文献   

12.
胜利油田牛35块酸化技术研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胜利油田牛35块油藏孔喉半径小、泥质含量高、微孔隙发育等储层特点,以商品酸、不同浓度盐酸和不同浓度土酸进行酸化效果实验,中等浓度盐酸或中等浓度土酸酸液综合效果最好.并通过实验筛选出以1.5%XFZ-1为铁离子稳定剂、4%CHG为互溶助排剂、1%~2%NH4Cl为防膨添加剂.确定的酸液配方表面张力小、腐蚀速度低,综合性能好.结合液态CO2助排工艺,现场试验取得了理想的酸化效果.  相似文献   

13.
川西致密砂岩气层的工程地质特征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揭示川西致密砂岩气层保护技术实施的工程地质条件,研究了川西致密砂岩气藏的工程地质特点:(1)发育多套气层,砂层厚度和规模差异显著;(2)地层压力剖面为超高压异常,呈现多个压力系统;(3)储层由浅部的近常规渐变为致密、超致密类型,基块毛管压力急剧升高;(4)裂缝发育非均质,微裂缝提供了致密砂岩储层的主要渗透性;(5)粘土矿物类型丰富,储层表现为强烈的水敏和碱敏性;(6)储层渗透率对应力变化异常敏感。致密砂岩气藏的工程地质特点决定了其损害机理显著地不同于常规油气层,保护技术措施更应强调针对性。分析表明,应用水平井技术、气体类工作流体或屏蔽式暂堵技术对裂缝性致密砂岩气层保护较理想。  相似文献   

14.
砂岩储层酸化的常规土酸体系存在与矿物反应速度快、酸化液的有效距离短和容易产生二次沉淀等问题.现存的缓速酸酸液体系不能克服粘土和石英界面反应速率的巨大反差,新的深度酸化工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酸液的穿透距离,但工艺繁琐,且仍然不能解决沉淀、堵塞问题.多氢酸体系与现存的HF酸体系相比,其反应速度慢,溶解能力强,且具有良好的防垢性能和分散性能,可以抑制井眼附近的地层伤害,有效控制二次沉淀等优点.本研究对多氢酸的酸度特性、溶蚀性能、润湿性、静态腐蚀性以及多氢酸的分散和防垢性能进行了室内测试,并对土酸、氟硼酸及多氢酸进行了酸化效果实验评价.室内实验及现场应用表明,多氢酸性能优越,可明显提高酸化效果.  相似文献   

15.
大足石刻砂岩的岩石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足石刻砂岩是上侏罗系莲菜镇组下部地层,具有典型长石砂岩的成分特征和溶蚀胶结结构,砂岩的退化后生变化过程与石刻艺术风化破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酸化夹石膏地层时,石膏会溶于盐酸。随着酸化的进行,酸液浓度降低,氯化钙浓度增加,因而产生了石膏的再沉淀现象、本文通过石膏在盐酸、氯化钙水溶液及余酸中的溶解度讨论了酸化时石膏的再沉淀现象,并提出了防止石膏再沉淀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川西致密砂岩气层保护技术--进展与挑战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为了解决妨碍致密砂岩天色气苈探开发中的地层损害问题,以川西致密砂岩气藏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研究立足于钻井宪井中有效地保护天然裂缝,以展蔽式智技术思想作指导,通过建立井向下周围原地裂缝参数预测技术,裂缝性致密储层的敏感性和损害评价技术,基本形成了适于裂缝性致密砂岩气层保护的钻井一完井一增产配套技术系统,关于裂缝性致密砂岩气层开发获得了“保护与改造并举,二相得益彰”的新认识,章分  相似文献   

18.
针对压裂改造提高低渗透油气藏开采效果的关键问题,以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从砂岩强度的本质分析出发,研究了砂岩典型单矿物与酸液体系的反应过程和机理;利用矿物结构分析、离子浓度测定、衍射、能谱分析等实验研究手段,研究了砂岩酸损伤通过改变砂岩矿物成分、晶体结构,降低岩石强度的机理.为酸损伤降低砂岩储层破裂压力技术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贝雷砂岩进行射孔试验,并分别对射孔后的靶体进行酸化、压裂工艺处理,利用核磁共振和工业X-CT技术分别对未射孔的靶体、射孔后的靶体、射孔后酸化的靶体、射孔后压裂的靶体进行测试.定量分析了射孔对砂岩靶体的损害及酸化、压裂对射孔损害的解除作用,并进行现场试验验证.对合理有效地规划油田采油工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中-下侏罗统砂岩储层的岩相-岩性特征主要受不同方向和沉积期物源控制,表现出了时空的继承性和分异性;成岩作用特征表现为强烈的压实作用,胶结、交代作用相对较弱,溶蚀作用主要发育于下沙溪庙组.储集空间类型多样,珍珠冲组和凉上段储层以剩余原生孔隙为主,川中东北部下沙溪庙组一、二段以浊沸石溶孔及长石颗粒溶孔为主;储层物性及孔隙结构显示了典型的特低孔、特低渗储层特征,垂向上以下沙溪庙组一、二段砂岩物性相对较好,平面上表现为泥质含量越低、粒度越粗,物性越好;储层分布特征揭示了储层发育受沉积物源、沉积相和成岩作用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