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目的多角度分析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水平与乙肝病毒(HBV).DNA载量之间的定量关系,为HBsAg定量结果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有肝病理活检,同时检测HBsAg定量与HBV—DNA的182例慢性乙肝患者临床资料。从3个角度分组分析各组HBsAg水平与HBV—DNA载量的线性关系:依据182例患者HBV.DNA载量结果(0.000~5.745)的分布规律,分为低载量组(0.000-1.915)、中载量组(〉1.915~3.830)和高载量组(〉3.830~5.745),即相当于原始结果的0~104、〉104~106、〉106-108U/mL;依据乙肝e抗原(HBeAg)结果分为阴性组和阳性组;依据纤维化病变的程度分为无明显纤维化组(S0-S1期)、明显纤维化组(S2-S3期)和早期肝硬化组(s4期)。结果HBV.DNA低、中、高载量组间HBsAg水平差异比较:总体水平以及HBV.DNA高载量组与低、中载量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BV.DNA低、中载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载量与HBsAg水平的线性关系:总体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0.448,P〈O.01];HBV—DNA低、中栽量或HBeAg阴性时,二者均无相关性(P〉0.05);HBV.DNA高载量、HBeAg阳性及肝纤维化病变各组二者呈高到低度负相关(r=-0.553、-0.635、-0.459,P〈O.01);随肝纤维化病变程度的进展,二者相关性下降(r=-0.535、-0.459、-0.218,P〈O.05),HBeAg阳性时的相关性最高(r=-0.635,P〈O.01)。结论慢性乙肝患者HBsAg水平与HBV—DNA载量呈负相关,但不能直接反映HBV复制的状态.实际工作中对HBsAg定量结果应依据病程和HBeAg等相关检查进行分析和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B7-1、MICA基因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病理学价值与肝炎病毒的相关性.方法:对手术标本进行B7-1、MICA基因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双评分半定量积分法对染色结果量化;同时对患者进行血清学的病毒筛查(EusA法).结果:两种基因在癌旁肝细胞及肝癌细胞中均有表达,间质中部分淋巴细胞表达.MICA基因随临床分期的进展在癌组织及癌旁肝细胞的阳性率逐渐减少.B7-1基因在间质淋巴中随组织分级降低,阳性率也随之降低;MICA基因在不同组织分级癌组织中阳性表达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 B7-1基因在癌组织及间质淋巴细胞中的阳性率随无瘤生存年限的增加而升高(P<0.05).两种基因与肝炎病毒的单因素相关性分析中,只有间质中MICA基因的表达与HBsAg呈负相关.乙肝病毒e抗体存在时癌旁MICA基因的表达降低(X2=4.02,P<0.05),B7-1基因在间质淋巴细胞中的阳性率增加(X2=5.11,P<0.05);而当乙肝病毒持续感染时,只有癌组织中的B7-1基因显示出阳性率明显增加(X =5.37,P<0.05).结论:B7-1基因与肝细胞癌预后直接相关,乙肝病毒是两种基因参与机体抗肿瘤反应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发生率较高,人群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高达10%。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和肝组织HBsAg、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是HBV感染及复制的特异性标志。HBV闭合环状DNA(HBV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慢性肝病肝损伤时TNF-α、TNFR及Bcl-2家族对肝细胞凋亡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8例慢性乙型肝炎、22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组织中Fas、FasL、Bax、Bcl-2、Bcl-2α及Bcl-XL的表达,用分子杂交法检测肝组织中TNF-αmRNA、TNF受体(TNFR)表达的阳性率及表达程度.结果各种凋亡蛋白在慢性肝炎组和肝硬化组中的表达无显著差别,但促凋亡因子与抑凋亡因子相比,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P<0.01).TNF-α、TNFR阳性表达率在肝硬化组为90.9%、95.5%,明显高于慢性肝炎组(P<0.05,P<0.01).结论抑制促凋亡因子、阻止肝细胞大量凋亡对防治慢性肝炎重症化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Taqman荧光探针技术对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P基因区550位点的突变情况进行检测,对该院慢性乙肝患者乙肝病毒YMDD突变情况进行调查,为指导临床使用拉米夫定对乙肝患者进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方法 2013年2~12月选取HBV DNA定量在2.00E+03 IU以上的慢性乙肝患者186例,其中90例未经过治疗(未治疗组),96例使用拉米夫定治疗1年以上(治疗组)。其血清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结合Taqman荧光探针技术,分C、I、V三组,分别对总HBV DNA(包括野生型和突变型DNA),YIDD突变DNA,YVDD突变DNA进行检测。结果 186例慢性乙肝患者中发生P基因区变异者共87例,其中治疗组患者发生YIDD变异9例(9.4%),发生YVDD变异36例(37.5%),YIDD和YVDD同时变异6例(6.2%);未治疗组患者发生YIDD变异6例(6.7%),发生YVDD变异24例(26.7%),YIDD和YVDD同时变异6例(6.7%)。两组患者YIDD变异、YVDD变异及YIDD和YVDD同时变异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11、0.156、0.206,P>0.05)。结论经过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乙肝病毒P基因区发生变异的频率高,但未经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体内的乙肝病毒也可自然发生P基因区的变异,故在治疗前及治疗中进行耐药基因的检测对指导临床治疗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病毒DNA(HBV—DNA)定量检测对乙肝产妇母乳喂养的临床指导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lO月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产妇100例设为研究组,其中大三阳组产妇32例,小三阳组产妇41例,HBsAg(+),乙肝核心抗体(+)组产妇27例。选择同期健康产妇100例设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产妇血清及乳汁中HBV—DNA水平情况,并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研究组3个小组产妇血清和乳汁HBV—DNA阳性率均在85.0%以上,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各组产妇血清和乳汁HBV—DNA水平分别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乳汁HBV—DNA水平与血清HBV—DNA水平呈正相关f相关系数(r)=0.9569,P〈0.05]。结论乙肝产妇产后能否实施母乳喂养与产后产妇血清及初乳中HBV—DNA的水平有关,因此,必须依据检测结果决定喂养方式.以保证婴儿的哺乳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患者体内病毒的复制情况.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604例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DNA载量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浓度.按肝功能检查结果分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乙肝核心抗体(抗-HBc)阳性(+)为Ⅰ组(44例),HBsAg(+)、乙肝e抗体(抗-HBe)阳性(+) 、抗-HBc(+)为Ⅱ组(560例).结果 604例患者中HBV-DNA阳性335例(55.5%),ALT异常85例(14.1%).其中Ⅰ组患者HBV-DNA阳性15例(34.1%),ALT异常17例(38.6%);Ⅱ组患者HBV-DNA阳性320例(57.1%),ALT异常68例(12.1%).结论 乙型肝炎患者在HBeAg消失,或抗-HBe、或抗-HBc出现时,仍然存在病毒在体内复制的可能.对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患者应定期进行相关标志物及HBV-DNA检测,以了解患者个体治疗情况,对患者的病情、疗效、预后有良好的判断作用.  相似文献   

8.
慢性肝病肝组织中TNF、TNFR及Bcl-2家族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北国防医药》2002,14(4):229-23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慢性肝病肝损伤时TNF-α、TNFR及Bcl-2家族对肝细胞凋亡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8例慢性乙型肝炎、22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组织中Fas、FasL、Bax、Bcl-2、Bcl-2α及Bcl-XL的表达,用分子杂交法检测肝组织中TNF-αmRNA、TNF受体(TNFR)表达的阳性率及表达程度.结果各种凋亡蛋白在慢性肝炎组和肝硬化组中的表达无显著差别,但促凋亡因子与抑凋亡因子相比,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P<0.01).TNF-α、TNFR阳性表达率在肝硬化组为90.9%、95.5%,明显高于慢性肝炎组(P<0.05,P<0.01).结论抑制促凋亡因子、阻止肝细胞大量凋亡对防治慢性肝炎重症化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乙型病毒性肝炎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将本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248例,进行肝炎病毒指标研究包括乙肝5项(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甲胎蛋白(AFP)检测。结果HBV感染196例,占248例原发性肝癌79.03%。结论HBV感染是导致原发性肝癌主要病因。HBsAg(+)AFP升高82.14%,HBsAg(-)AFP升高23.07%,可能是由于乙型病毒感染HBV复制造成的肝细胞损伤,随之发生的肝细胞再生和修复,促进了AFP合成增加[6],是造成HBsAg(+)和HBsAg(-)患者血清水平显著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阴性IgA肾病患者肾组织进行HBV-DNA的检测,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原位杂交(ISH)技术检测56例血清HBV抗原阴性和8例血清HBV抗原阳性的肾炎患者肾活检石蜡包埋组织切片中的HBV-DNA。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对14例血清HBV抗原阴性和8例血清HBV抗原阳性的肾炎患者肾新鲜活检组织中的HBV-DNA。结果ISH在血清HBV抗原阳性的8例标本中HBV-DNA的检出率为88%(7/8),血清HBV抗原阴性56例中检测出HBV-DNA11例(20%)。原位杂交显示两组检出的HBV-DNA均以肾小管上皮细胞胞质分布为主,与组织中HBV抗原阳性颗粒的分布基本一致。荧光PCR在血清HBV抗原阳性的8例标本中HBV-DNA的检出率为100%(8/8),血清HBV抗原阴性14例中检测出HBV-DNA0例(0%)。结论HBV-DNA在IgA肾病肾组织中的检出,表明HBV在IgA肾病的发病机制中可能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HBsAg、HBeAg滴度与HBV DNA水平在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及HBsAg 阳性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变化,并探讨其对病情进展的影响。方法 在14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5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及146 例肝癌患者中,采用荧光PCR定量法和Abbott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技术分别测定HBV DNA定量水平及HBsAg和HBeAg的滴度, 分析它们在这三组患者中的变化。结果1.HBeAg定量值在三组患者中比较有统计学意义(F=9.944,P=0.007);乙型肝炎组与肝硬化组、肝癌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x2=4.147,P=0.042; x2=9.499,P=0.002);肝硬化组与肝癌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x2=0.747,P=0.387)。2.在不同HBeAg状态下,HBsAg定量值在乙型肝炎组与肝硬化组患者中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t=2.549,P=0.012;t=2.428,P=0.017);HBsAg定量值在肝癌组中无统计学意义(t=1.375,P=0.171);HBVDNA定量值在三组患者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分别为3.148、6.544、4.520,P<0.05)。 结论 定量检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患者血清中的HBsAg、HBeAg及HBV DNA的变化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将三者结合能更好地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诊断和治疗数据。  相似文献   

12.
王丹薇  赵伟  刘伟  罗婵  刘兰侠  王兰 《天津医药》2002,30(6):328-329
目的:观察死胎肝脏组织中HBVDNA的表达,探讨通过产妇传播到死胎肝脏组织中的HBV是否存在复制。方法:采集40例乙型肝炎产妇产下的死胎,常规尸检,取肝脏组织。采用原位分子杂交法,检测其中的HBVDNA;回访产妇产前静脉血 HBV的检测结果。结果:死胎肝脏组织中 HBV DNA的检出率为 87.5%(35/40)。产妇产前静脉血 HBV呈高、低和无复制状态时,肝脏组织中 HBV DNA的检出率分别为 75.0%(3/4)、85.0%(17/20)和93.8%(15/16);高、低、无复制者之间相互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HBV DNA颗粒分布在肝细胞浆内、毛细胆管上皮和管腔内,少数分布在肝细胞核上。结论:死胎肝脏组织中有HBV复制;死胎肝脏组织中HBV DNA表达与产妇血清中HBV复制状态无关。  相似文献   

13.
乙肝病毒抗原在肝组织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怡  赵桂鸣  张万增 《天津医药》2003,31(7):420-421
目的 :了解乙肝病毒感染者肝组织中乙肝病毒(HBV)抗原表达与病理分型及HBV复制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肝组织HBsAg和HBcAg ,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HBV标志物。结果 :(1)HBV感染者肝组织中HBsAg和HBcAg检出率分别为79.75%和73.01 %。(2)乙肝病毒携带者 (AsC)HBsAg表达以浆型为主 ,膜型检出率较低。 (3)HBcAg浆型表达在重度肝病变高于轻度肝病变 ,而核型表达则相反。除中、重度外 ,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1)。 (4)肝组织HBsAg、HBcAg 表达在血清HBeAg阳性组与HBeAb阳性组和HBeAg 和HBeAb均阴性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1)。结论 :浆型HBsAg和核型HBcAg 多见于病变相对静止的病例 ,而膜型HBsAg 和浆型HBcAg 与病变活动程度明显相关。在血清HBeAg与HBeAb均阴性时 ,HBV仍有可能进行复制。HBcAg 作为主要的靶抗原 ,在肝脏免疫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组织学的改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赵桂鸣  邹焕文 《天津医药》2005,33(9):550-551,i0001
目的:评估慢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AsC)肝活检组织学变化的诊治价值。方法:采用Menghini型肝穿刺针取73例血清谷丙转氨酶正常AsC患者肝组织制作病理切片,行HE、Masson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并进行病理分级、分期及Knodell评分。结果:73例AsC肝组织病理均有异常改变,G1S0者65.8%,G1S1者23.3%,G2S1者6.8%,G2S2者4.1%。Knodell评分2分者51例(69.9%),3分者12例(16.4%),≥4分者10例(13.7%)。免疫组化HBsAg检出率86.3%,以浆膜型为主(57.14%);HBcAg检出率72.97%,以核型为主(74.07%)。结论:血清谷丙转氨酶正常的AsC,肝组织均有一定程度的病变损害,肝活检病理检查在判定AsC病情程度和处理方法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标志物与肝癌关系的前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患者携带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与发生肝癌的关系.方法:在肝癌高发的启东地区,对515例20~60岁男性HBsAg携带者作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HBVM 1、2、3、4、5)检测,进行连续20年的队列研究.结果:队列发生肝癌111例,肝癌发生率为1 340.90/10万人年,肝癌发生中位年龄为43岁,平均生存期为1年3个月,41-50岁年龄组的肝癌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队列HBVM以15、135、145为主要模式,分别占队列的38.83%(200/515)、15.92%(82/515)、44.08%(227/515),此3种模式的肝癌发生率分别为1 433.69/10万人年、2 284.71/10万人年、984.10/10万人年,135模式显著高于145模式(P<0.01).肝癌中15、135、145模式分别占39.64%(44/111)、23.42%(26/111)、35.14%(39/111),15模式显著多于135模式(P<0.01).肝硬化死亡率分别为195.50/10万人年、966.61/10万人年和277.57/10万人年,135模式显著高于15、145模式(P<0.01).结论:HBsAg携带者是发生肝癌的高危人群,对其进行定期随访,能早期发现肝癌患者,给予早期治疗后可延长肝癌患者生存期.HBV复制程度与肝癌发生有关,通过抗病毒治疗等手段可能会延缓或解除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并观察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前S1(Pre-S1)蛋白和HBV-DNA的相关性,探讨新型指标Pre-S1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1)用ELISA法测定100例乙型肝炎患者及35例健康体检者的乙肝血清标志物,并按结果分为3组.(2)各组用乙肝病毒Pre-S1蛋白诊断试剂检测Pre-S1蛋白。(3)用定量PCR检测上述标本的HlBV-DNA。(4)观察检测血清标志物,Pre-S1和HBV-DNA相关性。结果:Pre-S1蛋白在HBeAg( )组中检出率(82.50%)和HBeAg(-)组中检出率(46.67%)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re-S1蛋白与HBV-DNA有良好相关性。结论:3项实验指标之间具有良好相关性,Pre-S1蛋白是HBV感染与复制的新指标,有望作为乙型肝炎新的检测手段和新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LC)和原发性肝癌(HCC)患者血清中铁(Fe)、血清不饱和铁结合力(UIBC)、总铁结合力(TIBC)和转铁蛋白饱和度(TS)的变化。方法用Ferene法和红菲绕啉直接法检测62例LC和HCC患者血清中Fe、UIBC、TIBC水平,并计算TS。结果 LC患者的Fe和TS较HCC患者明显升高(P<0.05),肝癌组UIBC明显升高(P<0.05),但两组间TIBC无显著差异。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铁超载,肝癌患者较之肝硬化患者血铁含量明显减少,应对肝硬化阶段的铁超载给予干预。  相似文献   

18.
殷继明  李卓  郝娃  牛京勤  刘道洁  刘芳 《天津医药》2005,33(12):745-747
目的:采用多对型特异性引物,通过巢式PCR检测慢性HBV无症状携带者中的HBV基因型分布情况。方法:根据从前S1基因到S基因中的保守序列设计出10条内外引物,并将其中8条内引物分成2组,分别扩增A,B,C和D,E,F型,根据PCR产物大小判定HBV基因型。用此方法检测北京地区HBV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血清。结果:265例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中,HBV DNA阳性113例,阳性率42.6%。检测到B,C基因型分别为B基因型29例(25.7%),C基因型80例(70.8%),B基因型和C基因型混合感染4例(3.5%)。不同基因型在不同性别构成比例和HBeAg阳性率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北京地区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HBV DNA阳性患者中以B,C型为主,C型占优势,存在少量B和C基因型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证实在不明原因的肝炎患者血清中一种新型病毒(TTV)在存在,分析其感染特征。方法:用地高辛素标记基因探针,斑点杂交法检测未知和已知病原的肝炎患者75例,正常对照17例。结果:92例血清TTV DNA总检出率为23.91%(22/92)。其中非甲~非戊型肝炎病人组检出率为35%(7/20),甲~戊肝组21.81%(2/5),肝硬化中15.79%(3/19)。结论:TT病毒可能是导致病毒性肝炎的一种  相似文献   

20.
劳国琴  王佳良  吴勇 《中国药房》2006,17(16):1223-1225
目的:评估慢性乙型肝炎及其并发症的经济负担和α-干扰素(IFN-α)治疗的临床效果与经济效益。方法:根据慢性乙型肝炎、代偿性肝硬化、失代偿性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的年直接医疗费用、非直接医疗费用以及间接费用,计算其经济负担。同时,根据IFN-α+常规治疗和常规治疗2种方案所得的临床治疗结果,计算IFN-α治疗节省的费用。结果:不同肝病阶段的患者年直接医疗费用、年经济负担不同,慢性乙型肝炎为9000、11362元,代偿性肝硬化为13865、19412元,失代偿性肝硬化为25678、36979元,肝癌为26501、40264元。IFN-α+常规治疗方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mo,随访5y,与常规治疗比较,其直接医疗费用、总费用得到节省,节省金额分别为831元/人、2038元/人;其存活率可提高2·8%。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经济负担较重,而采用IFN-α治疗则可降低其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