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臻 《四川建筑》2009,39(3):6-7
通过对目前国内无障碍环境的需求与发展状况研究,发现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缺乏规划系统性和实施的指导性。提出将无障碍环境体系建设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各个层面上,以分区域的分期建设和公共交通的辅助,完善无障碍线路的连续性;以控制性的无障碍需求指标指导具体的无障碍设施建设,使之与城市物质空间互相融合,让无障碍环境成为连续有效的城市物质空间。  相似文献   

2.
无障碍设施建设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北京冬残奥会的顺利举办带动了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未来应继续全面提升城市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质量,为全社会的残障人士提供更好、更完善、更长效的无障碍环境。文章以青岛西海岸新区滨海大道沿线为例,针对城市公共空间无障碍建设实施现状展开调研分析,从盲道、垂直交通、标识系统等无障碍设施系统的建设情况等几个方面分析现存问题,以此为基础提出无障碍建设提升的建议与策略,为城市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质量提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9月1日,《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开启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治化新征程。法条从多层次、多元化需求的角度阐述了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具体要求,涉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城市体检、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完整社区建设等多项工作。如何系统性地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各项工作中落实无障碍设施建设要求,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规划、实施计划是前提,而以数字化技术应用为基础的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项体检则是发展规划、实施计划科学性的有力保障。本文重点介绍衢州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项体检数字化技术应用实践,衢州的“体检+问诊+规划实施一体化”模式,为推动城市无障碍环境智慧治理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4.
戴锏  陈心朗  宋彦 《室内设计》2023,38(5):65-72
无障碍出行环境是社会文明的标尺, 随着社会老龄化,无障碍设施使用需求不断增 长,城市出行面临新的挑战,街道环境无障碍 建设有待提升。本文立足城市街道空间,从视 障人群类型与需求分析出发,以基于视障人群 需求的无障碍设施为研究对象,归纳出街道环 境中无障碍设施的三种类型,包括触觉补偿设 施、残余视觉补偿设施、听觉补偿设施。结合 美、英、日三国建设经验,通过对比三国街道环 境视觉无障碍设施建设理念及做法差异,提出 包容性设计理念引导下的设施建设更具动态性 与有效性。基于此,借助包容性设计的原则与流程,提出营造街道视觉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包容性设计框架。最后结合我国城市街道建设现状提 出若干发展启示。  相似文献   

5.
行走在无障碍城市——对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北京残奥会的召开,掀起了全国各大城市的无障碍建设热潮。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文章对目前城市无障碍建设的热潮进行思考。指出无障碍设施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建设城市无障碍环境,是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关爱老、城市功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杭州市在创建和巩固弱、病、残等弱势群体,完善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市的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全力构建和谐社会,特别是在无障碍道路改造和公共建筑的无障碍设施改造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7.
王小荣 《建筑师》2013,(4):75-79
无障碍意识的认知程度对建筑师无障碍环境设计的构思角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国外无障碍环境设计案例的研究,并结合我国城市环境设计中无障碍设施设置的实况调研分析,提出我国无障碍设计所存在问题的症结——无障碍意识认知差距,探讨无障碍环境设计构思方式,以期对我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民众无障碍意识普及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关受弱势人群 构筑无障碍城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受弱势人群,构筑无故障城市,已成为城市现代化及构建平等,友爱,相互尊重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国风外无障碍设施的发展情况,并对北京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无障碍建设法规执行状况调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的无障碍环境立法工作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众多无障碍法规缺乏执行力的问题,限制了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的落实和推广。本文关注于无障碍法规的执行力问题,以国内首部无障碍设施的地方性法规——《北京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条例》为基准,对公共设施的无障碍建设情况开展实地调研。调研发现:以商业类设施和地铁类设施为代表的新建建筑比老建筑的无障碍建设情况要好;坡道、盲道、升降装置等设施的建设情况要明显好于警示标识、安全扶手、低位装置等设施;《条例》中的条款不够细致和全面,造成了在建设和验收环节没有明确的执行标准;而盲道被不合理占用等情况暴露出公众无障碍意识和知识缺乏的问题。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无障碍法规的监督与执行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当今城市环境建设的主流之一,是城市环境、建筑物在设计中"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表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论文对现阶段城市政道路中的无障碍设施及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总结,分析目前市政道路中无障碍设施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给出改造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杨金颖  及风云 《山西建筑》2011,37(24):130-132
通过对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概念的介绍,论述了城市道路中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必要性,并针对沧州市道路无障碍设施建设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为创造和谐、良好、以人为本的社会环境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2.
谈城市无障碍设施的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无障碍设施是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方便老年人、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生活的重要设施。完善的城市无障碍设施能够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本文回顾了我国无障碍设施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当前建设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对我国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城市无障碍交通体系的建设已经成为现代城市一种发展趋势。改善行动不方便者的交通出行是城市的一项重要责任,同时又可以提高城市运行的效率。已经进入老年社会的上海,因老致残的比例日益提高。交通出行是人们的一项基本权利,我们必须及早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建设一个更加宜居的城市。上海轨道交通无障碍环境建设起步早,已成为残疾人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但也还存在一些不便之处。首先阐述了上海轨道交通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背景,分析存在的问题,指出在轨道交通无障碍环境建设中理念转变的重要性。通过对国际无障碍建设先进理念的分析,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提出上海轨道交通无障碍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王丽丽 《山西建筑》2010,36(15):31-32
通过对无障碍设计理念的叙述,结合工作实践,从建筑入口、公共走道、电梯轿厢、住房等角度出发,研究了高层及中高层住宅建筑中的无障碍设计,并阐明了无障碍设计的意义,从而实现建筑的无障碍化。  相似文献   

15.
张淑琴 《山西建筑》2014,(12):14-15
为了提升宾馆的品位,对宾馆无障碍设计进行了研究,从入口、环境、尺度、安全等角度介绍了宾馆无障碍设计的指导思想及原则,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使宾馆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与公平性。  相似文献   

16.
The relocation of port facilities produces transformations in major port cities. This paper analyses changes that occurred in three case studies: Barcelona, San Francisco and Lisbon. The comparison of these cases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similar experiences highlight important features of waterfront planning and design. In each case, the dialogue between the municipality and the port authority leads to different solutions for the relocation of port facilities and waterfront regeneration.

Land administered by municipalities and port authorities is under different and autonomous jurisdiction and, between them,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s have created an urban barrier. City and port, through continuous dialogue and convergence of efforts can either succeed to remove the barrier or blur its effect. There are geographical,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dimensions that continuously affect the dialogue between city and port as this relates to the process of regeneration and relocating port facilities.

Specific projects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 are useful tools in the convergence of efforts between the two main actors in re‐establishing access from central historic urban areas to the water. In these cases, projects are producing more changes than the urban master plans themselves.  相似文献   

17.
我国大都市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时期,本文以武汉市为例,在大都市老年人口发展趋势以及政策保障、生态环境、城市交通及养老设施等方面的现状分析基础上,提出我国大都市适老型城市整体环境的建设目标,并针对现状问题从提升城市尊老爱老社会环境、优化城市整体生态环境、建设适老交通体系、配置多级养老设施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规划应对措施,并通过构筑老年生活评估体系引导大都市老龄社会建设的持续更新与发展,从而构筑整体环境包容、健康、永续发展的适老型大都市。  相似文献   

18.
In the pursuit of sustainable and liveable cities, Indian built environment practitioners and policy-makers are understandably focused on aspects of infrastructure, sanitation and health, given the significant urban problems of pollution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However, there is limited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Indian towns and cities as changing urban landscapes. To explore this, the paper examines the rivers in two rapidly urbanising Indian cities. It calls on interviews with practitioners, residents and users in Madurai and Ahmedabad, focusing on access and use of the river to explor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equity.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free, public and safe access to the rivers have reduced over time in both cities, for different reasons. Perceived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both rivers has also worsened and the associated cultural meanings, held by riparian users, have changed. We suggest that urban river infrastructure should be reconceptualised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and acceptability of a more holistic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Indian riparian urban landscapes.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南京主城区12个综合公园无障碍环境建设情况的调查发现,南京综合公园无障碍环境建设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公园环境本身存在障碍、无障碍设施设计安装不合理、公园未设置完整的无障碍设施等三方面,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原因互相交叉影响,阻碍了南京综合公园的无障碍化进程。最后针对调查发现的各方面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构建南京综合公园无障碍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顺应社会发展 加强建筑物的无障碍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进辉 《山西建筑》2009,35(8):45-46
通过对我国现实居住环境特点的分析,探讨了无障碍住宅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无障碍住宅设计的建议,以加强全社会对建筑物无障碍设计的认识,从而达到完善城市功能和提升城市形象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