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广东省自然植被分类纲要Ⅰ. 针叶林与阔叶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为借助3S技术来绘制数字植被图的基础。在前人各种分类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广东省自然植被分类系统体系,将广东省植被划分为5个植被型组,12个植被型,31个植被亚型。介绍前2个植被型组,即针叶林与阔叶林,包括5个植被型,15个植被亚型,并列出了代表性的48个群系。  相似文献   

2.
平潭县植被的基本类型及其分类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平潭县植被分类的原则与依据,植被分类的单位和系统。根据中国植被分类的原则和单位,将平潭县被划分为10个植被型、24个群系、69个群丛。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河南省植被分类的原则、植被分类的单位和系统.根据植被分类的原则和单位,将河南省植被类型划分为8个植被型组、21个植被型、63个群系组、173个群系.  相似文献   

4.
广西植被类型及其分类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植被是地球上最为敏感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在减缓气候变化和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本文全面、系统地介绍广西植被类型及其分类系统,为植被保护、研究和利用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通过对已发表记载有广西植被类型以及作者近60年来对广西植被的调查研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并按照《中国植被》一书的植被类型的划分原则、单位和系统,编制成广西天然植被类型分类系统和广西人工植被类型分类系统。【结果】广西天然植被可分为4个植被型纲,26个植被型组,722个群系;广西人工植被分为5个植被型,20个植被亚型,298个群系(组合)。在722个天然植被类型中,森林植被类型占63%,竹林4%,灌丛10%,草丛6%,水生植被17%;在298个人工植被类型中,用材林占28%,经济果木林20%,城市园林植被29%,农作物植被17%,人工沼泽和水生植被6%。【结论】广西植被共有1020个类型(群系),是我国植被类型最丰富的省区,在全国植被保护、研究和利用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自然植被分类纲要Ⅱ.竹林、灌丛与草丛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前的基础上,介绍了广东省植被的后3个植被型组,即竹林、灌丛与草丛,包括7个植被型、16个植被亚型,并列出了代表性的29个群系。  相似文献   

6.
大巴山自然保护区地处北亚热带向温带过渡区,植被构成以森林植被为主。通过调查和分析,将该区植被划分为4个植被型组,12个植被型,36个群系。该区植被种子植物的主要组成种类和森林植被类型和分布等具有明显的地带性过渡特征。  相似文献   

7.
山西太岳山植被地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记述太岳山地区八个植被型,三十七个群系,并附1:500,000植被分布图。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鹞落坪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类型及其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鹞落坪自然保护区地处大别山腹地主峰分水岭的主段,植物种类丰富,计有野生种子植物1298种,572属、141科。植物区系起源古老、特有现象明显。区系成分以温带为主,兼为温带和热带,亚热带的双重性质。植被类型多样,该区自然植被主要有5个植被型。8个植被亚型,24个群系。  相似文献   

9.
基于经典聚类法和模糊聚类法对重庆石灰岩植被进行了分类研究,并基于环境因子对其判别分析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经典聚类法和模糊聚类法结合用于石灰岩次生植被的研究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前者对较高级的单位具优势,后者对植被中、低级分类单位较佳。综合考虑,可将重庆石灰岩植被分为6个植被型,15个群系,土壤pH值和岩石裸露度对植被型间判别作用最重要。  相似文献   

10.
对江西省五河治理防洪工程(赣江千支流及渌水)进行了河岸带植被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表明工程河岸带自然植被共有4个植被型组,8种植被型,51个群系.根据组成植被的区系成分、地带性分布规律,论述了工程河岸带植物区系特点及植被的分布特征,即植物区系呈现隐域性和过渡性特征,植被分布存在一定差异.通过对工程河岸带植被现状的基础性调查,为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本文探讨了森林分类的原则、依据和方法,提出两个分类方案:(1)森林的群落分类法,以森林的群落学特征为依据;分类系统分五级,即森林型、森林群系组、森林群系、森林群丛组及森林群丛。(2)森林的综合分类法,分类系统为两级,即第一级以森林的主要用途为依据;第二级以群落建群种为依据。通过讨论比较,认为综合分类法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2.
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对黄土高原泾河小流域植被覆盖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以各种生境条件下最好自然植被覆盖为标准建立了小流域潜在植被覆盖分布图,在此基础上对流域植被退化状况和植被生态恢复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泾河小流域植被退化相当严重,占流域面积60.06%的流域上中游宜林地区现仅保存森林和疏林共53 350 hm2,其66.93%已退化为其他植被覆盖;占流域面积39.94%的中下游宜灌草地区有150 250 hm2退化为植被覆盖稀疏的荒草地,此外还有79 500 hm2的各种植被覆盖类型被开垦为各种类型的农业用地,植被生态恢复任务艰巨.  相似文献   

13.
福建将石地区森林植被类型考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本文应用植物所在群落层片中的重要值来确定群落各层的优势种或优势种组的方法,把福建省邵武市将石地区的植被分成4个植被型、7个群系组、10个群系、16个群丛。其中除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外,还有以我国珍稀保护树种长叶榧为主所组成的长叶榧林,以及在我国通常仅分布于西南高山地区的硬叶栎类林。 文中对各群系、群丛的组成成份和结构特征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与分析,并联系生境特点指出各植被类型的分布及所处立地质量。 最后,作者讨论了将石地区植被的科学与保护及风景价值,建议将本地区列为以长叶榧林、硬叶栎类林等特有生态系统类型为主的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14.
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黔中退化喀斯特植被区,选择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地段建立径流场进行野外测定,结合室内实验分析,对试验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的0~15cm和15~30cm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持水性及土壤抗蚀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退化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作用明显,相同土层深度,土壤容重为草本群落阶段>灌丛灌木阶段>乔林阶段,孔隙度为乔林阶段>灌丛灌木阶段>草本群落阶段;土壤自然含水量呈规律性变化:乔林阶段和灌丛阶段自然含水量与草坡阶段之比,0~15cm土层中分别是1.39和1.07,15~30cm土层中分别是1.30、1.04;土壤蓄水能力提高,非毛管持水率为乔林阶段>灌丛阶段>草坡阶段;土壤保土能力提高,相同土层深度、相同时段内,土粒的崩解速度为草坡阶段>灌丛阶段>乔林阶段。因此,退化植被恢复可显著提高其蓄水保土功能。  相似文献   

15.
江西省三清山的植被类型及其分布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1.三清山位于江西省东北部怀玉山脉的东段,北纬28°56′,东经118°04′,面积约150平方公里,主峰玉京峰海拔1816.9米。三清山现已被列为省级风景区。 2.植物种类丰富,初步统计约有种子植物130科,480属,1100多种。植物区系起源古老,以亚热带和热带成分为主,与浙南的九龙山最为相近。 3.本地区主要有五个植被型组:Ⅰ、阔叶林;Ⅱ、山地矮林;Ⅲ、针叶林;Ⅳ、竹林;Ⅴ、沼泽.常绿阔叶林为本地区的基带植被;本地区的特色植被为华东黄杉林和猴头杜鹃林。  相似文献   

16.
江西省三清山的植被类型及其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三清山位于江西省东北部怀玉山脉的东段,北纬28°56′,东经118°04′,面积约150平方公里,主峰玉京峰海拔1816.9米。三清山现已被列为省级风景区。 2.植物种类丰富,初步统计约有种子植物130科,480属,1100多种。植物区系起源古老,以亚热带和热带成分为主,与浙南的九龙山最为相近。 3.本地区主要有五个植被型组:Ⅰ、阔叶林;Ⅱ、山地矮林;Ⅲ、针叶林;Ⅳ、竹林;Ⅴ、沼泽。常绿阔叶林为本地区的基带植被;本地区的特色植被为华东黄杉林和猴头杜鹃林。  相似文献   

17.
湖南省莽山的植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湖南宜章县莽山林区位于湖南南端,与广东乳阳林区毗邻,地处北纬24°54′48″-25°03′,东经112°43′-113°00',总面积约2万公顷。山深林茂,人烟稀少,是我国东南部基本上属原生型常绿阔叶林及中山针阔混交林最大面积的保存地。常绿阔叶林(Laurisilva,下简称为常绿林)在全世界以中国面积最大,而中国东南部又以南岭山脉最盛。莽山石坑崆海拔1,922米,是南岭一高峰。森林苍郁,树种复杂,植被区系与生态在学术研究上具有典型意义。 本文主要是根据1964、1965及1979年的调查总结而成。计采集植物标本1800余号,并对1万米~2样地乔木(胸径>3厘米)作每木测定,分层分级统计。森林样方为10 × 10米,每个工作单位取5-20个样方,计500-2000米~2。由于乔木组成复杂,故采用curtis的重要值指数(Importance Index Value-I.V.I,即相对密度De%+相对频度F%+相对显著度Do%=300 ~[1,14,15])来表示各种树种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要分析了河南大别—桐柏山区灌丛植被形成的主要原因。依其结构、组成及外貌特点分为常绿阔叶灌丛、落叶阔叶灌丛两个植被类型,28个群系。对于灌丛植被的改造利用,提出了保护山顶、山脊和陡坡上的灌丛,发挥其生态效益;改造含有乔木树种的灌丛,加快森林植被的恢复;根据地形、土壤,选择某些灌丛进行人工造林;合理利用较大经济价值的植物,促进山区经济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作者通过对杜鹃湖核心区的6个最典型的植物群系进行分析,阐述了该核心区的复杂多样的植物区系与植被特点,作者认为象在该区这样小面积范围内出现如此复杂的植物区系与植被群落特征,在我国北方地区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20.
长白山保护区风灾区的面积占保护区面积的5.8%,目前的恢复现状为:已恢复区大约占10%,半恢复区占7.9%,未恢复区占81.4%.本文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横山、维东、池西、峰岭四个自然保护管理站的数据为基础,根据长白山区植被、土壤等的变化特征,确定植被恢复立地类型划分的指标体系和立地分类系统.结果表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风灾区共有39种立地类型,其中,台地草地中层壤质山地棕色针叶林土,阴陡坡草地中层壤质山地棕色针叶林土和阴缓坡草地中层壤质山地棕色针叶林土三种类型所占的比例最大,分别为38.56%、19.53%、10.57%,面积分别为4390.35 hm^2、2223.78 hm^2、1203.99 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