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吴晓丛 《收藏》2001,(1):17-18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成功推行,社会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经济的繁荣,生活质量的提升,社会文明的进步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多元化追求,这一切使得民间收藏活动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蓬勃与兴盛。尽管说,民间收藏古已有之,但简单地用传统文化的“复苏”和“回归”来概括和表述这种文化现象仍不免苍白无力。毕竟,我们面对的是日益壮大的文物古玩市场和上千万的收藏大军。这个事实,任何人也无法否认。  相似文献   

2.
廉文煜 《收藏》2001,(2):27-27
我国现行的《文物保护法》于1982年11月19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从即日起公布实行。法律产生的时代背景是经过长时期计划经济体制时代,特别是经过十年动乱,国家处于百废待兴的历史时期,为了打击走私贩卖文物,打击盗掘古墓,防止国家文物外流而制定的法律。近20年来,这部法律和刑法一并在保护文物、惩治犯罪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民间收藏不断升温,原来制定的法律与现实越来越不相适应。在国家逐步走向法制化轨道的今天,迫切需要修改、补充和完善《文物保护法》,并为民间收藏立法。  相似文献   

3.
亚夫 《收藏》2001,(8):12-13
2001年5月25日至27日,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内外的收藏界人士百余人,聚集在有“中国收藏半壁河山”美誉的上海。由中国收藏家协会、上海综合开发研究院收藏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上海图书馆、上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收藏》杂志社等16家单位协办的“中华收藏文化国际研讨会”在这里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4.
刘继涛 《收藏》2007,(3):164-164
我是一名基层文博工作者,平时在工作学习中离不开专业报刊杂志,更离不了《收藏》的帮助。《收藏》扎根民间,绽放于中国文博期刊的百花园中,是初学者的门径、爱好者的指南、研究者的参考。《收藏》集民间和馆藏文物精华,汇藏各界学者专家研究成果,引领民间文物收藏,开拓文玩博览。《收藏》融艺术鉴赏、文物研究于一体,富于知识性和趣味性,魅力独具。  相似文献   

5.
周方清 《收藏》2008,(10):140-140
读罢《收藏》2008年第7、8期“汶川之殇 文物之痛”两组文章后,令人震憾,同时给了我们收藏界更多的启示。特别是《让防灾比救灾做得更好》是一篇很有价值的文章,文章总结了汶川大地震给我们收藏界带来的灾难和教训,指出保护好文物,做好防震已是刻不容缓;强调了需要更多地了解和借鉴像日本等多地震国家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的防震和文物保护经验,使笔者深受启发。这次汶传大地震不仅使灾区的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损毁严重,而且给民间收藏家和收藏爱好者造成巨大损失。痛定思痛,我们应从中吸取哪些教训呢?  相似文献   

6.
杜文 《收藏》2008,(8):88-91
2007年国庆期间,央视播出了《鉴宝》走进陕西国庆特别节目,澄城窑黑釉剔花双耳罐及清代青釉模即鱼纹扁壶被评选为二星级藏品。之后,央视《百科探秘》栏曰专程赴澄城县尧头古镇,对当地陶瓷制作工艺进行了全景拍摄。随着媒体的报道,这处位于渭北东部洛河流域的民窑及其产品逐渐被陶瓷爱好者所知。  相似文献   

7.
朱浩云 《收藏》2009,(11):168-171
20世纪前半叶,上海不仅是全国的经济中心,也是收藏界的一个重镇,素有“收藏半壁江山”之美誉。那时,上海民间收藏热闹非凡,古玩交易活跃,著名的上海五马路(今广东路)古玩街与北京琉璃厂形成一南一北古玩市场,交相辉映,并吸引了全国各地许多著名收藏家、古玩商,如书画收藏家庞莱臣、张大千、吴湖帆、张葱玉、王己千,瓷器收藏家胡惠春、陈萍、顾恺时、顾丽江,青铜器收藏家潘达于、李荫轩,碑帖收藏家叶恭绰,图章收藏家华笃安,版本收藏家潘景郑,藏书家翁万戈,钱币收藏家施嘉斡、马定祥,古玩商孙伯渊、钱镜塘、刘晦之、张仲英等。他们中有的文物藏品足可与博物馆分庭抗礼。此外,以卢芹斋、吴启周、周湘云、程霖生、刘靖基、马任全、谭敬为代表的一批实业家、企业家、银行家也涉足各类高端的收藏,为上海民间收藏的活跃和发展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8.
《收藏》2007,(10):3-3
新仿乾隆各种釉彩大瓶 中华瓷王现珍藏于故宫博物院,全球仅一件,从未对外公开展示。由于独特崇高的历史文物价值、艺术价值、研究价值,故宫博物院与景德镇古陶瓷研究中心,于2007年故宫兴建600周年之际,特全球绝版限量发行80件,以再现国家特级文物的华瑰风采。  相似文献   

9.
王文良 《收藏界》2013,(11):95-98
“拣漏”和“打眼”是收藏界专用词汇,查《新华词典》、《辞海》均未见,道外人更整不明白。  相似文献   

10.
《收藏》2010,(5):155-155
徐展堂先生钧鉴: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值此天轮地换之际,衷心祝愿先生新年新春愉快,阖家欢乐,万事如意,健康长寿! 我和先生因收藏结缘,神交近十五年。蒙先生雅怀,屈尊担任《收藏》杂志名誉社长,数次邀请我去香港、北京聚会,与国内外文博界、收藏界大家交友叙谈,提升刊物的影响力,先生的功德于《收藏》盖莫大焉。  相似文献   

11.
冯柏昌 《收藏》2008,(1):60-61
“海捞瓷”是指从海罩打捞出来的古代沉船瓷器。历史上玎i知有多少载有中国瓷器的船只在远洋途中因意外事故而沉没在大洋深处,随船瓷器也被埋藏在海底。随着沉船打捞技术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海底沉瓷陆续面世,人们对它的关注和研究也开始升温。与此同时,为商业利润驱使,伪造的海捞瓷开始在市面上出现。  相似文献   

12.
萱草园主人 《收藏》2007,(12):82-84
近年来,伪品瓷器的传播之广令人震惊,在海外藏界也屡见不鲜。这类“埋雷”设套之事例出现,又一次给藏界敲了警钟:对待珍稀藏品应客观、冷静予以判定。  相似文献   

13.
马广彦 《收藏》2007,(12):90-91
许多古瓷爱好者在鉴选瓷器时喜欢看年款,以为瓷器上写什么年款就是什么年造的;也喜欢有铭文的器物,以为这类东西假不了。甚至有的收藏家也以年款、铭文为辨瓷根据,把写有伪款识、假铭文的赝品当作珍贵古瓷向读者介绍。  相似文献   

14.
王卫丹 《收藏》2011,(5):52-59
玉兔迎春,元瓷映辉,菏泽古沉船出土瓷器于2011年1月26日至3月10日在山东博物馆首次与公众见面。该古沉船是2010年9月17日在山东省菏泽市国贸中心建筑工地被发现的。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菏泽市文物处随即联合组成考古队,对沉船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  相似文献   

15.
周凯 《收藏》2020,(2):62-65
蛙在我国历史悠久,殷商甲骨文中就刻有属于它的文字。汉《说文》:"?,虿也,从虫圭声。"或书作"鼃",在当时相关史料记载里,古人亦常唤蛙为"虾蟆"。《史记·龟策列传》:"月为刑而相佐,见食于虾蟆。"又如《水经注》记载:"惠帝为太子,出闻虾蟆声,问人为是官虾蟆,私虾蟆。"除了早期的文字记载,与蛙有关的纹饰造型在文物中也有出现。早在距今约8000年的辽宁查海遗址中,就出土过一件带有蛙浮雕的陶器。陶器上的蛙,有着饱满圆鼓的腹部,背上布满许多密密麻麻的小凹孔像级了褶皱的皮肤,四肢呈张开状趴在器身表面,保持着准备跳跃的姿势,这是迄今为止陶器上发现最早的蛙纹。而后,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及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大批绘制有蛙纹的彩陶。先秦时期,在象征着身份礼法的青铜器上也可以看到带有蛙的装饰。历史发展到了魏晋时期,在婺州古瓷中又一次大量出现了它的身影。近年,金华地区相继出土了一批形象生动、造型逼真的婺州古瓷,其中一些带有蛙纹,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飞环运动产生于波兰 ,波兰的名称是RINGO ,到现在只有 40余年的历史。飞环是由沃基米什·斯特塞夫斯基先生创造的 ,为环状空心的橡胶圈 ,附有减压孔 ,表面饰有波状花纹 ,外沿直径 1 7厘米 ,重量为 1 60克~ 1 65克。飞环运动从儿童的简单游戏向正规体育运动的转变中 ,已经建立起了完备的规则。1   比赛成绩飞环比赛为三局两胜制 ,每局 1 5分。将飞环掷向对手场内 ,如对手没有接到 ,则得一分。当双方比分为 1 4 :1 4时 ,一方要超过对手两分才能获胜 ;当比分为 1 6 :1 6时 ,先获得 1 7分的一方为获胜者。2   飞环运动的场地飞环运动的…  相似文献   

17.
韩涧明 《收藏》2008,(12):6-7
实际上,站在这些奢瓷背后的,是一批西方陶瓷的艺术大师。一套小小的咖啡具与国内陶瓷艺术大师作品等价没有什么不正常的。而睁眼看世界,面对奢瓷。应该是内地当代艺术陶瓷不容回避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浅谈中长跑教学的知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有些教学内容学生不太感兴趣 ,有的学生有生畏之感。这样 ,难以很好地开展课堂体育教学。为此 ,笔者在中长跑教学中 ,加强了中长跑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使容易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 ,把“无趣”教材变为有趣的教材 ,从而激发学生在课内外的学习热情。  相似文献   

19.
载志强 《收藏》2006,(9):84-85
若要对钱币深入研究,著书立说,或者作为资料,相互交流,除照相之外,传拓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如今尽管照相技术有了很大提高,但传拓还是不可偏放心,因为它具有照相所不能收到的效果,所以,拓片和照片应该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20.
张朝晖 《收藏》2011,(2):30-31
陕西省岐山县博物馆珍藏了一批有唐以来的出土瓷器珍品:唐瓜棱三足白釉盖罐(图1) 1985年5月岐山县凤鸣镇李家沟村唐墓出土,同出有塔式罐、乾元通宝等随葬品。通高6厘米,腹径6.5厘米。敛口,有盖,鼓腹,平底,下有三足。通体施白釉,釉不及底。从造型、胎釉等方面分析,应为唐邢窑系产品。唐褐釉执壶(图2) 1988年11月岐山县凤鸣镇陈家河村唐墓出土,同出有开元通宝等。此壶通高11.6厘米,口径4.8厘米。喇叭形口,圆唇,束颈,圆肩,平底,短直流,颈肩部有执手,深褐色釉,底部露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