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彦随 《地理学报》2001,56(4):426-436
山地土地类型的多样性及其结构格局的序列性特征明显,相应地呈现出土地类型在空间、数量和质量等3个方面基本格局型式,格局分析能够揭示土地类型结构与功能的异质性及其有序性,从而为全面认识土地类型群体的生态属性与其演替规律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为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实践提供科学指导,以陕西秦岭山地为例,进行了土地类型的结构分析,并根据山地类型结构格局的空间层次性、结构多级性和功能多元性的特点,提出了不同空间尺度下山地土地利用配置的模式及其优化利用方案。  相似文献   

2.
《山地学报》2001,19(3):236-236
由中国科学院一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出版特别基金资助出版的论著《山地灾害与山地环境》(作者:吕儒仁、李德基、谭万沛等)一书2001年4月已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48万字,含论文33篇(分为4篇,即环境泥石流、冰川水文与环境、山地灾害与山地环境),长篇报告(1981年、1982年横断山区泥石流考察报告)2篇作:勾附录收入书中。  相似文献   

3.
气候系统是较典型的灰色系统,适于应用灰色系统理论预测模型进行预测。东川是泥石流高发区,降水是促发泥石流的动力条件,是泥石流预报的重要依据。基于1981-2003年的降水资料,应用灰色系统(1,1)预测模型,对东川地区未来年份的降水量进行了灰色预测,预测效果良好,可为当地气象部门、农业部门及防灾减灾部门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山地丘陵地区不同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影响,以河北省怀来县为例,研究了各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地形上的分布特征。同时,定性和定量分析了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地形环境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形梯度特征,较高地形级别主要分布着林地和草地,其分布指数在较高地形级别占据优势位;而受人类活动干扰影响较大的城乡建设用地、采矿用地、耕地、园地和水域的优势位分布在较低地形级别上。移动窗口法得到的景观格局指数的分布定性显示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随地形变化的梯度特征,典范对应分析结果定量显示出典范对应分析排序的前4个轴的累计土地利用景观指数—地形解释变量为96.98%,地形因子第1排序轴与土地利用变化景观格局指数特征第一排序轴的相关系数达到0.671,其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指数与地形因子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由此可见,高程、坡度和地形起伏度这三类地形因子对山地丘陵区的土地利用类型的结构和空间分布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5.
山地环境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省建设--以福建省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建设生态省的理念与要求,对福建山地环境,包括自然力主导作用下的状态特征以及人类活动主导作用下的演变特征,及其与生态省建设的内在关联进行综合评析;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生态省建设框架下福建山地环境可持续开发利用与宏观生态调控的一些问题与对策,包括一些个案。  相似文献   

6.
王让会  马映军 《山地学报》2001,19(5):398-402
塔里木盆地与周边的天山、昆仑山等山地构成了干旱区典型的山盆体系,山地系统的地质地貌特征,热量、气候与水文以及植被与土壤等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物质循环、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的过程和方式,也决定了山地系统的宏观生态景观格局。山地为盆地提供了丰富的粒状物质,它们是绿洲土壤重要的成土母质;同时,山地向盆地输送了大量地表水和地下水,从而决定了天然绿洲的规模及范围,影响了人工绿洲的发展潜力,也造就了干旱区绿洲与荒漠既相互矛盾,又协调共生的宏观格局。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之下,从山地系统内部及其与荒漠系统和绿洲系统之间物质流、能量流及信息流的相关性出发,掌握山地系统的变化特征及演变趋势,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探索西部干旱区山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地貌灾害间接经济损失评估——以泥石流灾害为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泥石流是地貌灾害的一种主要类型,泥石流灾害损失目前还无法准确统计,其一是因为对灾害损失的统 计还没有分灾种细化,往往是按大类例如地质灾害甚至是按总类自然灾害来统计;其二是因为灾害损失统计也即 灾情定量评估本身还存在一些科学技术问题尚未解决。灾害损失中的直接经济损失评估只是技术问题,而间接经 济损失评估不仅涉及到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尚有一些科学问题仍未解决。因此,目前还没有一种普遍认同的灾害 间接经济损失评估方法。本文提出了两种方法,调查分析法:理论上可行,操作上困难,实际上只是一种设计方案; 比例系数法:操作上可行,经验成分多,仍然是一种比较粗略的方法。就目前灾害研究水平和防灾减灾实际需要来 考虑,比例系数法仍不失为一种有实用价值的灾害间接经济损失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8.
基于高精度遥感影像和实地调查数据,选择黔中高原的典型岩溶山地普定县后寨河流域,探讨了1963~2010年岩溶山地的聚落和人口变迁,建立了基于聚落规模等级发展变迁和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的乡村聚落发展适宜性和聚落整治类型评价方法。研究区大聚落和较大聚落主要分布在耕地条件和交通条件较好的中部峰丛洼地区东、西两侧,人口密度高值中心对应的往往是大聚落等级。研究区聚落可划分为重点村镇型、优先发展型、有条件扩展型、限制扩展型和迁弃型5类。  相似文献   

9.
以元坊东沟为例,分析该区域泥石流灾害及其成因,提出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0.
城市交通系统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作用研究——以广州为例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毛蒋兴  闫小培 《地理科学》2005,25(3):353-360
在评述国内外城市交通系统对土地利用影响作用研究的基础上,以广州为案例,利用有关政府部门资料、统计资料和实地调查资料,引入定量分析和GIS、RS空间分析技术,系统全面地研究了城市交通系统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作用。首先,作者论述了城市交通系统发展对城市空间格局演化的引导作用;接着,应用GIS和RS技术分析论证了城市交通系统建设对土地利用开发的刺激作用;第三,应用GIS技术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城市交通系统对土地利用价格的影响作用;最后阐明了城市交通系统对广州各类用地布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彭州市银厂沟经历"5·12"汶川地震后,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较之前更为频发,对当地农户的生产生活,特别是对聚落环境构成了极大威胁。针对灾后聚落重建的方式,选取"原址重建"和"统规统建"两种典型模式,采用半结构访谈法,结合问卷调查,从基础设施、生产方式、防灾意识等方面,分析地震前后聚落应对山地灾害环境的适应性特征。结果表明:聚落应对灾害环境的适应有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消极适应是灾后重建农户生产方式单一化加剧,对土地依赖性增强,人为活动负面干扰对环境影响有增大趋势;积极适应表现在"原址重建"房屋规模趋于理性化,房屋结构偏向选取安全性与经济性相结合的类型,提升道路通达性,亲属集中并互帮互助,均可有效加快恢复重建进度。相对于"统规统建","原址重建"农户生活及生产方式表现出一定的多元化趋势,更有利于适应灾害环境;较地震前,农户防灾意识有所提高,在山地灾害群测群防体系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性。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为了总结珠三角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经验,以珠海市为研究对象,首先,在构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法综合评价珠海城市化和生态环境水平.其次,根据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含义和规律,引入动态耦合模型,探讨复合系统耦合度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6-2011年,珠海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水平显著提高;耦合度的变化呈现出先大后小、再变大的“U”型形状,依据其变化特点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最后,通过分析耦合度变化的原因,为其他城市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刘新平  孟梅 《干旱区地理》2011,34(1):173-178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土地利用必然引起生态环境的变化,生态环境的变化又反馈于土地利用,二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河流域土地开发利用强度不断加大,生态环境状况波动下降,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减弱,协调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演化正朝着风险性与不确定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城镇山地交互区的景观形态视角,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反映交互区的边界形态,然后分析形态指数与地质灾害发生强度之间的关系,识别关键因子,最后基于GAM模型拟合灾害发生强度与景观格局指数的函数关系,揭示城镇与山地的交互特征及其引发的灾害效应。研究显示:1)大湾区城镇山地交互区主要分布在广州、深圳、香港,面积分别为131.8、81.6、58.5 km2,主要分布于丘陵浅山区占比较高且城市发展较快的地区。2)深圳、香港相较于其他地区,各景观格局指数较高。江门、肇庆、佛山、惠州景观格局指数普遍较低。3)景观格局指数地质灾害频率相关性方面,7个呈正相关,2个呈负相关,其中连接性指数呈现出最高的相关性为0.84 (P<0.01),分离度指数呈现高度负相关为-0.84 (P<0.01),拼块面积、边缘面积比呈现较弱相关性。4)边缘指标、形状指标、聚散性景观指数中,多数与地质灾害频率之间为线性关系,地质灾害频率随景观形状指数与分离度指数的增加而递减,随回旋半径、形状指数、分维数、边缘面积比和相关外接圆指数的增加而递增。5)城镇山地交互区面积越大形状越复杂,边界长度越长,...  相似文献   

15.
山地城镇迁建选址模型研究——以巫山县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唐先明  周万村 《山地学报》2001,19(2):135-140
根据山地城镇建设的发展现状,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获取、分析三峡库区综合环境指标如自然、技术、经济、城镇发展的区域状况等的基础上,以巫山县为例,建立了巫山县空间环境数据库,并提出了巫山县县城修建性选址模型。结果证明。好的迁建地多分布于长江及大宁河沿岸,交通条件较优越,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此模型的建立可以为其它三峡库区城市迁建综合环境研究提供合理的方案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丁焕峰  陈烈 《山地学报》2002,20(3):307-312
大城市边缘山地旅游对大城市居民有很大的吸引力,大城市边缘山地旅游系统的提出是为了增强山地旅游的竞争优势,实现山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大城市边缘山地旅游创新系统的内涵及其构成进行了阐述,同时对相关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焦华富  杨显明 《地理学报》2016,71(6):998-1009
以安徽省淮南市为案例,借助国民经济发展统计数据和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图等资料,以ArcGIS空间分析、SPSS统计分析结果为基础,构建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形态耦合评价模型,从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和空间响应指数两个方面测度了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替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的耦合过程、特征。结果表明:① 在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进程中,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关系。② 产业结构通过生产要素对城市空间形态演化起着推动作用,两者间的耦合协调性较强,耦合度介于0.5~0.65之间,呈上升趋势;协调度维持在0.99以上,处于中度耦合良好协调状态。③ 城市空间对产业结构的响应度经历了增高、降低、再次升高的变化过程,表现为前期和后期高、中期低的“U”型特征。本文还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不同产业结构生产要素的空间效应和环境效应入手,分析了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替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化耦合机理,认为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形态演化是产业结构演替过程中生产要素通过空间效应作用实现的自我修复结果。  相似文献   

18.
张涵  李阳兵 《山地学报》2021,39(2):248-261
开展土地利用景观耦合与协调研究是土地利用优化的重要路径之一.当前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地形平坦且经济发达的中国东部,对地形崎岖和经济欠发达山区的乡村土地利用转型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缺乏深入揭示山区坝地景观格局与土地利用的耦合研究.本文对西南山地山-坝系统的定义、类型进行探讨,总结山-坝系统土地利用景观耦合演变模式、土地利用景观...  相似文献   

19.
魏璐瑶  陈晓红 《地理科学》2017,37(7):1032-1039
城市精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是形成节约型空间格局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基于“十一五”规划基期2006年至“十二五”规划后期2014年以来的哈长城市群统计数据,从空间发展维度、福利发展维度、消耗发展维度和管理发展维度考量哈长城市群城市绩效的精明发展程度,从而在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的基础上对哈长城市群总体耦合协调发展程度、空间耦合协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十一五”规划期间哈长城市群城市绩效与生态环境之间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程度均实现西部集聚式空间分布,东部地区综合发展水平有待提高,耦合协调性亟待实现均衡式发展;“十二五”规划时期二者综合发展水平仍以哈长城市群西部为优势区域,耦合协调程度再次呈现分散式布局。2006~2014年研究期内哈长城市群除长春市、吉林市和绥化市外,城市绩效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均呈现微弱回落后继续增长的态势,耦合水平则出现明显下滑,仅有四平市、辽源市、哈尔滨市和齐齐哈尔市二者协调关系正向积极推进。哈长城市群整体城市绩效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强度和协调程度不高,但是区域分布差异相对明显,综合发展水平与耦合协调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对应关系,总体实现空间良性共振。  相似文献   

20.
总结了国内外旅游安全保障体系的研究现状,并对山地景区旅游安全事故的成因进行了分析。以四川山地旅游为例,主要研究山地旅游安全的预警和救援体系,并指出由信息管理、安全预警和应急救援三大要素构成的城市边缘地带山地旅游安全预警和应急救援体系。信息管理主要是对气候气象、地质信息、旅游容量、交通、环境污染和治安信息的预报,并根据这些预报提出相应的预警。应急救援主要由应急救援预案与救援网络和专家决策方案组组成。山地景区应急工作体系围绕旅游安全应急指挥中心分出应急指挥体系和应急救援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